編輯推薦
1.本書是一部內容翔實的人類間諜史;
2.本書講述瞭一門圖文並茂、語言生動的趣味戰爭學;
3.從古埃及到“互聯網+”時代,用圖片和文字演繹諜報的傳奇;
4.詳略得當,雅俗共賞,是一部全麵瞭解人類諜戰史的必備案頭書;
5.敘述生動、圖片精彩和案例豐富,多角度描繪世界最古老職業的全貌;
6.350多位曆史人物,200餘幅精彩圖片,50多個諜戰案例,40多種秘密工具,30多傢情報機構,13堂間諜特訓課……帶你走進5000多年雲譎波詭的無聲戰場!
內容簡介
人類一齣現武裝鬥爭,間諜便應運而生,成為最古老的兩大職業之一。間諜活動神秘莫測,驚心動魄,湧現瞭不少大智大勇的人物,産生過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本書講述瞭從古埃及、古羅馬直至大數據時代下間諜的曆史,跨越瞭5000餘年。從中,讀者可以看到:
古今諜海魅影秘密行動:摩西派間諜窺探迦南,馬可·;波羅潛入東方搜集情報,盟軍破譯德軍恩尼格瑪密碼,蘇聯“劍橋五人幫”的英國臥底行動等。
世界情報機構曆史沿革:從古亞述國“國王之眼”,到法國路易十五“國王秘密”,再到軍情五處和六處、中情局、剋格勃,直至以色列摩薩德等組織。
諜戰秘密技術更新換代:從密碼棒到恩尼格瑪密碼機,加密技術愈發復雜;從熱氣球到偵察機,搜集手段不斷升級;從人力到衛星,傳遞方式花樣翻新等。
情報對人類戰爭的作用:在塞莫皮萊大戰、烏爾姆之戰、滑鐵盧戰役、諾曼底登陸、海灣戰爭等中,諜報都發揮瞭關鍵作用,甚至改變瞭曆史。
……
作者通過生動的敘述、精彩的圖片和豐富的案例,力圖多角度描繪世界最古老職業的全貌,展現它如何一次次改變世界曆史的進程。本書詳略得當,雅俗共賞,是一部全麵瞭解人類諜戰史的必備案頭書。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弗剋曼(Ernest Volkman,1940—),美軍前情報人員,國傢安全研究,相關著作頗豐。曾是美國《華盛頓新聞報》(Newsday)國傢通訊員,並榮獲新聞大奬。作為情報專傢,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防科學》《軍事科學和技術》等上撰文,多次參與廣播和電視節目。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山的背後 /001
第一章 馬薩達堡 /013
遠古的教訓 /018
必須知己知彼 /024
強大的凱撒 /034
間諜特訓課 風中細語:密碼與通信 /037
第二章 窺探迦南 /043
情報決定一切 /048
古埃及一角 /057
背叛耶穌 /060
間諜特訓課 潘多拉魔盒:毒藥 /067
第三章 東來大火 /073
先進武器 /075
新式戰術 /081
新秩序 /084
先進技術 /089
間諜特訓課 間諜馬可·波羅 /095
第四章 酷吏能臣 /101
正當職業 /108
較量的結局 /115
新的威脅 /120
英雄遲暮 /124
間諜特訓課 馬洛:“小客棧開齣的巨額賬單” /127
第五章 神之密探 /133
生死之戰 /136
與時俱進 /139
新一代情報網 /145
分裂的國傢 /151
骯髒手法 /156
間諜特訓課 路易十五:無所不知的國王 /161
第六章 皇帝雄獅 /167
擴張階段 /176
掌控一切的力量 /180
關鍵人物 /183
要死的不要活的 /189
間諜特訓課 暗室:密寫 /199
第七章 開國諜影 /205
臥底行動 /207
改變世界 /212
知己知彼,以逸待勞 /218
迴到起點 /226
情報發展 /232
間諜特訓課 粉刷工約翰的故事:“燃燒吧,背信棄義的英國!” /235
第八章 勇往直前 /241
內戰事務 /243
鼎鼎大名 /248
虛假情報 /253
技術的運用 /256
偉大的將領 /260
宣傳與影響 /265
內部消息 /270
間諜特訓課 失竊的信件:墨西哥與法國之爭 /276
第九章 巾幗英雄 /281
世界大事 /283
實力人物 /287
情報亂局 /291
戰爭的代價 /296
艱難抉擇 /300
業餘間諜的角色 /307
勞而無功 /313
破譯密碼 /319
間諜特訓課 黎明之眼:瑪塔· 哈裏 /325
第十章 M 紅色樂團 /331
紅色黎明 /333
第二幕 /338
嚴密的組織 /346
情報網絡解決方案 /350
東方與西方 /357
後起之秀 /362
諜報行動的代價 /371
間諜特訓課 棒球捕手:業餘間諜 /377
第十一章 東風,有雨 /385
“火星”行動泄密 /387
雙麵間諜“海涅” /389
真相大白 /393
“珍珠港事件”情報失利 /400
“雙十”特工網 /423
間諜特訓課 扭轉乾坤:破譯ULTRA 密碼 /435
第十二章 “鼴鼠”之戰 /443
以色列崛起 /449
“鼴鼠”特工 /456
偵察技術的發展 /469
間諜特訓課 追尋釙:原子諜報 /491
第十三章 反恐戰爭 /497
恐怖主義當道 /505
吸取教訓 /511
孤注一擲 /520
全球性事件 /525
問題的關鍵根源 /531
來自東方的威脅 /537
未來的威脅 /546
間諜特訓課 監控的時代 /549
術語錶 /555
精彩書摘
扭轉乾坤:破譯ULTRA密碼
法國的軍事情報機構總參二局的人見多識廣,但就連他們也從來沒有碰到過類似的事情。這位肥胖魁偉的德國人,他們寶貴的情報綫人,極為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經常在豪華酒店裏和妓女們——有時多達四名——先享用奢侈的晚宴,豪飲香檳,接著是馬拉鬆式的狂野性愛,直到天明。作為法國人,他們欣賞這樣的床上工夫;但作為情報特工,他們感到可怕。他們規勸他,這樣招搖的行為容易引起反情報機構的注意,遲早會導緻他被捕。
漢斯·提羅–施密特(Hans Thilo-Schmidt)一如既往,滿不在乎。總參二局的人知道,此人不拘泥於道德觀念,嚮來我行我素,唯一的追求就是賺錢。他的這一性格特點,從他成為總參二局綫人的那一刻起就很明顯。1931 年夏天,他走進柏林法國武官的辦公室,主動提議背叛他的國傢。他概略地說瞭自己掌握的東西之後,開齣瞭條件,不讓討價還價。他絕不在德國土地上與法國人見麵;雙方接觸必須由他提議,時間由他定;他隻嚮總參二局的高級官員當麵提交材料,見麵的時間要在周末或節假日(方便他離開德國);還有,最重要的是,情報必須支付大價錢。
法國人高興地同意瞭所有條件,連最後一條也接受瞭,因為提羅–施密特是諜報中的無價之寶,是真金。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密碼員,提羅– 施密德能接觸到法國認為是無價之寶的情報——恩尼格瑪編碼機, 那是為所有德國最機密的通信情報加密的編碼機。兩年前,總參二局得知,鑒於一戰時期的密碼災難,德國已經徹底改變瞭本國的秘密通信方式。德國人購買瞭瑞士生産的商用編碼機,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造升級,最終生産齣瞭一件技術奇跡,一鍵就可以生成2600 萬個可能的單詞組閤。最初截獲的恩尼格瑪編碼機信號證實瞭法國人最擔心的事情,該編碼機産生齣來的信息絕對無法破譯。唯一的希望就是總參二局能以某種方式獲得這種機器的技術秘密。
這可不是簡單的任務。德國人就像保護皇冠明珠一樣保護著恩尼格瑪編碼機。正當法國人對瞭解恩尼格瑪編碼機已經絕望的時候,提羅–施密德走進瞭他們的圈子。在比利時的一個小村莊,他第一次與法國人秘密會麵,這時他拿齣瞭恩尼格瑪編碼機的使用說明書,還有
編碼機加密係統的一些技術文件。法國情報人員看得目瞪口呆,他們支付瞭首付款1 萬美元(約閤現在的20 萬美元)現金。提羅–施密德立即花瞭一大筆錢,度過瞭一個有美酒、女還有歌麯的夜晚。
法國這一情報勝利,很快就會使他們第一次接近恩尼格瑪編碼機。這次勝利隻是一條小溪。過些時候,這條小溪會與從波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傢流齣的小溪匯閤,變成諜報史上最不尋常的故事。
最重要的密碼
事情在上述三個國傢的經過各不相同,但有一條共同的綫索貫穿其中,就是幾位傑齣人物同時想到瞭一個新點子:在密碼分析方麵,一場變革即將發生。密碼分析再也不能用傳統的辦法,由聰明人主要靠直覺找路子,以紙和鉛筆為工具進行分析瞭。恩尼格瑪編碼機體現瞭編碼機的霸主地位,這項技術能夠一次觸鍵,就生成數以百萬計的可能密碼組閤,令常規的破譯方法從此失去瞭用武之地。解決方案是:密碼分析機構必須聘請數學傢,他們必須有能力根據編碼機生成的信號,推測齣機器的轉子是怎麼轉的,電綫是怎麼接的,再根據這些結果復製齣編碼機。
在波蘭,波軍情報局密碼處悄悄地查閱波茲南大學數學係學生的成績。他們最終找齣瞭20 名最優秀的學生。在招聘這些人的時候,密碼處告訴他們,工作極為機密,連對妻子和傢人都不能說。馬裏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Rejewski)是他們中耀眼的明星,他是世界上排列組閤理論的主要專傢之一;這門深奧的數學分支,他成功推測齣瞭恩尼格瑪編碼機每個轉子上的電綫布綫情況。
在此期間,美國的主要破譯人員,陸軍安全局(ASA)的威廉·F.弗裏德曼(William F. Friedman)也在招聘全國最好的數學傢,參與一項用他的話說是“有趣的冒險”。其實就是破譯“紫色密碼”,這是日本的主要編碼機的代號,而美國已發現日本是自己的敵人。事後錶明,最重要的發展是在英國發生的。英國最主要的密碼機構是政府密碼學校(GCCS)。英國為瞭發起對恩尼格瑪編碼機的攻勢,該校開始在牛津和劍橋最好的數學傢中物色人纔。他們招聘到的明星人物是一位年輕的劍橋畢業生,名叫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關於
“計算機器”的早期論文,已經使他躋身世界一流數學傢的行列。
二戰爆發後,這四股溪水匯成瞭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江。在波蘭和法國陷落後,兩個國傢的團隊都並入瞭英國的項目。1941 年,美國與英國之間的秘密情報關係延伸到瞭密碼學領域。英國人讓美國人瞭解他們對恩尼格瑪編碼機的破譯工作,而弗裏德曼的行動通過推測日本“紫色密碼”編碼機的內部電子係統,成功建造齣瞭一颱復製品(代號為“魔法”的瞭不起的行動,在密碼學上相當於在從未見過某人的情況下剋隆此人)。英國的代號為ULTRA 的行動,被溫斯頓·丘吉爾稱為“下金蛋的鵝”,此言不虛。1940 年,ULTRA 行動組開始破譯齣由恩尼格瑪編碼機發報的高級彆信息。德國人完全信任這一機器,這並不奇怪,因為正
如艾倫·圖靈所計算的那樣,從理論上說,一颱恩尼格瑪編碼機能夠生成的可能排列數量是3×10114,這是一個令人頭暈目眩的數字。不管這個數字有多大,圖靈計算齣,它總是有限的。為瞭把握住它,他需要某種技術,能夠把全部可能的排列都整理齣來,從而發現恩尼格瑪編碼機的裝置。他的解決方案藉用瞭雷耶夫斯基首先想到的一個思路,就是用一颱大型計算機器,對任一給定信息,整理齣所有可能的機器排列。雷耶夫斯基用一種很受歡迎的波蘭雪糕的牌子,把他的設備命名為“球形甜點”。
為瞭錶達對雷耶夫斯基的敬意,圖靈用同樣的名字稱呼他自己設計的一款更先進同時也要大得多的設備。這颱龐然大物有7 英尺(約2.1 米)長,6 英尺(約1.8 米)高,重量超過1 噸。機器啓動時,它那數以韆計的真空管、滑輪和電磁傳動裝置,就開始“嘩啦啦”地工作,響聲就像是科學小說裏描寫的科學怪物。事實上,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颱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與現代計算機如齣一轍。它有巨大的內存,用以儲存恩尼格瑪編碼機密碼的所有可能的組閤;由一個程序驅動內存,為截獲的密文尋找齣相應的密鑰。
到1941 年末,ULTRA 行動組破譯德國通信的速度與德國人的發報速度幾乎相同。有時候,真正的收件人還沒有收到消息的時候,英國人就已經破譯齣來瞭。德國潛艇對美國到歐洲的漫長海上補給綫構成瞭最大的威脅,所以他們特彆注意德國潛艇。對ULTRA 密碼分析有利的是,他們手裏有很多潛艇通信;因為需要指揮潛在各個區域航行,協調“狼群”(攻擊共同目標的一組潛艇)的進攻,産生大量的通信電文。到1943 年時,由於ULTRA 提供的寶貴情報——德國潛艇的秘密,最後,ULTRA 成瞭贏得大西洋之戰的決定因素。盟軍一直想盡辦法來隱瞞這一機密。隻有當德國人相信,通過恩尼格瑪編碼機加密的海軍通信是安全的,他們纔不會改變那套作法。
……
前言/序言
導言
曾有人問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每當大戰在即,戰前那漫長而又孤單的一夜,他在做什麼。公爵說,他無法入睡,因為心裏總在想一個問題。他在反復問自己:“山背後的情況如何?”公爵此言是對情報工作再好不過的概括。我們通常講的諜報或者情報刺探(或是“情報搜集”[intelligence collection] 這一更為時髦、委婉的說法),其正式名稱就是情報工作。無論名稱如何,從早期智人(Homo)開始注意鄰近部落的強弱、意圖之時起,情報工作就一直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從未間斷。在人類曆史的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武裝鬥爭——齣現的同時,諜報就産生瞭。
隻要人類還在互相攻戰諜報活動就不可或缺,因為它關乎多個最為緊要的問題。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在謀劃什麼?他們的實力如何?存在什麼危險?是否迫在眉睫?而迴答這些問題的手段正是諜報活動,它通常被認為是第二古老的職業。
依照法學定義,諜報是指通過刺探、偷竊、監聽、監視或其他手段,獲取一個國傢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機密。各國都將其視為重罪,幾乎在各國都可處以死刑。《日內瓦公約》作為約束戰爭行為的權威法律文件,專門將間諜從“閤法的戰鬥人員”中排除在外。任何“在僞裝下行動”的戰鬥人員,都不享有戰俘的權利。傳統的理解是,抓獲間諜時可以就地槍決。另一方麵,戰鬥人員身著製服搜集情報,則視為軍事偵察,是閤法的軍事活動,被俘的話應按戰俘對待。
諜報就是搜集情報的過程,應當把情報與信息區彆開來。基本上,情報可寬泛地定義為經過整理加工的信息。這一過程與發生在報社編輯部裏的事情差不多。每天,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湧入編輯部,經過核查、消化、分析,處理成編輯們認為足以全麵反映當日要聞和趣聞的報道組閤。在情報機構那裏,相同的過程被稱為“情報研究”(intellection),也就是將搜集得來的信息即“原始情報”,加工成結論,亦即“結論情報”(finished intelligence)。再將結論送交決策者,情報行話中又叫“用戶”(user)或“客戶”(customer),由他們據以做齣重大決定。
傳統上說,情報工作有三個層麵的作用:
戰略層麵:他國的實力和意圖。例如,某一國傢是否在秘密研發核武器,以及研發成功後,打算用核武器來達到什麼目的。
戰術層麵:作戰情報。比如他國擁有的坦剋數量或武裝人員的人數
等。
反情報層麵:反製彆國的間諜活動,保護本國機密。
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情報工作也受製於人性中那些怪誕無常的東西。客戶對情報判斷作何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提供判斷的間諜是否信賴,也常常取決於情報本身的質量和可靠程度,後一種情況更為理所當然。這是一個勞心的過程,因為其中涉及信賴與可靠與否這樣的大問題,所以很是微妙。做齣判斷的人的偏見、客戶的偏好,都會自始至終影響這一過程。除此之外,由於信息不全麵,根本無法做齣可靠的推測的情形也時有發生。齣現這樣的情形時,情報判斷通常會變得模棱兩可。例如,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在1965 年的一份報告中,就寫齣瞭這樣一段慎之又慎的結語:“幾乎可以肯定,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上述這些不確定性的基本特徵在軍事作戰中上仍具意義。”
就連看起來完全可靠的情報也極少真正靠得住。 二戰期間,英國代號為ULTRA 的密碼破譯行動,使得盟軍幾乎能夠解讀德國最高統帥部所有的無綫電機密通信。由於為預判和擊敗德軍計劃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先機,到1944 年底,ULTRA 已然被視為情報工作的典範,能就德軍的每一動嚮提供準確的情報。換言之,ULTRA 是完美的間諜。然而,已經習慣於依賴ULTRA 的盟軍指揮官忘瞭,它隻能解讀那些通過恩尼格瑪編碼機(Enigma code machine)加密、用無綫電信號發送的決策和指令信息。它探查不到口頭指令,對使用安全的地麵電話綫發送的信息也無能為力。因此,1944 年鼕,阿道夫·希特勒決定在西綫發起全麵攻擊時,由於他隻用地麵電話綫下達指令,ULTRA 未能嚮盟軍發齣預警。其結果就是突齣部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對盟軍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曆史上,與突齣部戰役類似的情報工作失利不勝枚舉。這印證瞭一個事實:隻要諜報活動是由人來從事,它就一定會受製於人性的種種弱點,如先入為主、感情用事、官僚政治,等等;不少時候甚至是乾脆視而不見。1950 年鼕天,美國情報機構推斷,要是麥剋阿瑟將軍的部隊在朝鮮境內往鴨綠江移動,中國就一定會軍事介入。得齣這個結論並不難,因為中國當時已用盡瞭一切外交途徑,對美國發齣瞭將會介入的警告。然而,麥剋阿瑟堅信,中國齣於對美軍強大實力的恐懼,不會齣兵朝鮮。他拒絕相信情報部門,還信心十足地對杜魯門總統說:“中國齣兵,就會是一場最大的殺戮。”他自己的間諜也沒有發現任何跡象,能錶明朝鮮北部有中國軍隊。他們+C15見不到補給站,沒有發現指揮部隊調動的無綫電信號,或是發現部隊集結;天寒地凍,卻不見士兵生火取暖。
但是,麥剋阿瑟不知道,中國人明白他的間諜們在尋找哪些蛛絲馬跡,早就把隱蔽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中國軍隊的行軍紀律極為嚴格,嚴令部隊夜間行軍,白天在室內隱蔽,避開美方的偵察機。團級以下單位不用無綫電颱,所以通過無綫電信號定位部隊這一通用的間諜技術根本起不到作用。部隊嚴禁生火,從而躲避瞭空中偵察。隻給軍隊發放兩周的給養,不設補給站。結果就是, 20 多萬中國士兵在神不知鬼不覺進入朝鮮攻擊陣地,齣其不意地痛擊麥剋阿瑟的部隊後,纔廣為人知。
依照流行觀念,如此的目光短淺乃是極權社會的一大特徵。在這樣的社會中推行嚴厲信條,其結果要麼是上級強加的狹隘思想,要麼就是全無思想。這種極權心態的經典案例,就是斯大林在1941 年所錶現齣來的難以置信的盲目。當時,他那些絕對是世界一流的間諜,給他提交瞭關於納粹德國即將入侵蘇聯的詳細、明確的情報。斯大林卻根本不信,在一份寫有德軍入侵的準確日期和時刻的報告上,他輕衊地隨手亂寫瞭“這是英國的挑撥”幾個字。他堅信德軍不會進犯,多少情報也改變不瞭他的想法。斯大林的情報頭目們自然也個個識相,告訴他們的最高領袖,他的判斷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他們一定會好好懲處那些“挑撥”的間諜。另一個相似的案例是,一戰時德國總參謀部的一位低級軍官,不知天高地厚地越級給當時德軍的最高指揮官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發備忘錄,建議設立一個經濟情報組,理由是戰爭將曠日持久,而經濟會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傢會最終勝齣。毛奇根本沒讀,隻批瞭一句“彆拿經濟來煩我,我正忙於指揮戰爭”,就把報告原封退迴。結果不齣三年,德國的戰時經濟體製就崩潰瞭。
民主國傢有製衡體係,思想開放,乍看之下似乎會較少齣現上述由上級強加的狹隘思想。但民主國傢的領袖也是人,也會犯是人就有可能犯的錯。要是他們對某事視而不見,那一般都與政治利益有關。1960年,參議員約翰·F. 肯尼迪作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藉“導彈差距”missile gap)問題,嚮共和黨發起瞭猛烈攻擊。1957 年,蘇聯用洲際火箭發射瞭衛星,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誇口說,蘇聯有很多這樣的火箭,精準到“能打中太空中的蒼蠅”。由此造成的震驚,催生瞭“導彈差距”一說。大眾普遍認為,美國在洲際彈道導彈方麵遠遠落後於蘇聯。盡管在任總統艾森豪威爾一再斷言, 美國在軍備競賽中實際上明顯占優勢,但肯尼迪還是用“導彈差距”大做文章,以謀取政治利益。
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擔心,談論“導彈差距”會打擊公眾對美軍實力優於蘇聯的信心,於是他讓中央情報局給總統候選人肯尼迪送去瞭一份絕密簡報。簡報嚮肯尼迪顯示瞭美國的最高情報機密:在蘇聯上空飛行的美國U-2 偵察機, 已經拍攝到瞭蘇聯所有重要的軍事設施。通過這項偵察行動, 已經證明蘇聯隻部署瞭為數不多的導彈,遠遠少於美國的武器儲備。肯尼迪對這一成功的諜報工作錶示欽佩,卻在兩天後的演說中,繼續嚴詞指責艾森豪威爾—尼剋鬆政府坐視“導彈差距”,置美國國傢安全於險境。肯尼迪私下承認,“導彈差距”隻是個傳言,但在一場勢均力敵的競選中,這個絕妙的競選題材,不容放過。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無數的專傢都預言,先進的科技,特彆是由微芯片衍生齣的科技,會徹底改變情報工作。他們相信,日益尖端化的機器會接管絕大部分情報搜集工作,因而傳統意義上的諜報活動會過時。他們的想法是,間諜活動會變得非常科學,從而免受人為錯誤的影響。有瞭從2.5 萬英裏(約4 萬公裏)的高空能看清汽車牌照的衛星,能在眨眼間接收數百萬次電子通信的“雪貂”技術( 指電子偵察衛星),還有能每秒完成數億次運算的超級計算機,科技將能夠提供絕對客觀、毋庸置疑的情報。由此得到的大量的基礎資料,經過全是由受過高級訓練的人纔組成的龐大機構加工之後, 得齣的一定是詳細、準確、實時的情報。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理論傢們忘瞭,人有偏見,愛自欺欺人,不願相信令人不安的事實,這是多少科技也無法消除的。此外,人類心智的處理能力也有其極限。與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一樣,情報工作已經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海量的信息超齣瞭人類吸收和詮釋的能力。現在每天流進一個政府機構的數據量,比印刷術齣現後的頭一個世紀裏全世界印製的所有文件還要多。許多情報專傢將這種現象稱為“艾斯特綜閤徵”(Astor Syndrome)。這得名於艾斯特夫人,據說她在“泰坦尼剋號”船沉沒前諷刺道:“我是要瞭一杯冰水,可這實在是太過分瞭!” (指船沉沒之後,冰水有得喝瞭。)
盡管有瞭昂貴的科技,但現代間諜活動中,重大失誤仍然層齣不窮;這些失誤通常是由於人的過錯。正是因為人的過錯,美國情報部門盡管掌握瞭各種炫目的高科技,擁有巨額經費,卻還是錯誤地認定伊拉剋擁有很多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事實上則是一件都沒有。同樣是因為人的過錯,蘇聯的剋格勃(KGB)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情報機構,居然沒有料到,入侵阿富汗會引發穆斯林的反抗。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隻要人類存在一天,諜報活動無論有多少缺點,它都將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威靈頓公爵在帳篷裏輾轉反側,已經是兩百多年前的舊事;但山背後到底如何,人們至今仍在孜孜以求。
間諜圖文史:世界情報戰5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目錄 序言:無聲的戰場,永恒的博弈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情報活動(約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情報的萌芽: 從早期城邦的偵察與告密 書寫與信息的傳遞: 泥闆、莎草紙上的秘密 軍事偵察的雛形: 觀察敵軍動嚮,刺探資源分布 宗教與占蔔的隱秘用途: 解讀神諭,預測未來,影響決策 巴比倫的耳目: 探究早期帝國的諜報網絡 埃及的信使與哨兵: 記錄與傳遞國傢級的秘密 亞述的鐵血情報: 徵服之路上的信息控製 第二章:古國的較量——古典時代的智慧(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希臘城邦的明爭暗鬥: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情報戰 斯巴達的“披甲人”: 深入敵後的偵察與破壞 雅典的海上耳目: 建立信息優勢,掌控製海權 波斯帝國的驛道與“國王的眼睛”: 覆蓋廣袤疆域的通訊網絡 秦漢的“校事”與“斥候”: 統一帝國下的信息體係構建 軍事間諜的經典案例: 孫子兵法中的情報智慧 信息戰的早期形式: 虛實真假的心理攻勢 羅馬帝國的“窺探者”: 擴張與統治中的信息保障 第三章:中世紀的暗影——王國、教廷與秘密組織(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拜占庭的“隱形之眼”: 東西方交匯處的情報之術 阿拉伯帝國的知識傳播與情報獲取: 絲綢之路上信息流動的秘密 中國唐宋的“密探”與“錦衣衛”前身: 皇權鞏固下的監視體係 濛古帝國的“驛站”與“徵服之眼”: 廣闊帝國的信息脈絡 十字軍東徵中的宗教與政治角力: 教廷與王國的情報博弈 意大利城邦的商業間諜: 貿易競爭中的信息竊取 文藝復興的藝術與科學中的秘密: 達芬奇的工程與情報學 秘密社團的崛起: 共濟會、聖殿騎士團等組織中的信息共享與保密 第四章:近代風雲——帝國擴張與民族主義的諜影(公元1500年 - 公元1800年) 重商主義下的國傢情報: 經濟利益驅動下的信息掠奪 歐洲列強的角逐: 尼德蘭、法國、英國的情報機構雛形 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情報戰: 教廷的“聖辦公室” 軍事技術的進步與情報手段的革新: 火藥、海戰下的偵察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的秘密警察: 政治風暴中的信息控製 信息傳遞的革命: 郵政係統與密碼學的發展 殖民擴張中的情報需求: 探險、貿易、軍事占領 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情報活動: 喬治·華盛頓的間諜網絡 第五章:工業革命的浪潮——科技賦能的情報戰爭(公元1800年 - 公元1900年) 情報機構的專業化: 英國軍情六處、德國的早期情報部門 電報的齣現與信息傳遞的加速: 改變戰爭與外交的情報模式 情報的工業化: 情報收集、分析、分發的體係化 普法戰爭中的情報爭奪: 普魯士的勝利密鑰 殖民地爭奪中的情報戰: 大英帝國的情報觸角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麯: 各國情報部門的暗流湧動 無綫電通訊的早期應用: 軍事與民用情報的竊聽 信息戰的萌芽: 宣傳、欺騙與心理戰 第六章:兩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信息戰的全麵爆發(1900年 - 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加密與解密: “恩尼格瑪”與“紫色密碼”的傳奇 技術間諜: 科技優勢在情報戰中的體現 心理戰與宣傳: 影響民心士氣的強大武器 潛艇戰與海上情報: 大西洋戰場上的信息博弈 情報機構的成熟: MI6、FBI的誕生與發展 兩次大戰之間: 冷戰的前奏: 蘇聯與西方世界的猜忌與試探 情報技術的發展: 攝影、竊聽設備的進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時情報局”的全麵部署: 全球範圍內的情報爭奪 恩尼格瑪的破解: 改變戰爭進程的“Ultra”計劃 日本的“紫密”與美國的破譯: 太平洋戰場的關鍵情報 “珍珠港事件”背後的情報失誤: 曆史的教訓 “D日”登陸的情報準備: 欺騙與反欺騙的藝術 原子彈研發中的情報爭奪: 科學與間諜的結閤 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與“SD”: 極權統治下的秘密警察 蘇聯的“剋格勃”雛形: 政治保衛與情報輸齣 第七章:冷戰的冰火——兩大陣營的情報對決(1945年 - 1991年) 美蘇兩大情報巨頭: CIA與KGB的全麵對抗 核武器時代的情報競賽: 導彈技術、戰略武器的監控 代理人戰爭中的情報活動: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 技術偵察的新紀元: 衛星偵察、U-2飛機、SR-71的秘密 密碼學的新高峰: DES、AES等加密算法的發展 “冷戰間諜”的傳奇: 伯納德·剋勞斯、魯道夫·阿貝爾等真實案例 “鐵幕”下的信息封鎖與滲透: 東歐國傢的情報睏境 “剋格勃”的全球布局: 政治滲透、策反與顛覆 “CIA”的海外行動: 秘密行動、政變支持與信息收集 “摩薩德”的精準打擊: 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傳奇行動 信息戰的升級: 宣傳、假信息與心理戰的常態化 “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情報博弈: 邊緣的藝術 第八章:後冷戰時代——全球化與非對稱情報戰(1991年至今) 情報格局的重塑: 傳統情報機構的轉型與新興力量的崛起 網絡情報的興起: 黑客攻擊、數據竊取與網絡戰 恐怖主義的挑戰: 國際反恐情報的閤作與對抗 經濟情報的重要性: 商業機密、科技競爭的情報戰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情報中的應用: 預測、分析與監控的革命 社交媒體與信息傳播: 公眾輿論與虛假信息的操縱 “棱鏡計劃”與隱私的邊界: 大規模監控引發的爭議 國傢情報的多元化: 軍事、經濟、科技、網絡情報並重 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 跨國犯罪、恐怖組織的國際情報活動 情報公開與透明的討論: 信息時代的平衡之道 未來情報的趨勢: 生物識彆、量子計算、太空情報 “數字間諜”的畫像: 現代情報人員的特質 結語:永不落幕的戰爭,人類智慧的結晶 緻謝 參考文獻 索引 --- 序言:無聲的戰場,永恒的博弈 在人類文明波瀾壯闊的畫捲中,有一種戰爭,它不曾在大地上留下硝煙,卻深刻地影響著國傢的興衰、王朝的更迭、文明的走嚮。它隱匿於陰影,遊走於刀鋒,它的武器是信息,它的戰場是人心,它的目標是真相,或是對真相的扭麯。這就是情報戰,一場跨越五韆年、貫穿古今的無聲博弈。 從遠古部落的互探虛實,到文明古國的精密部署,從帝王將相的秘密籌劃,到現代國傢的尖端科技,情報活動如同文明的脈搏,時刻跳動,維係著國傢的生存與發展。它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它關乎智慧,也關乎勇氣;它常常隱藏在曆史的幕布之後,卻又是塑造曆史的關鍵力量。 《間諜圖文史:世界情報戰5000年》正是這樣一部宏大的史詩。它以詳盡的圖文並茂的形式,為我們揭示瞭這場隱秘戰爭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其深遠影響。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情報活動背後的驅動力、技術手段、組織形式和戰術策略,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文明在情報領域所進行的智慧較量。 本書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界限,從文明曙光初現的時期,探尋最早的偵察與告密;走進古老帝國的權力中心,洞悉它們如何利用信息來鞏固統治、擴張疆域;穿梭於中世紀的暗影之中,感受王國、教廷與秘密組織間的情報角力;踏足近代殖民時代的風雲變幻,見證情報如何在帝國擴張中扮演關鍵角色;置身於工業革命的浪潮,觀察科技如何重塑情報的收集與分析;沉浸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理解信息戰如何成為決定勝負的戰略要素;體驗冷戰的冰火交鋒,感受兩大陣營情報機構之間驚心動魄的對決;最終,我們將目光投嚮後冷戰時代,審視全球化與科技發展如何催生齣全新的、更加復雜的情報形態。 在本書中,您將看到古埃及的信使如何傳遞國傢級的秘密,亞述帝國的耳目如何掃蕩敵軍,希臘城邦如何在諜報戰中鈎心鬥角,羅馬的“窺探者”如何助力帝國擴張,中國的“校事”如何維護統治,拜占庭的“隱形之眼”如何洞悉東西方局勢,意大利城邦的商業間諜如何爭奪財富,法國大革命中的秘密警察如何鞏固權力,拿破侖如何運用情報贏得戰役,普魯士如何憑藉情報在戰爭中脫穎而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恩尼格瑪”如何成為破譯的焦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Ultra”計劃如何改變曆史的進程,冷戰時期CIA與KGB的貓鼠遊戲如何驚心動魄,以及當代網絡情報、人工智能如何正在顛覆我們對情報戰的認知。 每一個章節都將通過精選的插圖、曆史文獻的引用、生動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情報活動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展現情報人員的智慧、勇氣與犧牲,以及情報活動對人類曆史進程産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間諜和情報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信息、智慧、權力與曆史的書。它將幫助您理解,在那些我們熟知的戰爭、政治事件背後,永遠存在著一條看不見的戰綫,一群看不見的人,進行著一場永不落幕的戰爭。 翻開本書,您將踏上一段激動人心的旅程,去探索那片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廣闊天地,去理解人類文明發展中那股至關重要的、無聲的力量。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情報活動(約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時分,當部落間的衝突與競爭日益加劇,一種古老而本能的需求便應運而生——瞭解敵人,知曉環境,從而在生存的搏鬥中占據優勢。這便是情報活動的最初形態,它並非誕生於現代國傢機器的精密設計,而是源自人類最樸素的生存本能與社會結構的需求。 情報的萌芽:從早期城邦的偵察與告密 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以及早期中國的文明發源地,當人口逐漸聚集,城邦逐漸形成,社會結構變得復雜,個體之間的互動也隨之增多。在這些早期社會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部落首領還是城邦的統治者,都需要瞭解鄰近部落的實力、資源分布、內部情況,以便製定生存和擴張策略。 最原始的情報活動,便是簡單的偵察。年輕力壯的獵人或戰士,可能會被派遣到邊界地帶,觀察敵方的活動跡象,如烽火、聲音、足跡,甚至偷偷潛入對方的營地或村落,刺探其兵力、武器以及人口數量。這些行動往往是零散的、非官方的,但也構成瞭最早的情報收集。 與此同時,告密行為也悄然齣現。在早期社會中,個體間的利益衝突、仇恨以及對統治者的忠誠,都可能促使人們將知曉的秘密報告給權力者。這種告密,盡管帶有個人目的,卻也成為瞭統治者瞭解內部情況、防範潛在威脅的重要途徑。例如,在一些部落聯盟或鬆散的王國中,一位被流放者或敵對部落的成員,可能會為瞭換取庇護或報復,嚮當地的統治者提供關鍵情報。 書寫與信息的傳遞:泥闆、莎草紙上的秘密 隨著文字的齣現,信息傳遞的載體發生瞭根本性的變革,這也為更係統、更正式的情報活動奠定瞭基礎。在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被刻在泥闆上。這些泥闆不僅記錄瞭法律、商業交易,也可能承載著外交信函、軍事報告等秘密信息。一份關於鄰國兵力部署的泥闆,或是一張指示某個據點位置的簡易地圖,都可能成為早期情報的珍貴載體。 在古埃及,莎草紙成為瞭主要的書寫材料。埃及法老和政府官員之間,以及與邊疆總督之間的通信,往往需要通過信使傳遞。這些信件的內容,可能涉及邊境的安寜、貿易路綫的安全、或者對潛在威脅的預警。雖然保存下來的絕大多數莎草紙文獻都屬於公開或半公開性質,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些文獻之外,還存在著大量被銷毀或遺失的,專門用於傳遞軍事和政治秘密的紙莎草捲。 軍事偵察的雛形:觀察敵軍動嚮,刺探資源分布 早期文明的軍事衝突,往往發生在部落之間、城邦之間,或是新興王國對周邊地區的徵服。在這些衝突中,軍事偵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指揮官需要瞭解敵軍的數量、裝備、士氣、行軍路綫、以及他們可能采取的戰術。 例如,在古代戰爭中,派齣斥候或騎兵在戰場周邊進行偵察,收集敵軍動嚮,是常見的軍事行動。他們會觀察敵軍營地的規模,判斷其兵力,記錄其補給車輛的數量,從而推測敵軍的作戰意圖和持續作戰能力。同時,刺探敵軍的資源分布,如水源、糧草供應地,也能夠幫助己方製定有效的圍睏或攻擊策略。 宗教與占蔔的隱秘用途:解讀神諭,預測未來,影響決策 在許多早期文明中,宗教扮演著核心角色,而宗教儀式中的占蔔,也常常被用來獲取“天意”,以指導戰爭和政治決策。例如,古巴比倫的占蔔師會通過觀察動物內髒或星象來“解讀”神諭,這些神諭的內容,有時會傾嚮於某種軍事行動,或是對某個決策的肯定或否定。 這種通過宗教儀式來“預測”未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情報的性質。雖然其方法並非基於科學的證據收集,但它能夠為決策者提供一種“閤法化”的依據,並影響其對局勢的判斷。更重要的是,通過控製神諭的解釋權,一些擁有宗教權威的人,也可以巧妙地引導決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縱信息,達到自身的目的。 巴比倫的耳目:探究早期帝國的諜報網絡 作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巴比倫在情報活動方麵也留下瞭諸多痕跡。雖然不像後來的帝國那樣擁有高度組織化的情報機構,但巴比倫的統治者,尤其是亞述時期,已經開始建立起初步的“耳目”網絡。考古發現錶明,亞述國王會派遣信使,攜帶關於邊境動態、徵服地區情況的報告,往返於帝國各地。這些信使並非僅僅是傳遞信息,他們本身也扮演著某種程度的偵察角色,需要觀察沿途的安全情況,並嚮王報告。 埃及的信使與哨兵:記錄與傳遞國傢級的秘密 古埃及文明以其發達的行政管理體係而聞名。在軍事和外交方麵,埃及法老也依賴於信息傳遞。雖然沒有明確的“情報機構”記載,但我們可以推斷,存在著專門負責傳遞王室命令、邊疆報告的信使隊伍。邊境地區的哨兵,不僅負責警戒,也可能被要求收集過往商旅或異族人的信息,並將其上報。法老所頒布的詔令,對各地總督的要求,都需要被準確無誤地傳遞。 亞述的鐵血情報:徵服之路上的信息控製 亞述帝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高效的統治而著稱。在擴張過程中,信息控製和情報獲取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亞述國王派遣官員和士兵深入徵服地區,收集當地的民情、資源、潛在的反抗勢力等信息,並及時匯報給中央。這些信息被用於製定統治策略、鎮壓反抗、以及為下一次軍事行動提供情報支持。亞述文獻中記載的關於敵軍數量、城鎮情況的詳細報告,都顯示瞭其對情報的重視。 在早期文明的漫長歲月中,情報活動雖然粗糙,卻已經展現齣其作為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潛質。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組織化進程,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悄然演變,為日後更加復雜、更加精密的間諜活動,埋下瞭最初的種子。這些隱匿於曆史長河中的信息流,猶如無形的絲綫,默默地編織著文明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