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本书是一部内容翔实的人类间谍史;
2.本书讲述了一门图文并茂、语言生动的趣味战争学;
3.从古埃及到“互联网+”时代,用图片和文字演绎谍报的传奇;
4.详略得当,雅俗共赏,是一部全面了解人类谍战史的必备案头书;
5.叙述生动、图片精彩和案例丰富,多角度描绘世界最古老职业的全貌;
6.350多位历史人物,200余幅精彩图片,50多个谍战案例,40多种秘密工具,30多家情报机构,13堂间谍特训课……带你走进5000多年云谲波诡的无声战场!
内容简介
人类一出现武装斗争,间谍便应运而生,成为最古老的两大职业之一。间谍活动神秘莫测,惊心动魄,涌现了不少大智大勇的人物,产生过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讲述了从古埃及、古罗马直至大数据时代下间谍的历史,跨越了5000余年。从中,读者可以看到:
古今谍海魅影秘密行动:摩西派间谍窥探迦南,马可·;波罗潜入东方搜集情报,盟军破译德军恩尼格玛密码,苏联“剑桥五人帮”的英国卧底行动等。
世界情报机构历史沿革:从古亚述国“国王之眼”,到法国路易十五“国王秘密”,再到军情五处和六处、中情局、克格勃,直至以色列摩萨德等组织。
谍战秘密技术更新换代:从密码棒到恩尼格玛密码机,加密技术愈发复杂;从热气球到侦察机,搜集手段不断升级;从人力到卫星,传递方式花样翻新等。
情报对人类战争的作用:在塞莫皮莱大战、乌尔姆之战、滑铁卢战役、诺曼底登陆、海湾战争等中,谍报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改变了历史。
……
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案例,力图多角度描绘世界最古老职业的全貌,展现它如何一次次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本书详略得当,雅俗共赏,是一部全面了解人类谍战史的必备案头书。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弗克曼(Ernest Volkman,1940—),美军前情报人员,国家安全研究,相关著作颇丰。曾是美国《华盛顿新闻报》(Newsday)国家通讯员,并荣获新闻大奖。作为情报专家,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防科学》《军事科学和技术》等上撰文,多次参与广播和电视节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山的背后 /001
第一章 马萨达堡 /013
远古的教训 /018
必须知己知彼 /024
强大的凯撒 /034
间谍特训课 风中细语:密码与通信 /037
第二章 窥探迦南 /043
情报决定一切 /048
古埃及一角 /057
背叛耶稣 /060
间谍特训课 潘多拉魔盒:毒药 /067
第三章 东来大火 /073
先进武器 /075
新式战术 /081
新秩序 /084
先进技术 /089
间谍特训课 间谍马可·波罗 /095
第四章 酷吏能臣 /101
正当职业 /108
较量的结局 /115
新的威胁 /120
英雄迟暮 /124
间谍特训课 马洛:“小客栈开出的巨额账单” /127
第五章 神之密探 /133
生死之战 /136
与时俱进 /139
新一代情报网 /145
分裂的国家 /151
肮脏手法 /156
间谍特训课 路易十五:无所不知的国王 /161
第六章 皇帝雄狮 /167
扩张阶段 /176
掌控一切的力量 /180
关键人物 /183
要死的不要活的 /189
间谍特训课 暗室:密写 /199
第七章 开国谍影 /205
卧底行动 /207
改变世界 /212
知己知彼,以逸待劳 /218
回到起点 /226
情报发展 /232
间谍特训课 粉刷工约翰的故事:“燃烧吧,背信弃义的英国!” /235
第八章 勇往直前 /241
内战事务 /243
鼎鼎大名 /248
虚假情报 /253
技术的运用 /256
伟大的将领 /260
宣传与影响 /265
内部消息 /270
间谍特训课 失窃的信件:墨西哥与法国之争 /276
第九章 巾帼英雄 /281
世界大事 /283
实力人物 /287
情报乱局 /291
战争的代价 /296
艰难抉择 /300
业余间谍的角色 /307
劳而无功 /313
破译密码 /319
间谍特训课 黎明之眼:玛塔· 哈里 /325
第十章 M 红色乐团 /331
红色黎明 /333
第二幕 /338
严密的组织 /346
情报网络解决方案 /350
东方与西方 /357
后起之秀 /362
谍报行动的代价 /371
间谍特训课 棒球捕手:业余间谍 /377
第十一章 东风,有雨 /385
“火星”行动泄密 /387
双面间谍“海涅” /389
真相大白 /393
“珍珠港事件”情报失利 /400
“双十”特工网 /423
间谍特训课 扭转乾坤:破译ULTRA 密码 /435
第十二章 “鼹鼠”之战 /443
以色列崛起 /449
“鼹鼠”特工 /456
侦察技术的发展 /469
间谍特训课 追寻钋:原子谍报 /491
第十三章 反恐战争 /497
恐怖主义当道 /505
吸取教训 /511
孤注一掷 /520
全球性事件 /525
问题的关键根源 /531
来自东方的威胁 /537
未来的威胁 /546
间谍特训课 监控的时代 /549
术语表 /555
精彩书摘
扭转乾坤:破译ULTRA密码
法国的军事情报机构总参二局的人见多识广,但就连他们也从来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位肥胖魁伟的德国人,他们宝贵的情报线人,极为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经常在豪华酒店里和妓女们——有时多达四名——先享用奢侈的晚宴,豪饮香槟,接着是马拉松式的狂野性爱,直到天明。作为法国人,他们欣赏这样的床上工夫;但作为情报特工,他们感到可怕。他们规劝他,这样招摇的行为容易引起反情报机构的注意,迟早会导致他被捕。
汉斯·提罗–施密特(Hans Thilo-Schmidt)一如既往,满不在乎。总参二局的人知道,此人不拘泥于道德观念,向来我行我素,唯一的追求就是赚钱。他的这一性格特点,从他成为总参二局线人的那一刻起就很明显。1931 年夏天,他走进柏林法国武官的办公室,主动提议背叛他的国家。他概略地说了自己掌握的东西之后,开出了条件,不让讨价还价。他绝不在德国土地上与法国人见面;双方接触必须由他提议,时间由他定;他只向总参二局的高级官员当面提交材料,见面的时间要在周末或节假日(方便他离开德国);还有,最重要的是,情报必须支付大价钱。
法国人高兴地同意了所有条件,连最后一条也接受了,因为提罗–施密特是谍报中的无价之宝,是真金。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密码员,提罗– 施密德能接触到法国认为是无价之宝的情报——恩尼格玛编码机, 那是为所有德国最机密的通信情报加密的编码机。两年前,总参二局得知,鉴于一战时期的密码灾难,德国已经彻底改变了本国的秘密通信方式。德国人购买了瑞士生产的商用编码机,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最终生产出了一件技术奇迹,一键就可以生成2600 万个可能的单词组合。最初截获的恩尼格玛编码机信号证实了法国人最担心的事情,该编码机产生出来的信息绝对无法破译。唯一的希望就是总参二局能以某种方式获得这种机器的技术秘密。
这可不是简单的任务。德国人就像保护皇冠明珠一样保护着恩尼格玛编码机。正当法国人对了解恩尼格玛编码机已经绝望的时候,提罗–施密德走进了他们的圈子。在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庄,他第一次与法国人秘密会面,这时他拿出了恩尼格玛编码机的使用说明书,还有
编码机加密系统的一些技术文件。法国情报人员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支付了首付款1 万美元(约合现在的20 万美元)现金。提罗–施密德立即花了一大笔钱,度过了一个有美酒、女还有歌曲的夜晚。
法国这一情报胜利,很快就会使他们第一次接近恩尼格玛编码机。这次胜利只是一条小溪。过些时候,这条小溪会与从波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流出的小溪汇合,变成谍报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
最重要的密码
事情在上述三个国家的经过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的线索贯穿其中,就是几位杰出人物同时想到了一个新点子:在密码分析方面,一场变革即将发生。密码分析再也不能用传统的办法,由聪明人主要靠直觉找路子,以纸和铅笔为工具进行分析了。恩尼格玛编码机体现了编码机的霸主地位,这项技术能够一次触键,就生成数以百万计的可能密码组合,令常规的破译方法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解决方案是:密码分析机构必须聘请数学家,他们必须有能力根据编码机生成的信号,推测出机器的转子是怎么转的,电线是怎么接的,再根据这些结果复制出编码机。
在波兰,波军情报局密码处悄悄地查阅波兹南大学数学系学生的成绩。他们最终找出了20 名最优秀的学生。在招聘这些人的时候,密码处告诉他们,工作极为机密,连对妻子和家人都不能说。马里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Rejewski)是他们中耀眼的明星,他是世界上排列组合理论的主要专家之一;这门深奥的数学分支,他成功推测出了恩尼格玛编码机每个转子上的电线布线情况。
在此期间,美国的主要破译人员,陆军安全局(ASA)的威廉·F.弗里德曼(William F. Friedman)也在招聘全国最好的数学家,参与一项用他的话说是“有趣的冒险”。其实就是破译“紫色密码”,这是日本的主要编码机的代号,而美国已发现日本是自己的敌人。事后表明,最重要的发展是在英国发生的。英国最主要的密码机构是政府密码学校(GCCS)。英国为了发起对恩尼格玛编码机的攻势,该校开始在牛津和剑桥最好的数学家中物色人才。他们招聘到的明星人物是一位年轻的剑桥毕业生,名叫艾伦·图灵(Alan Turing),他关于
“计算机器”的早期论文,已经使他跻身世界一流数学家的行列。
二战爆发后,这四股溪水汇成了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江。在波兰和法国陷落后,两个国家的团队都并入了英国的项目。1941 年,美国与英国之间的秘密情报关系延伸到了密码学领域。英国人让美国人了解他们对恩尼格玛编码机的破译工作,而弗里德曼的行动通过推测日本“紫色密码”编码机的内部电子系统,成功建造出了一台复制品(代号为“魔法”的了不起的行动,在密码学上相当于在从未见过某人的情况下克隆此人)。英国的代号为ULTRA 的行动,被温斯顿·丘吉尔称为“下金蛋的鹅”,此言不虚。1940 年,ULTRA 行动组开始破译出由恩尼格玛编码机发报的高级别信息。德国人完全信任这一机器,这并不奇怪,因为正
如艾伦·图灵所计算的那样,从理论上说,一台恩尼格玛编码机能够生成的可能排列数量是3×10114,这是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字。不管这个数字有多大,图灵计算出,它总是有限的。为了把握住它,他需要某种技术,能够把全部可能的排列都整理出来,从而发现恩尼格玛编码机的装置。他的解决方案借用了雷耶夫斯基首先想到的一个思路,就是用一台大型计算机器,对任一给定信息,整理出所有可能的机器排列。雷耶夫斯基用一种很受欢迎的波兰雪糕的牌子,把他的设备命名为“球形甜点”。
为了表达对雷耶夫斯基的敬意,图灵用同样的名字称呼他自己设计的一款更先进同时也要大得多的设备。这台庞然大物有7 英尺(约2.1 米)长,6 英尺(约1.8 米)高,重量超过1 吨。机器启动时,它那数以千计的真空管、滑轮和电磁传动装置,就开始“哗啦啦”地工作,响声就像是科学小说里描写的科学怪物。事实上,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其基本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如出一辙。它有巨大的内存,用以储存恩尼格玛编码机密码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由一个程序驱动内存,为截获的密文寻找出相应的密钥。
到1941 年末,ULTRA 行动组破译德国通信的速度与德国人的发报速度几乎相同。有时候,真正的收件人还没有收到消息的时候,英国人就已经破译出来了。德国潜艇对美国到欧洲的漫长海上补给线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德国潜艇。对ULTRA 密码分析有利的是,他们手里有很多潜艇通信;因为需要指挥潜在各个区域航行,协调“狼群”(攻击共同目标的一组潜艇)的进攻,产生大量的通信电文。到1943 年时,由于ULTRA 提供的宝贵情报——德国潜艇的秘密,最后,ULTRA 成了赢得大西洋之战的决定因素。盟军一直想尽办法来隐瞒这一机密。只有当德国人相信,通过恩尼格玛编码机加密的海军通信是安全的,他们才不会改变那套作法。
……
前言/序言
导言
曾有人问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每当大战在即,战前那漫长而又孤单的一夜,他在做什么。公爵说,他无法入睡,因为心里总在想一个问题。他在反复问自己:“山背后的情况如何?”公爵此言是对情报工作再好不过的概括。我们通常讲的谍报或者情报刺探(或是“情报搜集”[intelligence collection] 这一更为时髦、委婉的说法),其正式名称就是情报工作。无论名称如何,从早期智人(Homo)开始注意邻近部落的强弱、意图之时起,情报工作就一直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从未间断。在人类历史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武装斗争——出现的同时,谍报就产生了。
只要人类还在互相攻战谍报活动就不可或缺,因为它关乎多个最为紧要的问题。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在谋划什么?他们的实力如何?存在什么危险?是否迫在眉睫?而回答这些问题的手段正是谍报活动,它通常被认为是第二古老的职业。
依照法学定义,谍报是指通过刺探、偷窃、监听、监视或其他手段,获取一个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机密。各国都将其视为重罪,几乎在各国都可处以死刑。《日内瓦公约》作为约束战争行为的权威法律文件,专门将间谍从“合法的战斗人员”中排除在外。任何“在伪装下行动”的战斗人员,都不享有战俘的权利。传统的理解是,抓获间谍时可以就地枪决。另一方面,战斗人员身着制服搜集情报,则视为军事侦察,是合法的军事活动,被俘的话应按战俘对待。
谍报就是搜集情报的过程,应当把情报与信息区别开来。基本上,情报可宽泛地定义为经过整理加工的信息。这一过程与发生在报社编辑部里的事情差不多。每天,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涌入编辑部,经过核查、消化、分析,处理成编辑们认为足以全面反映当日要闻和趣闻的报道组合。在情报机构那里,相同的过程被称为“情报研究”(intellection),也就是将搜集得来的信息即“原始情报”,加工成结论,亦即“结论情报”(finished intelligence)。再将结论送交决策者,情报行话中又叫“用户”(user)或“客户”(customer),由他们据以做出重大决定。
传统上说,情报工作有三个层面的作用:
战略层面:他国的实力和意图。例如,某一国家是否在秘密研发核武器,以及研发成功后,打算用核武器来达到什么目的。
战术层面:作战情报。比如他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或武装人员的人数
等。
反情报层面:反制别国的间谍活动,保护本国机密。
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情报工作也受制于人性中那些怪诞无常的东西。客户对情报判断作何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提供判断的间谍是否信赖,也常常取决于情报本身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后一种情况更为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劳心的过程,因为其中涉及信赖与可靠与否这样的大问题,所以很是微妙。做出判断的人的偏见、客户的偏好,都会自始至终影响这一过程。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不全面,根本无法做出可靠的推测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出现这样的情形时,情报判断通常会变得模棱两可。例如,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在1965 年的一份报告中,就写出了这样一段慎之又慎的结语:“几乎可以肯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上述这些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在军事作战中上仍具意义。”
就连看起来完全可靠的情报也极少真正靠得住。 二战期间,英国代号为ULTRA 的密码破译行动,使得盟军几乎能够解读德国最高统帅部所有的无线电机密通信。由于为预判和击败德军计划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先机,到1944 年底,ULTRA 已然被视为情报工作的典范,能就德军的每一动向提供准确的情报。换言之,ULTRA 是完美的间谍。然而,已经习惯于依赖ULTRA 的盟军指挥官忘了,它只能解读那些通过恩尼格玛编码机(Enigma code machine)加密、用无线电信号发送的决策和指令信息。它探查不到口头指令,对使用安全的地面电话线发送的信息也无能为力。因此,1944 年冬,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在西线发起全面攻击时,由于他只用地面电话线下达指令,ULTRA 未能向盟军发出预警。其结果就是突出部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对盟军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历史上,与突出部战役类似的情报工作失利不胜枚举。这印证了一个事实:只要谍报活动是由人来从事,它就一定会受制于人性的种种弱点,如先入为主、感情用事、官僚政治,等等;不少时候甚至是干脆视而不见。1950 年冬天,美国情报机构推断,要是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在朝鲜境内往鸭绿江移动,中国就一定会军事介入。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因为中国当时已用尽了一切外交途径,对美国发出了将会介入的警告。然而,麦克阿瑟坚信,中国出于对美军强大实力的恐惧,不会出兵朝鲜。他拒绝相信情报部门,还信心十足地对杜鲁门总统说:“中国出兵,就会是一场最大的杀戮。”他自己的间谍也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能表明朝鲜北部有中国军队。他们+C15见不到补给站,没有发现指挥部队调动的无线电信号,或是发现部队集结;天寒地冻,却不见士兵生火取暖。
但是,麦克阿瑟不知道,中国人明白他的间谍们在寻找哪些蛛丝马迹,早就把隐蔽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中国军队的行军纪律极为严格,严令部队夜间行军,白天在室内隐蔽,避开美方的侦察机。团级以下单位不用无线电台,所以通过无线电信号定位部队这一通用的间谍技术根本起不到作用。部队严禁生火,从而躲避了空中侦察。只给军队发放两周的给养,不设补给站。结果就是, 20 多万中国士兵在神不知鬼不觉进入朝鲜攻击阵地,出其不意地痛击麦克阿瑟的部队后,才广为人知。
依照流行观念,如此的目光短浅乃是极权社会的一大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推行严厉信条,其结果要么是上级强加的狭隘思想,要么就是全无思想。这种极权心态的经典案例,就是斯大林在1941 年所表现出来的难以置信的盲目。当时,他那些绝对是世界一流的间谍,给他提交了关于纳粹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详细、明确的情报。斯大林却根本不信,在一份写有德军入侵的准确日期和时刻的报告上,他轻蔑地随手乱写了“这是英国的挑拨”几个字。他坚信德军不会进犯,多少情报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斯大林的情报头目们自然也个个识相,告诉他们的最高领袖,他的判断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他们一定会好好惩处那些“挑拨”的间谍。另一个相似的案例是,一战时德国总参谋部的一位低级军官,不知天高地厚地越级给当时德军的最高指挥官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发备忘录,建议设立一个经济情报组,理由是战争将旷日持久,而经济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会最终胜出。毛奇根本没读,只批了一句“别拿经济来烦我,我正忙于指挥战争”,就把报告原封退回。结果不出三年,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就崩溃了。
民主国家有制衡体系,思想开放,乍看之下似乎会较少出现上述由上级强加的狭隘思想。但民主国家的领袖也是人,也会犯是人就有可能犯的错。要是他们对某事视而不见,那一般都与政治利益有关。1960年,参议员约翰·F. 肯尼迪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借“导弹差距”missile gap)问题,向共和党发起了猛烈攻击。1957 年,苏联用洲际火箭发射了卫星,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夸口说,苏联有很多这样的火箭,精准到“能打中太空中的苍蝇”。由此造成的震惊,催生了“导弹差距”一说。大众普遍认为,美国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远远落后于苏联。尽管在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一再断言, 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实际上明显占优势,但肯尼迪还是用“导弹差距”大做文章,以谋取政治利益。
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担心,谈论“导弹差距”会打击公众对美军实力优于苏联的信心,于是他让中央情报局给总统候选人肯尼迪送去了一份绝密简报。简报向肯尼迪显示了美国的最高情报机密:在苏联上空飞行的美国U-2 侦察机, 已经拍摄到了苏联所有重要的军事设施。通过这项侦察行动, 已经证明苏联只部署了为数不多的导弹,远远少于美国的武器储备。肯尼迪对这一成功的谍报工作表示钦佩,却在两天后的演说中,继续严词指责艾森豪威尔—尼克松政府坐视“导弹差距”,置美国国家安全于险境。肯尼迪私下承认,“导弹差距”只是个传言,但在一场势均力敌的竞选中,这个绝妙的竞选题材,不容放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无数的专家都预言,先进的科技,特别是由微芯片衍生出的科技,会彻底改变情报工作。他们相信,日益尖端化的机器会接管绝大部分情报搜集工作,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谍报活动会过时。他们的想法是,间谍活动会变得非常科学,从而免受人为错误的影响。有了从2.5 万英里(约4 万公里)的高空能看清汽车牌照的卫星,能在眨眼间接收数百万次电子通信的“雪貂”技术( 指电子侦察卫星),还有能每秒完成数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科技将能够提供绝对客观、毋庸置疑的情报。由此得到的大量的基础资料,经过全是由受过高级训练的人才组成的庞大机构加工之后, 得出的一定是详细、准确、实时的情报。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理论家们忘了,人有偏见,爱自欺欺人,不愿相信令人不安的事实,这是多少科技也无法消除的。此外,人类心智的处理能力也有其极限。与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一样,情报工作已经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海量的信息超出了人类吸收和诠释的能力。现在每天流进一个政府机构的数据量,比印刷术出现后的头一个世纪里全世界印制的所有文件还要多。许多情报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艾斯特综合征”(Astor Syndrome)。这得名于艾斯特夫人,据说她在“泰坦尼克号”船沉没前讽刺道:“我是要了一杯冰水,可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指船沉没之后,冰水有得喝了。)
尽管有了昂贵的科技,但现代间谍活动中,重大失误仍然层出不穷;这些失误通常是由于人的过错。正是因为人的过错,美国情报部门尽管掌握了各种炫目的高科技,拥有巨额经费,却还是错误地认定伊拉克拥有很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事实上则是一件都没有。同样是因为人的过错,苏联的克格勃(KGB)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情报机构,居然没有料到,入侵阿富汗会引发穆斯林的反抗。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谍报活动无论有多少缺点,它都将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威灵顿公爵在帐篷里辗转反侧,已经是两百多年前的旧事;但山背后到底如何,人们至今仍在孜孜以求。
间谍图文史:世界情报战5000年(彩色精装典藏版) 目录 序言:无声的战场,永恒的博弈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情报活动(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情报的萌芽: 从早期城邦的侦察与告密 书写与信息的传递: 泥板、莎草纸上的秘密 军事侦察的雏形: 观察敌军动向,刺探资源分布 宗教与占卜的隐秘用途: 解读神谕,预测未来,影响决策 巴比伦的耳目: 探究早期帝国的谍报网络 埃及的信使与哨兵: 记录与传递国家级的秘密 亚述的铁血情报: 征服之路上的信息控制 第二章:古国的较量——古典时代的智慧(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希腊城邦的明争暗斗: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情报战 斯巴达的“披甲人”: 深入敌后的侦察与破坏 雅典的海上耳目: 建立信息优势,掌控制海权 波斯帝国的驿道与“国王的眼睛”: 覆盖广袤疆域的通讯网络 秦汉的“校事”与“斥候”: 统一帝国下的信息体系构建 军事间谍的经典案例: 孙子兵法中的情报智慧 信息战的早期形式: 虚实真假的心理攻势 罗马帝国的“窥探者”: 扩张与统治中的信息保障 第三章:中世纪的暗影——王国、教廷与秘密组织(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拜占庭的“隐形之眼”: 东西方交汇处的情报之术 阿拉伯帝国的知识传播与情报获取: 丝绸之路上信息流动的秘密 中国唐宋的“密探”与“锦衣卫”前身: 皇权巩固下的监视体系 蒙古帝国的“驿站”与“征服之眼”: 广阔帝国的信息脉络 十字军东征中的宗教与政治角力: 教廷与王国的情报博弈 意大利城邦的商业间谍: 贸易竞争中的信息窃取 文艺复兴的艺术与科学中的秘密: 达芬奇的工程与情报学 秘密社团的崛起: 共济会、圣殿骑士团等组织中的信息共享与保密 第四章:近代风云——帝国扩张与民族主义的谍影(公元1500年 - 公元1800年) 重商主义下的国家情报: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信息掠夺 欧洲列强的角逐: 尼德兰、法国、英国的情报机构雏形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情报战: 教廷的“圣办公室” 军事技术的进步与情报手段的革新: 火药、海战下的侦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秘密警察: 政治风暴中的信息控制 信息传递的革命: 邮政系统与密码学的发展 殖民扩张中的情报需求: 探险、贸易、军事占领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乔治·华盛顿的间谍网络 第五章:工业革命的浪潮——科技赋能的情报战争(公元1800年 - 公元1900年) 情报机构的专业化: 英国军情六处、德国的早期情报部门 电报的出现与信息传递的加速: 改变战争与外交的情报模式 情报的工业化: 情报收集、分析、分发的体系化 普法战争中的情报争夺: 普鲁士的胜利密钥 殖民地争夺中的情报战: 大英帝国的情报触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曲: 各国情报部门的暗流涌动 无线电通讯的早期应用: 军事与民用情报的窃听 信息战的萌芽: 宣传、欺骗与心理战 第六章: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信息战的全面爆发(1900年 - 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加密与解密: “恩尼格玛”与“紫色密码”的传奇 技术间谍: 科技优势在情报战中的体现 心理战与宣传: 影响民心士气的强大武器 潜艇战与海上情报: 大西洋战场上的信息博弈 情报机构的成熟: MI6、FBI的诞生与发展 两次大战之间: 冷战的前奏: 苏联与西方世界的猜忌与试探 情报技术的发展: 摄影、窃听设备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时情报局”的全面部署: 全球范围内的情报争夺 恩尼格玛的破解: 改变战争进程的“Ultra”计划 日本的“紫密”与美国的破译: 太平洋战场的关键情报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情报失误: 历史的教训 “D日”登陆的情报准备: 欺骗与反欺骗的艺术 原子弹研发中的情报争夺: 科学与间谍的结合 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与“SD”: 极权统治下的秘密警察 苏联的“克格勃”雏形: 政治保卫与情报输出 第七章:冷战的冰火——两大阵营的情报对决(1945年 - 1991年) 美苏两大情报巨头: CIA与KGB的全面对抗 核武器时代的情报竞赛: 导弹技术、战略武器的监控 代理人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技术侦察的新纪元: 卫星侦察、U-2飞机、SR-71的秘密 密码学的新高峰: DES、AES等加密算法的发展 “冷战间谍”的传奇: 伯纳德·克劳斯、鲁道夫·阿贝尔等真实案例 “铁幕”下的信息封锁与渗透: 东欧国家的情报困境 “克格勃”的全球布局: 政治渗透、策反与颠覆 “CIA”的海外行动: 秘密行动、政变支持与信息收集 “摩萨德”的精准打击: 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传奇行动 信息战的升级: 宣传、假信息与心理战的常态化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情报博弈: 边缘的艺术 第八章:后冷战时代——全球化与非对称情报战(1991年至今) 情报格局的重塑: 传统情报机构的转型与新兴力量的崛起 网络情报的兴起: 黑客攻击、数据窃取与网络战 恐怖主义的挑战: 国际反恐情报的合作与对抗 经济情报的重要性: 商业机密、科技竞争的情报战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情报中的应用: 预测、分析与监控的革命 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 公众舆论与虚假信息的操纵 “棱镜计划”与隐私的边界: 大规模监控引发的争议 国家情报的多元化: 军事、经济、科技、网络情报并重 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 跨国犯罪、恐怖组织的国际情报活动 情报公开与透明的讨论: 信息时代的平衡之道 未来情报的趋势: 生物识别、量子计算、太空情报 “数字间谍”的画像: 现代情报人员的特质 结语:永不落幕的战争,人类智慧的结晶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 序言:无声的战场,永恒的博弈 在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有一种战争,它不曾在大地上留下硝烟,却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迭、文明的走向。它隐匿于阴影,游走于刀锋,它的武器是信息,它的战场是人心,它的目标是真相,或是对真相的扭曲。这就是情报战,一场跨越五千年、贯穿古今的无声博弈。 从远古部落的互探虚实,到文明古国的精密部署,从帝王将相的秘密筹划,到现代国家的尖端科技,情报活动如同文明的脉搏,时刻跳动,维系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关乎智慧,也关乎勇气;它常常隐藏在历史的幕布之后,却又是塑造历史的关键力量。 《间谍图文史:世界情报战5000年》正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史诗。它以详尽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揭示了这场隐秘战争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深远影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情报活动背后的驱动力、技术手段、组织形式和战术策略,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在情报领域所进行的智慧较量。 本书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界限,从文明曙光初现的时期,探寻最早的侦察与告密;走进古老帝国的权力中心,洞悉它们如何利用信息来巩固统治、扩张疆域;穿梭于中世纪的暗影之中,感受王国、教廷与秘密组织间的情报角力;踏足近代殖民时代的风云变幻,见证情报如何在帝国扩张中扮演关键角色;置身于工业革命的浪潮,观察科技如何重塑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沉浸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理解信息战如何成为决定胜负的战略要素;体验冷战的冰火交锋,感受两大阵营情报机构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最终,我们将目光投向后冷战时代,审视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如何催生出全新的、更加复杂的情报形态。 在本书中,您将看到古埃及的信使如何传递国家级的秘密,亚述帝国的耳目如何扫荡敌军,希腊城邦如何在谍报战中钩心斗角,罗马的“窥探者”如何助力帝国扩张,中国的“校事”如何维护统治,拜占庭的“隐形之眼”如何洞悉东西方局势,意大利城邦的商业间谍如何争夺财富,法国大革命中的秘密警察如何巩固权力,拿破仑如何运用情报赢得战役,普鲁士如何凭借情报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恩尼格玛”如何成为破译的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Ultra”计划如何改变历史的进程,冷战时期CIA与KGB的猫鼠游戏如何惊心动魄,以及当代网络情报、人工智能如何正在颠覆我们对情报战的认知。 每一个章节都将通过精选的插图、历史文献的引用、生动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情报活动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情报人员的智慧、勇气与牺牲,以及情报活动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间谍和情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信息、智慧、权力与历史的书。它将帮助您理解,在那些我们熟知的战争、政治事件背后,永远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一群看不见的人,进行着一场永不落幕的战争。 翻开本书,您将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去探索那片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广阔天地,去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那股至关重要的、无声的力量。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情报活动(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分,当部落间的冲突与竞争日益加剧,一种古老而本能的需求便应运而生——了解敌人,知晓环境,从而在生存的搏斗中占据优势。这便是情报活动的最初形态,它并非诞生于现代国家机器的精密设计,而是源自人类最朴素的生存本能与社会结构的需求。 情报的萌芽:从早期城邦的侦察与告密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以及早期中国的文明发源地,当人口逐渐聚集,城邦逐渐形成,社会结构变得复杂,个体之间的互动也随之增多。在这些早期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部落首领还是城邦的统治者,都需要了解邻近部落的实力、资源分布、内部情况,以便制定生存和扩张策略。 最原始的情报活动,便是简单的侦察。年轻力壮的猎人或战士,可能会被派遣到边界地带,观察敌方的活动迹象,如烽火、声音、足迹,甚至偷偷潜入对方的营地或村落,刺探其兵力、武器以及人口数量。这些行动往往是零散的、非官方的,但也构成了最早的情报收集。 与此同时,告密行为也悄然出现。在早期社会中,个体间的利益冲突、仇恨以及对统治者的忠诚,都可能促使人们将知晓的秘密报告给权力者。这种告密,尽管带有个人目的,却也成为了统治者了解内部情况、防范潜在威胁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部落联盟或松散的王国中,一位被流放者或敌对部落的成员,可能会为了换取庇护或报复,向当地的统治者提供关键情报。 书写与信息的传递:泥板、莎草纸上的秘密 随着文字的出现,信息传递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也为更系统、更正式的情报活动奠定了基础。在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被刻在泥板上。这些泥板不仅记录了法律、商业交易,也可能承载着外交信函、军事报告等秘密信息。一份关于邻国兵力部署的泥板,或是一张指示某个据点位置的简易地图,都可能成为早期情报的珍贵载体。 在古埃及,莎草纸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埃及法老和政府官员之间,以及与边疆总督之间的通信,往往需要通过信使传递。这些信件的内容,可能涉及边境的安宁、贸易路线的安全、或者对潜在威胁的预警。虽然保存下来的绝大多数莎草纸文献都属于公开或半公开性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文献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被销毁或遗失的,专门用于传递军事和政治秘密的纸莎草卷。 军事侦察的雏形:观察敌军动向,刺探资源分布 早期文明的军事冲突,往往发生在部落之间、城邦之间,或是新兴王国对周边地区的征服。在这些冲突中,军事侦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指挥官需要了解敌军的数量、装备、士气、行军路线、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战术。 例如,在古代战争中,派出斥候或骑兵在战场周边进行侦察,收集敌军动向,是常见的军事行动。他们会观察敌军营地的规模,判断其兵力,记录其补给车辆的数量,从而推测敌军的作战意图和持续作战能力。同时,刺探敌军的资源分布,如水源、粮草供应地,也能够帮助己方制定有效的围困或攻击策略。 宗教与占卜的隐秘用途:解读神谕,预测未来,影响决策 在许多早期文明中,宗教扮演着核心角色,而宗教仪式中的占卜,也常常被用来获取“天意”,以指导战争和政治决策。例如,古巴比伦的占卜师会通过观察动物内脏或星象来“解读”神谕,这些神谕的内容,有时会倾向于某种军事行动,或是对某个决策的肯定或否定。 这种通过宗教仪式来“预测”未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情报的性质。虽然其方法并非基于科学的证据收集,但它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一种“合法化”的依据,并影响其对局势的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神谕的解释权,一些拥有宗教权威的人,也可以巧妙地引导决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信息,达到自身的目的。 巴比伦的耳目:探究早期帝国的谍报网络 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巴比伦在情报活动方面也留下了诸多痕迹。虽然不像后来的帝国那样拥有高度组织化的情报机构,但巴比伦的统治者,尤其是亚述时期,已经开始建立起初步的“耳目”网络。考古发现表明,亚述国王会派遣信使,携带关于边境动态、征服地区情况的报告,往返于帝国各地。这些信使并非仅仅是传递信息,他们本身也扮演着某种程度的侦察角色,需要观察沿途的安全情况,并向王报告。 埃及的信使与哨兵:记录与传递国家级的秘密 古埃及文明以其发达的行政管理体系而闻名。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埃及法老也依赖于信息传递。虽然没有明确的“情报机构”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断,存在着专门负责传递王室命令、边疆报告的信使队伍。边境地区的哨兵,不仅负责警戒,也可能被要求收集过往商旅或异族人的信息,并将其上报。法老所颁布的诏令,对各地总督的要求,都需要被准确无误地传递。 亚述的铁血情报:征服之路上的信息控制 亚述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统治而著称。在扩张过程中,信息控制和情报获取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亚述国王派遣官员和士兵深入征服地区,收集当地的民情、资源、潜在的反抗势力等信息,并及时汇报给中央。这些信息被用于制定统治策略、镇压反抗、以及为下一次军事行动提供情报支持。亚述文献中记载的关于敌军数量、城镇情况的详细报告,都显示了其对情报的重视。 在早期文明的漫长岁月中,情报活动虽然粗糙,却已经展现出其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潜质。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组织化进程,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悄然演变,为日后更加复杂、更加精密的间谍活动,埋下了最初的种子。这些隐匿于历史长河中的信息流,犹如无形的丝线,默默地编织着文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