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教授三十餘年哲學導論和哲學史的教學心得之作,用輕鬆活潑的文風和四百餘幅手繪漫畫插圖,對西方哲學史進行瞭簡明易懂的概述。作者嚴肅地對待哲學,卻又不那麼鄭重其事,用風趣幽默減輕瞭哲學難以承受之重,使哲學不再顯得無聊難懂。本書自齣版以來多次再版,廣受讀者歡迎,無論對於人文社科學生,還是普通大眾,都不失為很好的哲學入門讀物。
唐納德·帕爾默(Donald Palmer),美國馬林學院榮休教授,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在大學教授哲學史和哲學導論課程,教學經驗豐富、寫作風格活潑,緻力於帶領學生和讀者通觀哲學入門問題,主要著作有:《看,這是哲學》《中心保持不變嗎》《為什麼做個好人很難》《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導讀》等。
導 言
思考題
第一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傢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二章 雅典時期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三章 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四章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五章 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六章 康德之後的英國和大陸哲學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七章 現象學傳統及其餘續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八章 實用主義及分析傳統
本章主要哲學思想
思考題
哲學術語錶
齣版後記
畢達哥拉斯還是一個宗教團體的領導者,這個團體的成員必須遵從許多嚴格的秘傳教規,這些教規建立在禁欲主義、數字命理學和素食主義基礎之上。雖然他們堅持素食主義,但畢達哥拉斯派還必須發誓拒食豆子,因為食用豆子是食用同類的一種形式。仔細觀察豆子的內部,我們會發現每個豆子中都包含一個微小的、胚胎期的人(或者說人形豆更為閤適)。
恩培多剋勒的體係發展齣最初的進化論。愛將各種怪物相互結閤。“曾經,許多頭生長齣來但沒有脖子,沒有肩膀的胳膊四處遊蕩,沒有額頭的眼睛獨自閑蕩,許多生物在産生之初曾有兩張臉和兩個胸部,牛的後代曾長著人類的麵孔,此外,還有過長著牛頭的人類孩童。” 那些曾經能夠存活的東西確實曾經存活著。亞裏士多德後來對這種觀點提齣批評,認為它“過分聽任偶然性的支配”。
阿那剋薩戈拉認為,生命界與無生命界的區彆就在於,有機世界內部包含“努斯”作為其自我組織的原則,而無生命界則被“努斯”外在地組織起來。在任何地方,“努斯”本身在質上都是同一的,但它的各種能力由包含它的機體性質所決定。人類並都不比鬍蘿蔔聰明,但人類能比鬍蘿蔔做更多的事情,因為人類有舌頭,有對生的拇指和雙腿。(如果你的形狀和尖細的根莖一樣,你的行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機敏瞭。)
智者轉嚮政治權力和修辭學的研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傢,而是修辭學傢,他們以智者(“有智慧的人”)之名聞世。他們穿梭於城邦之間,收取演講的入場費,這些演講的內容不是關於實在或真理的本性,而是關於權力和說服。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寫瞭很多有關智者的文字,根據他們留傳下來的描述來看,當時流行的思想並不僅是懷疑主義,還有犬儒主義。
普羅泰戈拉對主觀主義、相對主義以及便利性的強調是所有智術(sophism)的支柱。他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萬物之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萬物之不存在的尺度。這遭到瞭蘇格拉底的批評,如果從感覺主義齣發,我們同樣不能否定動物也是萬物的尺度。如果不知道“人”是什麼,說“人是尺度”就幾乎什麼都沒說。
蘇格拉底幾乎從來沒能對他自己所提齣的問題作齣迴答。盡管如此,追問還得繼續,我們從他的著名格言知道:“未經審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的大部分時光在雅典的街道和市場上度過,他詢問所遇到的每個人是否知道些什麼。蘇格拉底曾說,如果有死後的生活,他會嚮冥間的幽靈詢問同樣的問題。頗具諷刺的是,蘇格拉底曾宣稱自己一無所知。
洞穴神話寓言式地描繪齣瞭柏拉圖哲學的本質,這齣現在柏拉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國》之中。在這個神話中,柏拉圖讓蘇格拉底構想瞭以下場景:囚徒們被捆綁在洞穴中,麵對洞穴深處的牆壁。他們自齣生之日起就待在那裏,既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彆人。他們隻能看到洞穴牆壁上的影子。蘇格拉底描述瞭奴隸從黑暗、欺騙和不真實中解放齣來,走嚮真理的光明和溫暖的艱苦旅程。這個比喻賦予瞭很多哲學傢和社會領袖以靈感。但柏拉圖藉此錶達的並不隻是一幅詩意的場景。
為瞭對幸福的特性作齣規定,亞裏士多德訴諸他的形而上學體係,並且問道:“人類的功用(ergon)是什麼?”他得齣的結論,人的功用就是從事“閤乎德性的靈魂活動”,這種活動需要“閤乎德性”。當然,亞裏士多德還認為,在能夠實現幸福之前,我們還必須具備一定物質條件。亞裏士多德所列的物質條件清單顯示齣他的精英主義:我們需要有好的朋友、可觀的財富和政治權力;我們需要良好的齣身、優秀的子女,以及不能太矮,且擁有好看的相貌(“非常醜陋的人不太可能幸福”);我們還要能免於從事體力勞動(“沒有哪個人過著工匠或體力勞動者的生活能夠實踐德性”)。
……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的定位顯然非常小眾。內頁的留白極少,文字幾乎要擠到書的邊緣,這使得捧讀起來非常不舒服,總擔心會弄壞書脊。裝幀似乎是追求“內容為王”到瞭一種極端,完全忽視瞭讀者作為“使用者”的體驗。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為瞭節省成本,纔選擇瞭這種幾乎要讓人眼花繚亂的排版方式。內容上,雖然它聲稱覆蓋瞭哲學史,但給齣的各個階段的比重分配極不均衡,某些被認為是奠基性的理論隻是一筆帶過,而一些相對晦澀難懂的邊緣學派卻占瞭大量的篇幅。這讓這本書的“導覽”性質大打摺扣,更像是一位研究者針對自己偏愛領域的深入挖掘報告,而不是一本麵嚮廣大學習者的通史性概述。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簡直像一團迷霧,每次翻開都感覺自己掉進瞭一個深邃的迷宮,裏麵的符號和概念像藤蔓一樣纏繞著我,讓我既感到睏惑又忍不住想去解開。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勉強捕捉到一些隻言片語,那些關於“存在”和“虛無”的討論,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場用奇怪的語言進行的演講,我能感覺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但就是抓不住核心。作者似乎很熱衷於將各種看似毫不相關的思想碎片拼接在一起,構建齣一個龐大卻又搖搖欲墜的知識體係。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努力消化那些拗口的術語和復雜的論證結構。這絕對不是那種能讓你一目瞭然,讀完就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書,它更像是一塊需要反復打磨纔能看到光澤的璞玉,考驗著讀者的耐心和理解力。我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故意讓文字變得如此晦澀,以此來篩選齣真正有毅力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實在令人費解,感覺像是從一本上個世紀的學術期刊裏直接“摳”齣來的。紙張的質感粗糙,墨水似乎也有些暈染,閱讀體驗算不上愉快。更彆提那些為瞭支撐論點而引用的長篇大段外文原著片段,雖然理解它們的重要性,但在沒有配套詳細注釋的情況下,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每一次試圖深入閱讀某個引文的意圖時,我都得停下來,去搜索那個拗口的拉丁文或者德文詞匯,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的名字和封麵設計去的,期待的是一場輕鬆愉快的思想漫步,結果卻像是在攀登一座布滿碎石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踏空。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某些零星的瞬間,這本書確實閃爍過一絲智慧的火花。那些關於“理性局限性”的探討,偶爾會讓我産生一種“醍醐灌頂”的錯覺,好像我終於窺見瞭事物運行的某個底層邏輯。然而,這種清晰感往往轉瞬即逝,很快又會被新的、更加復雜的論證所淹沒。作者在試圖涵蓋哲學史上所有主要流派時,似乎用力過猛,導緻全書的敘事節奏像是一匹脫繮的野馬,時而快進到令人窒息,時而又慢得像在原地踏步。它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主綫將這些思想串聯起來,更像是一份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略顯雜亂的筆記閤集。對於想瞭解哲學脈絡的入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會造成巨大的信息過載和方嚮迷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非常具有“學究氣”。它充滿瞭大量的被動語態和復雜的從句結構,仿佛作者在每一個句子中都試圖塞入盡可能多的信息量,卻犧牲瞭閱讀的自然性和親和力。很多地方讀起來,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被一篇精心構造的、毫無感情色彩的法律文書所轟炸。舉個例子,描述一個簡單的概念時,作者可能會用上三四行纔能繞完一個彎,繞完之後,你可能還是不太確定他到底想說什麼。這本書明顯不是為瞭與大眾進行對話而寫,它更像是一份寫給同行評審的、需要展示深厚學術功底的答捲。如果希望通過這本書獲得啓發性的、能指導日常生活的智慧,那麼恐怕要大失所望瞭,因為它提供的更多是概念上的摺磨,而非精神上的慰藉。
評分書是正版的、收到時包裝很好,可惜內容不是廣告中說的那麼幽默。
評分全平颱可用
評分滿199元可用
評分之前看過這本書,買來閑時翻翻,印刷質量可以的
評分即將過期
評分很好,非常的有趣~
評分2016.11.09-2016.11.12
評分質量很好,內容經典,非常滿意。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