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教授三十余年哲学导论和哲学史的教学心得之作,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和四百余幅手绘漫画插图,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述。作者严肃地对待哲学,却又不那么郑重其事,用风趣幽默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使哲学不再显得无聊难懂。本书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广受读者欢迎,无论对于人文社科学生,还是普通大众,都不失为很好的哲学入门读物。
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在大学教授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写作风格活泼,致力于带领学生和读者通观哲学入门问题,主要著作有:《看,这是哲学》《中心保持不变吗》《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导读》等。
导 言
思考题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二章 雅典时期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三章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四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五章 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六章 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七章 现象学传统及其余续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第八章 实用主义及分析传统
本章主要哲学思想
思考题
哲学术语表
出版后记
毕达哥拉斯还是一个宗教团体的领导者,这个团体的成员必须遵从许多严格的秘传教规,这些教规建立在禁欲主义、数字命理学和素食主义基础之上。虽然他们坚持素食主义,但毕达哥拉斯派还必须发誓拒食豆子,因为食用豆子是食用同类的一种形式。仔细观察豆子的内部,我们会发现每个豆子中都包含一个微小的、胚胎期的人(或者说人形豆更为合适)。
恩培多克勒的体系发展出最初的进化论。爱将各种怪物相互结合。“曾经,许多头生长出来但没有脖子,没有肩膀的胳膊四处游荡,没有额头的眼睛独自闲荡,许多生物在产生之初曾有两张脸和两个胸部,牛的后代曾长着人类的面孔,此外,还有过长着牛头的人类孩童。” 那些曾经能够存活的东西确实曾经存活着。亚里士多德后来对这种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它“过分听任偶然性的支配”。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生命界与无生命界的区别就在于,有机世界内部包含“努斯”作为其自我组织的原则,而无生命界则被“努斯”外在地组织起来。在任何地方,“努斯”本身在质上都是同一的,但它的各种能力由包含它的机体性质所决定。人类并都不比胡萝卜聪明,但人类能比胡萝卜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人类有舌头,有对生的拇指和双腿。(如果你的形状和尖细的根茎一样,你的行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机敏了。)
智者转向政治权力和修辞学的研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修辞学家,他们以智者(“有智慧的人”)之名闻世。他们穿梭于城邦之间,收取演讲的入场费,这些演讲的内容不是关于实在或真理的本性,而是关于权力和说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了很多有关智者的文字,根据他们留传下来的描述来看,当时流行的思想并不仅是怀疑主义,还有犬儒主义。
普罗泰戈拉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以及便利性的强调是所有智术(sophism)的支柱。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万物之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万物之不存在的尺度。这遭到了苏格拉底的批评,如果从感觉主义出发,我们同样不能否定动物也是万物的尺度。如果不知道“人”是什么,说“人是尺度”就几乎什么都没说。
苏格拉底几乎从来没能对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尽管如此,追问还得继续,我们从他的著名格言知道:“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大部分时光在雅典的街道和市场上度过,他询问所遇到的每个人是否知道些什么。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有死后的生活,他会向冥间的幽灵询问同样的问题。颇具讽刺的是,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一无所知。
洞穴神话寓言式地描绘出了柏拉图哲学的本质,这出现在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之中。在这个神话中,柏拉图让苏格拉底构想了以下场景:囚徒们被捆绑在洞穴中,面对洞穴深处的墙壁。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待在那里,既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别人。他们只能看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子。苏格拉底描述了奴隶从黑暗、欺骗和不真实中解放出来,走向真理的光明和温暖的艰苦旅程。这个比喻赋予了很多哲学家和社会领袖以灵感。但柏拉图借此表达的并不只是一幅诗意的场景。
为了对幸福的特性作出规定,亚里士多德诉诸他的形而上学体系,并且问道:“人类的功用(ergon)是什么?”他得出的结论,人的功用就是从事“合乎德性的灵魂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合乎德性”。当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能够实现幸福之前,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亚里士多德所列的物质条件清单显示出他的精英主义:我们需要有好的朋友、可观的财富和政治权力;我们需要良好的出身、优秀的子女,以及不能太矮,且拥有好看的相貌(“非常丑陋的人不太可能幸福”);我们还要能免于从事体力劳动(“没有哪个人过着工匠或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能够实践德性”)。
……
我必须承认,在某些零星的瞬间,这本书确实闪烁过一丝智慧的火花。那些关于“理性局限性”的探讨,偶尔会让我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错觉,好像我终于窥见了事物运行的某个底层逻辑。然而,这种清晰感往往转瞬即逝,很快又会被新的、更加复杂的论证所淹没。作者在试图涵盖哲学史上所有主要流派时,似乎用力过猛,导致全书的叙事节奏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时而快进到令人窒息,时而又慢得像在原地踏步。它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线将这些思想串联起来,更像是一份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略显杂乱的笔记合集。对于想了解哲学脉络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无疑会造成巨大的信息过载和方向迷失。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定位显然非常小众。内页的留白极少,文字几乎要挤到书的边缘,这使得捧读起来非常不舒服,总担心会弄坏书脊。装帧似乎是追求“内容为王”到了一种极端,完全忽视了读者作为“使用者”的体验。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为了节省成本,才选择了这种几乎要让人眼花缭乱的排版方式。内容上,虽然它声称覆盖了哲学史,但给出的各个阶段的比重分配极不均衡,某些被认为是奠基性的理论只是一笔带过,而一些相对晦涩难懂的边缘学派却占了大量的篇幅。这让这本书的“导览”性质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位研究者针对自己偏爱领域的深入挖掘报告,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学习者的通史性概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非常具有“学究气”。它充满了大量的被动语态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仿佛作者在每一个句子中都试图塞入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却牺牲了阅读的自然性和亲和力。很多地方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被一篇精心构造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法律文书所轰炸。举个例子,描述一个简单的概念时,作者可能会用上三四行才能绕完一个弯,绕完之后,你可能还是不太确定他到底想说什么。这本书明显不是为了与大众进行对话而写,它更像是一份写给同行评审的、需要展示深厚学术功底的答卷。如果希望通过这本书获得启发性的、能指导日常生活的智慧,那么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因为它提供的更多是概念上的折磨,而非精神上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实在令人费解,感觉像是从一本上个世纪的学术期刊里直接“抠”出来的。纸张的质感粗糙,墨水似乎也有些晕染,阅读体验算不上愉快。更别提那些为了支撑论点而引用的长篇大段外文原著片段,虽然理解它们的重要性,但在没有配套详细注释的情况下,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每一次试图深入阅读某个引文的意图时,我都得停下来,去搜索那个拗口的拉丁文或者德文词汇,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的名字和封面设计去的,期待的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思想漫步,结果却像是在攀登一座布满碎石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踏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像一团迷雾,每次翻开都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深邃的迷宫,里面的符号和概念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让我既感到困惑又忍不住想去解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捕捉到一些只言片语,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讨论,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用奇怪的语言进行的演讲,我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但就是抓不住核心。作者似乎很热衷于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思想碎片拼接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庞大却又摇摇欲坠的知识体系。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努力消化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结构。这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了然,读完就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书,它更像是一块需要反复打磨才能看到光泽的璞玉,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让文字变得如此晦涩,以此来筛选出真正有毅力的读者。
评分满1111元可用
评分很久想买这本书了,不错不错,京东物流还是那么给力!
评分书很不错,适合入门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立即领取
评分很好,非常的有趣~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很满意!
评分¥50
评分书看着挺不错的;还便宜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