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天纔發明傢、電氣工程師和科學傢尼古拉·特斯拉傳記
特斯拉其人:齣生於剋羅地亞的塞爾維亞人,成年後輾轉布達佩斯、巴黎,最終來到紐約,分文不名;1884—1894年,發明交流電動機(當時的主流實踐是使用直流電),促成在尼亞加拉瀑布開發中使用交流電,功成名就;1895—1905年,追逐無綫電力傳輸的夢想,功虧一簣;遭遇精神崩潰,此後三十多年再無雄心,但屢有驚人之舉
與其他特斯拉傳記的不同之處:其他多以贊頌為主,本書則力求在褒貶之間取得某種平衡,用一個框架讓他的成功和失敗都說得通;其他多關注其個性,本書則試圖解讀特斯拉這個人以及他的創造性工作,為我們理解發明過程和顛覆性創新的內涵提供新的洞見
技術史傢W. 伯納德·卡爾森(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工程與社會係教授兼係主任)積十五年之力寫就,引用必有齣處,同時具有很強可讀性
內容簡介
尼古拉·特斯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場改變瞭人們日常生活的電氣革命的一位主要開創者。他的發明、專利和理論工作奠定瞭現代交流電的基礎,並為無綫電和電視的發展作齣瞭貢獻。就像他的競爭對手托馬斯·愛迪生,特斯拉是美國最早一批明星科學傢之一,頻繁齣入於紐約上層社會,用自己的電氣演示令馬剋·吐溫之輩嘆為觀止。作為一名精明的自我推銷者和頗具天賦的錶演傢,他把自己的公共形象打造成瞭一位個性古怪的天纔。甚至在他窮睏潦倒的人生晚期,他仍吸引瞭不少記者參加自己的生日發布會,並通過聲稱發明瞭一種能把敵人飛機打下來的粒子束武器讓他們興奮不已。
之前的特斯拉傳記多以贊頌為主。本書則力求在褒貶之間取得某種平衡,恰當拼湊齣特斯拉的一生,讓其驚人的崛起(1884—1894)與同樣驚人的隕落(1895—1905)都說得通。之前的傳記大多關注的是特斯拉的個性。本書則透過特斯拉私人和公共生活中的一手材料,試圖解讀特斯拉這個人以及他的創造性工作,深入瞭解他怎樣做發明、他的發明怎樣運作,以及他推齣發明後外界怎麼反應。此外,藉助理念與幻象、主觀理性與客觀理性等框架,本書還將帶領我們反思,關於發明的過程以及創新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能從特斯拉身上學到什麼。而這對於任何試圖像特斯拉那樣做齣顛覆性創新的發明傢、企業傢和創業者來說無疑十分有啓發。
作者簡介
W. 伯納德·卡爾森(W. Bernard Carlson),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工程與社會係教授兼係主任,曆史係雙聘教授,著有《作為社會過程的創新:伊萊休·湯姆孫與通用電氣的崛起(1870—1900)》(Innov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Elihu Thomson and the Rise of General Electric, 1870–1900),並編有七捲本的《世界史中的技術》(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特斯拉:電氣時代的開創者》一書非常詳盡且客觀地描寫瞭這位天纔發明傢的傳奇一生……詳述瞭這位夢想傢為瞭實現自己科技夢所體現齣來的那種百摺不撓的精神。……相比之下,[今天在中國]最缺乏的還是有情懷、有理想的夢想傢,中國創造力真正的希望,寄托在這樣一些人身上。特斯拉的時代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理想和情懷鼓舞著一代代年輕人利用自己的知識來改善人類的生活,為後世傳遞文明之光。
——吳軍(《大學之路》《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作者)
對中國讀者而言,特斯拉常常與汽車或怪獸相關聯,而很少與一位20世紀初期引領技術社會的發明傢聯係起來。本書以技術發明社會史的視角講述瞭一位塞爾維亞裔美國發明傢特斯拉的大起大落。它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道理是,發明傢必須橫跨自然與社會:探索自然,以找齣哪些想法可行;與社會互動,以把發明換成金錢、名氣或資源。掙紮於理念與幻象之間的特斯拉,一生獲得專利發明無數,很多過於超前於社會,其成功與失敗都與此相關。
——吳彤(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當我們在網上搜索特斯拉時,首先齣現的是一部汽車,而非一位科學傢。但實際上,沒有那位叫作“特斯拉”的科學傢,就根本不會有後來叫作“特斯拉”的汽車。特斯拉深刻改變瞭這個世界,對於今天夢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來說,很有必要深入瞭解這位偉大發明傢與科學傢的創造性工作。
——褚波(《環球科學》雜誌執行主編)
目錄
引言 德爾莫尼科晚餐之會
第一章 理想的早期人生(1856—1878)
第二章 電動機之夢(1878—1882)
第三章 在實踐中學習(1882—1886)
第四章 精通交流電(1886—1888)
第五章 齣售電動機專利(1888—1889)
第六章 探求新理念(1889—1891)
第七章 真正的魔法師(1891)
第八章 把錶演帶到歐洲去(1891—1892)
第九章 在美國推行交流電(1892—1893)
第十章 無綫照明和振蕩器(1893—1894)
第十一章 傾力推廣(1894—1895)
第十二章 尋找無綫傳輸新方案(1895—1898)
第十三章 駐波(1899—1900)
第十四章 沃登剋裏弗塔(1900—1901)
第十五章 塔之暗滅(1901—1905)
第十六章 夢想傢的餘生(1905—1943)
尾聲
資料說明
縮寫與資料
注釋
緻謝
前言/序言
這個世界需要特斯拉
今天很多人知道“特斯拉”這個詞是作為一個公司或者該公司所生産的電動汽車的品牌,但這個品牌卻來自於一個人——尼古拉·特斯拉,19世紀末期齣生於奧匈帝國的美國發明傢。
特斯拉揚名靠三件事情,首先是他發明瞭交流輸電的方法,並且和西屋一起在美國實現瞭交流輸電。與此同時,著名發明傢愛迪生采用的是直流輸電。交流輸電的好處在於它很容易實現高壓輸電,從而使得電能在傳輸時的損失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的程度;而直流輸電在當時是很難實現高壓輸電的,以至於發電量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傳輸中損失掉瞭,因此無法做到長距離輸電。靠著輸電效率的優勢,交流輸電最終勝齣其實沒有多大的懸念。1893年在紀念哥倫布到達美國四百周年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采用特斯拉的交流供電技術的主會場萬盞電燈將夜晚照得如同白晝一般,也就是在這一年,特斯拉達到瞭他人生的頂點。除瞭交流輸電,特斯拉一生在電氣工程上還有很多發明創造,這使他獲得瞭崇高的聲譽,並且成為瞭當時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AIEE)的負責人。
特斯拉廣為人知的第二件事是他有許多非常超前甚至荒誕的思想,他的很多論文和發明在當時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得懂。特斯拉因為交流輸電的專利獲得瞭巨大的財富,他完全可以靠那些錢後半生過一個非常富足的生活,但他將那些錢都用於瞭研製新的技術和實現各種看似不著調的發明。特斯拉也利用他的影響力吸引瞭包括J. P. 摩根在內的投資人對他那些超前時代的項目進行投資,其中最有名的是從美國嚮歐洲遠程無綫輸電的項目。特斯拉的想法是在美國大西洋海岸邊上建一個高塔(沃登剋裏弗塔),通過無綫電波嚮歐洲輸電。這個想法今天看來既不現實,也沒有意義,但卻體現齣特斯拉超前時代的思維方式和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的情懷。特斯拉利用他的影響力說服瞭J. P. 摩根投資這個項目,當然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他從此被J. P. 摩根當作瞭不靠譜的人而被拋棄。不過這件事讓特斯拉在後世留下瞭夢想傢或者理想主義者的名聲。
特斯拉常被人提起的第三件事是他頗為悲慘的晚年生活,這一點就不多說瞭,在《特斯拉:電氣時代的開創者》一書中有很詳細的介紹,總之特斯拉因此被人們作為瞭同情的對象。對他不是很瞭解的人甚至把他的令人嘆息的命運歸結於當時資本傢強勢的社會、他的對頭愛迪生,以及冷酷無情的J. P. 摩根等人。但特斯拉有自己的缺陷,這些缺陷導緻瞭他淒慘的命運。
《特斯拉:電氣時代的開創者》一書非常詳盡且客觀地描寫瞭這位天纔發明傢的傳奇一生。但在特斯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開始的幾章,介紹特斯拉幼年和少年時是怎樣度過的以及他的父母怎樣在無形中培養瞭他作為發明傢的特質。具體的內容大傢可以讀這本書,不過我體會特斯拉在幼年時培養齣來的想象力、理性和意誌力是他日後成為大發明傢的關鍵。
《特斯拉:電氣時代的開創者》一書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詳述瞭這位夢想傢為瞭實現自己科技夢所體現齣來的那種百摺不撓的精神。特斯拉一輩子除瞭像瘋子一樣一頭紮進發明中,還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找投資——不是為瞭發財,而是為瞭實現他那些改變人類的夢想。事實上特斯拉的一生籌集到瞭很多資金,當然,由於他的想法過於超前,並且很多從理論上講並不可行,這些投資最後都沒有見到結果。最終所有的投資人都退卻瞭,隻剩下他一個人依然帶著情懷和幻想,走完瞭87歲高齡的人生。
很難講特斯拉的一生是成功還是失敗,雖然他發明瞭交流輸電和很多其他改變我們生活的東西,但他卻沒有像同時代的另一位發明傢愛迪生那樣名利雙收。Google的創始人拉裏·佩奇青年時在讀完特斯拉和愛迪生的故事後,決定今後要做愛迪生而不是特斯拉,因為在他看來,沒有財富是無法支持夢想的,這代錶瞭今天很多有情懷的企業傢的想法。然而,我們這個世界在需要愛迪生的同時,也需要特斯拉這樣的人。我有時把矽榖的成功裏麵關於人的因素歸結為同時具有瞭三種人——夢想傢、工程師,以及連接他們的企業傢和投資人。矽榖的成功首先需要有夢想傢,因為人沒有想到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矽榖,伊隆·馬斯剋和謝爾蓋·布林就屬於這種人。當然,最後實現夢想傢們的設想,一定需要很多腳踏實地的工程師長期不懈的努力。而企業傢和投資人,則起到瞭調度和組織社會資源,將夢想傢的想法賦予工程師們來實現這個橋梁的作用。這三種人完美的結閤,創造齣瞭矽榖的奇跡。今天,在中國幾乎人人都想成為第二種人,即企業傢和投資人。雖然不缺乏第三種工程師,但那些人大多做得不情不願,更多想的是如何進入第二種人的行列。不過,相比之下,最缺乏的還是有情懷、有理想的夢想傢,中國創造力真正的希望,寄托在這樣一些人身上。
特斯拉的時代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理想和情懷鼓舞著一代代年輕人利用自己的知識來改善人類的生活,為後世傳遞文明之光。
吳軍
2015年11月於矽榖
《電光火石:改變世界的電氣革命》 一、導言:文明的曙光,電力覺醒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飛躍都如同黎明前的曙光,點亮瞭前行的道路,深刻地重塑瞭社會的麵貌。從鑽木取火的遠古時代,到蒸汽機轟鳴的工業革命,人類對能量的探索和利用從未停歇。然而,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股更為強大、更為神奇的力量——電,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湧入人類生活,開啓瞭一個全新的“電氣時代”。它不僅驅動瞭城市的脈搏,點亮瞭黑暗的夜晚,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改變瞭生産方式、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甚至地理格局。 本書《電光火石:改變世界的電氣革命》,將帶領讀者穿越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深入探究電力從科學傢的實驗室走嚮大眾的尋常巷陌,如何一步步徵服世界,成為驅動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脈。我們將不止步於技術本身的介紹,更要揭示這場革命背後錯綜復雜的人性、商業競爭、國傢戰略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推嚮時代前沿的偉大頭腦。 二、科學的萌芽:電,從神秘到可知 在電氣革命爆發之前,電一直被籠罩在神秘的麵紗之下。古希臘人早已注意到琥珀摩擦生電的現象,而“電力”一詞也源自希臘語的“琥珀”。然而,長達數韆年的時間裏,人類對電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好奇與迷思的層麵。 直到18世紀,本傑明·富蘭剋林的風箏實驗,首次將閃電與電力的概念聯係起來,雖驚險萬分,卻為電的研究打開瞭突破口。18世紀末,意大利物理學傢亞曆桑德羅·伏打發明瞭“伏打電堆”,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能夠提供持續電流的電池,標誌著對電的定量研究成為可能。此後,奧斯特發現瞭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瞭電磁感應定律,這些奠基性的發現,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指引著方嚮。 電磁感應定律更是打開瞭通往動力能源的大門,它揭示瞭運動的磁場可以産生電流,而變化的電流也能産生磁場,這種相互轉化是發電機和電動機工作的基本原理。這些抽象的科學理論,在當時可能顯得遙遠而晦澀,但它們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火種,隻待閤適的時機被點燃,便能爆發齣驚人的能量。 三、巨頭的較量:直流與交流的戰爭 當電力的巨大潛力逐漸被認識到時,如何將其有效地傳輸和應用,成為瞭擺在科學傢和工程師麵前的嚴峻挑戰。在這一時期,兩位偉大的天纔,愛迪生和特斯拉,成為瞭這場變革的中心人物。 托馬斯·愛迪生,這位被譽為“門洛帕剋的奇纔”,是直流電(DC)的堅定擁護者。他緻力於發展一套完整的直流電力係統,從發電機、電綫、燈泡,到各種電器設備,他幾乎包攬瞭從生産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他最為人稱道的成就無疑是發明瞭實用的白熾燈泡,這徹底改變瞭人們夜晚的生活,讓黑夜不再是阻礙,為城市帶來瞭不眠的活力。愛迪生的直流係統在短距離輸電方麵錶現齣色,並且相對安全,因此在早期得到瞭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然而,直流電存在一個緻命的弱點:難以實現遠距離高效傳輸。電流在傳輸過程中損耗巨大,這極大地限製瞭發電站的布局和城市的擴張。 與愛迪生針鋒相對的是尼古拉·特斯拉,一位擁有超凡想象力和卓越工程技術的塞爾維亞裔發明傢。特斯拉是交流電(AC)的先驅和倡導者。他深刻理解交流電的優勢,特彆是其可以通過變壓器輕鬆升壓和降壓的特性。這意味著交流電可以被升至極高電壓進行長距離傳輸,大大降低損耗,然後再降壓到安全、實用的電壓供傢庭和工業使用。特斯拉的發明,如多相交流發電機、交流電動機以及變壓器,構成瞭完整的交流電力係統。 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電流戰爭”(War of Currents)拉開瞭帷幕。愛迪生及其支持者,為瞭維護直流係統的市場地位,不惜采取各種手段攻擊交流電的安全性,甚至不惜通過公開處決動物來製造恐慌。而特斯拉和他的閤作夥伴,如喬治·威斯汀豪斯,則通過一係列公開演示和技術革新,不斷證明交流電的優越性。這場競爭不僅僅是兩種技術路綫的博弈,更是商業利益、創新理念和未來發展方嚮的激烈碰撞。 四、變革的浪潮:點亮世界的電力網絡 最終,交流電憑藉其無可比擬的經濟性和高效性,贏得瞭這場戰爭。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由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共同打造的交流電係統,以其壯觀的燈光秀徵服瞭世界。不久之後,尼亞加拉瀑布水電站的建設,更是為交流電的勝利畫上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座利用巨大水力資源發電的龐大工程,首次實現瞭遠距離、大功率的交流輸電,為美國東北部帶來瞭源源不斷的電力,也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電力的普及,如同漣漪般迅速擴散,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工業生産的飛躍: 電動機的齣現,取代瞭笨重的蒸汽機,使得工廠的布局更加靈活,生産效率大幅提升。流水綫生産得以實現,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産模式改變瞭製造業的麵貌。電力驅動的設備,從冶金到紡織,從采礦到印刷,幾乎滲透到所有工業領域。 城市生活的巨變: 電燈泡點亮瞭城市的街道和傢庭,結束瞭人類依賴油燈和蠟燭的漫長曆史,極大地提高瞭夜晚的活動能力和安全性。電車、地鐵等電氣化交通工具,讓城市空間得以拓展,改變瞭人們的通勤方式。電話、電報等通信設備的齣現,更是打破瞭時空的界限,加速瞭信息的傳播。 傢庭生活的革新: 電力進入傢庭,帶來瞭冰箱、洗衣機、收音機、電熨鬥等一係列傢用電器,極大地減輕瞭傢務勞動,提高瞭生活品質,催生瞭“便利生活”的概念。 科學研究的加速: 電力為X射綫、顯微鏡、高速攝影等科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和手段,推動瞭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眾多學科的進步。 五、電氣時代的深遠影響:不止於技術 電氣革命的意義遠不止於技術進步。它是一場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思維方式的全麵變革: 全球化的催化劑: 高效的電力傳輸和通訊技術,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奠定瞭基礎。跨國貿易、信息交流變得更加便捷,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 城市化的加速器: 電力供應的穩定和便利,吸引瞭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加速瞭城市化的進程,但也帶來瞭新的社會問題,如人口過剩、環境汙染等。 標準化與規模化的推動: 電力驅動的機械化生産,促進瞭産品和生産過程的標準化,為大規模生産和消費奠定瞭基礎,也為後來的大眾消費時代鋪平瞭道路。 思想觀念的解放: 電力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解放瞭人們的時間和精力,為文化、藝術、娛樂等領域的發展提供瞭空間。同時,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也極大地提升瞭人類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加速瞭啓濛思想的傳播。 六、結語:永恒的火花,未來的迴響 《電光火石:改變世界的電氣革命》不僅僅是一部技術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勇氣、創新與夢想的史詩。它講述瞭科學如何從象牙塔走嚮現實,講述瞭偉大頭腦如何挑戰傳統,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辛的競爭,最終將一種看似神奇的力量,轉化為驅動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脈。 電氣時代並非終點,而是人類邁嚮更廣闊未來的起點。電力所點亮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人類思想的邊界。從最初的驚鴻一瞥,到如今無處不在的電力網絡,這場革命的餘波仍在繼續,它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新的能源,不斷創造新的技術,不斷書寫人類文明更加輝煌的篇章。當我們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便利時,不妨迴望那個電光火石的時代,緻敬那些用智慧和汗水點亮世界的先驅者們。這場偉大的電氣革命,其深遠的迴響,將伴隨人類文明,永恒地閃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