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优质工程评选管理规定(Q/CSG213072-2011)

基建优质工程评选管理规定(Q/CSG213072-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基建
  • 工程建设
  • 质量管理
  • 工程评选
  • 管理规定
  • 标准规范
  • CSG213072-2011
  • 行业标准
  • 基础设施
  • 工程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0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
字数: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规定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内容简介

  为全面落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电网的战略目标,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促进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鼓励技术进步,保障投资效益,建设规范达标、绿色可靠、文档齐全的基建工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特设立“中国南方电网优质工程奖”,并制定本管理规定。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实务指南》 前言 本书旨在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质量控制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法论与操作指南。在当前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日益严苛的背景下,本指南力求通过理论阐述与丰富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化读者对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并掌握在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中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核心技能。 本书内容涵盖了工程项目从前期策划、设计交底、施工准备到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竣工验收及保修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要点。我们着重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QA)和质量控制体系(QC),如何有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Six Sigma)理念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过程管理来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 风险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分解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与实施、以及风险监控等关键环节。特别针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技术风险、合同风险、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提供了具体的识别矩阵和应对预案模板。 我们深知,优质工程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技术规范的遵守,更依赖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执行力的到位。因此,本书强调“过程决定结果”的理念,倡导将质量和风险管理融入到项目管理的每一个决策点中。 第一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1.1 质量管理概述与发展趋势 现代工程质量观的演变:从“检验合格”到“全员过程预防”。 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如ISO 9000系列)在建筑业的应用原则。 质量管理策划的核心要素:目标设定、资源配置与标准确定。 1.2 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的系统构建 QA体系的建立:程序文件、职责权限与培训机制。 QC体系的实施:检验批次划分、检查点设置与检验记录的标准化。 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流程与不合格项(NCR)处理机制。 1.3 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工程:从原材料进场到养护的全过程控制,包括配合比验证与试配、浇筑工艺控制及强度评定。 钢结构工程:材料验收、焊接工艺评定、无损检测(NDT)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地基与基础工程:勘察报告解读、验槽程序、桩基检测的规范要求及异常处理。 第二章:施工过程的精细化质量控制技术 2.1 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的质量保障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深度要求:必须包含工艺流程图、风险预控措施与质量控制标准。 技术交底的有效性评估:交底内容覆盖率、接受方签字确认及交底后的执行检查。 2.2 材料与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 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材料控制:供应商的资质审查与进场检验记录的追溯性。 关键材料的见证取样与送检流程管理:确保送检样品的代表性和试验报告的真实性。 2.3 施工工艺的标准化与偏差控制 模板工程的支撑系统设计与拆模时间的精确控制。 砌体工程的灰缝饱满度、拉结筋设置及垂直度控制的测量技术。 机电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质量与管线综合排布的冲突避免。 2.4 质量缺陷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源头控制:如墙体开裂、渗漏、空鼓的预防策略。 不合格项(Defects)的闭环管理:发现、记录、整改、验证及归档的全过程跟踪。 第三章: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实务 3.1 工程风险管理的框架与流程 风险管理的生命周期模型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 风险容忍度与决策阈值的确定:业主、承包商与设计方的风险分担机制。 3.2 风险识别的方法论与工具应用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工程初期风险预判中的应用。 风险分解结构(RBS)在建筑工程中的构建与应用。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在特殊复杂结构或工艺中的应用示例。 3.3 风险分析与评估 定性分析:风险可能性(Probability)与影响(Impact)矩阵的构建与评分标准。 定量分析基础:蒙特卡洛模拟在工期和成本风险评估中的初步应用思路。 关键风险指标(KRI)的建立与实时监控。 3.4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风险规避、减轻、转移和接受四大策略的具体应用场景。 针对合同风险的应对:精确界定变更流程、索赔条款的预设与证据链的保存。 针对不可抗力风险的应急预案制定与资源准备。 3.5 施工阶段的动态风险监控与报告 风险登记册(Risk Register)的动态维护与更新频率。 风险管理会议的有效组织与纪要的跟进机制。 第四章:信息化技术在质量与风险管理中的融合 4.1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Clash Detection)以消除设计和施工冲突。 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节点质量交底中的优势。 4.2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e-QA/QC)的部署与使用 移动端数据采集与实时上传:实现现场检验数据的即时反馈。 质量缺陷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关联与追溯。 4.3 风险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风险热力图(Heat Maps)在管理层决策中的应用。 预警系统的设置: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风险触发机制。 第五章:项目收尾与持续改进 5.1 竣工验收与最终质量评估 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完整性与合规性审查。 最终质量评估的量化指标:缺陷密度、返工率与客户满意度指标。 5.2 经验教训总结与知识库建设 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提炼。 质量与风险管理知识库的维护与共享机制,作为未来项目改进的基础。 结语 本书强调,高质量工程是系统管理、严格执行和前瞻性风险控制的综合体现。通过掌握书中所述的理论框架和实务工具,从业人员将能更有效地提升工程的内在质量,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核心竞争力。本书期望成为每一位致力于打造卓越工程的建设者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现代船舶流体力学分析》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给我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是一个相关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绝对是顶级的。它不是那种简单套用欧拉方程或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入门教材。作者似乎直接将读者拉到了高速计算机集群面前,手把手地演示如何构建复杂边界条件下的湍流模型。书中对边界层分离、空泡动力学以及船体兴波阻力精确计算的章节,简直是一场数学和物理的盛宴。那些密集的张量分析和有限元方法的推导过程,需要极高的数学素养才能跟上。虽然我只能理解其中的大框架,但光是那些图表中展示的CFD仿真结果,那种对水动力现象的微观刻画能力,就足以让我明白现代船舶设计的前沿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评分

翻开这本《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我立刻被其严谨而细致的编排所吸引。它不像我预想的那种枯燥的政府文件汇编,反而更像是一本工程实践的葵花宝典。书中对不同季节的植物养护策略,特别是对本地特有园林树种的病虫害防治与应对措施,描述得入木三分。比如,关于夏季高温胁迫下对新移植乔木的“降温避暑”技术,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列举了包括物理遮阴、土壤保湿、叶面喷雾在内的多种组合方案,配有清晰的步骤图和效果对比。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节水型园林”的章节,它不仅强调了滴灌技术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土壤改良剂在保持土壤水分持留能力方面的作用机理,这对我们目前正在推行的老旧小区绿地改造项目,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施工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观的绿化理念,层层剥解到了微观的田间地头操作层面,真正体现了“技术”二字的分量。

评分

这本《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阅读体验非常新奇。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的清单式教学,而是聚焦于“为什么会说错”以及“如何修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委婉表达”的跨文化差异分析,书中用大量的真实会话记录(匿名处理后)来展示,例如在东亚文化中被视为“礼貌”的间接拒绝,在某些西方文化语境中可能被误解为“犹豫不决”或“缺乏诚意”。书中提出的“语用敏感度量表”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估交际效果的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处理国际邮件时,那些看似细微的措辞选择,实际上承载了多么巨大的文化负荷。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聆听他人的表达逻辑。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古代冶金技术与工艺史》,这本书简直是时间旅行的钥匙。作者的叙述功力极其深厚,他没有仅仅罗列年代和器物,而是将每一次冶金技术的突破——从早期红铜器的偶然发现,到青铜合金配比的精妙控制,再到汉代炒钢法的出现——都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深度解读。例如,书中对春秋晚期“复合剑”制作中,如何通过反复锻打和淬火来控制剑刃和剑脊的硬度差异,那段描述简直是史诗般的细节展示。作者甚至引用了考古发掘的显微切片分析结果,来佐证古人对碳含量控制的直观经验,这远比教科书上简单的化学公式要生动得多。读完后,我对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青铜鼎和铁器,不再仅仅是敬畏,更多的是对其背后那群“匠人”智慧的由衷赞叹。

评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志编纂导论》这本书,对我这个刚刚接触非遗工作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巧妙地架设起了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之间的桥梁。我本来以为“导论”会是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和学术术语堆砌,没想到,作者开篇就用一个生动的“活态传承人”案例,展示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技艺。书中关于“口述历史采集规范”的部分尤其实用,它详细说明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让受访者感到安全放松、又能确保信息准确性的访谈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交叉印证,避免“二手信息”的失真。更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非遗资源数字化建档”的章节,它不仅提到了扫描和录像,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建立语义关联的数据库,让这些文化记忆能够被未来的研究者高效检索和利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