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彪炳千古、脍炙人口的国学故事救亡图存、纵横捭阖的先贤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轶闻趣事以及思想主张,展示先贤们平凡的一面,探究他们为何不平凡。在这里,青少年们可以学到幸福之道、成功之道、孝敬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是青少年必读之经典。
内页插图
目录
1.绝不姑且的曾子 / 1
2.重耳的坚守 / 3
3.杜蒉劝酒 / 5
4.孔子的慨叹 / 7
5.不忍杀牛的齐宣王 / 9
6.齐宣王的坦诚 / 12
7.孟子的谎话 / 14
8.懂得权变的孟子 / 16
9.劳心者与劳力者 / 18
10.有关“礼”的诡辩 / 21
11.“白马非马” / 23
12.止楚攻宋 / 25
13.“大义”与“小义” / 27
14.能言善辩的墨子 / 29
15.孟胜殉城 / 31
16.严师墨子 / 33
17.墨子的君子观 / 35
18.墨子施教 / 37
19.智谋过人的吴起 / 39
20.破敌制胜的关键 / 41
21.荀子论学习 / 43
22.孔子判案 / 45
23.选才的标准 / 47
24.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49
25.杞人忧天 / 51
26.知人善任 / 53
27.博学的程子 / 55
28.心诚则灵 / 57
29.成功的道术 / 59
30.失败的相面者 / 62
31.低调做人 / 64
32.斗鸡有术,劝君有方 / 66
33.列子说梦 / 68
34.孔子的无奈 / 70
35.墨子质疑儒家 / 73
36.有用与无用 / 75
37.列子谈学习 / 77
38.无私的变法者 / 79
39.列子论成败 / 81
40.管鲍之交 / 83
41.生命的感悟 / 85
42.杨朱的达观 / 87
43.子产的烦恼 / 90
44.管仲谈养生 / 92
45.治内贵己 / 94
46.孟母择邻 / 96
47.因人施教 / 98
48.歧路亡羊 / 100
49.孙膑智擒庞涓 / 102
50.孙膑的用兵之道 / 105
51.秦国改革的先行者——公孙鞅 / 107
52.颜率巧言保九鼎 / 110
53.苏秦的智慧 / 112
54.张仪说秦王 / 115
55.辩倒张仪的人 / 119
56.翻云覆雨的张仪 / 121
57.欲擒故纵的高手 / 124
58.范雎的智谋与口才 / 126
59.善于抓住机会的蔡泽 / 129
60.聪明的范雎 / 133
61.甘茂的远见 / 135
62.吕不韦最好的一桩生意 / 138
63.足智多谋的少年甘罗 / 140
64.司空马的遗恨 / 142
65.以珍宝换和平 / 145
66.善谏救主 / 147
67.明辨是非 / 149
68.苏秦与张仪的交锋 / 151
69.见招拆招 / 153
70.左右逢源 / 156
71.孟尝君二三事 / 159
72.千金买义 / 162
73.一封信拿下一座城 / 165
74.让人仰慕的高士 / 168
75.睿智的貂勃 / 172
76.何为忠臣 / 174
77.慎子的三途同归 / 177
78.美人的请求 / 180
79.庄辛巧谏楚襄王 / 182
80.王后之争,相国得利 / 184
81.称王的周折 / 186
82.苏代的谋略 / 188
83.单襄公的预言 / 190
84.做自由的人 / 192
85.敬姜训子 / 194
86.重义守礼 / 196
87.庄子说“圣人” / 198
88.庄子谈认知 / 201
89.庄子批孔子 / 203
90.失德的战争 / 207
91.勾践灭吴 / 209
92.敢与君王抬杠的人 / 212
93.老师的教诲 / 215
94.真正的快乐 / 217
95.孟子说仁政 / 219
96.唐雎不辱使命 / 221
97.宋玉说风 / 223
98.孔子的志向 / 225
99.绝世独立者 / 227
100.庄子的感伤 / 229
精彩书摘
绝不姑且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人。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子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给养。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传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子辞世,终年七十岁。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宗祖先。
曾子作为学者,其《大学》广为人知;作为父亲,他的言传身教更是值得称赞和肯定。据传有一个“曾子烹猪”的故事,表现了曾子的家庭教育理念。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出门,他们的儿子吵闹不停,啼哭不止。
曾子的妻子哄他说:“别哭,妈妈回家后把猪杀了给你吃。”儿子果然不哭了。
曾子的妻子办完事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他妻子说:“别杀呀,我和儿子开玩笑的。”
曾子说:“这种事怎么能开玩笑?你只要骗孩子一次,以后他就不可能再相信你了。这可不是教育的好方法。”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后来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相当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长子曾元、次子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着烛火。
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
乐正子春说:“住口!”
曾子听到童仆的话,突然惊醒过来说:“啊!”
童仆又说道:“席子花纹华丽光洁,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
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席子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吧。”
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小启示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不可效仿,但他的精神却是可借鉴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之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看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蝇营狗苟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
重耳的坚守
晋献公是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二十六年。
晋献公在位时打败了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
晋献公有意废掉太子申生,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
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叫齐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儿。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当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晋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
后来由于骊姬的阴谋,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都逃亡他国。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流亡在秦国的公子重耳吊唁,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种时候,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处在忧伤服丧期间,但失位流亡不宜太久,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犯(狐偃)。舅犯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作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图利,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
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出亡之臣吊唁。我出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君待我的厚义呢?”
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拜谢,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
使者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跪下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
小启示
面对权力的诱惑而不动心,流亡在国外而不妄称君主接班人,重耳确实堪当大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搞阴谋诡计,凡事讲究礼仪,讲究名正言顺,在当时是很体面的。而靠耍手腕、搞小动作、僭越名分而取得不应属于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是为人不齿的。公子重耳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对礼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杜蒉劝酒
春秋晋平公时,晋国大夫知罃(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却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
宰夫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鼓声,问道:“国君在哪里?”
有人回答说:“在后官。”
杜蒉进入后宫,沿阶而上。见到了师旷和李调,他倒了一杯酒,敬师旷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
他又倒了一杯酒,敬李调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
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着喝了。接着,他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
晋平公叫他进宫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
杜蒉回答道:“按照礼法,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乐(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后死于乙卯日;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时候演奏乐曲,比逢上甲子、乙卯日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却不把这种礼法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酒。”
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
杜蒉回答:“李调是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
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要喝酒呢?”
杜蒉回答:“我掌管膳食,没有尽到提供刀、匙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自己喝一杯。”
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倒杯酒来罚我喝。”
杜蒉洗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即使我死了,也一定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
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就要举起酒杯,这叫作“杜举”。
小启示
杜蒉进谏,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于是在罚酒三杯之后,即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好奇;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说出缘由,平公也就自知,不得不接受劝谏。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好效果。春秋的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
……
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