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892-2013):计量配送设备技术管理规范 [Technical Administrative Spec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of Measurement]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892-2013):计量配送设备技术管理规范 [Technical Administrative Spec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of Measure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
  • 计量
  • 配送
  • 设备管理
  • 技术规范
  • 国家电网
  • 标准
  • Q/GDW 1892-2013
  • 电力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Administrative Spec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of Measure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省级计量中心集中配送时,对配送物流容器、配送设备以及装卸设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运行管理、维护与保养等。
  本标准适用于省级计量中心计量配送设备的采购、验收与运行管理等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配送设备
5 装卸设备
6 试验方法
7 验收规则
8 运行管理
9 维护与保养
10 技术服务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塑料周转箱结构示意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瓦楞纸周转箱展开形式示意图
附录C (资料性附录)纸浆模塑尺寸及示意图
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计量配送设备技术管理规范(Q/GDW 1892-2013)相关文献综述:聚焦智能电网与能效管理 本书籍《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892-2013):计量配送设备技术管理规范》主要聚焦于国家电网系统内部对计量配送设备的技术管理和规范化要求。为深入理解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与实践应用,本文将围绕与该规范主题紧密相关但内容上有所区别的几个核心领域进行详细阐述,涵盖智能电网的整体架构、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的技术演进、配电网自动化与运行维护的优化策略,以及电力系统能效管理的前沿技术。 一、 智能电网体系架构与顶层设计 虽然《Q/GDW 1892-2013》关注的是具体的“计量配送设备”管理规范,但这些设备是构建现代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理解智能电网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至关重要。 1. 智能电网的层次化结构与功能划分: 现代智能电网通常被划分为五个核心层次:发电层、输电层、变电层、配电层和用电层。计量配送设备主要集中在配电层和用电层,它们承担着电能的精确计量、数据采集与初步控制职能。与标准规范关注的设备管理不同,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更侧重于不同层次间的信息交互协议、数据模型标准化以及网络安全框架的构建。例如,研究成果探讨了基于IEC 61850标准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深度,以及如何将分布式能源(DER)的接入信息有效地集成到上层调度系统中,实现全局优化。这些研究提供了制定具体设备管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但本身并非设备技术管理规范的直接内容。 2. 信息物理系统(CPS)视角下的电网重构: 智能电网本质上是一个大规模、高可靠性的信息物理系统。相关的技术文献深入分析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高速通信网络和复杂的控制算法来实现电网的自愈合和优化运行。重点探讨包括状态估计、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及配电网拓扑的实时识别和重构算法。这些高级分析方法依赖于采集到的、由合格的计量设备传输的准确数据,但它们关注的是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决策制定,而非设备的选型、安装、巡检和报废流程,后者是《Q/GDW 1892-2013》的核心内容。 二、 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的技术演进与应用 计量设备是智能电网的前端感知单元,AMI系统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配电网的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1. AMI系统的通信网络技术比较与优化: AMI系统要求对数以百万计的智能电表进行可靠的双向通信。相关文献详细对比了不同通信介质(如PLC、RF Mesh、蜂窝网络)在覆盖率、带宽、延迟和部署成本方面的优劣。研究侧重于如何设计鲁棒的通信拓扑结构,以应对城市峡谷、农村广域覆盖等复杂环境挑战,并探讨了面向海量终端的信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优化)。这与规范中关于设备本身的技术参数(如精度等级、外形尺寸、抗干扰能力)的规定是互补的,研究关注的是如何让这些设备“说话”,而规范关注的是“如何让设备合格地存在”。 2. 计量数据管理系统(MDMS)的高级功能扩展: 智能电表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且增长迅速。研究文献关注MDMS如何从单纯的数据存储和结算工具,演变为高级的需求侧管理(DSM)平台和配电资产健康管理的支撑系统。这包括数据清洗的自动化流程、异常数据的挖掘(如窃电分析、计量偏差预警模型)以及与能源交易平台的实时对接。这些高级功能依赖于规范所要求的设备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MDMS的软件架构、算法实现和业务流程优化,构成了独立于硬件技术管理规范的研究分支。 三、 配电网自动化与运行维护的革新 计量配送设备是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数据源和执行节点。脱离规范本身,配电网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设备投入运行后的先进管理思路。 1. 配电自动化(DA)中的故障诊断与隔离(FDIR): FDIR系统是配电网可靠性的核心。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故障指示器、开关设备状态和智能电表回传数据的故障定位算法。研究侧重于如何快速、准确地隔离故障区域并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包括拓扑重构算法、最优隔离点选择等。这些技术利用了规范中规定的配电自动化终端(FTU/DTU)和计量设备的联机能力,但侧重于控制逻辑和算法的实现,而非这些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标准、试验规程或退役流程。 2.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ALM)的数字化转型: 现代电力企业正推行基于物联网(IoT)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的资产管理。在这个框架下,研究者探讨如何建立计量配送设备的三维数字模型,并将其与历史运行数据、维护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关联,以预测设备剩余寿命(RUL)。这种前瞻性的维护策略(Predictive Maintenance)是基于设备健康状态的评估,与规范中规定的定期预防性试验和例行巡检要求(属于规范性操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但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是更偏向于信息技术和运筹学的前沿课题。 四、 能源效率与能耗精益管理 计量配送设备是量化能源效率和实施能耗精益管理的基础工具。 1.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与治理: 随着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如谐波、电压波动)日益突出。学术研究集中于如何利用高频的计量数据来监测电能质量的实时变化,并设计主动或被动的滤波与补偿方案。这些研究涉及电力电子学、滤波理论和电磁兼容性(EMC)分析。虽然设备必须满足一定的电能质量承受能力(可能在规范中有体现),但针对复杂并网场景下的谐波源识别和抑制策略,属于更深入的工程技术研究范畴。 2. 用户侧能源管理系统(UEM)与虚拟电厂(VPP): 在用电侧,相关的专业著作探讨了如何通过部署高密度的用户侧计量设备,实现对终端负载的精细化管理。这包括构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和商业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通过优化空调、照明、储能等设备的运行调度,实现用户侧的节能降耗。当这些分散的负荷单元被聚合起来,便形成了虚拟电厂(VPP)。VPP的研究重点在于市场交易机制、负荷预测的群体效应以及最优控制策略的制定,这些都是在基础计量设备技术规范框架之上,进行的能源互联网层面的宏观调控与经济性研究。 总结而言,《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892-2013):计量配送设备技术管理规范》是确保设备“合规、可靠、可维护”的“操作手册”和“质量红线”。而上述探讨的智能电网架构、AMI通信、FDIR算法、数字孪生以及VPP等前沿领域,则是指导电力系统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升级、优化运行效率和拓展服务边界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前瞻,它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背景和更深层次的技术视角,但内容上侧重于系统集成、数据分析和控制策略,而非规范本身对设备的具体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和管理流程的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专业,但在信息密度的控制上,也展现出一种平衡的艺术。通常这类技术规范会为了追求内容的全面性而导致阅读体验变得压抑,但这本书在关键概念和核心指标的突出上做得相当到位。比如,那些重要的技术参数和合规性阈值,往往被放置在独立的引注框或用加粗字体强调出来,使得快速检索成为可能。这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关键技术判断的现场人员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试着查找了关于某类智能电表的通信协议兼容性要求,相关条款的定位速度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这说明编辑团队在信息结构化方面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他们理解读者的时间成本,并努力将知识点的可获取性最大化。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库,更是一个高效的查询工具,它优化了知识的“提取路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在“标准化”层面的深度。现在的技术规范书汗牛充栋,但很多都只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缺乏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整合。然而,这本书的结构似乎试图突破这种局限。我注意到其中对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点”的兼容性要求,这在近几年的配电网升级改造中是至关重要的议题。这本书显然不是墨守成旧的产物,它在平衡现有成熟技术可靠性的同时,也为新兴技术的引入预留了足够的“接口”和规范边界。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复杂技术场景时所采用的图表和流程图,那些几何图形的组合和箭头流向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即使是第一次接触相关领域的新人,也能大致勾勒出整个设备管理脉络的走向。这种将复杂性转化为清晰视觉指令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原本枯燥的标准文档焕发出实用的光彩。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应该这么做”的内在逻辑支撑,这才是专业规范的价值所在。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部标准规范带给我一种坚实的“信任感”。在电力这样一个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每一次技术决策都关乎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这本书所散发出的那种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严密性,让人相信其背后的研究和论证过程是极其充分和科学的。它不仅仅是照搬现有国际或国内通用标准,而是结合了国家电网特有的配电网络特点,进行了大量定制化的优化和补充。我尤其对其中涉及的设备选型标准部分印象深刻,它似乎在引导用户跳出单纯比价的思维定式,转而关注长期运行成本、维护便捷性和系统兼容性,这是一种更为成熟、更具责任感的采购和管理理念的体现。拥有这样一套被精心打磨过的技术规范作为指导,无疑能让整个电网的设备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精细化、少出错的方向稳步迈进,是电力系统专业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良伴。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专业的排版布局,首先就给人一种“这是个严肃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的心理预期。我特地仔细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虽然具体的技术条文细节我此刻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但光是章节的划分和逻辑的梳理,就能感受到背后庞大的体系支撑。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设备操作手册,更像是一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执行的闭环体系指南。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风险识别矩阵”的描述,这表明编撰者在试图建立一个前瞻性的管理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故障排除的层面。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对接供应商和内部技术部门的人来说,这种系统化的标准是最为宝贵的,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衡量基准,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因为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效率损耗。总而言之,从初次接触的感官体验和结构概览来看,这本书在专业性和规范性上无疑是高水准的,对于任何需要依据国家电网体系进行设备维护和采购的专业人士来说,它都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严谨的行业气息扑面而来。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各类设备维护记录打交道的工程师,我对于文档的“可操作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标准规定得天花乱坠,真到现场执行时却发现脱离实际,充满了模糊地带。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似乎深谙一线工作的痛点。我随手翻阅了关于现场巡检和数据采集部分的章节,里面的术语和描述都非常扎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击核心操作要点。比如对于特定传感器在极端气候下的性能衰减预估,它给出了明确的参考区间和校准频率,而不是一句笼统的“定期检查”。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撰者对实际运行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如果这些规范能够被严格执行,我相信不仅能显著降低非计划停运的概率,还能让新进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核心运维技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沉淀和传递。这对于提升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韧性,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