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379.2-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 第2部分:专变采集终端

Q/GDW 1379.2-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 第2部分:专变采集终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用户
  •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检验技术规范
  • 专变采集终端
  • Q/GDW 1379
  • 2-2013
  • 电力行业
  • 计量
  • 终端设备
  • 技术标准
  • 规范文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6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
字数: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规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专变采集终端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专变采集终端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符合性检验、到货验收(批次抽查、全数检验)、周期巡检、故障检测等检验环节。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市电力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祝恩国、阿辽沙·叶、杜蜀薇、杜新纲、葛得辉、夏怡红、孟静、刘华、袁瑞铭、张卫欣

前言/序言


智能电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系列丛书——《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技术与实践》 本书系“智能电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旨在深入探讨面向超高压输电网络的信息化、智能化运维技术,为电力系统的高可靠性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本书聚焦于当前电网发展的前沿领域,特别是特高压(UHV)直流和交流输电线路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状态感知、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策略。 --- 第一章 超高压输电系统概述与信息需求分析 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全球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其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阐述了特高压线路区别于传统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在线路结构、电磁环境、绝缘配合和运行风险上的根本性差异。 随后,深入分析了特高压系统对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特殊需求。这包括对毫秒级暂态过程的实时监测能力、对空间电磁干扰的抗扰性要求,以及对海量运行数据的有效集成与融合的需求。讨论了在极端天气(如冰雪、强雷暴、覆冰)条件下,如何确保关键运行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二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感知技术 本章是本书技术核心之一,详细介绍了用于特高压线路的先进状态监测技术体系。 2.1 导线及附件的在线状态监测: 重点介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TS/DAS)的导线温度、振动和张力监测方法。论述了如何利用高精度红外热成像与无人机巡检的结合,实现对导线接头、线夹等关键部件的早期热异常检测。同时,探讨了振动监测在导线舞动(Galloping)和风偏(Aeroelastic Oscillation)预警中的应用与数据处理方法。 2.2 绝缘子串的在线状态监测与老化评估: 详细阐述了特高压瓷/复合绝缘子串的电场分布特性。重点介绍了基于紫外(UV)成像和红外热像的局部放电(PD)和表面闪络检测技术。深入探讨了电化学传感器和介质损耗在线监测技术在评估绝缘子串老化程度和剩余寿命预测中的应用模型。 2.3 铁塔结构健康监测: 介绍了采用基于GPS/北斗的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和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对特高压铁塔基础沉降、塔体倾斜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流程。分析了环境载荷(风载、雪载、地震)与结构响应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 2.4 线路覆冰监测与预警: 针对特高压线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运行瓶颈,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微波散射技术、激光测距和环境气象站阵列相结合的综合覆冰厚度和密度监测系统,并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覆冰临界预警模型。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信息传输与网络架构 本章聚焦于特高压环境下的信息传输可靠性保障。 3.1 站线一体化通信架构: 探讨了特高压变电站内部(站控层到间隔层)与线路本体(间隔层到巡检层)之间的数据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设计。重点分析了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在高电压、高噪声环境下的信号衰减特性与抗干扰优化技术。 3.2 卫星与5G/LTE在偏远地区的冗余通信: 讨论了在人烟稀少或地形复杂的特高压走廊,如何利用低轨卫星通信(如Starlink等)作为主用或备份链路,确保关键遥测数据的实时回传。并分析了5G技术在提供高带宽、低延时巡检数据回传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3.3 信息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鉴于特高压系统在国家电网安全中的极端重要性,本章深入探讨了信息采集终端和传输信道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机制以及针对工控系统的纵深防御体系构建。 第四章 运行数据智能分析与预测性维护 本章从运维视角,阐述如何利用采集到的海量状态数据,实现从被动检修向主动维护的转变。 4.1 大数据平台构建与数据治理: 介绍了特高压状态监测数据的特点(高频、异构、海量),以及构建适应于电力行业特点的时序数据库(TSDB)和数据湖的架构设计。提出了数据质量评估和清洗的标准流程。 4.2 故障模式识别与早期预警: 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如深度学习的LSTM、Transformer模型)方法,对电流、电压暂态波形、局放信号等进行特征提取,实现对串塔闪络、相间短路、导线跳闸等典型故障的精准识别。重点介绍基于概率模型的设备剩余寿命(RUL)预测方法。 4.3 智能巡检与维护决策支持系统(DSS): 描述了如何将状态监测数据、历史检修记录和气象预测数据集成到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本章给出了基于风险和状态的动态检修策略生成算法,指导运维人员优化停电计划和资源配置,最大化线路运行效率。 第五章 无人机与机器人技术在特高压巡检中的集成应用 本章侧重于新兴技术在现场作业中的融合应用。 5.1 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集成: 详细介绍集成高分辨率可见光、激光雷达(LiDAR)和局部放电相机的多功能无人机平台。重点讲解了基于机器视觉(CV)的导线弧垂自动测量、异物悬挂识别和植被越限分析的算法流程。 5.2 线路带电作业机器人技术: 探讨了应用于特高压导线带电作业的机械臂和爬坡机器人的技术要求、安全冗余设计及其在紧线、更换附件等高风险作业中的实际案例分析。 --- 本书特色: 本书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涵盖了特高压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与规范(如国网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技术要求),更侧重于前沿传感、AI分析和自动化作业工具在超高压现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性能评估。内容翔实,图表丰富,是从事特高压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适用对象: 电力设计院、输电公司、检修维护中心的技术人员;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于项目管理和供应商评估的读者,所以我更关注规范中体现出的可量化指标和可追溯性。这本书在“系统性能指标”这一节的论述,简直是为我们评标专家量身定做的“标准尺”。它清晰地界定了数据上传的延时阈值(P95和P99)、系统可用性等级等关键KPI,而不是用模糊的“快速响应”之类的词汇搪塞过去。这使得我们可以拿着这本书去审阅供应商的承诺书,做到心中有数。我特别欣赏它对数据加密算法的更新迭代的关注,明确了对特定安全等级应采用的加密标准和密钥管理周期。这确保了我们引入的系统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因为加密技术过时而被安全风险所困扰。这本书不仅是给工程师看的,更是给决策者提供了一套坚实的、基于国家标准的采购和验收依据,真正体现了规范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找关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资料,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很足,感觉内容肯定非常扎实。我特别期待它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这一块的阐述能有多深入,毕竟现在各个厂家推出的采集终端功能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正是需要这样一本权威的指导手册来规范市场。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不同通信协议下的数据采集流程和错误处理机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描述,最好能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衰减分析和应对策略。毕竟,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头等大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所以这本书如果能在现场安装调试的细节上多下功夫,那对我们这些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个人非常关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希望它能涵盖如何对采集终端进行加密认证,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毕竟这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技术规范类的书籍通常抱着一种“不得不读”的心态,但这本书似乎有些不同。它在目录结构上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采用那种死板的条分缕析,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完整的技术逻辑链条。我翻阅到关于“数据一致性校验”的那一章时,立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他们似乎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校验算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时间同步在确保数据准确性中的基础性作用,甚至提到了基于NTP或PTP协议的终端时间戳精度要求。这比我之前读过的很多资料都要细致得多。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类型负荷曲线采集的精细化要求,比如对高动态负荷和低频次事件的采样策略差异,这直接关系到用电行为分析的准确度。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标准化测试用例的模板,让我们能对照着去检验我们自己的系统,那就太完美了。我感觉作者群绝对是一批长期奋战在电力一线,对实际痛点了如指掌的专家。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虽然是规范性语言,但流畅度和逻辑推导的严谨性,远超我预期的行业标准。它在描述终端的能耗管理时,没有仅仅停留在“低功耗设计”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如待机、数据采集、数据上传)的功耗模型,甚至探讨了如何通过软件算法优化来延长电池供电设备的寿命。这对于部署在偏远地区、依赖后备电源的采集单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此外,书中对于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极其透彻,它不仅提到了硬件元件的精度,更着重分析了软件算法对误差的累积效应,比如如何处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四舍五入带来的微小偏差。如果能附带一个关于如何进行第三方计量认证的流程说明,那就更具实操价值了。总的来说,它将“技术规范”提升到了“工程最佳实践”的层面。

评分

我最近在负责一个老旧城区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升级项目,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大量遗留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兼容性评估与升级路径”相关的章节时,内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指导我们如何在新标准下,逐步淘汰或改造那些老旧的采集设备,而不是直接推倒重来。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也是一流的,那些关于信道质量评估模型的示意图,将复杂的信号传播理论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尤其关注它对告警管理部分的论述,好的采集系统不仅要能“采”,更要能“报”得及时、报得准。理想情况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关于告警分级和处理优先级的建议模型,例如,区分“网络连接中断”和“电能计量异常”的优先级差异,并对应不同的运维响应SLA。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格,是我认为技术规范类书籍最宝贵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