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901.2-2013 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蓄电池容量

Q/GDW 1901.2-2013 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蓄电池容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Q/GDW 1901
  • 2-2013
  • 电力直流电源系统
  • 测试设备
  • 蓄电池
  • 容量
  • 技术条件
  • 通用
  • 标准
  • 规范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1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
字数: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蓄电池容量放电测试仪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以及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变电站、换流站、发电厂及其他电力工程中,为直流电源系统设备配备的蓄电池组容量进行现场检验以及相关检验的放电测试仪以及包含这部分功能的在线测试装置(以下简称产品)。并作为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的依据。本部分不适用采用逆变放电方式的产品。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关于《Q/GDW 1901.2-2013 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蓄电池容量》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标准涵盖的范围之外的领域,并力求语言自然、信息丰富,不包含任何关于蓄电池容量测试设备技术条件的描述。 --- 图书简介: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的高级诊断与维护实践 核心聚焦:提升重型动力机械的可靠性与运行效率 本书是一本面向资深机械工程师、设备维护专家以及高级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参考手册。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工程机械(如履带式起重机、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机等)中液压传动系统的复杂架构、故障机理及先进的诊断与维护策略。全书聚焦于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确保这些依赖高精度液压系统的动力设备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持续稳定运行。 第一部分:液压系统基础理论的深化与扩展 (约 350 字) 本部分首先对传统的液压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回顾与拓展,着重分析了高动态负载环境下,油液的剪切稀化行为、空化现象的精确建模以及高压脉动对密封件寿命的累积效应。 我们探讨了电液比例控制阀(EPCV)的非线性特性,并介绍了如何使用先进的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多回路耦合系统的瞬态响应。章节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液压泵(如轴向柱塞泵、斜盘式变量泵)在不同工况点下的效率曲线和噪声频谱特征。此外,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液压油在极端温度下的粘温特性变化,及其对系统响应速度的影响,这对于追求绿色工程的现代企业至关重要。内容不涉及任何电气或电力系统中的直流电源或蓄电池技术细节。 第二部分:高级故障诊断技术与传感器融合 (约 450 字)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部分,集中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液压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 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振动分析和声学发射技术 (AET) 对液压泵内部磨损的早期识别方法。我们提供了从采集卡选型到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的完整操作指南,特别是如何区分轴承故障、柱塞敲击和阀芯卡滞所产生的特征频率。 另一重要章节聚焦于压力波形识别。通过高频压力传感器(采样率需达到kHz级别)捕获的系统压力瞬变信号,我们可以诊断出管路中的压力震荡模式,从而定位到快速响应阀的换向延迟或憋油现象。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测波形案例,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特征,以识别微小的阀口泄漏或先导压力异常。 此外,书中包含了“多源数据融合”的诊断框架。该框架整合了来自液压油污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系统能耗监测仪的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这些异构数据进行校准和权重分配,最终输出一个精确的系统健康指数(SHI),完全独立于任何电力供应系统的测试规范。 第三部分:精密元件的维护与校准 (约 400 字) 本部分深入机械维修层面,关注液压系统的“执行端”——控制阀和执行器的维护标准。 书中详细描述了先导控制阀块的清洗、解剖与重装流程,强调了洁净度标准对高压控制阀寿命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提供了清洗溶剂的选择标准和颗粒计数分析仪的使用指南,以确保维修后的组件满足 ISO 4406 液体洁净度等级标准。 针对液压油缸和马达的维护,本书侧重于密封件的选型与安装精度。提供了不同工况(高频振动、高温、接触腐蚀介质)下聚氨酯与丁腈橡胶密封圈的耐受极限对比,并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高精度内径千分尺和光学测量设备来验证缸筒的圆度与直线度,确保维修后的液压缸能够恢复设计要求的容积效率和密封性能。这些操作完全基于机械和流体力学的标准。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性能验证 (约 300 字) 最后,本书讨论了液压系统维护完成后的功能性验证。 验证流程不涉及任何电力系统负荷测试或能源存储单元的性能评估。相反,我们关注负载敏感性(LS)系统的流量分配精度、复合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操作员主观反馈的量化评估。 书中提出了“动态负载循环测试”方案,即模拟挖掘机进行“挖-举-卸-回”的完整工作循环,通过记录关键节点的压力峰值、流量输出稳定性和回路切换时间,来判断维修质量。此外,还包含了一套用于液压能耗分析的工具集,用于衡量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能量损失,旨在实现更优化的系统调校,以最小的能耗完成最大工作量。 --- 目标读者: 液压系统技术员、设备维护经理、工程机械制造商研发人员、以及从事重型工业设备可靠性工程的专业人士。本书为理解和掌握现代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的深度维护提供了权威的、操作性的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模块化,每一章似乎都独立地针对某个技术模块进行描述,比如电源输入要求、信号采集模块、数据存储规范等。这种结构便于按需查找特定信息,但却使得整个技术体系的连贯性和逻辑递进性有所欠缺。我试图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测试需求的提出,到测试方案的设计,再到最终报告的生成过程中,测试设备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但书中更多是孤立地描述各个子系统的技术参数。例如,在介绍数据处理能力时,它规定了报告的格式和必须包含的信息项,但没有阐述这些信息是如何从电池实际放电数据中一步步提取、计算和验证的。这种“只告诉你结果是什么,而不告诉你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叙事方式,使得本书更像是一本技术词典的集合,而不是一本深入剖析测试流程的指导手册。缺乏对测试流程端到端(End-to-End)的系统性论述,使得读者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

评分

从排版和图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是典型的政府或行业标准文档的风格,黑白为主,图表多为简洁的流程图和参数表格,缺乏必要的视觉辅助来解释复杂概念。例如,在讨论到蓄电池的终止电压判定准则时,我期待看到更详尽的、不同类型电池的电压-时间曲线对比图,或者不同放电倍率下的容量衰减示意图,以便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标准会设定特定的参数阈值。但这本书提供的多是枯燥的数字表格和公式,这对于理解那些微妙的性能差异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对于非设备设计人员的读者,这种纯粹依赖文字和数值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认知负荷。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示意图来辅助理解设备内部逻辑的工作流程,但这些都付之阙如,使得对整个测试系统的宏观把握变得比较困难,需要读者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将这些零散的技术要求串联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标准的行业规范手册的样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严肃的技术属性。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新一代直流电源系统测试设备如何评估蓄电池容量的知识来的,想看看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流程有什么变化。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我发现内容似乎完全聚焦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通用要求上,比如那些关于测量精度、环境适应性、甚至是电磁兼容性的硬性规定。我真正期待看到的,比如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蓄电池(比如铅酸、锂电或者镍镉)来调整测试方案的深度分析,或者说,一些资深工程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那些“潜规则”和疑难杂症的解决思路,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体现。它更像是一部给设备制造商看的“出厂标准说明书”,而不是给一线维护人员或系统集成工程师准备的“实战宝典”。我需要的是如何应对现场复杂工况的策略,这本书提供的却更多是“必须达到的静态指标”。因此,对于希望从实战角度提升蓄电池容量测试技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显得有些不足,它更像是技术规范的堆砌,而非知识的升华。那种期望中的深入探讨和案例剖析,完全没有找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法律文本般的斟酌,充满了专业术语和限定性词汇,比如“应”、“宜”、“不得”这类表达方式频繁出现。我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蓄电池容量测试方法论上的革新,比如是否有新的放电曲线分析模型或者数据处理算法的推荐。然而,书的内容似乎停留在对传统恒流、恒压放电测试的基本要求上,对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或更智能化的手段来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的讨论,着墨甚少。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测试设备接口标准和数据通信协议的章节,这些内容固然重要,是确保设备间互操作性的基础,但对我这个主要关注“如何更准确地判断电池健康状态”的人来说,显得过于侧重工程实现层面,而忽略了测试背后的科学原理的阐述。可以说,它为设备的设计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却没能为用户提供越过红线去探索更优化测试流程的引导。这使得阅读体验偏向于一种查阅资料的状态,而不是沉浸式的学习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通用技术条件”上,也就是确保所有合格的测试设备都必须满足的最低门槛。这导致全书的论述都围绕着“合格”展开,而非“优秀”或“领先”。我本来希望能深入了解在极端环境(比如高海拔、极低温或高湿度)下,如何对测试设备进行特殊校验和修正,因为电力系统设备往往需要在各种非理想环境下运行。但是,书中关于环境适应性的描述,更多是罗列了测试项目和允许的误差范围,比如“工作温度应在-10℃到+45℃之间”,但对于测试设备如何在这种温差变化下保持其测量核心部件的精度稳定性,缺乏深入的机理分析或解决措施的介绍。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只是定义了“能用”的标准,却没有指导我们如何“好用”或“可靠地使用”在最苛刻的现场条件下,对于需要进行高可靠性系统验证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安全边际感稍显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