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本书理据分明,案例详实,既可作为研究生学习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教材,也可作为外语教师培训、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应用语言学中的复制研究方法》专门介绍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复制性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什么是复制性研究方法,复制研究的意义,以及二语习得研究中适合采用该方法的领域;然后回顾了已发表的复制性研究;并探讨了在显著性检验及元分析研究中开展复制性研究的可能性与具体方法。第二部分指导教师如何培养研究生做复制性研究的意识,以及如何教授学生使用该研究方法。第三部分首先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复制性研究报告,然后给出了两个二语习得复制性研究的案例。
作者简介
格雷姆·波尔特,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教授,兼任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教学》杂志编辑。2009年,应当时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AAAL)主席杰弗里·康纳-林顿之邀,格雷姆·波尔特在协会当年的年会上发起了针对复制性研究的专题研讨,那次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一语中的磨蚀现象和人的感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他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其2010年出版的《二语学习研究评价》被全球70多门应用语言学博士课程使用,并于当年再版。时至今日,波尔特仍然是复制性研究的大力倡导者。
目录
List of contributors vii
Acknowledgments xi
总序 文秋芳 xii
导读 刘润清 xv
Introduction 1
Graeme Porte
Part I The case for replication studies 19
1 Why (or why not), when, and how to replicate research 20
Alison Mackey
2 Replication in published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47
Charlene Polio
3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s and result generalizability:
Issues, misconceptions, and a case for replication 95
Hossein Nassaji
4 Replication, meta-analysis, and generalizability 120
Luke Plonsky
Part II Replication studies in graduate programs 139
5 Practical methods for teaching replica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ents 140
Rebekha
Abbuhl
6 Conducting replication studies: Lessons from a graduate program 157
Tess Fitzpatrick
Part III Replication studies in practice 179
7 Writing up a replication report 180
James Dean Br
own
8 Negot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 An approximate
replication 207
Johannes Eckerth
9 The effe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on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 approximate replication
of Hulstijn and Laufer (2001) 238
Susanne Rott
10 Concluding remarks: The way forward 279
Graeme Porte
Author index 288
Subject index 295
《应用语言学中的复制研究方法》 导言:科学严谨性的基石 在日新月异的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如何确保研究的稳健性、可重复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进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应用语言学中的复制研究方法》正是应此而生,旨在系统性地探讨和梳理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实施复制(Replication)研究的意义、价值、方法与挑战。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阐释,为研究者们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操作指南,以期提升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准,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可信、不断自我完善的学术生态。 第一章:理解复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本章将深入剖析复制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将追溯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渊源,探讨其作为科学方法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并阐述其在构建可信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科学的本质与复制: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复制研究,即独立地重复他人的研究过程,以检验原有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是科学自我修正和进步的重要机制。我们将引用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如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可证伪性原则,来阐明复制在确证科学理论方面的作用。 应用语言学的特殊性: 应用语言学涉及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对象广泛,包括语言教学、翻译、跨文化交际、计算语言学、语言政策等多个分支。这些领域的研究往往受到特定语境、参与者、文化背景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应用语言学中,复制研究不仅是对研究方法和结果的检验,更是对研究结论在不同情境下的普适性和鲁棒性的评估。 复制研究的价值: 验证与固化: 成功的复制能够巩固原有研究的发现,增强其在学术界的接受度,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发现问题与改进: 失败的复制(即未能重现原有结果)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它能够揭示原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方法论缺陷、数据分析偏差、样本选择问题、实验设计不当,或是研究结论的局限性。这些发现为研究者改进研究方法、深化理论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推动理论发展: 通过对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响语言现象的复杂因素,从而推动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精细化和拓展。 提升研究透明度与可信度: 鼓励和实践复制研究,有助于形成一种更加开放、透明的研究文化。当研究者被鼓励公开其研究过程、数据和代码时,整个学科的学术诚信和可信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服务于实践应用: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往往服务于教育、社会、技术等实际领域。复制研究的成功,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者、语言教师、翻译从业者、技术开发者等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第二章:复制研究的设计与执行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地设计和执行一个复制研究。我们将详细介绍从选择原始研究到撰写复制报告的每一个关键步骤。 选择合适的原始研究: 研究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优先选择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或存在争议的研究。 研究的可复制性: 评估原始研究是否提供了足够详细的方法论信息,以便进行有效复制。例如,是否清晰描述了数据收集过程、样本特征、实验刺激、分析工具等。 研究的开放性: 关注那些公开了研究数据、分析代码或研究协议的原始研究,这将大大便利复制工作的进行。 研究的类型: 考虑研究的类型(如实验研究、语料库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复制方法。 制定复制研究的计划: 明确复制目标: 是要完全复制原有结果,还是侧重于检验特定变量的影响? 细致梳理原始研究方法: 逐一分析原始研究的样本、设计、干预措施(若有)、数据收集工具、数据编码标准、统计分析方法等。 考虑潜在的差异: 识别可能影响复制结果的变量,如文化背景、语言变异、技术环境、受试者特征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获取研究资源: 明确所需的研究设备、软件、数据集、受试者招募渠道等。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严格遵循原始研究程序: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精确地重现原始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 样本的匹配与选择: 采用与原始研究相似的抽样策略或尽可能匹配的样本特征。如果由于实际限制无法完全匹配,则需要详细记录差异,并在分析中加以考虑。 数据质量控制: 实施与原始研究同等严格的数据质量检查和预处理步骤。 数据分析与解释: 使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尽量使用原始研究所采用的统计模型、软件和分析过程。 记录分析过程: 详细记录每一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以便清晰展示。 解释差异: 如果复制结果与原始研究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可能的原因,并谨慎解释。 第三章:复制研究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进行复制研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原始研究信息不完整或不清晰: 挑战: 原始研究可能未提供足够的细节,导致研究者无法准确重现研究过程。 策略: 联系原始研究者: 礼貌地联系原始研究者,请求补充信息或澄清疑问。 基于合理推断: 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基于对领域知识的理解,做出合理的推断,但必须明确说明所做的假设。 调整复制范围: 如果无法完全复制,可以调整复制的研究范围,例如,仅复制研究的某个部分或验证其核心假设。 研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 挑战: 语言学习环境、技术平台、文化背景、受试者群体等可能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策略: 详细记录差异: 准确记录复制研究与原始研究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进行敏感性分析: 评估这些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探讨情境依赖性: 如果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将其解释为研究结论的情境依赖性,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 研究者偏差与主观性: 挑战: 即使在尝试完全客观时,研究者的认知和主观判断也可能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中产生影响。 策略: 研究协议的预注册: 在研究开始前,公开研究计划和分析方法,减少事后调整的可能性。 盲法分析: 在数据分析阶段,尽量做到对研究分组或原始研究结果的“盲法”,减少主观判断的干扰。 多人验证: 鼓励团队协作,让多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 数据共享与开放科学的推广: 挑战: 许多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数据并未公开共享,限制了复制研究的可行性。 策略: 倡导开放科学文化: 积极参与并推广数据共享、代码共享的理念,鼓励研究者在发表论文时附带可访问的数据和代码。 利用现有开放数据: 积极寻找并利用现有公开的应用语言学数据库和数据集。 建立共享平台: 推动建立和维护可靠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数据和代码共享平台。 复制研究的学术评价: 挑战: 传统上,学术评价可能更侧重于创新性研究,复制研究的价值有时未被充分认可。 策略: 明确复制研究的贡献: 在论文中清晰阐述复制研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贡献,包括其验证、澄清或修正的功能。 期刊的鼓励政策: 推动学术期刊设立专门的栏目或发表机制,鼓励和支持复制研究的发表。 学术界的共识: 努力在学术界形成关于复制研究重要性的共识,提高其学术地位。 第四章: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在应用语言学不同分支中复制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启示。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深入剖析其复制研究的设计、执行、结果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案例一: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实验的复制 分析某项关于特定词汇学习干预措施的实验研究。 描述复制研究如何在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群体中重复该实验。 对比复制结果与原始研究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如学习者母语干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总结该案例对改进二语词汇教学方法的启示。 案例二:语篇连贯性分析方法的验证 探讨一项关于文本语篇连贯性分析模型的研究。 展示如何利用语料库技术,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和编码标准,对不同体裁或主题的文本进行复制分析。 分析复制结果是否支持原始研究的分析模型,并讨论模型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适应性。 讨论该案例对语篇分析工具开发和文本研究的意义。 案例三: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行为研究 审视一项关于特定跨文化群体之间非语言沟通模式的研究。 描述复制研究如何在一个新的文化背景或不同参与者群体中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分析复制结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文化因素对非语言沟通行为的具体影响。 总结该案例对跨文化沟通培训和交流障碍解决的指导价值。 第五章:展望未来:推动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本章将对未来应用语言学复制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构建更完善的复制研究生态: 加强国际合作: 鼓励跨国界的复制研究合作,克服地域和文化限制。 建立专业数据库: 发展专门的应用语言学复制研究数据库,收录已完成的复制研究及其结果。 完善同行评审机制: 鼓励期刊在同行评审中更加重视复制研究的价值,并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 创新复制研究的方法论: 元分析(Meta-analysis)的应用: 结合多项复制研究的结果,进行更宏观的分析,评估研究效应的大小和稳健性。 计算方法与模拟: 利用计算语言学和模拟技术,对语言现象进行更精细的建模和预测,为复制研究提供新的工具。 大规模、众包式复制: 探索利用众包平台,组织大规模的复制研究项目,提高效率和覆盖面。 将复制研究融入研究者的日常实践: 教育与培训: 将复制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纳入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中,从小培养研究者的科学严谨性。 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复制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研究者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高质量的复制。 研究伦理的深化: 进一步探讨复制研究中的研究伦理问题,确保研究过程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结语:迈向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应用语言学中的复制研究方法》的编写,旨在为应用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认识并实践复制研究的科学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与实践,研究者们将能够更好地设计、执行和评估自己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可信、不断自我完善的应用语言学学术体系中来。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持续的质疑、验证与迭代,复制研究正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推动应用语言学走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道路的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