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本書理據分明,案例詳實,既可作為研究生學習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教材,也可作為外語教師培訓、應用語言學研究者的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應用語言學中的復製研究方法》專門介紹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領域復製性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釋瞭什麼是復製性研究方法,復製研究的意義,以及二語習得研究中適閤采用該方法的領域;然後迴顧瞭已發錶的復製性研究;並探討瞭在顯著性檢驗及元分析研究中開展復製性研究的可能性與具體方法。第二部分指導教師如何培養研究生做復製性研究的意識,以及如何教授學生使用該研究方法。第三部分首先詳細講解瞭如何撰寫復製性研究報告,然後給齣瞭兩個二語習得復製性研究的案例。
作者簡介
格雷姆·波爾特,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教授,兼任劍橋大學齣版社《語言教學》雜誌編輯。2009年,應當時的美國應用語言學協會(AAAL)主席傑弗裏·康納-林頓之邀,格雷姆·波爾特在協會當年的年會上發起瞭針對復製性研究的專題研討,那次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構成瞭本書的主體。他的研究方嚮包括一語中的磨蝕現象和人的感知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他曾在國際期刊上發錶過多篇論文,其2010年齣版的《二語學習研究評價》被全球70多門應用語言學博士課程使用,並於當年再版。時至今日,波爾特仍然是復製性研究的大力倡導者。
目錄
List of contributors vii
Acknowledgments xi
總序 文鞦芳 xii
導讀 劉潤清 xv
Introduction 1
Graeme Porte
Part I The case for replication studies 19
1 Why (or why not), when, and how to replicate research 20
Alison Mackey
2 Replication in published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47
Charlene Polio
3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s and result generalizability:
Issues, misconceptions, and a case for replication 95
Hossein Nassaji
4 Replication, meta-analysis, and generalizability 120
Luke Plonsky
Part II Replication studies in graduate programs 139
5 Practical methods for teaching replica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ents 140
Rebekha
Abbuhl
6 Conducting replication studies: Lessons from a graduate program 157
Tess Fitzpatrick
Part III Replication studies in practice 179
7 Writing up a replication report 180
James Dean Br
own
8 Negot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 An approximate
replication 207
Johannes Eckerth
9 The effe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on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 approximate replication
of Hulstijn and Laufer (2001) 238
Susanne Rott
10 Concluding remarks: The way forward 279
Graeme Porte
Author index 288
Subject index 295
《應用語言學中的復製研究方法》 導言:科學嚴謹性的基石 在日新月異的應用語言學領域,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日益受到關注。隨著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與應用,如何確保研究的穩健性、可重復性,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理論的深化與實踐的進步,已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本書《應用語言學中的復製研究方法》正是應此而生,旨在係統性地探討和梳理在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實施復製(Replication)研究的意義、價值、方法與挑戰。我們期望通過本書的闡釋,為研究者們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論框架和實用的操作指南,以期提升整個學科的研究水準,構建一個更加透明、可信、不斷自我完善的學術生態。 第一章:理解復製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價值 本章將深入剖析復製研究的核心概念。我們將追溯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曆史淵源,探討其作為科學方法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並闡述其在構建可信知識體係中的不可替代性。 科學的本質與復製: 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徵在於其可證僞性和可重復性。復製研究,即獨立地重復他人的研究過程,以檢驗原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是科學自我修正和進步的重要機製。我們將引用科學哲學傢的觀點,如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可證僞性原則,來闡明復製在確證科學理論方麵的作用。 應用語言學的特殊性: 應用語言學涉及語言的實際應用,研究對象廣泛,包括語言教學、翻譯、跨文化交際、計算語言學、語言政策等多個分支。這些領域的研究往往受到特定語境、參與者、文化背景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應用語言學中,復製研究不僅是對研究方法和結果的檢驗,更是對研究結論在不同情境下的普適性和魯棒性的評估。 復製研究的價值: 驗證與固化: 成功的復製能夠鞏固原有研究的發現,增強其在學術界的接受度,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發現問題與改進: 失敗的復製(即未能重現原有結果)同樣具有巨大的價值。它能夠揭示原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方法論缺陷、數據分析偏差、樣本選擇問題、實驗設計不當,或是研究結論的局限性。這些發現為研究者改進研究方法、深化理論認識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推動理論發展: 通過對不同研究結果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響語言現象的復雜因素,從而推動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精細化和拓展。 提升研究透明度與可信度: 鼓勵和實踐復製研究,有助於形成一種更加開放、透明的研究文化。當研究者被鼓勵公開其研究過程、數據和代碼時,整個學科的學術誠信和可信度將得到顯著提升。 服務於實踐應用: 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往往服務於教育、社會、技術等實際領域。復製研究的成功,可以為教育政策製定者、語言教師、翻譯從業者、技術開發者等提供更可靠的決策依據。 第二章:復製研究的設計與執行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有效地設計和執行一個復製研究。我們將詳細介紹從選擇原始研究到撰寫復製報告的每一個關鍵步驟。 選擇閤適的原始研究: 研究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優先選擇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引起廣泛關注或存在爭議的研究。 研究的可復製性: 評估原始研究是否提供瞭足夠詳細的方法論信息,以便進行有效復製。例如,是否清晰描述瞭數據收集過程、樣本特徵、實驗刺激、分析工具等。 研究的開放性: 關注那些公開瞭研究數據、分析代碼或研究協議的原始研究,這將大大便利復製工作的進行。 研究的類型: 考慮研究的類型(如實驗研究、語料庫研究、調查研究、案例研究等),並選擇與之匹配的復製方法。 製定復製研究的計劃: 明確復製目標: 是要完全復製原有結果,還是側重於檢驗特定變量的影響? 細緻梳理原始研究方法: 逐一分析原始研究的樣本、設計、乾預措施(若有)、數據收集工具、數據編碼標準、統計分析方法等。 考慮潛在的差異: 識彆可能影響復製結果的變量,如文化背景、語言變異、技術環境、受試者特徵等,並製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獲取研究資源: 明確所需的研究設備、軟件、數據集、受試者招募渠道等。 數據收集與處理: 嚴格遵循原始研究程序: 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精確地重現原始研究的數據收集過程。 樣本的匹配與選擇: 采用與原始研究相似的抽樣策略或盡可能匹配的樣本特徵。如果由於實際限製無法完全匹配,則需要詳細記錄差異,並在分析中加以考慮。 數據質量控製: 實施與原始研究同等嚴格的數據質量檢查和預處理步驟。 數據分析與解釋: 使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盡量使用原始研究所采用的統計模型、軟件和分析過程。 記錄分析過程: 詳細記錄每一步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操作,以便清晰展示。 解釋差異: 如果復製結果與原始研究存在差異,需要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可能的原因,並謹慎解釋。 第三章:復製研究麵臨的挑戰與策略 本章將深入探討在應用語言學領域進行復製研究時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並提齣相應的解決策略。 原始研究信息不完整或不清晰: 挑戰: 原始研究可能未提供足夠的細節,導緻研究者無法準確重現研究過程。 策略: 聯係原始研究者: 禮貌地聯係原始研究者,請求補充信息或澄清疑問。 基於閤理推斷: 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基於對領域知識的理解,做齣閤理的推斷,但必須明確說明所做的假設。 調整復製範圍: 如果無法完全復製,可以調整復製的研究範圍,例如,僅復製研究的某個部分或驗證其核心假設。 研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 挑戰: 語言學習環境、技術平颱、文化背景、受試者群體等可能隨時間和地點而變化。 策略: 詳細記錄差異: 準確記錄復製研究與原始研究在這些方麵的差異。 進行敏感性分析: 評估這些差異對研究結果可能産生的影響。 探討情境依賴性: 如果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可以將其解釋為研究結論的情境依賴性,並進一步研究影響因素。 研究者偏差與主觀性: 挑戰: 即使在嘗試完全客觀時,研究者的認知和主觀判斷也可能在研究設計、數據分析和結果解釋中産生影響。 策略: 研究協議的預注冊: 在研究開始前,公開研究計劃和分析方法,減少事後調整的可能性。 盲法分析: 在數據分析階段,盡量做到對研究分組或原始研究結果的“盲法”,減少主觀判斷的乾擾。 多人驗證: 鼓勵團隊協作,讓多位研究者獨立進行分析,並比較結果。 數據共享與開放科學的推廣: 挑戰: 許多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數據並未公開共享,限製瞭復製研究的可行性。 策略: 倡導開放科學文化: 積極參與並推廣數據共享、代碼共享的理念,鼓勵研究者在發錶論文時附帶可訪問的數據和代碼。 利用現有開放數據: 積極尋找並利用現有公開的應用語言學數據庫和數據集。 建立共享平颱: 推動建立和維護可靠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數據和代碼共享平颱。 復製研究的學術評價: 挑戰: 傳統上,學術評價可能更側重於創新性研究,復製研究的價值有時未被充分認可。 策略: 明確復製研究的貢獻: 在論文中清晰闡述復製研究對學科知識體係的貢獻,包括其驗證、澄清或修正的功能。 期刊的鼓勵政策: 推動學術期刊設立專門的欄目或發錶機製,鼓勵和支持復製研究的發錶。 學術界的共識: 努力在學術界形成關於復製研究重要性的共識,提高其學術地位。 第四章:案例研究與實證分析 本章將通過具體的研究案例,展示在應用語言學不同分支中復製研究的實踐過程及其啓示。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研究,例如在第二語言習得、語篇分析、跨文化交際等領域,深入剖析其復製研究的設計、執行、結果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教訓。 案例一:第二語言詞匯習得實驗的復製 分析某項關於特定詞匯學習乾預措施的實驗研究。 描述復製研究如何在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習者群體中重復該實驗。 對比復製結果與原始研究結果,討論可能存在的差異及其原因,如學習者母語乾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 總結該案例對改進二語詞匯教學方法的啓示。 案例二:語篇連貫性分析方法的驗證 探討一項關於文本語篇連貫性分析模型的研究。 展示如何利用語料庫技術,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和編碼標準,對不同體裁或主題的文本進行復製分析。 分析復製結果是否支持原始研究的分析模型,並討論模型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適應性。 討論該案例對語篇分析工具開發和文本研究的意義。 案例三: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語言溝通行為研究 審視一項關於特定跨文化群體之間非語言溝通模式的研究。 描述復製研究如何在一個新的文化背景或不同參與者群體中進行觀察和數據收集。 分析復製結果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探討文化因素對非語言溝通行為的具體影響。 總結該案例對跨文化溝通培訓和交流障礙解決的指導價值。 第五章:展望未來:推動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科學化進程 本章將對未來應用語言學復製研究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並提齣若乾建設性意見。 構建更完善的復製研究生態: 加強國際閤作: 鼓勵跨國界的復製研究閤作,剋服地域和文化限製。 建立專業數據庫: 發展專門的應用語言學復製研究數據庫,收錄已完成的復製研究及其結果。 完善同行評審機製: 鼓勵期刊在同行評審中更加重視復製研究的價值,並提供相應的評價標準。 創新復製研究的方法論: 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應用: 結閤多項復製研究的結果,進行更宏觀的分析,評估研究效應的大小和穩健性。 計算方法與模擬: 利用計算語言學和模擬技術,對語言現象進行更精細的建模和預測,為復製研究提供新的工具。 大規模、眾包式復製: 探索利用眾包平颱,組織大規模的復製研究項目,提高效率和覆蓋麵。 將復製研究融入研究者的日常實踐: 教育與培訓: 將復製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納入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課程設置中,從小培養研究者的科學嚴謹性。 激勵機製: 建立和完善對復製研究的激勵機製,鼓勵研究者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高質量的復製。 研究倫理的深化: 進一步探討復製研究中的研究倫理問題,確保研究過程的閤規性和公正性。 結語:邁嚮更加堅實的知識體係 《應用語言學中的復製研究方法》的編寫,旨在為應用語言學研究者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認識並實踐復製研究的科學價值。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與實踐,研究者們將能夠更好地設計、執行和評估自己的研究,並積極參與到構建一個更加透明、可信、不斷自我完善的應用語言學學術體係中來。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持續的質疑、驗證與迭代,復製研究正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驅動力。我們期待本書能夠成為推動應用語言學走嚮更加科學化、規範化道路的有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