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过反复酝酿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尔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可以说,本套文集基本呈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
本卷《早期著作》是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汇集,包括作者的博士论文和教师资格论文等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项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德国《海德格尔年鉴》编委等。迄今已出版专著五种,译著三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1994);《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两卷)、《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世界现象学》、《尼采》(两卷)、《演讲与论文集》、《权力意志》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尼采哲学研究》等。主编《海德格尔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多次获省级科研奖励。
目录
现代哲学中的实在性问题(1912)
逻辑学的新研究(1912)
书评(1913/1914)
一、F.欧曼编 注:《康德书信选》(1913)
二、尼考拉·冯·布普诺夫:《时间性与无时间性》(1913)
三、弗兰茨·布伦塔诺:《论心理现象的分类》(1914)
四、查理斯·森托尔:《康德与亚里士多德》(1914)
五、F.格豪斯编 :《康德门外指要》(1914)
《早期著作》单行本第1版前言(1972)
心理学主义的判断理论(1913)
前言
导言
第一编 判断由统觉性精神活动的基本属性推导而来
第一章 介绍
第1节 判断与其结构
第2节 判断形式
第二章 批判性评论
第1节 对冯特判断理论的内在审视
第2节 证明和评论冯特判断理论中的心理学主义疑难设置
第二编 判断的本质要在构成判断活动的行为中寻找
第一章 介绍
第1节 判断
第2节 判断结构
第3节 判断形式
第二章 批判性评论
第三编 判断被刻画为一种基本的心理现象
第一章 介绍
第1节 表象和判断
第2节 判断和实存句
第二章 批判性评论
第四编 判断的本质在于对象所要求的心理主体的行为
第一章 在其发展历史中介绍这一学说
第一发展阶段
第1节 哲学与逻辑学
第2节 判断与判断结构
第3节 判断形式
第二发展阶段
第1节 判断与判断结构
第2节 判断形式
第3节 判断基础与思想规律
第三发展阶段
第1节 判断、对象与要求
第2节 判断结构与判断形式
第二章 批判性评论
第五编 批判性研究的成果与纯粹逻辑学判断理论的展望
第一章 批判性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 对一种纯粹逻辑的判断理论的展望
第1节 逻辑对象与有效性
第2节 意义
第3节 判断
第4节 判断的要素
第5节 否定判断
第6节 非人称判断
文献说明
邓·司各脱的范畴学说与意谓理论(1915)
前言
导论对经院哲学进行一种问题史考察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范畴学说。对意谓理论之理解的体系性奠基
第一章 “一”、数学的实际性、自然的实际性以及形而上学的实际性
第二章 真、逻辑实际性和心理实际性
第三章 语言形态与语言的意谓内容;意谓领域
第二部分 意谓理论
第一章 意谓与意谓之功用;意谓理论的诸原则
第二章 意谓的形式理论
结论范畴问题
作者自述(1917)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1916)
文献说明
编 者后记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文集:早期著作》:
冯特的判断理论是心理学的理论,而不是逻辑学的理论,它使逻辑学陷入了心理学的轨道。这是我们的论题。冯特的评论是,逻辑学不应该交给心理学,这一评论决不能撼动我们的论题。冯特把逻辑学的任务与心理学的任务明确分开;他命名了逻辑思想的特征,而且认为心理学思想规律与逻辑学思想规律是有差别的。可是,他的这些区分并不深入,并不符合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二者之间的彻底异质性。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区分和划界的努力,不应仅仅着眼于清除那些和我们论题不符的异议,还应该帮助那些异议去加强它们的准确性。
心理学必须呈现思想的实际运作过程;而逻辑学在冯特看来却是一门规范性的科学,它想确定,思想过程应该如何发生。规范特征从何而来?规范的立法暴力根据何在?规范特征来自逻辑思想对我们意识而言所具有的那种“突出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内在经验的事实,而心理学则必须去解释这种事实。
……
好的,这里有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深度与广度,但不包含您特定提到的《海德格尔文集:早期著作》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而是围绕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核心关切展开。 《追寻存在的迷失: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深渊与曙光》 引言:一声来自存在深处的呼唤 在20世纪思想的波澜壮阔的长河中,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无疑是矗立的一座巨峰。他的思想如同一场史无前例的地震,撼动了西方哲学的根基,重新定义了我们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存在”的方式。尤其是在他早期著述的时期,海德格尔以一种惊人的原创性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存在最根本的困境,也指引了通往理解存在奥秘的路径。这套《追寻存在的迷失: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深渊与曙光》并非对某个特定文集的罗列,而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哲学思想谱系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呈现。它旨在带领读者一同潜入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核心地带,去感受那股强烈的求索冲动,去理解那份对“存在”之遗忘的深切忧虑,并从中发掘出人类重新获得自身存在的可能。 第一部分:存在的遗忘——西方哲学失落的根基 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起点,是对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存在的遗忘”的深刻批判。他认为,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就将“存在”这个问题置于次要地位,转而关注“存在者”(entities)——那些具体事物、概念、对象。这种转向导致了我们对“存在”本身的意义日益模糊,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没有“是”(is-ness)的世界里,只知道“有什么”(what is)。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 海德格尔的首要任务便是清晰地区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s)。“存在者”是我们日常经验中的一切,是我们可以命名、认识、分类的。而“存在”则是“存在者之所以是其所是”的那个根据,是让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得以成为可能的那种“实在性”。然而,西方哲学史却恰恰将对“存在者”的研究视为哲学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探究“存在”本身的意义。 “存在的遗忘”的历史维度: 这种遗忘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西方哲学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将“真理性”赋予永恒不变的理念,使得具体事物的“存在”被视为其参与理念的程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虽然触及了“第一哲学”,但其对“实体”的分析仍然侧重于存在者的实体属性。而进入近代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认识主体推向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也主要聚焦于意识的结构,进一步将“存在”的问题边缘化。 遗忘的后果: 这种对“存在”的遗忘,导致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危机。当我们不再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就如同漂泊的孤魂,失去了方向和根基。我们变得仅仅是“存在者”中的一员,被物化、被工具化,丧失了自身独特的、存在的意义。这种遗忘也体现在我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中,我们能够“掌握”和“支配”存在者,却对“存在”本身感到陌生和无知。 第二部分:此在(Dasein)——存在的第一个基地 为了重新开启对“存在”的追问,海德格尔将目光转向了那个最能体验“存在”问题的独特存在者——“此在”(Dasein)。“此在”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指“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的那种方式。此在是唯一能够对自身的存在发生疑问的存在者,也是唯一能够理解“存在”的存在者。 此在的本质:“在世界之中存在”: 此在不是一个封闭在自我意识中的主体,而是总是已经“投身”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之中。我们的存在并非被动地接受世界,而是与世界积极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种“在世界之中存在”包含了多种面向: “情境化”(Befindlichkeit): 此在总是处于某种“心情”之中,或忧虑、或恐惧、或喜悦。这种心情并非主观的情绪波动,而是此在如何“领会”自身“在世界之中”的根本方式。忧虑(Sorge)是此在最为根本的情境,它揭示了此在的“向死而生”的本质。 “理解”(Verstehen): 此在总是以一种“可能性”来理解自身和世界。理解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预设”和“可能性”的展开。此在总是在向前展望,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筹划”(Entwurf): 此在通过“筹划”来展现自己的可能性。这种筹划包含了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设计,它是一种在此在的“可能性”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 日常此在与本真此在: 海德格尔区分了“日常此在”和“本真此在”。在日常状态下,此在常常沉溺于“泛泛之人”(das Man)的规则和习惯之中,被大众社会所同化,失去了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我们使用工具,遵循惯例,仿佛自己只是一个可以被替换的“部件”。然而,当此在真正面对自身的“必死性”,克服了对死亡的规避,并承担起自身的可能性时,就进入了“本真此在”的状态。 第三部分:向死而生——此在的终极可能性 “向死而生”(Sein zum Tode)是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最具震撼力也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他认为,死亡并非此在存在的终结,而是其最根本的、最独特的、最不可超越的可能性。只有当此在真正认识到并承担起自身的“必死性”,才能摆脱“泛泛之人”的束缚,实现本真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作为此在的“自身”可能性: 死亡是此在“自身”的、无任何“他者”可以替代的、确定无疑的可能性。它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持续不断的“可能性”。我们一直在“走向”死亡,只不过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对此刻避而不谈,或者将其视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事件。 “被抛”(Geworfenheit)与“预设”(Vorbereitung): 此在被“抛”入这个世界,带着自身的存在,也带着自身的死亡。这种“被抛”的状态意味着此在并非自我创造,而是被给予的。而“预设”则是此在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的存在。 克服对死亡的规避: 日常此在通常会“规避”死亡,将其视为一种“意外”或“不幸”。但海德格尔认为,正是这种规避,使得我们丧失了把握自身存在的真正契机。本真此在则会“招唤”死亡,将其作为一种可能性来理解,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忧虑作为指向死亡的“心灵状态”: 忧虑(Angst)是与“泛泛之人”的“恐惧”(Furcht)截然不同的。恐惧总是指向某个特定的存在者(例如,害怕蛇),而忧虑则指向“无”(das Nichts),指向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那种本身的虚无感。忧虑使得此在从日常世界的纷扰中抽离出来,直面自身的“无”和“必死性”。 第四部分:时间性与存在的揭示 海德格尔将“时间性”(Zeitlichkeit)视为此在存在的根本结构,并以此来理解“存在”本身。他认为,西方哲学一直以来对时间的理解都是“历时性”的,即线性的、可度量的、流逝的时间。而此在的时间性则是“本真时间性”,它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 本真时间性: 此在的本真时间性并非三个孤立的时刻,而是“延展”(Aus-sicht)的统一体。 未来(Zukunft): 本真时间性首先指向未来,即此在的“可能性”。 过去(Gewesenheit): 过去并非已经逝去的,而是“已经存在”的,是此在得以形成的根据,是“被抛”的遗留。 当下(Gegenwart): 本真时间性的当下并非瞬间即逝,而是“到来”(Zu-kunft)的过程,是此在在此基础上展开其可能性的时刻。 时间性与存在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本真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存在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在时间性中展开的过程。此在的“向死而生”就是一种指向未来可能性的时间性展开。 历史性的意义: 时间性也揭示了“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的意义。此在的存在总是具有历史性,它被“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可能性。理解历史,就是理解自身存在的根基。 结语:重寻存在之道——从迷失到启迪 《追寻存在的迷失: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深渊与曙光》所呈现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是一场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度探险。它剥去了日常世界的浮华,直面存在的根本困境,提醒我们警惕“存在的遗忘”,并指引我们通过理解“此在”的本质,承担起“向死而生”的责任,把握“本真时间性”,来重新找到我们作为人的立足之地。这本书籍本身并非是直接的“文集”,而是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逻辑、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联的一次细致梳理与解读。它旨在引导读者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脉络,感受那份对存在之谜的永恒追问,并从中获得对自身存在理解的深刻启迪。这趟思想之旅或许充满挑战,但它所蕴含的对真理的赤诚追求,对人类存在的深切关怀,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天地,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对“存在”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