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思想评论》是国内首部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按年度出版(第1—5卷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法国理论》《文艺复兴思想评论》同属“同济·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如何回应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危机?胡塞尔与恩师布伦塔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思想关系?莱辛如何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种族价值观?《香水》这部畅销小说中又如何深埋了西方思想史的脉络?本卷汇集了国内十余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读者一一解答了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孙周兴,196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项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德国《海德格尔年鉴》编委等。迄今已出版专著五种,译著二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1994,2011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2010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2009年)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两卷)、《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世界现象学》、《尼采》(两卷)、《演讲与论文集》、《权力意志》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尼采哲学研究”、“海德格尔著作集编译”等。主编《海德格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多次获省级科研奖励。
拿到《德意志思想思想评论(第十二卷)》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情。之前我对德国哲学,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康德和黑格尔,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德国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不止于此。书中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边缘化但同样重要的思想家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书中对一些社会学和政治学思想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哲学如何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这种批判精神,是德国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德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读者,我对于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解读“德意志思想”这一宏大概念的著作,一直怀有深深的期待。《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恰好满足了这份渴望。翻阅书中,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再到尼采的存在主义,书中对每一位重要思想家的梳理都力求精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善于将个体思想置于历史语境中,探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影响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互动。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德意志思想”的界定并非僵化,而是展现了其流变性和多元性,这为我们理解这一概念提供了更加立体和动态的视角。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学界提供一个重要的研究范本,也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德意志思想宝库的大门。
评分《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作者在构建“德意志思想”这个宏大叙事时,并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环节。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到浪漫主义的情感激荡,再到存在主义的个体反思,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我尤其对书中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些概念在德国思想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理解它们,也就理解了许多德国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书中对“工具理性”的警惕,以及对“人本主义”的呼唤,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思想力量的作品。
评分《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西方哲学史的理解之路。在此之前,我对于德国哲学,尤其是那些抽象而艰深的理论,总是感到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比如“存在”、“本质”、“意志”等,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康德的“实践理性”和“绝对命令”的阐释,以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这些内容在我以往的阅读中总是显得晦涩难懂,但在本书中,我仿佛能捕捉到其思想的精髓。书中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对一些思想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这种批判性的审视,更显作者的学术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我自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引发思考的启迪之作。
评分《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这本书,犹如一部思想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德国思想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被书中对“存在主义”的解读所吸引,那些关于个体自由、生命意义的探讨,至今仍振聋发聩。书中对“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也让我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善于将这些思想与德国的历史、社会变迁相结合,展现了思想的生命力。阅读此书,我仿佛能听到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求索、反思的声音。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我必须说,《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是我近些年来读过的最精彩的图书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德国哲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剖析。作者在书中对“德意志精神”的定义,并非简单的标签化,而是通过对无数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的梳理,描绘出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形象。我被书中对“德国人的使命感”、“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对体制的依赖”等特质的分析所吸引。这些特质,既是德国思想的亮点,也可能是其弱点的根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德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许多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评分最近读完《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其思想史的探究,而德国,无疑是思想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国家之一。本书的作者,以其非凡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德意志思想的壮丽画卷。书中对启蒙运动以来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如莱布尼茨、叔本华、马克思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哲学思想的同时,也穿插了对德国文学、艺术、社会思潮的关联性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德意志思想不再是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活生生地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书中对“主体性”、“理性”、“自由”等核心概念的追溯,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有了全新的理解。阅读此书,仿佛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总的来说,《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德国思想家的梳理和介绍,更在于其对“德意志思想”整体特征的提炼和分析。作者成功地指出了德国哲学中“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和“历史意识”等核心要素,并探讨了它们如何塑造了德国的文化和民族认同。书中对浪漫主义思潮的解读,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是我最为着迷的部分。浪漫主义那种对情感、直觉和想象力的推崇,与之前理性主义的冷静客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张力在德意志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的探讨,也为我们理解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论证之严谨,都令人赞叹。
评分《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的书,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了然的概念。例如,书中对“自由”的讨论,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概念,而是深入到存在主义的层面,探讨个体在自由选择面前的责任与焦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他并非将他们简单地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他们置于思想的“对话”之中,展现出观点的碰撞、吸收与演变。本书对19世纪德国思想界的描绘,尤其生动,那些思想家之间的激烈辩论,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回应,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座宏伟的思想宫殿中漫步,每一扇门后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思考”的书。《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二卷)》并非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的思想会像种子一样在你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哲学思想时,能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刻意贬低。书中对“德国的忧郁”以及“对历史的深沉反思”的探讨,让我对德国民族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是德国思想能够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本书在论述上,也做到了平铺直叙,条理清晰,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西方思想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