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理由为了一些想象中的——充其量是高度不确定的好处,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忙开放资本项目,甘冒与之随行如影的种种巨大风险。过早放弃资本管制,将使中国失去捍卫自身金融安*的*后屏障。
本文集收集了作者从1997年到2014年之间,就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所写的35篇文章。
*文大致按时间顺序分成五组。*一组文章是当年对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和中国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的讨论。第二组文章是向国外介绍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状态下,中国管理资本跨境流动的经验。第三组文章讨论*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发挥的作用。第四组文章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路线图和资本项目自由化之间的关系。第五组文章是主要反映了作者和作者的同事对当前货币当局的“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不同看法。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
序 言
第一篇 亚洲金融危机
第1章 泰国货币危机与金融改革
第2章 泰国如何走向危机深渊
第3章 对香港股灾发展过程的经济分析
第4章 香港特区政府同国际炒家的又一次较量
第5章 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
第6章 亚洲货币基金和亚洲经济合作
第7章 超越贸易:区域货币和金融一体化
第二篇 国际收支失衡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第8章 资本流动的管理——中国经验
第9章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与宏观经济稳定
第10章 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结构扭曲
第三篇 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外汇储备安全
第11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政策
第12章 避免美元陷阱 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第四篇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
第13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
第14章 人民币国际化是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相互联系的渐进过程
第15章 再论人民币国际化
第16章 行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拔苗助长
第17章 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
第18章 人民币国际化需重审来时路
第19章 重温人民币国际化
第20章 人民币国际化还能走多远
第五篇 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速度与时序
第21章 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之我见
第22章 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际新动向
第23章 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不是当务之急
第24章 中国应慎对资本账户开放
第25章 解除资本管制就是一种颠覆性错误
第26章 资本项目自由化理论和实践
第27章 寻求资本项目自由化问题的共识
跋
资本项目自由化并非历史潮流,没有站得住脚的经济理论可以证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主张与其说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历史经验基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笃信基础之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除了在中国,当今世界上经济学家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没有理由一定要把资本项目自由化当作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否应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如何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1993年,中国政府首提“实现人民币可兑换”。1994年,中国对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第二款、三款、四款的义务,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中国政府希望在此后5年左右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但中国政府还未来得及给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时间表,亚洲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货币可兑换计划被搁置。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式重新提出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2002—2009年,中国共出台了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进一步放宽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加速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写入“十二五”规划。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政策意向:“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不难看出,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国坚持渐进的方针,对待资本项目自由化是相当谨慎的。至于这种自由化是否改善了中国的资源配置、增进了中国的国民福利则又当别论。另一方面,在理念上,中国不仅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改革的目标,而且是念兹在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关于金融改革的相当一部分文字是有关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其中的关键两个字是“加快”。对于“加快”一词应作何种解读?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度实际上已经不低,根据外管局资料,在7大类40项资本交易项目中,在中国只有10项不可兑换,除个人直接跨境投资、衍生品交易外,主要跨境资本交易都有正规渠道。中国的资本管制主要是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即通过QDII和QFII等限额体系对短期跨境资本的投资主体和投资额度进行控制。坊间一直传说,央行计划在2015年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如果“加快”意味着在2015年,或2020年以前中国将取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管制,我们就不得不表示忧虑了。
2015年6月15日以来,中国股市的暴跌充分显示中国金融市场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我们的金融管理当局也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无所不能”。如果中国此时已经完全开放了资本项目,对跨境资本流动已经没有任何控制(或基本没有控制),我们将会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中国是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民币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或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或主要储备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是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因而,中国终有一天会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基于这种逻辑,我支持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但我同时确信,中国没有理由为了一些想象中的——充其量是高度不确定的好处,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忙开放资本项目,甘冒与之随行如影的种种巨大风险。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如果有人问:“中国最容易在什么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过早的资本项目全面开放。”
……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必须深入理解其货币的地位和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无疑是中国经济迈向全球舞台的关键一步。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明了这一核心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逻辑,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最后的屏障”这个说法,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那些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环节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民币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又将如何承载中国经济的未来。
评分读到“资本项目自由化”这几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金融风险、市场波动以及国家主权的讨论。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这些敏感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否会坦诚地分析资本项目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对国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或者对汇率的潜在压力?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书中又将如何描绘其路径,以及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且审慎的态度,深入探讨这些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避或者夸大其词。
评分从书名来看,《最后的屏障: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辩》,我预感到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深度“辩论”。它可能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包含了对现实政策的审视和对未来方向的求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中国经济改革的脉络,特别是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错综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审视这场“辩论”的由来,并以一种前瞻的姿态,探讨未来的可能走向。
评分“最后的屏障”这四个字,总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仿佛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而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正是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屏障”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来自国内的制度惯性,还是国际格局的无形束缚?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愿景,以及实现这一愿景的必要条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并预见其未来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最后的屏障: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辩》,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有分量,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思想碰撞和对现实问题的尖锐剖析。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好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层逻辑以及人民币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名中的“最后的屏障”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上,中国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跨越的关键节点,而这些节点又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宏大目标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屏障”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制度性的障碍,还是市场性的制约,亦或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些“屏障”,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而为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重要的地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在理解了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存在的“屏障”之后,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的决策者提供参考?或者,它是否会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帮助他们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浪潮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对未来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可能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辩”,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下围绕着中国金融改革的热烈讨论。似乎每一个重大的政策调整,都离不开关于“放”与“控”的争论。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就是这场争论的一个深度梳理和思想结晶。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会深入剖析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比如那些主张谨慎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人,他们的担忧点在哪里?他们认为哪些环节是“最后的屏障”?而那些更加积极的推动者,他们又会如何回应这些担忧,并描绘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蓝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中立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理解这场“辩”的实质,而不是被片面的声音所左右。
评分《最后的屏障》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仿佛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而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最后一战”。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观的议题,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中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它是否会深入到微观层面,分析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普通民众在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以及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的未来角色。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题目所带来的思考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讨论,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资本项目自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最后的屏障”这个概念,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那些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环节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并且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构想了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只有当资本能够自由地在境内外流动,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储备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另一方面,资本项目自由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外逃、货币大幅贬值等等。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这种微妙的平衡的?作者是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风险管理图谱,让我们知道如何在推进自由化的同时,有效地规避潜在的风险?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一些其他国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过程中遇到的案例,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出适用于中国的洞见。
评分不错不错,不过还没看完。
评分123
评分著名经济读物。
评分好,一次性买了20多本书。
评分不错,价格高
评分不错的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不错,价格高
评分发货不太好,书坏了,还是要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