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8章,分三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1-5章)阐述了资产所有者必须认知到什么是他们的不景气时期;第二部分(6-14章)阐述了因子存在溢价以补偿不景气时期所造成的损失,重要的是因子,而不是资产类别标签;第三部分(15-18章)阐述了监督好委托管理人,以确保委托管理人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不景气时期。
Andrew Ang(洪崇理)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和经济系主任,商学院讲座教授,于2015年加入全球zuida的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出任董事总经理,主管因子投资策略团队。作为金融经济学家,作者致力于探究资产价格中所包含的风险和收益的本质,其研究领域涵盖债券、股票、资产管理和组合配置、另类投资等。
前 言
第一部分 资产所有者
第1章 资产所有者
1. 东帝汶
2. 主权财富基金
3. 养老基金
4. 基金会及捐赠基金
5. 个人与家族
6. 关于东帝汶的回顾
第2章 偏好
1. 在压路机前捡硬币
2. 选择
3. 均值—方差效用
4. 实际效用函数
5. 关于在压路机前捡硬币的回顾
第3章 均值—方差投资
1. 挪威与沃尔玛公司
2. 均值—方差前沿
3. 均值—方差最优化
4.垃圾输入,垃圾输出
5. 特殊的均值—方差组合
6.关于挪威与沃尔玛公司的回顾
第4章.长期投资
1. 是否坚持到底?
2. 动态组合选择问题
3. 再平衡相当于做空波动率
4. 负债对冲
5. 再平衡溢价
6. 关于是否坚持到底的回顾
第5章 生命周期投资
1. 罗德岛州的员工退休体系
2. 劳动收入
3. 生命周期
4. 退休
5. 对罗德岛州员工退休体系的回顾
第二部分 因子风险溢价
第6章 因子理论
1. 2008~2009年金融危机
2. 因子理论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4. 多因子模型
5. CAPM模型的缺陷
6. 有效市场理论的失效
7. 关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回顾
第7章 因子
1. 价值投资
2. 宏观因子
3. 动态因子
4. 关于价值投资的回顾
第8章 股票
1. 失去的十年
2. 股票风险溢价
3. 股票溢价之谜的解释
4. 股票与通货膨胀
5. 预测股票风险溢价
6. 随时间变化的波动率
7. 关于失去的十年的回顾
第9章 债券
1. 美国评级下调
2. 货币政策和水平因子
3. 期限利差(长期债券)
4. 信用利差(公司债)
5. 关于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回顾
第10章 阿尔法(及低风险异象)
1. GM资产管理公司和Martingale公司
2. 积极管理
3. 因子基准
4. 低风险异象
5. 关于GM资产管理公司和Martingale公司策略的回顾
第11章 “实际”资产
1. 房地产对冲通货膨胀的效果如何?
2. 通货膨胀
3. 美国短期国债
4. 实际债券
5. 大宗商品
6. 房地产
7. 回顾:房地产对冲通货膨胀的效果如何?
第12章 节税投资
1. 税前和税后回报
2. 税后回报
3. 市政债券
4. 节税配置
5. 将税收作为一个价格因子
6. 关于税前和税后回报的回顾
第13章 非流动性资产
1. 哈佛清算案例
2. 非流动性资产的市场
3. 公布的非流动性资产收益率并非真实收益率
4. 非流动性风险溢价
5. 非流动性资产的组合选择
6. 关于哈佛清算的回顾
第14章 因子投资
1. 激进被动投资的挪威基金
2. 真正重要的是因子
3. 因子配方
4. 动态因子基准
5. 宏观因子投资
6. 主权(“无风险”)债券
7. 关于激进被动投资的挪威基金的回顾
第三部分 委托组合管理
第15章 委托投资
1. 纽约州共同退休基金
2. 委托代理问题
3. 委托组合管理
4. 董事会
5. 代理问题作为一个因子
6. 关于纽约州共同退休基金的回顾
第16章 共同基金和其他40法案基金
1. Janus
2. 40法案(40-Act)
3. 共同基金
4. 封闭式基金
5.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
6. 关于Janus的回顾
第17章 对冲基金
1. 量化策略危机
2. 行业特点
3. 风险与收益
4. 代理问题
5. 关于量化危机的回顾
第18章 私募股权
1. 南卡罗来纳州的退休养老系统
2. 行业特征
3. 私募股权的风险和收益
4. 代理问题
5. 关于南卡罗来纳州养老基金的回顾
附录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SUBJECT INDEX
后 记
推荐序
2017年2月我应邀在《资产管理杂志》(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举办的圣迭戈论坛讲演。排在我前面讲演的正是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 )教授。马科维茨时年90岁,距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27年了,我向他问候道:“我上次见到您是25年前,我这次来圣迭戈主要是想请教一些财富经济学的问题,而我不想再等25年了。”马科维茨狡黠地微笑了一下说:“其实没关系,我会等着你的。”在场的人都大笑不已。马科维茨又加了一句,“至于说到财富,财富的功能不在于它的数量本身,而在于它的变化速度。”(The utility of wealth is not in its quantity but in its speed of change )。一语点醒梦中人。从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 )和边沁(Jeremy Bentham ),到刚刚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代行为金融学家塞勒(Richard Thaler),在这一观点上竟也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马科维茨在1952年创建了“最优化均值方差组合”(Optimal mean-variance portfolio ),也被称为“马科维茨边界”。马科维茨的理论虽然当时被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骂得体无完肤,但却被奉为“现代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的开山鼻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投资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70年代以来众多教科书均收纳了马科维茨“有效前沿”的模型。而70年代末期以来,诸多学者又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马科维茨的以“充分分散”“均值预期收益计算”“风险方差”等概念进一步推演以优化组合风险收益特征,提出以组合内含的“因子”而不是资产类别为计算基础的“后现代组合理论”(Post-Modern Portfolio Theory)。这本书的作者,青年才俊Andrew Ang就是后现代组合理论的代表之一。
本书的翻译组织者隆娟洁女士已经对“因子投资”这一组合构建方式做了很好的归纳,读者可以参考她所做的序言,或者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资料。我在此仅补充几点对此书部分章节的观察及看法。
Andrew Ang 对组合再平衡的论述无疑是当代大型投资基金最重要的组合配置与组合管理手段。在选股策略和择时策略(含因子轮替)这两种获取超额收益方式的效果均不彰显(西方各主要市场数十年的数据观察结论一致)的情况下,组合再平衡成为机构投资者最为可靠的、低成本的超额收益来源,这在市场急剧动荡时期尤为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再平衡所依据的是流动性高、透明度高且长期存在的资产,如标普股指及美国国债。若使用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或者与股指无负相关性的其他资产,其结果可能与现代组合管理理念的组合再平衡是南辕北辙的。
Andrew Ang 先生也在“对冲基金”一章中解释了为何他认为对冲基金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资产类别。因为对冲基金大多都与各类风险资产存在有高度且不确定的正相关性,其内含因子时常难以量化及控制,且与机构投资者组合中的因子重叠或冲突,再加上其长期收益差,所以是否应包含在机构组合之中应该慎重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书付梓的2014年,作者在书中严厉批评的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决定全面撤出所有对冲基金及其他杠杆化操作的基金如风险均配策略,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Andrew Ang对实际资产如房地产等在投资组合中的地位的论述也耐人寻味。作者和一些中介机构一样,认为实际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可以用同类上市公司的股票或债券的市场表现进行解释甚至复制。另一流派则认为,对于实际资产而言,一般流动性股票的因子并不能涵盖实际资产的主要风险特性,如利率及杠杆率的变化、非流动性溢价、信息不对称性、地方特质(location)判断、现金流质量等价值驱动元素。如此说来,房地产与房地产公司股票、REITs 都不属于同一资产类别,甚至有人认为集中持有的、贝塔值接近1的可口可乐股票与标普股指也不是同一资产类别。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和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20世纪50年代初,马科维茨创立现代组合理论时,巴菲特正在和格雷厄姆研习对价值分析的方法,而中国则刚刚关闭了上海股票交易所。
我上次见到Andrew Ang是在2015年,那时我即将从中投公司任上退休,而Andrew则刚刚转入业界,和诸多经济学家、金融学者一样,加入了资产管理的行列,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Robert Solow)、默顿(Robert Merton)、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布莱克(Fischer Black)等,当然也包括曾创立一家对冲基金的马科维茨本人,还有我30年前刚刚从业时的朋友如拉康尼肖克(Josef Lakonishok)、波迪(Zvi Bodie)等人。正是这些学者把资产管理这个行业,尤其是各种量化组合不断推向新的高峰,而美国的在管资产规模早已超过20万亿美元大关。我除了向Andrew祝贺他在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 履职、成功以外,也向他询问了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他谦虚地笑着说:“都是抛砖引玉。”他在本书的前言中也是如此说的。的确,在山头林立的资产管理界,似乎没有绝对的真理,绝对准确的数据,绝对正确的算法。《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一书也不例外。
但是,瑕不掩瑜。
Andrew Ang的新作是我在80年代末期出任道富银行研究部主任以来所见到的覆盖面最广、材料最翔实、论证最逻辑、表达最风趣的资产管理方面的教科书。其中文版的问世,一定会促进中国资产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深信不疑。
中投公司前首席策略官 周元
在我阅读《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连接”的体系。他没有将因子投资孤立起来,而是将其与宏观经济、市场结构、投资者行为等多个维度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分析市场时,往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而这本书恰恰帮助我跳出了这个框架,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因子投资的运作机制。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他并没有将因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互补性以及潜在的冲突。这让我明白,构建一个有效的因子组合,不仅仅是简单地选择几个表现良好的因子,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仅仅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评分作为一名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投资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市场深层逻辑的工具和方法。这次有幸拜读了《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这本书,与其说是“拜读”,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因子名称和它们在历史上的表现,而是深入骨髓地剖析了因子投资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学解释。作者并没有回避因子表现可能出现的失效性,反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市场结构的变化、信息传播的效率提升、监管政策的调整等等。这种坦诚和审慎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区分一本优秀投资书籍与一本平庸书籍的关键。 书中对于“因子”的定义和分类,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同于一些粗浅的读物将因子简单归为“价值”、“动量”等几个大类,本书的体系更为严谨和细致。它从多个维度对因子进行了拆解,例如将“价值”因子进一步细化为盈利能力、低估值、股息率等子维度,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驱动因素和适用场景。这种精细化的分析,使得我在理解不同因子时,能够更加聚焦其核心驱动力,从而在实际投资中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展示了如何构建和优化因子组合,以及如何应对因子轮动的挑战。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更具备极强的实操指导意义,让我看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
评分读完《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我仿佛打开了认识投资世界的一扇新窗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生硬感,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因子投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历史案例和有趣的金融现象,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某些因子失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会简单地归咎于运气不好,而是深入挖掘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某些因子的“拥挤度”导致其预期收益下降,或是市场参与者对某种信息的反应模式发生了改变。 书中对于“风险溢价”的讨论,也是我最为受用的部分之一。作者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因子能够长期获得超额收益,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魔法”。他将其归结为投资者在承担特定风险时所获得的补偿,并详细分析了不同因子背后所代表的风险类型。这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波动率的大小,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风险来源。这种视角的变化,对于我长期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至关重要。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投资决策,是否因为过分关注短期回报,而忽略了某些因子背后潜在的风险。
评分《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系统性”这个词的深刻诠释。作者在全书的叙事线中,始终强调因子投资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宏观经济周期、市场微观结构、投资者情绪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他并没有将因子投资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金融生态系统中进行审视。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体会到作者对于“非线性”和“情境依赖”的强调。很多时候,一个因子在某个时期表现出色,但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就黯然失色,这并非因子本身的“好坏”问题,而是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因子模型构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大道至简”的智慧。他并没有追求过于复杂的模型,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因子投资的核心要素。他反复强调,理解因子的“经济含义”比单纯追求统计显著性更为重要。这种理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量化尝试,是不是过于沉迷于数据挖掘,而忽略了模型背后的经济直觉。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如何进行有效的因子检验,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参考的实践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因子投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的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市场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盲目地追逐时髦的概念,而是始终坚持从基本面出发,用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前瞻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回顾,而是试图通过对因子背后驱动因素的理解,来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是我在投资领域一直所追求的。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将历史的经验转化为对未来的洞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以及“如何思考”。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的书,而不是仅仅告知我“是什么”。《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本书在探讨各个因子时,都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驱动逻辑。比如,对于“质量”因子,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市净率、股息率等指标,而是将其与公司的盈利能力、稳健的财务状况、较低的经营杠杆等联系起来,并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穿越周期,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这种对“为什么”的刨根问底,让我对因子投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投资决策更有信心。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因子暴露”的讨论。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度量和管理投资组合对特定因子的暴露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构建优化的因子组合来分散风险,并追求超额收益。他并没有给出“万能”的因子组合,而是强调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以及对市场环境的判断,来动态调整因子暴露。这种灵活性和定制化的思路,与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量身定制”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评估一个因子组合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规避一些常见的陷阱。
评分《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这本书,以一种“拆解”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资产管理。作者并没有将因子投资描述成一种神秘的“黑箱”,而是将其还原到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并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和重构。这种“解构-重构”的思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因子投资的运作逻辑,也更有信心将其应用于实际投资中。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据可视化”的运用。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将复杂的因子表现和投资组合构建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在理解复杂的概念时,能够事半功倍。通过这些图表,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差异。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觉得它不仅适合专业的投资人士,也对有志于深入了解资产管理的普通投资者非常有价值。
评分《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所倡导的“理性”和“纪律”。在金融市场中,情绪往往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而因子投资恰恰提供了一种对抗情绪的有效武器。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因子投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能否坚持执行预设的投资策略,不受短期市场波动和情绪干扰。这种对“纪律”的强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投资行为。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号”与“噪音”的区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投资信号,并警惕那些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噪音。他通过严谨的统计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市场信号的辨别能力。这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市场信息所裹挟,而这本书则帮助我学会了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决策。
评分在我眼中,《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维的“升级”。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逻辑性,每一章节的论述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的积累和深度的拓展。他并没有回避因子投资中存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反而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探讨了这些问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某个因子为何有效时,所提供的多角度的论证。他不仅仅从数据层面进行佐证,还会结合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原理,甚至是历史事件来解读。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对因子投资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本质。书中对于“风险调整后收益”的精细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更加关注投资的效率,而不是仅仅追求绝对收益。
评分《资产管理:因子投资的系统性解析》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投资的道路上指引方向。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市场和投资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并用大量的实证证据说明,那些能够长期穿越周期的因子,往往与一些根本性的经济学原理息息相关,比如风险补偿、行为偏差等。他并没有夸大因子的短期效应,而是引导读者关注因子背后的长期价值。 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因子衰减”的讨论。作者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曾经有效的因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并且提供了识别和应对因子衰减的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因子投资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调整。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本书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它让我明白,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唯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