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八章,研究內容包括兩宋生態環境變遷的縱橫“兩大係統”,氣候、水係、生物、地貌與土壤、礦物環境“五大環境要素”,相伴隨的環境災害以及生態意識等“七大分支闆塊”。從討論生態環境史入題,首先闡述瞭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時空範疇和理論、方法,然後以豐富的一手資料,分彆論述瞭兩宋生態環境狀態、生態災害及其變遷的曆史軌跡,揭示瞭這一時期人與生態係統或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關係、相互作用,和其變化的基本特點與規律,總結瞭當時人們追求“天人閤一”或“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有益經驗與教訓,提齣瞭有關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一切關係和諧的基礎等重要的學術觀點,並對兩宋時期我國生態係統中的環境要素進行瞭整體的評估。本書從全新的角度,力求復原和重建兩宋生態環境係統變遷的客觀而詳細的曆史斷麵。
點校本遼史修訂前言
一
《遼史》一百一十六捲,元脫脫等奉敕纂修。包括本紀三十捲,誌三十二捲,錶八捲,傳四十五捲,《國語解》一捲。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至遼朝亡國二百餘年(九○七—一一二五)的曆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是研究遼朝一代曆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史料。
《遼史》得以纂修成書,經曆瞭一個非常麯摺的過程。早在元世祖中統二年(一二六一),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就曾建言修遼、金二史。南宋亡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訖於文宗朝,朝廷屢次議修三史,前後不下六七次之多,但均因正朔義例之爭而不得不擱置。其間的主要分歧是自金朝亡國之日起就已産生的兩種對立觀點:究竟應當獨尊宋為正統,還是應當將宋與遼金視為南北朝呢?當時史館中有人主張采用修端《辯遼宋金正統》提齣的南、北史說,張紳《通鑒續編序》曰:“曩時朝廷纂修三史,一時士論,雖知宋為正統,物議以宋勝國而疑之。史臣王理因著《三史正統論》,推明修端之言,欲以遼為《北史》,金亦為《北史》,宋自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但主張獨尊宋統者則堅持應以宋為本紀,以遼金為載記。甚至連當時的科舉考試都涉及到瞭這個問題,《元文類》捲四七載宋本《鄉試策問》曰:“趙宋立國三百餘年,遼金二氏與之終始……廷議將並纂三氏之書,為不刊之典。左氏、史遷之體裁何所法?凡例正朔之予奪何以辨?諸君子其悉著於篇,用備采擇。”可見這確實是元朝士人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
後來虞集提齣瞭一個迴避爭論的設想:“間與同列議三史之不得成,蓋互以分閤論正統,莫剋有定。今當三傢各為書,各盡其言而核實之,使其事不廢可也,乃若議論則以俟來者。諸公頗以為然。”這一動議的提齣,大約是文宗時期的事情。可見三史各自成書的辦法,當時史館中醞釀已久,並非脫脫的發明。直到至正三年(一三四三),時任中書右丞相的脫脫領銜纂修三史都總裁,纔最終采納瞭這種意見。《庚申外史》捲上雲:“先是諸儒議論三國正統,久不決。至是脫脫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係其年號。’議者遂息。”其中《遼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四人分撰。自至正三年四月至四年三月,前後費時不到一年,《遼史》就率先告成。
二
關於《遼史》的史源,馮傢升在《遼史源流考》一文中進行過較為深入的探討,他的研究結論是,元修《遼史》的史源主要齣自遼耶律儼《皇朝實録》和金陳大任《遼史》,因遼末史料極為匱乏,又取舊題宋人葉隆禮《契丹國誌》加以補充。
遼朝修史製度不甚健全,雖有修起居注、日曆的記載,但似未形成製度,亦未聞有成書者,其官修史書之可考者惟有“實録”而已。據《遼史》記載,遼朝曾先後四次纂修《實録》。最早的一次是聖宗統和九年(九九一),室昉等撰進《實録》二十捲。《遼史·聖宗紀》曰:統和九年正月乙酉,“樞密使、監修國史室昉等進《實録》,賜物有差”。《室昉傳》亦雲:“錶進所撰《實録》二十捲,手詔褒之。”室昉是時已年過七旬,大概隻是以樞密使領銜監修而已,此書主要成於邢抱樸之手。《邢抱樸傳》謂統和間“遷翰林學士承旨,與室昉同修《實録》”,即指此事。第二次是興宗重熙十三年(一○四四),耶律庶成等修成《實録》二十捲。據《遼史·興宗紀》,是年六月丙申,“詔前南院大王耶律榖欲、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等編集國朝上世以來事跡”。《耶律榖欲傳》也說:“奉詔與林牙耶律庶成、蕭韓傢奴編遼國上世事跡及諸帝《實録》,未成而卒。”《耶律庶成傳》則說:“偕林牙蕭韓傢奴等撰《實録》及《禮書》。”關於此書斷限及捲數,《蕭韓傢奴傳》說得最清楚:“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國史……(重熙十三年)詔與耶律庶成録遙輦可汗至重熙以來事跡,集為二十捲,進之。”第三次是道宗大安元年(一○八五),史官進呈七帝《實録》,捲數不詳。《遼史·道宗紀》是年十一月辛亥,“史臣進太祖以下七帝《實録》”,所謂“七帝”,即指太祖至興宗。第四次就是遼末耶律儼修成《皇朝實録》七十捲。
真正優秀的著作,會給予讀者超越文本本身的力量和啓發。這本書在闡述曆史規律和教訓時,其深度和穿透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曆史經驗對我們現代社會有何藉鑒意義。讀完之後,我的思維仿佛被激活瞭,對過去的一些既有認知也産生瞭新的反思。它促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學會用更長遠的、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當下的問題。這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是任何浮光掠影的淺閱讀都無法比擬的,它提供瞭一種寶貴的方法論,教我們如何去觀察和分析曆史的長周期現象。
評分閱讀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充滿瞭晦澀術語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就像是在啃石頭。但這套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生動。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變遷,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展現齣來,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親身走進瞭那個時代。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摹,比如對當時社會風貌的刻畫,對人物言行的捕捉,都極其到位,讓人在瞭解宏大曆史背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鬱的“人情味”。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研究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迷失方嚮。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太棒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厚實,內頁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要提一下封麵設計,那種古樸典雅又不失曆史厚重感的設計風格,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內容,但好的閱讀體驗絕對是加分項。從裝幀就能看齣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投入瞭極大的心力,這對於一套學術性較強的曆史著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質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實體書,真的非常難得。而且作為上下冊套裝,整體的視覺效果也非常協調統一,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設計得非常巧妙,邏輯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可見。作者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纔構建起這個知識體係的。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將不同維度的曆史要素有機地結閤在一起,使得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和理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它在探討某一關鍵轉摺點時,會同時引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史料進行交叉佐證,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復雜性的認知。跟隨作者的引導,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結構精良的金字塔,每登上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對整體的把握也更加精準到位。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深知一部好的曆史作品,其考據的嚴謹程度是決定其價值的關鍵。我特意翻閱瞭書中的注釋和引文部分,那種紮實和細緻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看得齣作者在前期投入瞭海量的精力去搜集、比對和甄彆史料,每一個論斷的背後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這讓我在閱讀時感到由衷的信服,而不是那種空穴來風的猜測。學術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史實的敬畏之中。這種嚴謹的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可以消遣的讀物,更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和參考的工具書,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評分2009年的某個夏日,我還在西班牙,隨手打開電視,是作傢弗朗西斯科·阿亞拉的訪談。換瞭個頻道,還是。齣門買份報紙,原來103歲高齡的老作傢剛剛去世,評論界一片唏噓:最後一位“二七年一代”也已離開。至此,以加西亞·洛爾迦,阿爾貝蒂,阿雷剋桑德雷為代錶的“二七年一代”,西班牙二十世紀文學的輝煌之光,全數離世。讓人感覺仿佛《魔戒》裏數代持戒者終於先後離開中土世界,帶著各自的傷痕與榮光,前往精靈仙境。想起這些都因為富恩特斯之死。
評分不錯
評分,書到用時方恨少。買書之路無盡頭啊。
評分非常好的圖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好評
評分作者思維比較開闊,喜歡。
評分作者思維比較開闊,喜歡。
評分作者思維比較開闊,喜歡。
評分,書到用時方恨少。買書之路無盡頭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