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叶标准
  • 标准汇编
  • 第六版
  • 下册
  • 农林部
  • 质量检测
  • 行业标准
  • 茶叶检测
  • 茶叶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9787506681131
版次:6
商品编码:118748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7
字数:11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标准、其他相关标准和附录三个部分,收集了国家标准41项和行业标准17项。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可供茶叶生产、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各级监督、检验机构的人员,行业管理部门及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三、检测方法标准
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8302—2013 茶 取样
GB/T 8303—201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2013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2013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2013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07—2013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08—2013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09—2013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GB/T 8310一2013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一2013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2—2013 茶 咖啡碱测定
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4—2013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
GB/T 18798.1—2008 固态速溶茶 第1部分:取样
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 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
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 第3部分:水分测定
GB/T 18798.4—2013 固态速溶茶 第4部分:规格
GB/T 18798.5—2013 固态速溶茶 第5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
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
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30376—2013 茶叶中铁、锰、铜、锌、钙、镁、钾、钠、磷、硫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30483—2013 茶叶中茶黄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四、其他相关标准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B/T 18204.2—2014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 18204.3—2013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
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
GB/T 25436—2010 热封型茶叶滤纸
GB/T 28121—2011 非热封型茶叶滤纸
GB/T 30377—2013 紧压茶茶树种植良好规范
GB/T 31280—2014 品牌价值评价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GH/T 1103—2015 茶馆经营管理通用规则
GH/T 1104—2015 茶叶专卖(营)店经营管理规范
GH/T 1105—2015 茶行业网店经营管理规范
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 5123—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24—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SB/T 10560—2010 中央储备边销茶储存库资质条件
SB/T 10654—2012 茶馆经营服务规范
SB/T 10733—2012 茶艺师岗位技能要求
SB/T 10872—20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经营管理规范 第1部分:茶叶
SB/T 11061—2013 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规范
SB/T 11072 2013 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

附录
部分茶叶相关行业标准目录

前言/序言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茶叶行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汇编汇集了国家及行业发布的最新、最权威的茶叶相关标准,为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检验、贸易等各个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规范指引。 下册内容聚焦与行业发展前沿及精细化管理 本册主要涵盖了茶叶的质量检验、安全控制、可持续发展以及特定茶叶品类和区域性标准的细化内容,旨在提升茶叶的整体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并推动茶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一、 细致入微的质量检验体系 下册着重阐述了茶叶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感官审评: 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叶类别的外形、内质(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的审评要点和评判标准。这部分内容对于茶叶的初审、分级以及日常质量监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科学量化的体现,指导从业人员如何通过多感官的协同作用,准确判断茶叶的优劣。 理化指标检测: 涵盖了茶叶中关键理化成分的分析方法,如水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的测定。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茶叶的内在品质和加工工艺水平。本册将提供规范的操作步骤、仪器要求以及结果的判定依据,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 针对茶叶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下册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标准。这对于保障茶叶的食品安全,防止潜在的健康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 全面的茶叶安全保障措施 食品安全是茶叶行业的生命线。本册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农药残留限量: 详细列出了我国茶叶中各类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介绍了检测方法。这为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农药使用指导,也为市场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消费者饮用到安全放心的茶叶。 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限量: 针对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的重金属(如铅、镉、砷等)以及其他潜在有害物质,本册也给出了明确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这体现了国家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 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规范了茶叶加工场所的卫生环境、设备清洁、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保障茶叶在加工环节的安全。 三、 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可持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册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良好农业规范(GAP): 介绍了茶叶生产中应遵循的良好农业规范,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资源利用、投入品使用等方面。推广GAP有助于提升茶叶品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生产。 有机茶生产标准: 详细规定了有机茶的生产、加工、认证等方面的要求,为追求天然、健康、环保的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可追溯体系建设: 倡导并提供了构建茶叶产品追溯体系的技术指导,通过记录茶叶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同时也便于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 四、 特定茶叶品类与区域性标准的深化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下册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细化。 特色茶叶标准: 针对某些具有特殊区域性或工艺特点的茶叶品种,如特定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本册可能收录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标准,以突出其独特品质。 区域性产业标准: 结合不同茶叶产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可能会收录一些地方性的、更具针对性的行业标准,促进区域茶叶产业的特色化和集约化发展。 出口贸易相关标准: 关注国际茶叶贸易的需求,可能收录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或满足主要出口目的国要求的一些标准,帮助国内茶叶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总结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行业宝典。它不仅是茶叶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检验机构、科研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推动我国茶叶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遵循本汇编中的各项标准,广大茶叶从业者能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终于等到了《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的出版,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案头必备”升级版。我是一名茶叶品质检验员,日常的工作就是围绕着各种标准进行。上一版的“汇编”我早已翻得卷边,里面的内容对我来说已经相当熟悉,但每一次新版本的到来,都意味着我需要重新梳理和学习。第六版“下册”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行业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检测方面迈出的新步伐。我特别仔细地研读了其中关于有机茶叶认证、农药残留限量以及重金属检测的部分。这些内容在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惊喜地发现,新版标准在这些方面的规定更加明确,检测限值也更加严谨,并且引入了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这对于我们基层检验机构来说,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同时,我也注意到,新标准对茶叶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做了更详细的规定,这可能与茶叶的产地、土壤环境以及加工工艺都有关联,对于深入研究茶叶的品质形成机制非常有帮助。当然,不得不说,如此详尽的标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

评分

第七段评价 初见《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以为只是又一本冰冷的行业规范,但细细品读后,却发现它饱含着对茶叶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消费者负责的决心。我是一名茶叶加工厂的质检负责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标准打交道,确保我们的产品符合要求。第六版的更新,尤其是“下册”的内容,让我看到了行业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茶叶加工过程中卫生要求、环境控制以及人员操作规范的部分。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却直接影响着茶叶的最终品质和安全性。例如,书中对加工车间的温湿度控制、通风设施的要求,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和个人卫生规定,都详细而具体。我惊喜地发现,新版标准在这些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和更严格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茶叶的包装材料、保质期以及储存条件也有了更科学的规定,这能够有效避免茶叶在流通环节中出现品质下降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标准,更是一种对品质的承诺,它让我们在生产一线感受到了责任与荣耀。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部《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真是一本“硬核”的专业著作,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与茶叶打交道的人来说,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虽然晦涩难懂,但一旦参透,便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我是一名茶叶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深知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六版的更新,尤其是在“下册”中,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我重点关注了关于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控制,比如发酵程度的测定、清洁化生产的要求以及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等。书中所列出的具体检测项目和判定依据,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解读,以及对新兴加工技术在标准中的体现,都展现了行业与时俱进的态度。我发现,新版标准更加强调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在废弃物处理和能源消耗方面的规定,都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也看到,要完全达到这些标准,需要企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上进行大量的投入,这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总的来说,这部“汇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提升中国茶叶的整体品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第八段评价 拿到《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在行业内的“权威性”。我是一名茶叶培训机构的讲师,经常需要向学员传达最新的茶叶知识和行业动态。第六版的发布,意味着我们课程内容需要同步更新,以确保学员学到的是最前沿、最准确的信息。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涉及之广泛,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茶叶标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重点研究了书中关于茶叶分类、分级以及产品标识的相关规定。这些内容对于消费者理解茶叶、选择茶叶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培训课程中的重点。我发现,新版标准在茶叶的分类上更加细致,例如针对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叶,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同时,在产品标识方面,也强调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误导消费者。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专业和学术,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去理解,但其所蕴含的专业知识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茶叶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茶叶。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严谨”二字。我是一名从事茶叶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员,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国际国内的茶叶标准打交道,深知标准的重要性。第六版的更新,尤其是“下册”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茶叶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际接轨的步伐。我重点研究了书中关于出口茶叶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检疫规定,发现相比上一版,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微生物指标等方面都有了更严格的限定。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但也同时也提升了我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某些特殊茶叶(如有机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在引导行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当然,要完全理解和执行这些标准,需要我们团队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且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检测设备。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促进中国茶叶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本《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后,我的心情简直是五味杂陈。作为一名在茶叶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从业者,我对各类标准可谓是既熟悉又头疼。熟悉,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我们生产、加工、检验的基石,是保证茶叶品质和消费者权益的生命线;头疼,则是因为标准的更新换代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学习成本和适应压力。这次的“第六版”,尤其这“下册”,封面设计依然朴实无华,透着一股严谨的专业气息,但翻开之后,却发现内容之庞杂,更新之细致,着实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它不像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些新兴茶叶品类(例如一些发酵工艺独特的红茶和创新型普洱茶)的检测方法和质量评价标准,发现相比上一版,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更具操作性的检测指标。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推出新产品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及时雨。然而,也正因为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初涉此行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书中提及的一些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也需要我们进行相应的投入和技术升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重量级的专业书籍,它承载了行业发展的脉络,也对未来的茶叶品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分

第十段评价 当我翻开《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责任”二字。我是一名茶叶行业的监管人员,肩负着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重任。第六版的修订,标志着中国茶叶标准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化。我重点研究了书中关于茶叶的抽样方法、检验流程以及判定规则。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我发现,新版标准在抽样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整体质量。同时,检验流程也更加细致和标准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重要的是,判定规则更加明确和量化,使得我们执法有据,能够更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书中对不同茶叶品类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提高监管效率和专业水平非常有帮助。当然,要充分发挥这本书的作用,还需要我们监管人员不断学习,深刻理解标准内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这部“汇编”不仅是指导我们工作的蓝图,更是我们守护中国茶叶品牌形象的坚实盾牌。

评分

第九段评价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专业手册。作为一名茶叶经销商,我深知产品质量是生命线,而标准则是质量的“通行证”。第六版的更新,特别是“下册”的内容,为我提供了更全面的产品质量参考依据。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茶叶的理化指标检测以及微生物限量标准。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安全性,也影响着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我欣喜地发现,新版标准在这些方面的规定更加严谨,检测方法也更加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筛查和控制产品质量。例如,书中对茶叶中水分含量、灰分、可溶性糖等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给出了明确的判定范围。这让我们在采购和销售茶叶时,有了更具操作性的参考标准。同时,书中对茶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限量要求也更加严格,这有助于我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放心的产品。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经销商来说,是提高专业能力、保障经营信誉的必备工具。

评分

第六段评价 这部《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实在是一部“大部头”的专业文献,它对于茶叶行业从业者来说,价值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需要一点“勇气”去翻阅。我是一名茶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常年与茶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品质形成机制打交道。第六版的更新,特别是“下册”中关于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品质评价模型以及特殊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都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某些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引入了一些新的分析技术,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茶叶的健康功效和应用潜力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关键成分含量的测定标准,以及这些成分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为我们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我也注意到,新版标准在茶树品种的遗传改良、栽培管理以及初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提出了更具科学性的指导意见。这部“汇编”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浓缩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技术,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拿到《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下册)》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更具启发性。我是一名茶叶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不同种类的茶叶,也对茶叶的品质有着一定的追求。这本书虽然不像一本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它所包含的知识密度和专业深度,让我对茶叶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茶叶感官审评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和汤色来判断茶叶的品质,并且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其原因。这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品鉴茶叶,如何区分不同等级的茶叶,以及如何避免被不良商家所欺骗。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茶叶的储藏、运输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内容让我对整个茶叶产业链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整体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喝好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