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光电显示技术》(销售20000多册)基础上,增加光电显示技术,全新改版。本书配有电子教案(PPT),下载地址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本书页面。适合作为光电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
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光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被纳入到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课程体系中。本书对现代显示技术及其典型设备做了全面讲述。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及设备(CRT)、目前世界流行的液晶显示技术及设备(LCD)、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及设备(LE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及设备(PDP)、激光显示技术及设备(LPD)、3D显示技术及设备、大屏幕显示系统等,以及一些新型光电显示设备,如场致发射显示设备(FED)、电致发光显示设备(ELD)、电致变色显示设备(ECD)、电泳显示设备(EPD)和铁电陶瓷显示设备(PLZT)等。 本书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
李文峰: 男,2004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科技大学三级教授,优秀研究生导师,应急通信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电路与系统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矿山救护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在中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拥有专利、计算机著作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主要著作有《现代应急通信技术》、《弱电系统综合布线》、《露天矿信息化建设》等。
第1章绪论
1.1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概述
1.1.1研究显示技术的意义及其发展历史
1.1.2现代显示设备分类
1.2显示参量与人的因素
1.2.1光的基本特性
1.2.2人眼视觉特性
1.2.3色彩学基础
1.2.4显示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1.3显示接口
1.3.1VGA接口
1.3.2DVI接口
1.3.3HDMI接口
1.3.4DP接口
1.3.5AV接口
1.3.6S端子接口
1.3.7光纤接口
习题1
第2章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及设备
2.1CRT显示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黑白CRT显示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1.2彩色CRT显示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CRT显示器的主要单元
2.2CRT显示器的驱动与控制
2.2.1CRT显示器相关技术
2.2.2CRT显示器驱控电路
2.3CRT显示器的特点、性能指标及发展历史
2.3.1CRT显示器的特点
2.3.2CRT显示器的性能指标
2.3.3CRT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
习题2
第3章液晶显示技术及设备
3.1液晶概述
3.1.1液晶的晶相
3.1.2液晶的物理性质
3.1.3液晶的电气光学效应
3.2液晶显示设备
3.2.1液晶显示设备的构造
3.2.2液晶显示设备的显像原理
3.2.3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3.2.4液晶显示设备的驱动
3.3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特点及发展史
3.3.1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
3.3.2液晶显示器的特点
3.3.3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产业现状
习题3
第4章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及设备
4.1发光二极管基本知识
4.1.1半导体光源的物理基础
4.1.2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4.1.3发光二极管的驱动
4.1.4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及应用
4.2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4.2.1LED显示设备的显示原理
4.2.2LED显示设备的扫描驱动电路
4.2.3LED显示设备的技术指标
4.3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
4.3.1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简介
4.3.2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4.3.2有机发光二极管前沿显示技术
习题4
第5章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及设备
5.1等离子体显示设备工作原理
5.1.1等离子体基本知识
5.1.2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显示原理
5.1.3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特点
5.1.4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性能指标
5.2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驱动与控制
5.2.1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电路组成
5.2.2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驱动电路
5.2.3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产业现状
习题5
第6章激光显示技术及设备
6.1激光基本知识
6.1.1激光技术简介
6.1.2激光的特性
6.1.3常用激光器
6.2激光显示设备
6.2.1激光显示原理
6.2.2常用激光显示器件
6.2.3激光显示技术展望
习题6
第7章新型光电显示技术及设备
7.1电致变色显示技术及设备
7.1.1电致变色现象
7.1.2电致变色显示器件
7.2场致发射显示技术及设备
7.2.1场致发射显示器件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7.2.2FED发展状况
7.3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及设备
7.3.1电致发光现象的发展历程
7.3.2ELD的分类及其特征
7.3.3EL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7.4电泳显示和铁电陶瓷显示技术及设备
7.4.1电泳显示技术
7.4.2铁电陶瓷显示技术
习题7
第8章三维显示技术及系统
8.1三维显示技术
8.1.1三维显示技术概述
8.1.2三维显示技术的分类
8.2全息显示系统
8.2.1声光调制器全息显示系统
8.2.2LCD、DMD全息显示系统
8.2.3集成技术的数字全息显示系统
8.3体积式三维显示系统
8.3.1DepthCube三维显示系统
8.3.2Perspecta显示系统
习题8
第9章大屏幕显示技术及系统
9.1大屏幕显示技术
9.1.1大屏幕显示技术概述
9.1.2被动发光型大屏幕显示系统
9.1.3主动发光型大屏幕显示系统
9.1.4投影型大屏幕显示系统
9.2HDTV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墙
9.2.1HDTV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墙组成
9.2.2HDTV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墙的关键技术
9.2.3HDTV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墙功能
习题9
附录A专业词语中英文对照索引
附录B常用符号、缩写中英文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却是构成世界的要素。到20世纪初,人们真正认识到信息是资源,正确利用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目前起主要支撑的是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 发展中的是光电子技术,信息的探测、传输、存储、显示、运算和处理已由光子和电子共同参与来完成,已应用在光电信息处理、光通信、光存储和光电显示等领域; 正在崛起的是光子学技术。
200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整理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指导规范》指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涵盖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五个专业方向。
“硅谷”的出现促进了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并直接产生了全球的新经济。20世纪末,光电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推动了光电子产业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光电子技术成为当今发展最快、应用日趋广泛的重要高新技术之一,很多国家认为光电子技术与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光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竞相将光电子技术引入国家发展计划,美国还在亚利桑那大学建立了全球关注的第一个“光谷”。我国在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中,光电子技术都有大量立项。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显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许多信息都是通过显示设备提供的。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作为光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显示设备作为人机交换的窗口,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也孕育和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目前流行的几种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显示(CRT)、液晶显示(LCD)、等离子显示(PDP)、发光二极管(LED)、激光显示(LPD)等。
伴随显示技术的迅猛发展,讲述各种显示设备结构原理和显示器维护修理的书籍较多,但是系统全面涉及现代显示技术及其典型设备的书籍少,而“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这门课程又是光电子专业重要专业课程。本书紧密跟踪世界最流行的光电显示设备,目的是培养学生跟踪和掌握国内外现代显示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能力,使毕业班学生成为能从事现代子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的应用研究型或基础研究型专门人才。
本书第1章绪论概述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在光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重要位置、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显示设备的分类、显示参量与人的因素以及显示接口等。第2章讲述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第3~5章讲述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设备: 液晶、等离子、发光二极管等,包括其显示原理、基本结构、驱动电路、产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第6和第9章讲述另一类,即工业或大型商用显示设备,包括激光和大屏。第7章简要介绍了几种新型显示技术,它们是电致变色显示、场致发射显示、电致发光显示、电泳显示和铁电陶瓷显示等,代表了显示技术发展的未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本质上属于电致发光显示设备,作者把它放在第4章——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中讲述,第7章仅简单提及。第8章讲述影视界很火的3D显示技术及设备。本书涉及许多专业词语、常用符号和字母缩写,为方便读者,附录部分对其进行了中英文对照翻译、解释,参考文献部分对其他作者的工作和成果表示了肯定和敬意。第1~5和第9章由李文峰编写,第6和第7章由李淑颖编写,第8章由袁海润编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K06B03)和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5KTCQ03��10)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衷心感谢盛东亮编辑对作者的鼓励、支持及对原稿的认真编辑。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一定存在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
作者2016年1月于古城西安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一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前沿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设备背后的强大力量。我一直以为,我们看到的各种屏幕,无非就是分辨率高低、色彩鲜艳与否的区别,殊不知,其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工程智慧。 书中对于“人机交互”在显示技术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将交互仅仅看作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共生关系”。例如,在讨论触控技术时,它不仅分析了电阻式、电容式等不同的感应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交互方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显示与交互的协同,来提升操作的直观性和效率。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现代显示技术”,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感知和行为习惯的深刻理解和回应。它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设备,将不再是我们手中的工具,而是能够与我们“对话”,甚至“理解”我们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洪流中,寻到了一处静谧的学术港湾。初拿到《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时,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心中便涌现出一种期待,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和深化我对显示领域知识的理解。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却发现这本书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对“显示”二字的最初认知。它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屏幕,例如智能手机、电视或者电脑显示器,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和前沿的领域。 例如,书中对一些我原本以为只是科幻概念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以为像全息投影这样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可能只存在于电影或者大型演出中。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务实且科学的方式,拆解了其背后的原理,从光的衍射、干涉到编码技术,甚至还涉及到了与信息处理和传输相关的底层逻辑。它不仅解释了“如何实现”,更深入地分析了“为何如此”。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技术,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显示形式,思考它们是如何在物理和信息层面相互关联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光电转换、图像生成这些基础原理有着模糊的认识。在阅读《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之前,我总觉得这些都属于“工程学”范畴,离我作为一名普通用户的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些专业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茅塞顿开。 书中对“新型显示材料”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仅仅列举出OLED、Micro-LED等大家熟知的名词,而是深入到这些材料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被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我原本以为,屏幕的升级换代,无非是厂家为了营销手段,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每一次的材料革新,都意味着物理定律在显示领域的全新应用,都带来了性能的飞跃,例如更低的功耗、更广的色域、更快的响应速度等等。书中对这些材料的细致分析,让我理解到,我们每一次点亮屏幕,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改造,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直接改变我们感知和交互方式的“未来感”技术充满好奇。读完《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我最大的感受是,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科技变为现实,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的脉络。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那些正在孕育中的、可能颠覆行业格局的创新。 我特别惊讶于书中对“沉浸式显示”的界定和延伸。起初,我以为就是指VR/AR设备,但书中将这个概念扩展到了建筑、艺术展览,甚至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智能重塑”。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动态投影、光影艺术以及多感官刺激,来创造出超越传统屏幕界限的体验。这种将显示技术与心理学、艺术学相结合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显示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触发器和体验的创造者。我开始想象,未来我们走入一个空间,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被环境所包围,与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书中那些精妙的技术构思和实现路径的探讨。
评分在接触《现代显示技术及设备》之前,我曾以为“显示”一词,仅限于电视、电脑屏幕这样二维平面的概念。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显示技术的内涵比我原先的认知要丰富得多,也前沿得多。这本书让我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可见”的世界。 其中,关于“信息可视化”的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再局限于如何将数据“显示”出来,而是探讨如何将复杂的信息,以最直观、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从医疗影像的精细呈现,到城市交通数据的动态模拟,再到科学研究中对微观世界的“可视化”探索。我被书中对于“图层”、“交互式探索”、“多维度呈现”等概念的讲解所吸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显示技术”,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出,更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赋能。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模式,理解抽象的概念,甚至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将技术与认知科学巧妙融合的视角,让我对“显示”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未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