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显示技术

3D显示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Ernst Lueder(恩斯特·吕德尔) 著,余宏生 等 译
图书标签:
  • 3D显示
  • 显示技术
  • 立体显示
  • 视觉技术
  • 光学显示
  • 人机交互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图像处理
  • 显示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1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7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4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显示技术领域的学生和研发人员。

介绍了3D显示领域的技术*新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电子工程师、物理学者、平板显示设计工作者、学生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科学家全面学习3D显示技术提供帮助,详细全面地介绍*新的3D显示技术。涵盖5种实现3D知觉的方法,即立体显示技术、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全息显示技术及体显示技术。本书旨在促进对3D系统的光电效应及寻址电路的完整理解。本书重点介绍立体显示技术和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接近商业化,并且,立体显示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阵列式偏光膜和更小角度的线栅偏振器。本书侧重于全面介绍3D显示领域的发展全面和*新进展,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和产业化服务,适合当前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余宏生,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学习多年,目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做访问学者。 Ernst Lueder(恩斯特.吕德尔)是美国一家大学的教授,从事3D显示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目录

第1章 3D感知心理学 1
1.1 双目视觉或人类立体视觉 1
1.2 位置和视差的失配及焦深、景深 3
1.3 视差的距离定标 7
1.4 两眼间的串扰 7
1.5 深度感知的心理学效应 11
1.6 高级感知因子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立体3D显示器 14
2.1 立体显示器与区域复用 14
2.1.1 产生偏振的相位差片 14
2.1.2 处理第二幅视图的线栅偏振器 21
2.1.3 具有两个LCD显示器的立体显示 24
2.2 联合区域分割复用和时间分割复用的3D显示器 27
2.3 时序立体显示器 33
2.3.1 采用有源相位差膜的时序显示 33
2.3.2 采用OCB LCD的快速时序3D显示器 35
2.3.3 采用黑色插入的时序3D显示器 36
2.4 立体显示的特殊方法 42
2.5 立体投影仪 50
2.6 AMOLED和AMLCD的隔行寻址、同时寻址及逐行寻址 62
2.7 相位差膜和分束器的光导校准 70
致谢 70
参考文献 72
第3章 自由立体显示器 74
3.1 采用柱状透镜的空间复用多视图自由立体显示器 74
3.2 空间复用多视图立体显示技术与可切换柱状透镜 87
3.3 采用固定和可切换视差障栅的自由立体显示器 96
3.4 时序自由立体显示器和定向背光 105
3.4.1 采用特殊反射镜或3D薄膜的时序显示器 106
3.4.2 采用定向切换背光的时序显示器 110
3.5 深度融合的3D显示器 117
3.6 采用光导的单视图和多视图3D显示器 127
3.7 3D显示和医学应用的测试 130
致谢 130
参考文献 132
第4章 3D显示的质量评价 134
4.1 引言与综述 134
4.2 从给定图像中提取质量数据 136
4.3 基于客观测量提供视差图或深度图的算法 137
4.3.1 基于绝对误差和的算法 137
4.3.2 图像平滑和边缘检测 141
4.4 基于主观测量的算法 146
4.5 KLT特征跟踪算法 154
4.6 2D到3D转换的特殊方法 158
4.6.1 基于运动视差2D到3D图像的转换 158
4.6.2 基于静止图片的深度线索从2D到3D转换 160
4.6.3 基于灰度和亮度设置从2D到3D转换 161
4.7 根据单视图2D或3D原始图像从视差图重建3D图像 164
4.7.1 深度图预处理 164
4.7.2 创建左眼和右眼视图的图像变形 166
4.7.3 遮挡去除和空洞填充 172
4.7.4 基于深度图像的绘制(DIBR)的特殊系统 174
致谢 181
参考文献 183
第5章 集成成像技术 185
5.1 集成成像技术基础 185
5.2 深度、可视角度和3D集成图像分辨率的增强 188
5.2.1 深度的增强 189
5.2.2 视场角的增大 193
5.2.3 分辨率的提高 195
5.3 集成摄像术 197
5.4 可转换2D/3D集成成像技术 206
致谢 211
参考文献 212
第6章 3D全息显示器 214
6.1 引言与综述 214
6.2 记录全息图和原始3D图像的重现 214
6.3 全息屏幕 223
6.4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数字全息技术 225
6.5 全息激光投影仪 229
致谢 231
参考文献 232
第7章 体3D显示器 233
7.1 体显示的性质 233
7.2 访问和激活在静态体显示器中的体素 234
7.3 扫描式体3D显示器或机械式3D显示器 241
致谢 247
参考文献 247
第8章 3D技术评估简介 248
术语表 251

前言/序言

译 者 序

3D显示利用两眼视差产生3D立体逼真图像,与2D显示相比,3D显示更具深度感、层次感及真实感,使观众通过视觉感知产生心理愉悦。3D显示技术在机器视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 TV、3D电影、3D游戏,甚至军事、医疗、教育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开展3D显示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国在3D显示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很多专业名词术语从国外著作中翻译而来,3D显示技术方面的中文著作非常少,网络上关于3D显示的技术词汇五花八门,给研究者的学习和交流造成不便和困扰。

2015年,译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RMIT访问学习期间,向电子工业出版社提出希望翻译“3D displays”这本书,想法得到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于是,我们迅速组织光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及数学等专业的教授、博士组成翻译团队,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在RMIT Henry Wu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本书的翻译得以在短期内完成。

全书共分8章。余宏生教授负责翻译前言、第2章、全书图表及封底;王彤彤副教授负责翻译第4章、第5章;梅军进副教授负责翻译第1章、第3章;王凤博士负责翻译第6章;杨萌副教授负责翻译第7章、第8章;华东副教授负责翻译术语表及图表的审订;全书由余宏生教授统稿。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教材、参考书,也可作为3D显示技术的研究者或者科技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书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专业词汇尽量采用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习惯性表述,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甚至错误,真诚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也欢迎读者相互交流,译者通信邮箱:yhs99981@sina.com。需要本书相关的教案和课件等学习资料的读者可在网站www.hxedu.com.cn下载。

本书的翻译出版受以下项目资助:

? 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地方合作项目(录取文号:留金法[2014]5050号)

? 湖北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No:13xtz05)

? 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No:Q20123004)

?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No:B2016273)

? 湖北理工学院青年项目(No:15xjz04Q)

2000年,Lueder教授为Wiley-SID显示技术系列丛书撰写了他的第一本书《液晶显示技术》。那本书在整套丛书中销售最好,现在已经是第2版了。因此,这次就3D显示技术的主题给Ernst Lueder的新作写序,我感到很高兴。

大多数视力正常的人就具有3D知觉。我们对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一切很熟悉,我们知道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近;我们知道远处的物体在穿越我们的视野时,似乎比那些离我们较近的物体移动得更慢,等等。虽然熟悉3D电影和电视的人很少,但是正在逐渐增加。然而,我们的大脑如何通过视觉刺激生成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的三维视图,绝大多数人对此只有一个模糊的了解。当谈到在显示器上产生3D图像时,要求更加复杂,不仅要避免由于显示不一致或视觉线索误导造成的眼睛疲劳,而且要以足够的速度处理巨量的数据,以实现实时3D可视化。

本书开始以坚实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提出主题。在对3D的生理感知进行概述后,详细描述立体显示器以及最先进的3D显示器—自由立体显示器。考虑到已有大量2D的相关内容,本书更多地关注从2D内容合成到3D这个最重要的主题。接着,本书阐述质量问题,尤其注重提高3D图像的视觉质量和减少传输所需带宽的方法,特别强调被称为基于深度图像的绘制方法。最后,本书描述三种类型的显示器(集成成像显示器、全息显示器和体显示器),虽然它们的发展没有立体显示技术和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那么完善,但是,当视图随着观众的位置改变而变化时,能够呈现真三维图像,使得越近的目标越清晰,越远的目标越模糊。这与仅提供三维错觉相反,许多立体图像存在这种情况。

这本书最后一章名为“3D技术评估简介”,与其说这是猜测接下来是什么,不如说是已经描述的技术和方法在未来的逻辑延伸。全书内容完整,都是必要的方程、插图和参考引用。虽然这个主题很复杂,但是得到了清楚的阐述,这将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以此进一步将他们引领到激动人心的三维显示的科学领域。


Anthony Lowe

2011年于英国Braishfield

前 言

现在平板显示技术和生产已经很成熟,市场需要引入3D显示技术。本书内容涵盖5种实现3D知觉的方法,即立体显示技术、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显示技术、全息技术和体显示技术。

感谢Tony Lowe博士对这本关于3D技术著作的支持,他对学术的发展趋势的了解非常透彻。Dan Schott有关平板显示技术的出色学识使我受益颇多,对此非常感激。Christof Zeile博士对新的显示技术富有前瞻性的评价,据此使我注意到各种新的出版物。非常感谢他的支持。

对排版人员出色完成工作表达谢意。Neil Manley主要完成索引,对此表示由衷感谢。非常感谢Heidi Schuehle辛勤而细致地打印手稿,Rene Troeger非常专业地完成图表的绘制。


Ernst Lueder

2011年10月于美国Scottsdale

引 言

目前,显示器的设计和生产已足够成熟,人们可以向市场推出三维(3D)显示设备。移动设备以近眼显示方式率先采用3D显示器,接着是家用电视机。

本书涵盖5种实现3D知觉的方法,即立体显示技术、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全息显示技术及体显示技术。本书旨在促进对3D系统的光电效应及寻址电路的完整理解。在书中的方程式通常不是简单地陈述,而是推导得到的;或者如果不完全这么做,至少给出推导的提示。用向量解释全息技术的基础就是这个概念的一个例子,本书将对其进行概述,但是也可以从电子工程或琼斯向量获取相关知识,这使得与全息图像相关的复杂事实更容易理解。

由于立体显示技术和自由立体显示技术最接近商业化,本书将对其重点介绍。立体显示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图形化相位差膜和更小角度的线栅偏振器。自由立体显示器依赖于分束器、柱状透镜、视差障栅、光导和不同类型的3D薄膜。这些内容将在本书中做详细介绍。

立体显示器要求的眼镜根据左右眼视场可以分为快门式和圆偏振式,线偏振眼镜存在对头部摆动比较敏感的缺点。本书还特别关注3D系统工作于空间复用、时间复用或二者联合复用时新颖快速的寻址方案。为了抑制串扰和模糊,首选240 Hz的帧频,采用并行处理方法及最近发表的交叉存取寻址方法可提高寻址速度,这个速度可以处理图像。本书还详细概述了自由立体显示方法是如何提供物体的透视图和侧视图。

本书为理解集成图像(Integral Image,II)开辟了一条途径,其信息收集阶段类似于自由显示技术的柱状透镜。采用这项技术将真实图像和虚拟图像放在一起,非常自然地得到具有独创性的集成图像投影仪的设计,该设计使观察者可以在虚拟的显示物体周围漫步,从而享受真3D显示的成果。

全息显示器这一章引导读者了解数字计算机生成全息图的方法,目前全息图还不能进行实时处理。体显示器由一堆LCD组成,每一片LCD对应于特定的深度,此处图像融合的限制值得注意。第4章尤其着力于使平板显示器的设计者熟悉由计算机科学家在3D图像质量评价和进展方面的工作;基于客观和主观判据及所选择特征的运动跟踪,介绍了评价3D显示特性的算法;特别关注建立视差图以及采用节省带宽的“基于深度图像的绘制”(DIBR)准备即将传送的3D图像,由一组单一的观察者接收3D图像的头部跟踪方法不包括在内。



《光影的魔术:探索人眼感知世界的全新维度》 在这本内容详实的著作中,我们将深入探究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人类视觉感知能力的极限与突破,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维世界,升华为一个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三维奇境。本书并非聚焦于某种特定的技术名词,而是以广阔的视野,审视“三维”这一概念在视觉体验上的深刻变革,以及它如何重塑我们与数字内容、物理空间乃至于彼此互动的关系。 我们的旅程将从最基础的人眼生理结构和大脑视觉信息处理机制出发。我们将详细解析眼睛如何接收光线,晶状体如何聚焦,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以及这些信号又是如何在大脑皮层进行整合、解读,最终形成我们所理解的立体感。我们将了解双眼视差、辐辏、视角等关键的生理线索,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易辨别远近、感知深度。理解这些生物学基础,将为我们后续的技术探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接着,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那些致力于模拟并增强这些自然感知能力的科技创新。本书将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技术的名称,而是从原理、应用和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剖析不同方法论的独到之处。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光学原理,巧妙地引导光线,欺骗我们的大脑,使其误以为看到了一个具有深度和体积的图像。这其中可能涉及复杂的透镜设计、微纳结构的应用,以及对光波衍射、干折射等物理现象的深刻理解。 举例来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屏幕表面的特殊结构,在不依赖外部设备的情况下,让肉眼直接感知到画面的立体感。这需要精密的几何设计和材料科学的突破,以确保不同角度的观看者都能获得连贯且高质量的立体视觉体验。我们还会深入研究那些需要借助辅助设备的解决方案,分析其工作机制。例如,如何通过偏振、时分复用、分色等技术,将不同视角的画面分别呈现给左右眼,从而在视觉皮层产生立体感。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技术在光路设计、信号同步、色彩还原以及减少视觉疲劳方面的挑战与进展。 除了屏幕本身的光学特性,我们还将聚焦于内容生成和渲染的技术革新。一个逼真的三维体验,离不开精确的场景建模、高质量的纹理映射以及实时的光照模拟。本书将探讨计算机图形学在这一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包括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等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数字环境中“构建”出逼真的几何形状。 我们会深入研究纹理映射的技术,它是如何将二维图像“包裹”在三维模型表面,赋予物体丰富的细节和质感。从简单的漫反射纹理,到复杂的法线贴图、视差贴图,再到基于物理的渲染(PBR)技术,我们将逐一解析它们如何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光照与材质交互,从而极大地提升视觉的真实感。 光照模拟是构建沉浸式三维体验的核心。本书将探讨各种光照模型,从基础的冯氏着色模型,到更高级的光栅化与光线追踪技术。我们将详细解析光线追踪如何模拟光线在三维场景中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它们与物体表面的交互,从而产生逼真的阴影、反射和全局光照效果。本书还会触及实时渲染的技术,它如何平衡画面质量与计算性能,为交互式三维应用(如游戏、虚拟现实)提供流畅的视觉体验。 内容的获取和呈现同样是三维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探讨各种三维内容创作工具和流程。从传统的3D建模软件,到现代的扫描技术,再到程序化生成技术,我们将审视它们如何为三维世界的构建提供素材。对于动态三维内容,我们将研究动画技术,包括骨骼动画、表情动画、物理模拟动画等,它们如何赋予虚拟角色和物体生命。 此外,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三维体验的交互方式。一个真正引人入胜的三维世界,不仅需要看得见,还需要能够进行自然的互动。我们将探讨各种输入设备,如体感控制器、手势识别系统、眼球追踪技术等,它们如何将用户的动作、意图转化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指令。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交互技术背后的传感器原理、数据处理算法以及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我们将深入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应用领域。对于VR,我们将分析头戴式显示器(HMD)的设计原理,包括光学系统、显示面板、传感器集成等,以及它如何通过隔离现实世界,为用户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三维体验。我们会研究VR内容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空间音频、触觉反馈等技术,进一步增强沉浸感。 对于AR,本书将关注其如何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我们将探讨AR设备(如智能眼镜、手机摄像头)如何捕捉真实世界的场景,进行环境理解和定位,然后将预先渲染好的三维模型精确地放置在真实环境中。我们将分析AR应用的核心技术,如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目标识别、图像追踪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虚拟物体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细节的梳理,更在于对“三维”这一概念在人类生活和产业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洞察。我们将审视三维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 娱乐产业: 从电影中的视觉特效,到电子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三维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娱乐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设计与工程: 在产品设计、建筑可视化、工程仿真等领域,三维模型提供了直观的表达方式,加速了设计迭代,降低了试错成本。 医疗健康: 三维影像技术在医学诊断、手术规划、康复训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可能。 教育培训: 互动式的三维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和趣味性,让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可感。 科学研究: 在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三维可视化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据和现象。 在深入探讨这些技术的同时,本书也将审慎地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讨论如何在保证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三维体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如何降低三维内容的创作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三维世界的构建中;以及如何解决三维技术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 《光影的魔术:探索人眼感知世界的全新维度》是一本献给所有对视觉感知、科技创新以及未来体验感兴趣的读者的读物。它旨在揭示“三维”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演进以及它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认知世界、互动交流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对光影的细致剖析,以及对人类感知潜力的不断挖掘,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立体视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3D显示技术》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我感到它的内容丰富。我一直对3D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预测或者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3D显示技术?比如,更先进的体感3D、光场显示,甚至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技术。同时,我也关心3D显示技术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比如眩晕感、画面闪烁、内容匮乏等问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关于3D内容制作流程、技术标准、以及开发工具的介绍?这样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3D技术的生态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3D显示技术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全面理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读完《3D显示技术》的序言,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显然是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3D显示技术知识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主动式”和“被动式”3D显示技术对比的章节。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例如,快门式3D电视的亮度和刷新率问题,以及偏振式3D电影的视角限制,这些技术上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是否会给予详细的解答?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不同技术路线在成本、用户体验、功耗等方面的权衡分析。另外,我一直对3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医疗领域的3D手术模拟,在工业制造领域的3D产品设计,以及在娱乐领域的3D游戏和影视制作。这本书是否会涵盖这些跨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分析3D技术如何赋能这些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如果能有一些实际的项目案例分析,那就更具启发性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新的视野,了解3D技术不仅仅是“看东西能有立体感”,更是能深度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评分

这本《3D显示技术》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但市面上零散的信息太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详实的技术细节。比如,在讨论全息3D显示技术时,它是否会深入到衍射光栅、光波传播模型等底层原理?对于裸眼3D技术,书中又会如何阐述其克服串扰、提高分辨率的关键技术难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给出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技术参数。此外,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让我颇为期待。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不同基础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如果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图表和案例来解释,那就更完美了。我特别关注书中会不会有对各种3D显示设备(如VR头显、AR眼镜、3D显示器等)的横向对比分析,从技术原理、性能指标、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产品的优劣势,也能为未来的选购提供参考。

评分

哇,拿到这本《3D显示技术》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实,封面设计得很简洁,但又透着一股科技感。我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虽然只是目录,但已经能感受到本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基础的原理介绍,到各种具体的实现技术,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我尤其期待对不同3D显示原理的讲解,比如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到立体感?是利用了我们大脑的双眼视差原理,还是其他的什么神奇魔法?书中会不会详细剖析这些视觉错觉的奥秘,并给出科学的解释?而且,我一直对那些高端的3D影院技术感到好奇,比如IMAX 3D,它们是如何做到让画面如此震撼,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书中会不会深入介绍这些影院级别的技术,甚至分析一下它们与普通3D显示技术的差异和优势?另外,我个人还对3D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历史非常感兴趣,毕竟从最初的隔行扫描到现在的快门式和偏振式,3D电视技术也经历了不少的变迁。这本书会不会梳理一下这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让我们了解到3D显示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总而言之,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 了!

评分

拿到《3D显示技术》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我一直对3D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感到好奇,比如光的偏振、色彩混合、以及人眼的成像原理,这些在书中是否会有严谨的科学阐述?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3D显示器设计的读者来说,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电路设计、光学元件选择、驱动程序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解答“怎么做”的问题。此外,我对3D显示技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结合也充满期待。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3D显示技术的边界?例如,AI在3D内容生成、图像增强方面的作用,VR/AR如何与3D显示技术深度融合,创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思考这些交叉领域问题的框架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