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潇然自述申阳 开封 旅日 旅德
:46.00元
作者:刘潇然,默苟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49099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刘潇然(1903~1999年)教授,翻译家,经济学家。1903年10月13日诞生在河南省偃师县北的古申阳村。1915年夏季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第二次英文科。1930年秋到日本东京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归国,在北平留日学生会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春赴德国柏林大学哲学院国家学系学习。在德4年,于1936年春毕业后归国。经北平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长徐诵明介绍,到北平西郊八里庄农学院农经系任副教授,担任课程颇多,主要为“农业经营经济学”课。《刘潇然自述(申阳开封旅日旅德)》讲述了他一生。
内容提要
《刘潇然自述(申阳开封旅日旅德)》系刘潇然 先生晚年为其子女留下的自述性文字,生动披露了他 的学习生活与丰富经历(求学开封,组建国民党河南 省党部,负笈日本、德国,又回国参加抗战),对于 充分理解历史和河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细致资料, 《刘潇然自述(申阳开封旅日旅德)》中增加了不同 时期的相关自我介绍文字及亲友故旧的回忆。
目录
怀念刘潇然(节选)我同刘潇然先生的忘年之交(代序)斯人虽去风范长存 刘潇然自述 申阳·童年记忆一、我的家庭二、初次看到火车三、过年记忆四、三月十三日庙会五、古申阳村之由来六、1910年看到哈雷彗星七、目击清末豫西民族、民生革命运动八、我所接受的童蒙教育九、祖母对我的教导十、父亲领全家用新法植桑养蚕 偃师·少年发蒙高小简介玄奘简介武亿简介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豫西风波高小记事 开封·省城求学缘起校况校规同窗(一)校貌考试外教(一)同窗(二)外教(二)信仰师资五四运动外教(三)译兴谈《伊索寓言》家变罹病返乡赴县刘贵赴洛执教巩县谈史执教许昌北京治病回乡奇遇 日本·旅日岁月缘起东渡贷家东京印象留学纪实洗澡就餐使女风习书店学习惊变回国西农记事 德国·负笈柏林旅途见闻 香港 越南 演习 新加坡 印度洋 锡兰岛 亚丁湾 马赛城赴德国入学德国小史 交通 大选 纳粹 独裁 排犹柏林印象同窗旅行变化巴黎归国 附编在河南省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发言我所知道的《战旗》旬刊关于李静宜同志的证明 附:刘潇然与李静宜的友谊关于筹建国民党河南省、市、县党部的回忆我的译文简介 缅怀刘潇然散记回忆豫西岁月忆恩师潇然先生在西北农学院二三事怀念刘潇然老师明其道不计其功 ——深切怀念恩师刘潇然教授回忆学者刘潇然先生 ——写在刘潇然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忆刘潇然先生正其谊不谋其利 ——纪念刘潇然先生诞辰100周年世纪风雨中的父亲(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逝去的时光凝固,让读者可以触摸到那些过往的瞬间。无论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回溯,还是对日常琐事的描摹,都充满了时间沉淀后的厚重感。它揭示了个人记忆是如何被集体历史所塑造,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巨大惯性中保持自我航向的艰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时空旅行,那些似乎早已被尘封的记忆片段,又被作者的笔触重新激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它让读者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无数个“此刻”构筑而成,而这些“此刻”又不断地被后来的认知所重新定义。这本书,无疑是关于生命体验的宝贵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惊人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成熟与沉淀。早期的叙述或许带着些许青涩的锐利,对周遭世界的批判性十足,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欲和对既有秩序的不满。然而,随着篇章的推进,那种尖锐逐渐被一种包容和理解所取代。他学会了如何与世界和解,也学会了如何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越国界的经历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他不仅关注自身的体验,更能穿透表象,理解他者文化的逻辑与温度。这种叙事上的动态平衡,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极具层次感和生命力。它不是一条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和谐统一。
评分初读这部作品,便被其深邃的内省力量所吸引。作者似乎毫不保留地剖开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那种坦诚与勇气,令人不禁自惭形秽。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跟随主人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抉择。他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捕捉,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都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环境细节的描摹,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闻到彼时彼地的气息。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与坚韧。它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那种身处异乡却又根植于本土的情感张力,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沉思许久,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哲思。这种引人深思的特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叙事,具备了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文价值。
评分翻阅此书,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寻找安放灵魂之地”的史诗。作者对生命中关键节点的抉择,那种审慎与决绝并存的状态,极具启发性。他似乎总是在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并在旅途中寻找答案。这种永恒的追问,使得全书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的游记或自传,这部作品的重量感来自于其对“在场”与“缺席”的深刻探讨。当他置身于陌生的文化土壤时,反而更能清晰地审视自身文化的根源。这种抽离感带来的洞察力是惊人的。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写作这些段落时,是如何在记忆的碎片中艰难地重构完整的自我图景。这是一次对自我本质的勇敢挖掘,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张力与韵味。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人生转折点时,并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戏剧化的手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近距离观察者的视角,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客观地呈现出来。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更催生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主人公内心的波澜,那种在理性分析与感性冲动之间的拉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空间转换的处理,无论是故乡的烟火气,还是异国的疏离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质感。文字的雕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绝无冗余。读起来,就像是品尝一壶陈年的佳酿,初尝平淡,回味无穷,后劲十足。它成功地在个人经验的私密性与普遍的人类境遇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