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志华,胡秀兰 编
图书标签:
  • 无机材料
  • 非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工学
  • 高分子材料
  • 陶瓷材料
  • 复合材料
  • 固体物理
  • 化学冶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5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4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7
字数:5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等相近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是在南京工业大学该课程数十年的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该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是江苏省精品课程,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教学实践方面的积累和支持。本教材被评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的过程和原理,在以单元操作为线索着重介绍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带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典型代表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几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和其他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陶瓷、玻璃、耐火材料等)在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原料性质和要求、配合比设计、产品性能、国家标准、质量控制、物质变化、生产过程工艺特点等相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等相近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潘志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作为本书的主编潘志华,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科研上主要涉及新型胶凝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水泥混凝土化学、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特殊混凝土制备和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在教学上主要承担本科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和研究生《日语》课程的讲授以及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工作。
  承担完成并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3项,还承担并完成十多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并取得良好科研成果和评价。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6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授权1项;并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和科研奖励。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低钙水泥体系及其在重点工程中防治碱集料反应的应用,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高胶凝性高复合性高C3S水泥研究,2008年);江苏省精品课程一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2008年)。
  另外,兼任多项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的职务,其中包括国际材料、结构和实验室专家联合会(RILEM)碱激发材料技术委员会(TC-AAM)高级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碱激发胶凝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等。

目录

绪论1
0.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
0.2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简史2
0.3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地位和作用3
0.4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工业进展4
0.5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5
第1篇生产过程原理
第1章概述8
1.1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共性8
1.1.1原料8
1.1.2干燥8
1.1.3粉碎与储运9
1.1.4成型9
1.1.5高温加热10
1.2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个性10
1.2.1胶凝材料类10
1.2.2玻璃、玻璃纤维、铸石、人工晶体类11
1.2.3砖瓦、陶瓷、耐火材料类11
1.3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几种典型生产工艺流程12
1.3.1水泥生产工艺流程12
1.3.2玻璃生产工艺流程12
1.3.3陶瓷生产工艺流程12
1.3.4耐火材料生产工艺流程12
思考题14
第2章原料16
2.1原料总论16
2.2黏土类原料17
2.2.1黏土17
2.2.2黏土的成因及其分类18
2.2.3黏土的组成19
2.2.4黏土的工艺性质19
2.3石英类原料21
2.3.1石英类原料的种类和性质21
2.3.2石英的晶型转化22
2.3.3石英类原料的作用22
2.4长石类原料22
2.4.1长石类原料的种类和性质22
2.4.2长石的作用23
2.4.3长石的代用原料23
2.5钙质原料24
2.5.1钙质原料的种类和性质24
2.5.2钙质原料在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品质要求24
2.5.3钙质工业废渣25
2.6铝质原料25
2.6.1高铝矾土25
2.6.2硅线石族25
2.7镁质原料25
2.8其他原料26
2.8.1含钠原料26
2.8.2含硼原料27
2.8.3铁质原料28
2.8.4辅助性原料28
思考题32
第3章粉体制备33
3.1破碎33
3.1.1破碎的方式33
3.1.2破碎比33
3.1.3粒度表示方法34
3.1.4破碎设备35
3.2粉磨36
3.2.1球磨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类型36
3.2.2粉磨作业流程37
3.2.3影响磨机产量的主要因素37
3.2.4超细粉磨38
3.3分级39
3.3.1分级和分级效率39
3.3.2固体颗粒的筛分分级40
3.4超微粉合成41
3.4.1化学反应法41
3.4.2冷冻干燥法41
3.4.3喷雾干燥法41
3.4.4生成物沉淀法42
3.4.5蒸发�材�聚法43
3.4.6气相反应法43
思考题44
第4章成型45
4.1成型过程中的流变特性45
4.1.1三种基本变形及三种理想体的流变模型46
4.1.2胀流性流体与假塑性流体47
4.1.3流变模型与本构方程47
4.1.4流动曲线、应力曲线和应变曲线48
4.1.5徐变曲线和松弛曲线49
4.1.6触变性与反触变性50
4.2浆料的成型50
4.2.1成型的工艺原理50
4.2.2陶瓷注浆成型51
4.2.3混凝土和耐火混凝土浆体的密实成型55
4��3可塑成型59
4.3.1可塑泥料的流变特性59
4.3.2可塑成型的方法60
4.4压制成型63
4.4.1压制成型工艺原理63
4.4.2压制成型对粉料的要求64
4.4.3压制成型的过程65
4.5玻璃的成型67
4.5.1玻璃成型理论基础68
4.5.2玻璃成型制度69
4.5.3玻璃成型方法71
4.5.4玻璃的退火75
思考题77
第5章干燥78
5.1干燥方法78
5.1.1外热源法78
5.1.2内热源法82
5.2干燥过程84
5.2.1物料中水分的性质84
5.2.2物料干燥过程85
5.3影响干燥的因素86
5.3.1传热速率86
5.3.2外扩散速率87
5.3.3内扩散速率87
5.3.4制品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与变形87
5��4干燥制度88
5.4.1干燥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参数88
5.4.2热空气干燥制度的类型89
5.4.3采用热空气干燥工艺时的注意事项89
5.4.4陶瓷干燥速率的控制与选定89
思考题90
第6章煅烧91
6.1水泥熟料的煅烧91
6.1.1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91
6.1.2水泥熟料煅烧设备92
6.1.3回转窑的煅烧方法92
6.1.4熟料热化学及回转窑的热工特性93
6.1.5典型回转窑煅烧系统95
6.1.6熟料冷却机100
6.2陶瓷、耐火材料原料的煅烧102
6.2.1陶瓷原料的煅烧102
6.2.2耐火材料原料的煅烧103
思考题104
第7章烧成105
7.1常见烧成或烧结方法105
7.1.1热致密化方法105
7.1.2反应烧结105
7.1.3液相烧结105
7.1.4高温自蔓延烧结106
7.2煅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106
7.2.1低温预热阶段106
7.2.2氧化分解阶段106
7.2.3高温玻化成瓷阶段106
7.2.4冷却阶段107
7.3烧成制度107
7.3.1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107
7.3.2烧成制度的制订112
7.4烧成方法115
7.4.1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115
7.4.2特种烧成方法117
思考题119
第8章熔化120
8.1熔化的原理和过程120
8.1.1基本原理120
8.1.2熔化的三个重要过程121
8.1.3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121
8.2玻璃的熔制121
8.2.1玻璃的熔制过程122
8.2.2玻璃的熔制方法129
8.2.3玻璃熔制的温度制度131
8.3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133
8.3.1熔体和玻璃体的成核与晶体生长过程133
8.3.2熔铸耐火材料的晶化135
8.3.3玻璃分相135
思考题136
第2篇代表性无机非金属材料137
第1章水泥和其他无机胶凝材料138
1.1硅酸盐水泥138
1.1.1硅酸盐水泥组分材料139
1.1.2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和分类139
1.1.3硅酸盐水泥技术要求140
1.1.4合格品与不合格品140
1.2硅酸盐水泥熟料141
1.2.1化学成分141
1.2.2矿物组成142
1.2.3熟料的率值144
1.2.4熟料矿物组成的计算147
1.3硅酸盐水泥生料的配合148
1.3.1熟料组成设计148
1.3.2水泥生料配料计算150
1.4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煅烧154
1.4.1干燥与脱水154
1.4.2碳酸盐分解154
1.4.3固相反应156
1.4.4熟料的烧成157
1.4.5熟料的冷却158
1.4.6其他组分的作用159
1.5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161
1.5.1熟料矿物的水化161
1.5.2硅酸盐水泥的水化164
1.5.3水化速率与凝结时间的调节165
1.5.4水化热166
1.5.5体积变化166
1.5.6水泥石的组成与结构167
1.6环境介质对水泥石的化学侵蚀168
1.6.1淡水侵蚀168
1.6.2酸和酸性水侵蚀169
1.6.3硫酸盐侵蚀170
1.6.4含碱溶液侵蚀170
1.6.5改善水泥石抗蚀性的措施171
1.7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171
1.7.1水泥混合材料171
1.7.2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173
1.7.3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及其性能174
1.8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174
1.8.1快硬和特快硬水泥174
1.8.2抗硫酸盐水泥、中低热水泥和道路水泥177
1.8.3膨胀和自应力水泥179
1.8.4油井水泥180
1.8.5装饰水泥181
1.9其他无机胶凝材料181
1.9.1石膏181
1.9.2石灰184
1.9.3水玻璃185
思考题187
第2章混凝土189
2.1混凝土组分材料189
2.1.1骨料190
2.1.2化学外加剂194
2.2混凝土拌合物性能196
2.2.1和易性196
2.2.2和易性测定方法及指标197
2.2.3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199
2.2.4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后的性能199
2.3混凝土的性能201
2.3.1抗压强度201
2.3.2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204
2.3.3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206
2.3.4混凝土在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207
2.4混凝土耐久性211
2.4.1耐久性的概念211
2.4.2混凝土抗渗性211
2.4.3混凝土抗冻融性能214
2.4.4混凝土钢筋锈蚀215
2.4.5典型环境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216
2.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19
2.5.1基本参数219
2.5.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与方法220
思考题225
第3章陶瓷227
3.1陶瓷的分类227
3.1.1按坯体的物理性能特征分类227
3.1.2按陶瓷概念和用途分类227
3.2陶瓷的组成、结构与性能228
3.2.1陶瓷性能与材料键性、结构的关系228
3.2.2陶瓷强度的控制和脆性的改善228
3.3陶瓷坯料的配制229
3.3.1确定坯料配方的原则229
3.3.2坯体组成的表示方法229
3.3.3配料计算231
3.3.4坯料制备235
3.3.5坯料制备流程238
3.3.6调整坯料性能的添加剂239
3.4成型方式的选择239
3.5釉料及色料240
3.5.1釉的作用及分类240
3.5.2釉层的性质241
3.5.3坯釉适应性243
3.5.4釉料的组成244
3.5.5釉料制备245
3.5.6施釉246
3.5.7色料247
3.6普通陶瓷的烧成247
3.6.1烧成方法的比较247
3.6.2烧成方式的选择249
3.7陶瓷产品的缺陷分析249
3.7.1斑点249
3.7.2变形249
3.7.3落脏250
3.7.4裂纹250
3.7.5起泡250
3.7.6棕眼251
3.7.7缺釉251
3.7.8色泽不良251
3.7.9夹层251
3.7.10釉缕252
3.7.11波纹252
3.7.12橘釉252
3.7.13烟熏252
3.8普通陶瓷252
3.8.1日用瓷252
3.8.2卫生陶瓷255
3.8.3建筑陶瓷256
3.8.4电瓷258
3.8.5化工陶瓷259
3.9特种陶瓷261
3.9.1结构陶瓷261
3.9.2功能陶瓷262
思考题265
第4章玻璃266
4.1玻璃的定义与通性266
4.1.1玻璃的定义266
4.1.2玻璃的通性266
4.2玻璃的分类267
4.2.1光学功能玻璃267
4.2.2电磁功能玻璃268
4.2.3热学功能玻璃268
4.2.4力学功能玻璃269
4.2.5生物及化学功能玻璃269
4.3硅酸盐玻璃的组成、结构与性质269
4.3.1硅酸盐玻璃的组成270
4.3.2玻璃的结构因素271
4.3.3玻璃性质271
4.4普通玻璃配合料制备276
4.4.1玻璃组成的设计和确定276
4.4.2配合料计算276
4.4.3配合料制备要求279
4.5玻璃体的缺陷280
4.5.1气泡280
4.5.2结石281
4.6普通玻璃制品的生产281
4.6.1瓶罐玻璃281
4.6.2器皿玻璃282
4.6.3平板玻璃284
4.6.4仪器玻璃286
4.6.5颜色玻璃288
4.7玻璃的深加工288
4.7.1冷加工289
4.7.2热加工289
4.7.3玻璃的表面处理289
4.8特种玻璃290
4.8.1光导纤维290
4.8.2激光玻璃291
4.8.3微晶玻璃291
4.8.4光致变色玻璃292
思考题293
第5章耐火材料294
5.1耐火材料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294
5.1.1耐火材料的分类295
5.1.2耐火材料的组成与结构295
5.1.3耐火材料的性质297
5.2耐火材料的生产过程299
5.2.1原料的选择和加工299
5.2.2坯料的制备301
5.2.3成型302
5.2.4干燥302
5.2.5烧成302
5.2.6耐火材料生产的特殊过程303
5.3Al2O3�睸iO2系耐火材料303
5.3.1Al2O3�睸iO2系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303
5.3.2氧化硅质耐火材料304
5.3.3半硅质耐火材料305
5.3.4黏土质耐火材料306
5.3.5高铝质耐火材料307
5.4碱性耐火材料307
5.4.1镁质耐火材料308
5.4.2白云石质耐火材料311
5.4.3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312
5.5锆质耐火材料312
5.5.1锆英石耐火材料312
5.5.2氧化锆耐火材料313
5.5.3锆质熔铸耐火材料313
5.6含碳耐火材料314
5.6.1碳素耐火材料315
5.6.2石墨耐火材料315
5.6.3碳化硅质耐火材料315
5.6.4碳复合耐火材料317
5.7不定形耐火材料317
5.7.1浇注耐火材料318
5.7.2可塑耐火材料319
5.7.3其他不定形耐火材料319
5.8轻质耐火材料320
5.8.1轻质耐火材料的生产方法321
5.8.2几种主要轻质耐火材料及性能321
5.8.3多孔隔热耐火材料323
5.8.4纤维隔热耐火材料324
思考题325
参考文献327

前言/序言


《现代陶瓷制造技术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表征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书内容围绕着先进陶瓷的研发与实践展开,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学生提供一本全面而实用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先进陶瓷的制备工艺 本部分详述了构成高性能陶瓷的各种基础原料的精细处理技术,包括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以及复合陶瓷的粉体合成与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固相反应法等先进的粉体制备技术,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粒径、形貌和纯度来优化原料的微观结构,从而奠定高性能陶瓷的基础。 随后,详细阐述了成型工艺,包括压力成型(如压制成型、等静压成型)、流延成型、注浆成型、注射成型等传统与新型成型技术。书中特别强调了不同成型工艺对陶瓷坯体密度、均匀性和复杂形状制造的影响,并对各种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烧结是陶瓷制造的核心环节。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常压烧结、压力烧结(如热压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微波烧结等先进烧结技术。重点解析了烧结过程中的传质传热机理、晶粒生长行为以及致密化过程,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烧结温度、气氛和时间来控制陶瓷的微观结构,实现高密度、细晶粒的目标。此外,还介绍了后处理技术,如精密加工、表面处理等,以满足特定应用对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先进陶瓷的性能表征与设计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表征先进陶瓷性能的关键手段。在力学性能方面,详述了断裂韧性、硬度、抗弯强度、疲劳性能等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重点探讨了微观结构(如晶界、孔隙、第二相)对力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在热学性能方面,涵盖了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热冲击稳定性等重要参数的测量与评估。在电学性能方面,则深入分析了介电性能、压电性能、铁电性能、半导体特性以及导电陶瓷的性能表征。此外,还涉及了光学性能(如透光性、折射率)、化学稳定性(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测试方法。 本部分还着重介绍了陶瓷材料的设计理念。通过计算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如何根据预期的应用需求,设计陶瓷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以及宏观形貌,以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性能。例如,通过引入第二相、设计梯度结构或多层结构来提高断裂韧性,通过优化成分和烧结工艺来调控热学和电学性能,从而实现“按需设计”高性能陶瓷。 第三部分:先进陶瓷的典型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先进陶瓷在各个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 结构陶瓷应用: 详细介绍了陶瓷在航空航天(如发动机热端部件、耐磨涂层)、汽车工业(如涡轮叶片、制动盘、火花塞)、机械制造(如轴承、密封件、刀具)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陶瓷材料如何应对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工况。 功能陶瓷应用: 深入探讨了陶瓷在电子信息(如电容器陶瓷、压电陶瓷换能器、铁电存储器)、能源(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隔膜、光伏电池背板)、生物医学(如人工关节、牙科修复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示了陶瓷材料在能量转换、信息存储、传感以及生物兼容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特种陶瓷应用: 关注了耐火材料(如高温炉衬、玻璃熔窑)、防护材料(如防弹陶瓷)、光学陶瓷(如高功率激光窗口、红外透镜)以及环境友好型陶瓷(如催化剂载体、污水处理材料)等特种陶瓷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前景,揭示了陶瓷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和功能性。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前沿技术介绍,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先进陶瓷材料的精髓,掌握其从制备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为推动陶瓷科学与工程的进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平凡”材料的伟大。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但很少去深入思考它们的内在逻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功能性陶瓷的章节所吸引。比如,压电陶瓷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应用,热电陶瓷在能源转换中的作用,以及铁电陶瓷在存储器件中的潜力。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罗列这些材料的特性,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微观的电子结构和晶格振动机制,以及这些微观机制如何宏观地影响材料的功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多孔陶瓷的介绍。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孔隙率、孔径大小和孔隙分布,来设计出具有特定过滤、吸附或支撑功能的材料。我想到,在我们生活中,净水器滤芯、空气净化器中的吸附材料,甚至某些医用植入物,都可能与这类材料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普通的材料,通过精妙的科学设计和工程控制,也能焕发出非凡的生命力。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开始更加尊重和欣赏那些构成我们世界的基石。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书籍,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在每一次阅读时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作者在讲解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将其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玻璃陶瓷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玻璃陶瓷的形成机理,以及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并且列举了它在炊具、电子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让我意识到,玻璃陶瓷并非只是简单的“升级版”玻璃,而是通过精密的控制其微观结构,从而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优异性能。书中还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觉得,掌握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知识,就相当于掌握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它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浓浓的学术气息,我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公式和理论。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考究,虽然是面向工学的,但却没有牺牲掉文学的美感。作者在描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时,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我记得在讲到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时,作者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比作“勤劳的工人”,它们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并且在反应结束后“毫发无损”。这种拟人化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我对催化剂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涉及到各个工业领域,从建筑到电子,从航空到能源,几乎无处不在。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的那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复合设计,来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比如增强聚合物的耐磨性和阻燃性,同时又不至于大幅增加材料的密度。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对于跨学科材料研究的兴趣。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学术风格。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拼图,能够无缝地衔接上一章的内容,并且为下一章铺垫。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复杂原理时,所采用的图示和表格。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化学键、晶体结构,一下子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我记得在讲到硅酸盐材料的时候,书中详细解释了二氧化硅的结构单元,以及不同聚合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作者甚至引用了一些历史文献,追溯了玻璃制造工艺的演变,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原来看似简单的玻璃,背后有着如此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材料微观结构的描述,它更关注材料的宏观性能及其与结构的关联。比如,在探讨耐火材料时,它深入分析了不同氧化物在高温下的相变行为,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材料的抗热震性和高温强度。我作为一个对材料失效机制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在这里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材料的本质,并且让你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去优化和设计新的材料。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不同寻常的是,它并没有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局限于我们日常所见的范围,而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视野,展现了它们在各个尖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描述这些材料时,语言非常精炼,却又富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功能梯度材料的讲解。他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控制材料内部的成分和结构梯度,来同时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比如在一侧需要高强度,另一侧需要耐磨损。这种“量身定制”的材料设计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新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比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它们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道结构,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前沿的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高深的技术。这本书让我明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和广阔,它们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创新的重要源泉。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其内容之丰富和视角之宏大所震撼。作者在介绍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时,不仅关注它们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更着眼于它们在工程应用中的宏观表现和潜在价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耐高温材料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陶瓷、碳化物、氮化物等材料在航空航天、核能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他不仅仅是列举了材料的性能指标,更是深入分析了材料在高温、高压、腐蚀等复杂条件下的失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设计和改性来提高其可靠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自修复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材料的本质,并结合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科学的权衡和设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工程材料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认识到材料科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知非常有限,可能仅限于一些日常用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领域,呈现在我的面前,并且让我感到如此的亲切和着迷。我尤其喜欢他在讲解半导体材料时,所使用的类比。他将电子的运动比作“在迷宫中穿梭”,将能带隙比作“穿越迷宫的能量门槛”,这种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半导体材料的工作原理。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砷化镓)的特性及其在集成电路、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这些“神奇”的材料。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触及了一些前沿的材料研究方向,比如智能材料、生物无机材料等,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物质世界的奇幻漂流,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它并没有将“工学”二字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地将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在阐述每一种材料的性质时,都会详细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来克服其局限性。我记得在探讨水泥和混凝土的性能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其水化反应机理,还深入分析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因素,例如水灰比、骨料级配、外加剂的使用等,并且详细讲解了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场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材料略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最基础的材料,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精密的工程技术。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材料的失效分析案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材料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塑造我们世界的关键力量。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给震慑住了。我是一个对材料科学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尤其对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硬家伙”们特别着迷。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目光被“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这几个字吸引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虽然我对这个领域算不上是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语言风格,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他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无机”和“非金属”,它们在材料世界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这些材料如此重要。我记得有一段讲到陶瓷材料的韧性问题,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我一下子就带入了那个微观的世界,让我仿佛能看到原子间的结合,感受到材料在受力时的细微变化。而且,他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穿插了大量实际应用的例子,比如我们每天用的玻璃,手机屏幕里的蓝宝石,甚至是火箭外壳里的耐高温陶瓷,都一一被剖析。这让我觉得,这门看似深奥的学科,其实离我们生活如此之近,并且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秘密。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无数的材料,它们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潜力,能够改变我们的未来?这种求知欲,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越来越强烈。

评分

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材料世界展览。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他并没有采取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场景中。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玻璃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玻璃的化学成分和制造过程,还深入探讨了玻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古代的琉璃器皿,到现代的光纤通信,玻璃无处不在,见证着人类的进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材料的史诗。书中对于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性介绍,非常系统和详尽,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作者总能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相关的工程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材料的价值。比如,在介绍耐磨陶瓷时,他详细阐述了其在采矿、机械加工等领域的应用,并且用数据说明了使用耐磨陶瓷如何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我的工作中,是否也能借鉴这些材料的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