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植物志.第二卷

昆仑植物志.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玉虎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昆仑山
  • 植物志
  • 青藏高原
  • 植物分类
  • 植物区系
  • 西藏
  • 新疆
  • 植物地理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3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49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以及重庆出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它承载我国几代植物学家梦寐以求之夙愿,凝聚数十位老中青植物学家10余年心血,以突破400万字之4卷本巨著,首次对中科院及相关研究单位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标本积累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编研的威望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对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学术思想和学识经验的抢救性于一体,厚重而珍贵。是对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研究“空白区”和“薄弱区”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开展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长期的参考利用价值。

内容简介

  《昆仑植物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的大型专著。全书分为4卷,共收录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迄今所知的维管束植物2600余种(包括种下类型)。本卷收录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离瓣花亚纲景天科至伞形科植物共25科124属609种7亚种47变种12变型。书中除在各属种名下列出其主要相关文献、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和生境外,还特别列出附带详细地点的凭证标本号以供查阅。另含属种检索表若干,墨线图版89个,彩色图版20个;书末附有新分类群特征集要(包括昆仑山及其毗邻地区22新种2新亚种8新变种6新变型)、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山文水系图。

作者简介

  吴玉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青海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植物系统分类专家。先后参加“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中科院、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参加或带队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东帕米尔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区和无人区进行野外考察及科学探险的经验和第一手科研资料。独著或主编出版《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专著多部。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编写分工
昆仑植物志第二卷系统目录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1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
离瓣花亚纲ARCHICHLAMYDEAE(2) …………………………………………………………1
二十九 景天科 CRASSULACEAE……………………………………………………………1
三 十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40
三十一 蔷薇科 ROSACEAE…………………………………………………………………92
三十二 豆科 LEGUMINOSAE………………………………………………………………217
三十三 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514
三十四 亚麻科 LINACEAE……………………………………………………………… 524
三十五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528
三十六 远志科 POLYGALACEAE……………………………………………………… 544
三十七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548
三十八 水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559
三十九 卫矛科 CELASTRACEAE…………………………………………………………560
四 十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563
四十一 鼠李科 RHAMNACEAE………………………………………………………… 567
四十二 锦葵科 MALVACEAE…………………………………………………………… 570
四十三 藤黄科 GUTTIFERAE…………………………………………………………… 573
四十四 柽柳科 TAMARICACEAE…………………………………………………………575
四十五 堇菜科 VIOLACEAE………………………………………………………………609
四十六 瑞香科 THYMELAEACEAE………………………………………………………616

四十七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623
四十八 柳叶菜科 ONAGRACEAE……………………………………………………… 631
四十九 小二仙草科 HALORAGIDACEAE………………………………………………638
五 十 杉叶藻科 HIPPURIDACEAE…………………………………………………… 641
五十一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643
五十二 五加科 ARALIACEAE……………………………………………………………646
五十三 伞形科 UMBELLIFERAE…………………………………………………………649
附录A新分类群特征集要 DIAGNOSES TAXORUM NOVARUM………………………………712
1. 大苞黄耆(新种)Astragalus magnibracteus Y. H. Wu sp. nov. ………………………… 712
2. 光萼黄耆(新变种)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 var. glabricalyx Y. H. Wu
var. nov. ……………………………………………………………………………………… 713
3. 门源黄耆 (新变种)Astragalus xiqingshanicus Y. H. Wu var. menyuanensis Y. H. Wu
var. nov. ……………………………………………………………………………………… 714
4. 甘德黄耆(新种)Astragalus gandeensis Y. H. Wu sp. nov. …………………………………715
5. 玛积雪山黄耆(新种)Astragalus majixueshanicus Y. H. Wu sp. nov. ……………………715
6. 白花玛积雪山黄耆(新变型)Astragalus majixueshanicus Y. H. Wu f. albiflorus
Y.H.Wu f. nov. ………………………………………………………………………………… 716
7. 阿尼玛卿山黄耆(新种)Astragalus animaqingshanicus Y. H. Wu sp. nov. ……………… 716
8. 林生黄耆(新种)Astragalus sylvaticus Y. H. Wu sp. nov. ………………………………… 718
9. 玛曲黄耆(新种)Astragalus maquensis Y. H. Wu sp. nov. …………………………………719
10. 缺刻黄耆(新变种)Astragalus strictus R. Grah. ex Benth .var. emarginatus Y. H. Wu
var. nov. ……………………………………………………………………………………… 720
11. 白花劲直黄耆(新变型)Astragalus strictus R. Grah. ex Benth. f. albiflorus
Y. H. Wu f. nov. ……………………………………………………………………………… 720
12. 西疆黄耆(新种)Astragalus xijiangensis L. R. Xu ex Y. H. Wu sp. nov.…………………720
13. 吉根黄耆(新种) Astragalus jigenensis Y. H. Wu sp. nov. ………………………………721
14. 大花石生黄耆(新变种)Astragalus saxorum Simps. var. magniflorus Y. H. Wu
var. nov. ………………………………………………………………………………………722
15. 小果多枝黄耆(新变种)Astragalus polycladus Bur. et Franch.var. parvicarpus
Y. H. Wu var. nov. …………………………………………………………………………… 723
16. 白花多枝黄耆(新变型)Astragalus polycladus Bur. et Franch. f. albiflorus
Y. H. Wu f. nov. ……………………………………………………………………………… 723
……

前言/序言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隆起,横贯东西2500余千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苍苍,雪峰高耸,冰川纵横,巍峨神奇。从远古开始,昆仑山就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向往的圣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对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记述大多与一些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汉代以降,许多边塞诗吟咏的内容均涉及这一区域,然而直到近代,国内外的一些探险考察队进入这一地区,这一地区地理、生物的概貌才逐渐被揭开。
  刘慎谔是第一个到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考察的中国植物学家。他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初,由叶城入昆仑山区,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克什米尔的列城,采集标本2500余号(《刘慎谔文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此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国植物学者才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采集。1975年我由格尔木出发,经西大滩,翻过海拔4700余米的昆仑山山口,在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地区进行了路线考察,亲身感受到在这一地区考察的艰辛。这里植物种类虽然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区系中许多中亚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近国家,以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的植物区系都有联系,而与我国其他区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兴看到《昆仑植物志》由诸多同行编著完成并即将出版。这部著作凝集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植物分类的同行们的心血,是他们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继完成《青海植物志》之后又一部同心协力完成的力作,难能可贵。《昆仑植物志》的出版,必将促进对这一地区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将为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植物志》已出版了,但《中国植物志》并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志,尤其是一些边远和自然环境特殊地区的植物志。地方植物志针对植物的地区信息,如植物形态上有无变异、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点等的记载更为详尽。这些内容可补全国植物志的不足,也更便于应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绘了当地的风光,展现了保卫边疆的决心。如今,时代不同了,但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精神是永远的。
  是为序。
  九十四岁衰翁
  2010年3月8日于昆明


好的,这是一本涵盖了更广泛植物学领域、但明确不涉及《昆仑植物志·第二卷》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全球稀有与濒危植物图谱:生态保育与迁地保护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全球视野,聚焦于当前生态系统中面临严峻威胁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综合性专著。它并非区域性植物志的汇编,而是系统性地探讨了全球尺度上,特别是热带雨林、干旱荒漠边缘、高山冰缘带等极端生境中,植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物种识别的关键特征,以及最前沿的保育技术与策略。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植物学研究者、生态保护官员以及野生植物爱好者提供一套权威的参考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植物多样性危机溯源与评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植物多样性所面临的系统性危机。首先,我们从宏观角度审视了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非法采集(盗伐)这四大核心威胁对全球植物群落结构产生的不可逆影响。 1. 气候变化下的植物地理重塑: 详细分析了气温与降水模式的改变如何迫使物种向上迁移或向两极扩散,并重点讨论了“气候陷阱”(Climate Traps)现象,即一些演化缓慢的物种无法适应快速环境变化而走向灭绝的过程。通过对全球关键生物地理区划的对比研究,展示了不同区域物种的响应差异。 2. 驱动力模型与风险评估: 引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但超越了基础的分类,侧重于基于模型的预测。我们利用空间分析技术(GIS)模拟了未来50年内,全球100种最具代表性的濒危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变化,并为区域性保护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 3. 基因组多样性与保护: 探讨了小种群遗传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的分子机制,并介绍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如SSR和SNP分析)来评估现有保护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保持种内变异对于物种长期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其分析对象涵盖了南美洲的特有兰科植物和东南亚的苏铁类。 第二部分:关键生态区稀有物种的形态学与生态学特征 此部分摒弃了传统的按科属系统排列的方式,转而根据植物所处的独特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旨在突出环境压力对植物形态演化的塑造作用。 1. 热带雨林层下优势物种的适应策略: 重点介绍了附生植物(Epiphytes)和腐生植物(Saprophytes)的特殊营养获取方式。详细描述了数种特有的“陷阱式”捕虫植物(非猪笼草科)的结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依赖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生存。配有多维度的高清形态学插图,着重于叶片结构、花序的特化模式及其对授粉生物的依赖性。 2. 干旱与半干旱区超级耐旱植物: 聚焦于非洲卡鲁(Karoo)地区和澳大利亚内陆的特有肉质植物和半灌木。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气孔调控、CAM代谢途径以及特殊的储水组织来抵抗极端水分胁迫。描述了数种仅依赖夜间捕获湿气的植物,并探讨了其根系在土壤固持中的作用。 3. 高寒与岛屿特有种的“矮化”现象: 研究了高山垫状植物(Cushion Plants)的生物力学优势,解释了这种极端紧凑的生长习性如何有效地抵抗风蚀和低温。同时,对太平洋和地中海岛屿上特有的、因缺乏大型植食动物而退化的木质化植物进行了案例分析,阐述了“岛屿侏儒化”的生态后果。 第三部分:前沿迁地保护技术与实践案例 本书的实践指导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从野外抢救性收集到实验室培育,再到最终的野外回归的全流程管理。 1. 种子生物学与低温保存(Gene Banking): 介绍了种子活力测试的标准流程,特别是针对“难保存种子”(Recalcitrant Seeds)的超低温玻璃化保存技术(Vitrification)。提供了数个国际合作基因库项目的操作指南,包括种子采集的伦理规范和数据管理系统。 2. 组培与微繁殖的优化: 针对难以通过种子繁殖的稀有物种,本章详述了茎尖培养、胚拯救以及体细胞胚发生技术在快速扩繁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特定物种体外分化率的影响,并展示了成功应用于重建野外种群的案例数据。 3. 野外回归与种群动态监测: 这是保护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部分讨论了“回归地选择”的生态标准,强调了遗传多样性在回归地建立中的考量。详细介绍了无线电遥测、无人机监测结合地面样方调查,用于评估回归种群的存活率、繁殖成功率及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收录了欧洲关于重建消失的百年野生药用植物种群的成功经验。 本书特色: 全球视野,聚焦危机: 严格避开区域性的地方志描述,侧重于全球共有的生态挑战与保护策略。 技术导向,实践性强: 包含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植物保育中的应用。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植物形态学、生态生理学、遗传学和保护管理学的前沿成果。 目标读者: 生态保护机构专业人员、植物分类学家、植物生理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与深邃。它不像那些喧嚣的书籍,用华丽的辞藻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沉静的力量,缓缓地向你靠近。我感觉它里面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智慧的能量,仿佛是大自然本身在低语。我猜测,它或许记录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生命形态,那些在人类文明之外静静绽放的花朵,以及那些默默生长了千年的树木。它所描绘的世界,可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那里没有现代工业的喧嚣,只有最纯粹的生命力量在涌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份对自然最真挚的感动。它就像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低声诉说着天地万物的故事,而我,只想静静地聆听,去感受那份原始而纯粹的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喧嚣世界的反思,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评分

当指尖轻轻滑过封面,一种厚重而温润的手感便传递过来,仿佛握住了一块饱经风霜的琥珀,里面封存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时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展现给我怎样的景象?会是辽阔无垠的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还是隐匿于深山老林中的秘境,那里或许栖息着我从未见过的生灵?它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里面装满了未曾被发掘的宝藏。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是关于某个民族的起源,或许是关于某种失传技艺的传承,又或许,是关于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悲歌。这本书的引力,在于它那种未知的深度,它承诺着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我期待着它能让我暂时忘却眼前的苟且,沉浸在另一个维度,去感受那份超越现实的宁静与震撼。它像一本古老的地图,标注着通往未知世界的路径,而我,正摩拳擦掌,准备踏上这段充满惊喜的征程。

评分

初见这本书,便被它那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所吸引。它不似市面上许多图书那样喧宾夺主,而是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懂得欣赏他的人。我无法确切地知道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但它传递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自然界深邃的探索,一种对生命最原始形态的描摹。我仿佛能看到,在那厚重的封面之下,隐藏着无数关于生长的秘密,关于根系的纠缠,关于花开花落的轮回。它可能是在描绘一片广袤的土地,上面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它们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顽强地展现着生命的力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我能找到一种与自然最直接的连接,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一种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它是一本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未知的疆域,去感受那份古老而强大的生命律动。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仿佛自带一种古老的魔力,翻开它的瞬间,我便被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攫住了。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洞悉所有秘密的书籍,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门后是层层叠叠的迷雾,引人不断探索。我猜想,它可能记录着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角落,那里藏匿着古老的传说,以及那些早已消失在风中的故事。或许,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早已沉寂的呼吸,去倾听那些无人问津的低语。这本书的气质,让我联想到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每一颗都诉说着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有心人去解开。我无法想象它具体会讲述怎样的情节,但那种神秘而庄严的吸引力,却早已让我无法自拔。我渴望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找到那些触动灵魂深处的情感,甚至,找到一些关于存在的答案。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等待着有缘的读者去唤醒它内心的智慧,去理解它所承载的那些深刻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它不张扬,却有着摄人心魄的魔力。我仿佛能感受到其中弥漫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快餐文化轻易就能被理解,而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品味。我猜想,它或许记录着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那里可能隐藏着古老的智慧,或者,是那些关于生命最本质的奥秘。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封来自遥远时空的信件,里面装载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拆开,去解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领域。它或许会展现给我那些关于生命的顽强,关于自然的奇迹,以及,关于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深层连接。它是一种召唤,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驱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