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治愈: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一个人的治愈: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詹姆斯,罗素.傅里曼 著,杨沁怡 译
图书标签:
  • 治愈
  • 放下
  • 成长
  • 自我
  • 心理
  • 情绪
  • 人生
  • 释怀
  • 告别过去
  • 积极心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5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68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献给所有失去所爱的人,一本自我疗愈的圣经
  这世上没有人不带伤,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之所以快乐,并非刻意遗忘了伤痛,而是学会了治愈自己
  热销美国25年,修订数次,20周年新纪念版,已治愈全球数百万人的暖伤佳作
  中文版首度问世,台湾诚品书店年度畅销榜好书
  数千位伤心人的真实分享,各界专业人士的建议和鼓励,百万读者的回馈与指教,作者投身疗伤事业30余年,课程演讲遍及全美、加拿大

内容简介

  这山长水远的人世,没有人不曾受过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时甚至是毫无防备,一句话,一件事,就让牵手成为陌路,让相守成为别离。还有那些避无可避的变数,挚爱离世、毕业、生病、失业、破财……更是伤得我们措手不及。
  没有人喜欢这遍体鳞伤的痛,于是我们四处诉求,渴望同情,渴望理解。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真情流露换来的都是以下回应:
  1、“不要难过了”“不哭了,乖”
  2、“振作起来,你总会找到更好的”
  3、“让他一个人静静”
  4、“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
  5、“为了谁谁谁,你必须坚强”
  6、“让自己忙起来”
  我们无法反驳这些话有什么错,但它们就是没有任何帮助,化解不了痛楚,反倒徒增伤心。而那些未了结的伤痕,一个叠加一个,不断累积,似要将我们吞噬。终究,我们还是要仰赖自己,走上治愈这条路。可,如何才能真正放下伤痛,完成治愈?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作者简介

  约翰·詹姆斯,是美国伤心治愈协会创办人,罗素·傅里曼是现任协会的执行长。两人投入疗伤事业超过三十年,曾在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机构开课演讲,足迹遍及美国和加拿大,已帮助数百万的伤心人获得治愈。

精彩书评

  如果没有让一段关系真正“了结”,心里头的空洞依然会在那里,这就导致了失落伤心多年未解……了结,不是遗忘,因为你不可能遗忘,而是要在身体上、情绪上和精神上,把“失落”发生当时来不及表示的,做个结束,如此方能治愈。
  ——庄凯迪 台湾Dr.Soul心灵集团负责人

  我们都有伤疤,内在或外在,无论什么原因、伤在哪个部位,都不会让你和任何人有什么不同。除非你不敢面对,藏起伤口,让那伤暗地里发脓溃烂,那会让你成为一个病人,而且无论如何假装,永远都正常不了。
  —— 朱利安·费罗斯 《唐顿庄园》编剧

  当我真正愿意看自己时,我可能还有伤,但我已不再盼人来疗伤。我深知,通过深入生命的实相,我自己能够疗愈一切的伤口,我不再去索取别人的爱。当我能够疗愈自己,爱从我心口流出来,我知道,总会有一天,我也会成为爱本身,每一个经过我的人,都能闻到慈悲的芬芳。
  —— 读者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总能扛起所有的伤
第一章 这世界没有人不带伤……004
伤心是一种矛盾的情绪……005
不是所有伤心都关乎生死离别……006
伤心,就是我们的心破碎了……008
未了结的过去,是我们失败的明天……011
治愈,我们该怎么做?……013
第二章 没有“走不出来”这回事……016
伤心者一定会经历这五个阶段吗?……016
伤心势必会引发愤怒?……018
伤心人的共同反应……020
你真的走不出这“伤心”了吗?……023
治愈,永远都不嫌早……026
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伤心的结束……029
告诉自己:许多伤心,错不在自己……031
第三章 那些安慰的话,常常伤我们更深……035
我们学了太多“获得”,却对“失去”知之甚少……037
六种安慰人的话,让人听了更伤心……040
错误的治愈,只是在摧毁信任……055
推倒墙,就是路……058
第四章 别人帮不上我们什么忙……061
你的伤心,别人不可能真正知道……062
当你不经意表露伤心时,别人是会害怕的……064
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大多是转移话题……066
伤心人只想要被听到,而不想被修补……069
有些话题,我们不能避而不谈……075
伤心不是抑郁……077
第五章 写给藏起失落、假装没事的你……081
对于过去,不该神化、也不该妖魔化……082
我们总是“假装很好,假装没事”……084
“我很好”,意思是“我不好”……087
为什么事情过去这么久,伤心人还是意志消沉?……088
这个世界不会与你处处为敌……090
第二部分 伤再深,也有痊愈的一天
第六章 如果一切重来,你最希望哪里不同?……095
希望做得“不同、更好、更多”,并不等于内疚……096
谁应该为我们的痛苦负责?……098
人生很多次抓狂,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102
什么是治愈最好的方式?……106
成功的治愈,前提是什么?……108
我们过去是如何处理失落的?……111
饮食男女,只能移转,无法解脱……115
是要短期的纾解,还是要永久的解脱?……119
第七章 那些无言的伤痛,都被你藏在了什么地方……123
不要因为别人比你惨,就将自己的伤痛最小化……125
人生失落史图是什么样子的?……127
回忆所有能回忆起的悲伤……145
经历时间和伤心程度没有直接关系……149
如何标示伤心程度?……151
为的是治愈自己,而非自责……153
第三部分 受了伤的心,请尽力自愈
第八章 你的人生还有多少未了结的遗憾?……160
未了结的,是因为做了或没做……162
你的人生有什么未了结?……166
了结,并不是要你遗忘……170
人生关系图是什么样子的?……177
来画你的人生关系图吧!……190
正面、负面,由你决定……193
第九章 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196
有时,我们欠的只是一声道歉……197
原谅是一种行动,不是一种感觉……199
情绪告白,重要又必要……204
“了结失落”该写的一封信……206
治愈完成信长什么样子?……212
找一个人,把你的信念给他听……215
好好处理当下的情绪……218
第十章 生活也得丢掉一些、留着一些……221
给生活来一场大扫除……222
新开一个账户……225
让纪念日值得纪念……226

精彩书摘

  第三章 那些安慰的话,常常伤我们更深
  有时候,只有当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了一场重大的情感失落后,才会立马察觉: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失落”的准备是那么的不足;而且,对于如何处理伤心,以及伴随伤心而来的大量情绪,我们是那么的手足无措。
  每个人似乎都是如此。对于身体受伤的准备,要远远超过心理的受伤。一路成长到现在,我们上过无数的健康课、急救课、安全知识课,了解什么状况下应该展开什么样的应急治疗,也知道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应该拨打哪个求救电话寻求紧急帮助。然而,又有人上过多少课,或者说,又有哪些课,是教我们如何处理伤心的呢?
  我们一直都在为那些外来的、可能突发的、对身体有明显伤害的意外,做着力所能及的准备,却从来没有觉察过那些内在的、突然破碎的、从隐隐作痛到剧烈难忍的伤口。
  如果有人摔断了胳膊,大部分人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一个伤心的人。
  在美国,离婚率高达45%,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没有结婚、正在恋爱的人。每年都有好几百万段感情画上句号,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感情中的双方,可能还有他们的孩子、父母以及其他亲友。此外,美国每年仅因为死亡事件,就有800多万人加入伤心人的行列;还有超过1400万只宠物死亡,如果再加上失业或工作遭遇重挫、健康问题、财务发生巨大改变,等等,每年遭遇失落的人数更是惊人。
  我们学了太多“获得”,却对“失去”知之甚少
  从小到大,我们成长的重点,几乎都放在学习如何获得那些能让我们成功和快乐的东西上。
  小时候,我们努力获得父母的赞赏;长大一点,我们努力表现,希望在圣诞节得到自己期盼的玩具;上学后,我们努力考高分,以期收获老师和长辈的认可;工作后,我们努力变得更有魅力,好让自己被同事所接受。
  这种不断学习如何获得具体(玩具)和抽象(注意力)事物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成年。广告界人士显然深谙此道。因为他们营销的重点,往往就是告诉消费者:你可以通过获取某些东西,来找到快乐和满足。
  但现在的问题是,每个人似乎都对“获得”有一肚子的学识和见解,却对“失去”知之甚少,甚或一无所知。这很奇妙,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失去是那么的避无可避,有时甚至是可预期的,而我们却从未正式学习,更不知该如何回应那些势必追随“失去”而来的痛苦、崩溃、失落等情绪。
  更多时候, 我们只是被告知, 不要学习如何处理失落情绪,或者至少不要去谈论这些情绪。“过来人”常常苦口婆心,“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吧”“你必须向前看”“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别人”,等等。话虽如此, 可我们始终无法从那些失落、痛苦的感受中走出来。
  事实上,每个人这一生势必都会面临好几次重大的失落,可问题在于,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失落所带来的情绪,我们原本就所学不多,仅有的认识还大多数是上一辈延续下来的、陈旧的、不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失落,那么,我们不如什么都不做,也好过用那些错误的方法来应对人生所失。
  然而,很多时候,只要危机降临,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依赖以前学到的陈旧观念来处理问题。即使我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有些旧有观念根本起不了任何帮助,可一旦失落事件发生,痛苦来临,人们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求助那些旧观念。
  这是世人一贯的模式,总是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包括肉体上和情绪上)。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习惯,并且维持习惯,关键就在于,我们该如何培养一个有助于解决伤心、处理失落的好习惯,以及在养成这个好习惯之前,你得有三个觉悟:
  第一,你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需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好比你拿起这本书,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认识到,自己需要有更加有效的信息和习惯来处理伤心。
  第二,你得学习形成新习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想解决伤心,那么你就要学习哪些观念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而且在找到可行方式之前,你不可以轻举妄动。
  第三,你必须不断实践这些新的观念,直到它慢慢变成你的习惯。
  六种安慰人的话, 让人听了更伤心
  你或许已经知道,我们过去一直被灌输了太多错误的观念来治愈伤心,同时也在用不正确的方式应对人生一连串的失落。所以接下来, 我会列举六种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观念,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培养新的习惯来解决失落、处理伤心。
  一、“不要难过”
  拿约翰的经历来说,他第一次感觉到伤心是在5岁的时候:摩卡是一只狗,从我一出生,它就一直在我们家。
  这家伙似乎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我,没事儿总是慢悠悠地绕到我的小床前,蹲立着,目不转睛地守着嗷嗷待哺的我。
  后来,我慢慢会爬了,便开始去抓它的尾巴,可它从来都没有抓狂、抗拒过,而是乖乖地任我捉弄,有时甚至还会摇着尾巴逗我玩儿。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几乎我去哪儿,摩卡就会跟到哪儿。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会玩会儿游戏。比如,我往远处丢些小玩意儿,很快摩卡再把它们捡回来。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摩卡都会磨蹭到我的床头,想要和我一起睡。这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可摩卡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尽各种办法睡到我旁边。
  后来妈妈只好妥协默许。
  然而,之后的一天清晨,我起床了,却发现摩卡不为所动地躺在床脚。这家伙真懒,我心想。于是,我趴上前,准备好好捉弄捉弄它。可当我的手刚一触碰到它身体,就立马被吓得缩了回来。冰的!摩卡的身上冰凉冰凉的!我很害怕,那一刻,害怕到了极致。
  我想到了打电话给妈妈。经过几秒的停顿,妈妈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宝贝,摩卡死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很努力地想要跟我解释什么是死亡,可她始终没有解释清楚。
  摩卡离开后的好几天,我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个不停。爸爸妈妈无计可施,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我。
  最后,爸爸开口道:“不要哭,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细思之下你会发现,它非常值得我们深究。
  具体来说。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耳濡目染的影响式学习。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在他刚出生的头几年,最常接触到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他常常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等他长到了一岁半的年纪,逐渐有了言语能力,就不只会观察父母的行为,还会试着去理解父母说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约翰爸爸说的这句话:
  不要哭……
  言下之意:不要难过。
  ……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言下之意:找新的、另外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
  这句话的影响对小约翰而言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崇拜父亲、把父亲视作权威,并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年幼小孩,约翰百分百相信爸爸说的话,所以从那时起, 他的小脑袋里就有一个观念形成, 那就是: 面对失落,不要难过。约翰认为,既然爸爸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面对死亡,那我也应该这样面对死亡才对。
  约翰说,那个周末,爸爸果然带他去买了一只新的狗回家:我还是很想念摩卡,却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想让他们不开心。虽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确有点忘了摩卡,但同时,我也很难再像爱摩卡一样,来爱现在这只新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约翰之所以无法爱上这只新狗,可能(其实是非常有可能)是因为在情感上,他还没跟原来的摩卡做个了结。
  ……

前言/序言

  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生命就是爱。
  我们活着,我们爱着。爱命途相伴之人,新的,旧的,缘深缘浅;爱过往所经之事,酸甜,苦辣,咸淡相宜;爱念之所及之物,流年,新岁,意味绵长;还爱那些懵懂的期冀,花样的理想,惯常的安适,长情的陪伴……
  然而,生命本是无常。当我们爱着,就势必要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因人生有太多的突如其来和当头一击,无论你怎么呵护,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失落”暗夜相逢。可能是你爱的人突然离世,可能是你的恋情毫无防备走向了终结,可能是你朝暮企盼的充实、成就和美好,终究没能在预设的日子到来,可能是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健康、财力、舒适、坚固,一夕化为乌有。于是,伤心成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路程。
  很多人不曾设防,就跌倒在伤心的路口,他们辗转反侧,盼人来疗伤。然几番诉求,终是明白,没有人真正在乎你怎样在深夜号啕、哀恸,也没有人真正知晓如何治愈你来时的负伤。这个世界迷信坚强,每个人都在劝慰你“不要难过”“事情既然发生,就让它过去吧”“你必须向前看”“振作起来,你会找到更好的”“控制一下你的情绪,你不能这样倒下去”“你要为某某某坚强起来”……你很难说出这些劝慰的话有何不妥,但它们就是毫无帮助,反倒令人心生疑惑,仿佛哀诉、迷失、茫然、崩溃、流泪,或是让自己“倒下”,根本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很多人就此闭嘴,学会伪装,假装没事,假装很好,在被别人肯定的目光下继续过生活。他们把伤痕藏得深,不易被人察觉,亦不敢兀自触碰,就这样让它们潜藏在脆弱心灵的黑暗里,掩饰在岁月青苔的覆盖下,以为时间之手可以慢慢将它抹去。
  但他们不曾知晓,有些伤痕,越想隐藏,越是生长。有时候,只消一首歌、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一个轻忽的动作,就足以变成猝不及防的匕首,掘开他们灵魂深处所有脆弱的缺口,缺口下正是那些肆意滋长的伤。而时间,是靠不住的。多少人在漫长的一生里放任伤痛,迷信着时间能治愈一切,到头来才发现,时间本身并没有任何治愈功能,不能止血愈伤,更不能填补缺口—— 时间只会使那伤暗地里发脓溃烂,再无生机。
  是时候,放下这些错误的执念,和不解的迷惑。伤心不是你的错,偶尔难过也是无伤大雅,你当然可以允许自己倒下,但不可以彻底倒下。更多时候,与其让生命一直陷落在伤心难过之中,不断地向下沉溺,不如投身跃入悲伤之中,让生命从哀恸的火焰里获得重生。正如浴火凤凰从烈焰之中获得重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失落伤心中成长。
  关键就看我们的自愈能力,以及是否有坚定的意志、不懈的勇气,回到过去所有的伤痛中,将它们实实在在地清理。清理,不是让你遗忘,因为你不可能遗忘,而是好好整理过去的关系,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一步步寻到这些关系中未了结的部分,了结它们。唯有如此,当下一次伤痛来临之时,我们才不致因那某人、某事、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言语,而乱了全部的心绪,一而再、再而三地陷落新伤叠加旧伤的苦痛陷阱。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放下伤痛,无所畏惧地治愈自己。



《静水流深:与自我和解的旅程》 这是一本关于内在探索与成长的书,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心灵鸡汤,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对话之旅。书中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贩卖速成的幸福秘方,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在人生跌宕起伏中,我们如何与内心的不安、失落、甚至愤怒共处,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本书的主旨在于理解“放下”的真正含义,它并非遗忘或压抑,而是学会以一种更成熟、更具智慧的态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经历,从中汲取养分,而非让它们继续成为束缚前进的枷锁。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接纳,一种对过往的释怀,以及对当下更深刻的觉察。 书中探讨了许多我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困境。比如,我们如何应对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创伤?当期待落空,失望如潮水般涌来时,我们内心的声音是否变得嘶哑?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那个曾经犯过错误、受过伤害,也曾经伤害过别人,却依然渴望被爱和理解的自己? 作者以一种近乎絮语的方式,娓娓道来。他/她并没有刻意营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微小却深刻的瞬间。可能是午后一杯咖啡的沉思,可能是独自一人漫步街头的感悟,也可能是回忆起某个久远的日子,内心涌起的复杂情感。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承载着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探讨,但并非简单地教授如何“控制”情绪,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情绪的根源,学会识别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恐惧。它鼓励我们,与其对抗内心的阴影,不如尝试去拥抱它们,理解它们,最终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关于“放下”,书中呈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种持续的练习,一种对自我和生活保持开放态度的体现。它理解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让心灵获得轻盈,得以重新呼吸,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像是老友间的促膝长谈,在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发现自己内心的回响,并从中获得慰藉与启发。 它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过去”的事情,让你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放下”,不过是将它们深埋,而未曾真正地去理解和和解。当有一天,你能够不带评判地、平静地再次提起它们,并从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生命的韧性,那才是真正的放下。 《静水流深:与自我和解的旅程》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时刻阅读的书,它不急于给你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一个空间,一个可以让你深入探索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它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的疗愈力量,而真正的治愈,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全然接纳,源于我们敢于面对内心的真实,并最终与那个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 它鼓励我们,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也要相信内心的声音;即使在最迷茫的时候,也要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探索。这本书,将成为你踏上这场自我发现之旅时,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同行者。它不会替你走路,但会为你照亮前方的路,让你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的文字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及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过往,那些曾经让我痛苦、让我纠结的瞬间,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都有了新的解读。这本书对于“放下”的理解,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曾经以为,放下就是将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忘记,永远不再去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放下,是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境界。它不是遗忘,而是接纳,是允许那些曾经的伤痛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再被它们所定义。这种“不介意再度提起”,在我看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意味着你已经不再是那个被过去所奴役的自己,你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阴影共存,甚至能够从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它鼓励我们去面对那些难以启齿的过去,去理解它们,去疗愈它们,最终让自己获得真正的轻松和自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宁静和内敛,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简洁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治愈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裹挟,内心疲惫不堪,却又找不到有效的出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喧嚣的都市中,为你开辟了一方可以安心休憩的港湾。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心灵鸡汤的读物,而是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那些曾经让你耿耿于怀的过往。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放下”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深刻和 nuanced。它并没有鼓励你遗忘,而是教你如何与伤痛共存,如何让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经历,在时间的沉淀下,转化为滋养你成长的养分。这种“不介意再度提起”,并非是一种麻木,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更自由的姿态,是对自己和过往的和解。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放下,不是将某些东西强行塞进箱子锁起来,而是能够坦然地打开那个箱子,重新审视,并且不再被其中的物品所捆绑。这种智慧,是通过细腻的笔触,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心田,带来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杯热饮,暖心又舒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躲避外界纷扰的角落,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温和而坚定的。它像是一束光,穿透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迷雾,让我们看清了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未解的心结。我特别欣赏它对“放下”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很多人谈到放下,总以为是需要某种仪式感,或是强迫自己遗忘。但这本书却提出了一种更具智慧的观点:真正的放下,不是让某些事物从你的记忆中消失,而是让你在提起它们时,内心不再泛起波澜,甚至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解,一种与自己的和解,与过往的和解。它让我明白了,那些曾经的伤痛,并非是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而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独特的印记,它们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当你不再害怕去触碰它们,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时,你也就真正地获得了自由。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便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充满画面感的片段,展现了主人公在自我疗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那些对内心冲突的真实刻画,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每一句话,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坎坷和失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伤痕,其实都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与这些内在的“伤痕”对话。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完美的自己,去接纳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羞耻或痛苦的经历。尤其当读到关于“不介意再度提起”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我一直以来都对某些过去的阴影耿耿于怀,总觉得一旦提起,就会重新撕裂伤口。但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放下,并非是彻底的遗忘,而是在经历足够多的时间与反思后,那些曾经刺痛你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力量,你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它们,甚至能够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我内心的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我一直试图回避的角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在面对情感困境时的那种微妙心理。我尤其被她对于“放下”的阐述所打动。一直以来,我都将“放下”理解为一种刻意的遗忘,一种强迫自己不去回想。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正的放下,并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让你在回忆起那些曾经的伤痛时,不再感到剧烈的疼痛,而是能够平静地接纳,甚至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种“不介意再度提起”的境界,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示。它意味着,我们并非需要将过去彻底埋葬,而是需要去理解它,去和解它,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个可以被提及、可以被解读的部分,而不再是我们沉重的负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且温柔的疗愈方式,它没有强制你改变,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内心的世界,最终让你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本书分为我们总能扛起所有的伤;伤再深,也有痊愈的一天;受了伤的心,请尽力自愈三个部分。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这世界没有人不带伤;那些安慰的话,常常伤我们更深;别人帮不上我们什么忙;那些无言的伤痛,都被你藏在了什么地方;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等。

评分

太贵了,没图画上的大,又薄,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吧~不错!!!!!!!!!!!

评分

买书每次都在京东 送货快 正品保证

评分

呵呵,书买回来了,最在意的她也回到身边了,这本书真是我的幸运书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

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

评分

感觉写的很好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