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治愈: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一個人的治愈: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詹姆斯,羅素.傅裏曼 著,楊沁怡 譯
圖書標籤:
  • 治愈
  • 放下
  • 成長
  • 自我
  • 心理
  • 情緒
  • 人生
  • 釋懷
  • 告彆過去
  • 積極心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工商聯閤齣版社
ISBN:97875158158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768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24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獻給所有失去所愛的人,一本自我療愈的聖經
  這世上沒有人不帶傷,真正能治愈自己的,隻有自己
  人,之所以快樂,並非刻意遺忘瞭傷痛,而是學會瞭治愈自己
  熱銷美國25年,修訂數次,20周年新紀念版,已治愈全球數百萬人的暖傷佳作
  中文版首度問世,颱灣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榜好書
  數韆位傷心人的真實分享,各界專業人士的建議和鼓勵,百萬讀者的迴饋與指教,作者投身療傷事業30餘年,課程演講遍及全美、加拿大

內容簡介

  這山長水遠的人世,沒有人不曾受過傷,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時甚至是毫無防備,一句話,一件事,就讓牽手成為陌路,讓相守成為彆離。還有那些避無可避的變數,摯愛離世、畢業、生病、失業、破財……更是傷得我們措手不及。
  沒有人喜歡這遍體鱗傷的痛,於是我們四處訴求,渴望同情,渴望理解。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真情流露換來的都是以下迴應:
  1、“不要難過瞭”“不哭瞭,乖”
  2、“振作起來,你總會找到更好的”
  3、“讓他一個人靜靜”
  4、“時間會治愈一切傷痕”
  5、“為瞭誰誰誰,你必須堅強”
  6、“讓自己忙起來”
  我們無法反駁這些話有什麼錯,但它們就是沒有任何幫助,化解不瞭痛楚,反倒徒增傷心。而那些未瞭結的傷痕,一個疊加一個,不斷纍積,似要將我們吞噬。終究,我們還是要仰賴自己,走上治愈這條路。可,如何纔能真正放下傷痛,完成治愈?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作者簡介

  約翰·詹姆斯,是美國傷心治愈協會創辦人,羅素·傅裏曼是現任協會的執行長。兩人投入療傷事業超過三十年,曾在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機構開課演講,足跡遍及美國和加拿大,已幫助數百萬的傷心人獲得治愈。

精彩書評

  如果沒有讓一段關係真正“瞭結”,心裏頭的空洞依然會在那裏,這就導緻瞭失落傷心多年未解……瞭結,不是遺忘,因為你不可能遺忘,而是要在身體上、情緒上和精神上,把“失落”發生當時來不及錶示的,做個結束,如此方能治愈。
  ——莊凱迪 颱灣Dr.Soul心靈集團負責人

  我們都有傷疤,內在或外在,無論什麼原因、傷在哪個部位,都不會讓你和任何人有什麼不同。除非你不敢麵對,藏起傷口,讓那傷暗地裏發膿潰爛,那會讓你成為一個病人,而且無論如何假裝,永遠都正常不瞭。
  —— 硃利安·費羅斯 《唐頓莊園》編劇

  當我真正願意看自己時,我可能還有傷,但我已不再盼人來療傷。我深知,通過深入生命的實相,我自己能夠療愈一切的傷口,我不再去索取彆人的愛。當我能夠療愈自己,愛從我心口流齣來,我知道,總會有一天,我也會成為愛本身,每一個經過我的人,都能聞到慈悲的芬芳。
  —— 讀者

目錄

第一部分 我們總能扛起所有的傷
第一章 這世界沒有人不帶傷……004
傷心是一種矛盾的情緒……005
不是所有傷心都關乎生死離彆……006
傷心,就是我們的心破碎瞭……008
未瞭結的過去,是我們失敗的明天……011
治愈,我們該怎麼做?……013
第二章 沒有“走不齣來”這迴事……016
傷心者一定會經曆這五個階段嗎?……016
傷心勢必會引發憤怒?……018
傷心人的共同反應……020
你真的走不齣這“傷心”瞭嗎?……023
治愈,永遠都不嫌早……026
事件的結束,並不意味傷心的結束……029
告訴自己:許多傷心,錯不在自己……031
第三章 那些安慰的話,常常傷我們更深……035
我們學瞭太多“獲得”,卻對“失去”知之甚少……037
六種安慰人的話,讓人聽瞭更傷心……040
錯誤的治愈,隻是在摧毀信任……055
推倒牆,就是路……058
第四章 彆人幫不上我們什麼忙……061
你的傷心,彆人不可能真正知道……062
當你不經意錶露傷心時,彆人是會害怕的……064
我們處理情緒的方式,大多是轉移話題……066
傷心人隻想要被聽到,而不想被修補……069
有些話題,我們不能避而不談……075
傷心不是抑鬱……077
第五章 寫給藏起失落、假裝沒事的你……081
對於過去,不該神化、也不該妖魔化……082
我們總是“假裝很好,假裝沒事”……084
“我很好”,意思是“我不好”……087
為什麼事情過去這麼久,傷心人還是意誌消沉?……088
這個世界不會與你處處為敵……090
第二部分 傷再深,也有痊愈的一天
第六章 如果一切重來,你最希望哪裏不同?……095
希望做得“不同、更好、更多”,並不等於內疚……096
誰應該為我們的痛苦負責?……098
人生很多次抓狂,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102
什麼是治愈最好的方式?……106
成功的治愈,前提是什麼?……108
我們過去是如何處理失落的?……111
飲食男女,隻能移轉,無法解脫……115
是要短期的紓解,還是要永久的解脫?……119
第七章 那些無言的傷痛,都被你藏在瞭什麼地方……123
不要因為彆人比你慘,就將自己的傷痛最小化……125
人生失落史圖是什麼樣子的?……127
迴憶所有能迴憶起的悲傷……145
經曆時間和傷心程度沒有直接關係……149
如何標示傷心程度?……151
為的是治愈自己,而非自責……153
第三部分 受瞭傷的心,請盡力自愈
第八章 你的人生還有多少未瞭結的遺憾?……160
未瞭結的,是因為做瞭或沒做……162
你的人生有什麼未瞭結?……166
瞭結,並不是要你遺忘……170
人生關係圖是什麼樣子的?……177
來畫你的人生關係圖吧!……190
正麵、負麵,由你決定……193
第九章 寫一封沒有地址的信……196
有時,我們欠的隻是一聲道歉……197
原諒是一種行動,不是一種感覺……199
情緒告白,重要又必要……204
“瞭結失落”該寫的一封信……206
治愈完成信長什麼樣子?……212
找一個人,把你的信念給他聽……215
好好處理當下的情緒……218
第十章 生活也得丟掉一些、留著一些……221
給生活來一場大掃除……222
新開一個賬戶……225
讓紀念日值得紀念……226

精彩書摘

  第三章 那些安慰的話,常常傷我們更深
  有時候,隻有當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瞭一場重大的情感失落後,纔會立馬察覺:原來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失落”的準備是那麼的不足;而且,對於如何處理傷心,以及伴隨傷心而來的大量情緒,我們是那麼的手足無措。
  每個人似乎都是如此。對於身體受傷的準備,要遠遠超過心理的受傷。一路成長到現在,我們上過無數的健康課、急救課、安全知識課,瞭解什麼狀況下應該展開什麼樣的應急治療,也知道遇到什麼突發事件,應該撥打哪個求救電話尋求緊急幫助。然而,又有人上過多少課,或者說,又有哪些課,是教我們如何處理傷心的呢?
  我們一直都在為那些外來的、可能突發的、對身體有明顯傷害的意外,做著力所能及的準備,卻從來沒有覺察過那些內在的、突然破碎的、從隱隱作痛到劇烈難忍的傷口。
  如果有人摔斷瞭胳膊,大部分人都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應該如何幫助一個傷心的人。
  在美國,離婚率高達45%,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沒有結婚、正在戀愛的人。每年都有好幾百萬段感情畫上句號,受到影響的不隻是感情中的雙方,可能還有他們的孩子、父母以及其他親友。此外,美國每年僅因為死亡事件,就有800多萬人加入傷心人的行列;還有超過1400萬隻寵物死亡,如果再加上失業或工作遭遇重挫、健康問題、財務發生巨大改變,等等,每年遭遇失落的人數更是驚人。
  我們學瞭太多“獲得”,卻對“失去”知之甚少
  從小到大,我們成長的重點,幾乎都放在學習如何獲得那些能讓我們成功和快樂的東西上。
  小時候,我們努力獲得父母的贊賞;長大一點,我們努力錶現,希望在聖誕節得到自己期盼的玩具;上學後,我們努力考高分,以期收獲老師和長輩的認可;工作後,我們努力變得更有魅力,好讓自己被同事所接受。
  這種不斷學習如何獲得具體(玩具)和抽象(注意力)事物的過程,一直持續到我們成年。廣告界人士顯然深諳此道。因為他們營銷的重點,往往就是告訴消費者:你可以通過獲取某些東西,來找到快樂和滿足。
  但現在的問題是,每個人似乎都對“獲得”有一肚子的學識和見解,卻對“失去”知之甚少,甚或一無所知。這很奇妙,也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失去是那麼的避無可避,有時甚至是可預期的,而我們卻從未正式學習,更不知該如何迴應那些勢必追隨“失去”而來的痛苦、崩潰、失落等情緒。
  更多時候, 我們隻是被告知, 不要學習如何處理失落情緒,或者至少不要去談論這些情緒。“過來人”常常苦口婆心,“事情既然都已經發生瞭,就讓它過去吧”“你必須嚮前看”“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到彆人”,等等。話雖如此, 可我們始終無法從那些失落、痛苦的感受中走齣來。
  事實上,每個人這一生勢必都會麵臨好幾次重大的失落,可問題在於,對於如何處理這些失落所帶來的情緒,我們原本就所學不多,僅有的認識還大多數是上一輩延續下來的、陳舊的、不正確的觀念。要知道,如果我們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失落,那麼,我們不如什麼都不做,也好過用那些錯誤的方法來應對人生所失。
  然而,很多時候,隻要危機降臨,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依賴以前學到的陳舊觀念來處理問題。即使我拿齣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有些舊有觀念根本起不瞭任何幫助,可一旦失落事件發生,痛苦來臨,人們還是會自然而然地求助那些舊觀念。
  這是世人一貫的模式,總是用同樣的方式來麵對世界,不斷重復自己的行為(包括肉體上和情緒上)。這種模式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它可以幫助我們形成習慣,並且維持習慣,關鍵就在於,我們該如何培養一個有助於解決傷心、處理失落的好習慣,以及在養成這個好習慣之前,你得有三個覺悟:
  第一,你必須清楚意識到,自己需要培養一個新的習慣。好比你拿起這本書,這就意味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需要有更加有效的信息和習慣來處理傷心。
  第二,你得學習形成新習慣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比如,你想解決傷心,那麼你就要學習哪些觀念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而且在找到可行方式之前,你不可以輕舉妄動。
  第三,你必須不斷實踐這些新的觀念,直到它慢慢變成你的習慣。
  六種安慰人的話, 讓人聽瞭更傷心
  你或許已經知道,我們過去一直被灌輸瞭太多錯誤的觀念來治愈傷心,同時也在用不正確的方式應對人生一連串的失落。所以接下來, 我會列舉六種生活中常見的錯誤觀念,來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培養新的習慣來解決失落、處理傷心。
  一、“不要難過”
  拿約翰的經曆來說,他第一次感覺到傷心是在5歲的時候:摩卡是一隻狗,從我一齣生,它就一直在我們傢。
  這傢夥似乎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我,沒事兒總是慢悠悠地繞到我的小床前,蹲立著,目不轉睛地守著嗷嗷待哺的我。
  後來,我慢慢會爬瞭,便開始去抓它的尾巴,可它從來都沒有抓狂、抗拒過,而是乖乖地任我捉弄,有時甚至還會搖著尾巴逗我玩兒。等我再大一點的時候,幾乎我去哪兒,摩卡就會跟到哪兒。無聊的時候,我們也會玩會兒遊戲。比如,我往遠處丟些小玩意兒,很快摩卡再把它們撿迴來。
  那個時候,每天晚上摩卡都會磨蹭到我的床頭,想要和我一起睡。這遭到瞭媽媽的強烈反對,可摩卡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盡各種辦法睡到我旁邊。
  後來媽媽隻好妥協默許。
  然而,之後的一天清晨,我起床瞭,卻發現摩卡不為所動地躺在床腳。這傢夥真懶,我心想。於是,我趴上前,準備好好捉弄捉弄它。可當我的手剛一觸碰到它身體,就立馬被嚇得縮瞭迴來。冰的!摩卡的身上冰涼冰涼的!我很害怕,那一刻,害怕到瞭極緻。
  我想到瞭打電話給媽媽。經過幾秒的停頓,媽媽在電話那頭小心翼翼地告訴我,寶貝,摩卡死瞭。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媽媽很努力地想要跟我解釋什麼是死亡,可她始終沒有解釋清楚。
  摩卡離開後的好幾天,我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哭個不停。爸爸媽媽無計可施,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幫助我。
  最後,爸爸開口道:“不要哭,等周末我再買一隻狗給你。”
  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細思之下你會發現,它非常值得我們深究。
  具體來說。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就是耳濡目染的影響式學習。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在他剛齣生的頭幾年,最常接觸到的對象就是父母,所以他常常會通過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學習。等他長到瞭一歲半的年紀,逐漸有瞭言語能力,就不隻會觀察父母的行為,還會試著去理解父母說的話包含瞭哪些意思。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約翰爸爸說的這句話:
  不要哭……
  言下之意:不要難過。
  ……等周末我再買一隻狗給你。
  言下之意:找新的、另外的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這句話的影響對小約翰而言可想而知。
  作為一個崇拜父親、把父親視作權威,並渴望得到父親認可的年幼小孩,約翰百分百相信爸爸說的話,所以從那時起, 他的小腦袋裏就有一個觀念形成, 那就是: 麵對失落,不要難過。約翰認為,既然爸爸一直都是用這種方式來麵對死亡,那我也應該這樣麵對死亡纔對。
  約翰說,那個周末,爸爸果然帶他去買瞭一隻新的狗迴傢:我還是很想念摩卡,卻一直沒有告訴任何人。我不想讓他們不開心。雖然過瞭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確有點忘瞭摩卡,但同時,我也很難再像愛摩卡一樣,來愛現在這隻新狗。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但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約翰之所以無法愛上這隻新狗,可能(其實是非常有可能)是因為在情感上,他還沒跟原來的摩卡做個瞭結。
  ……

前言/序言

  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生命就是愛。
  我們活著,我們愛著。愛命途相伴之人,新的,舊的,緣深緣淺;愛過往所經之事,酸甜,苦辣,鹹淡相宜;愛念之所及之物,流年,新歲,意味綿長;還愛那些懵懂的期冀,花樣的理想,慣常的安適,長情的陪伴……
  然而,生命本是無常。當我們愛著,就勢必要承受傷害和失去之險。因人生有太多的突如其來和當頭一擊,無論你怎麼嗬護,都不可避免地,要與“失落”暗夜相逢。可能是你愛的人突然離世,可能是你的戀情毫無防備走嚮瞭終結,可能是你朝暮企盼的充實、成就和美好,終究沒能在預設的日子到來,可能是那些你習以為常的健康、財力、舒適、堅固,一夕化為烏有。於是,傷心成瞭我們每個人生命中必經的路程。
  很多人不曾設防,就跌倒在傷心的路口,他們輾轉反側,盼人來療傷。然幾番訴求,終是明白,沒有人真正在乎你怎樣在深夜號啕、哀慟,也沒有人真正知曉如何治愈你來時的負傷。這個世界迷信堅強,每個人都在勸慰你“不要難過”“事情既然發生,就讓它過去吧”“你必須嚮前看”“振作起來,你會找到更好的”“控製一下你的情緒,你不能這樣倒下去”“你要為某某某堅強起來”……你很難說齣這些勸慰的話有何不妥,但它們就是毫無幫助,反倒令人心生疑惑,仿佛哀訴、迷失、茫然、崩潰、流淚,或是讓自己“倒下”,根本就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很多人就此閉嘴,學會僞裝,假裝沒事,假裝很好,在被彆人肯定的目光下繼續過生活。他們把傷痕藏得深,不易被人察覺,亦不敢兀自觸碰,就這樣讓它們潛藏在脆弱心靈的黑暗裏,掩飾在歲月青苔的覆蓋下,以為時間之手可以慢慢將它抹去。
  但他們不曾知曉,有些傷痕,越想隱藏,越是生長。有時候,隻消一首歌、一句不經意的言語或一個輕忽的動作,就足以變成猝不及防的匕首,掘開他們靈魂深處所有脆弱的缺口,缺口下正是那些肆意滋長的傷。而時間,是靠不住的。多少人在漫長的一生裏放任傷痛,迷信著時間能治愈一切,到頭來纔發現,時間本身並沒有任何治愈功能,不能止血愈傷,更不能填補缺口—— 時間隻會使那傷暗地裏發膿潰爛,再無生機。
  是時候,放下這些錯誤的執念,和不解的迷惑。傷心不是你的錯,偶爾難過也是無傷大雅,你當然可以允許自己倒下,但不可以徹底倒下。更多時候,與其讓生命一直陷落在傷心難過之中,不斷地嚮下沉溺,不如投身躍入悲傷之中,讓生命從哀慟的火焰裏獲得重生。正如浴火鳳凰從烈焰之中獲得重生一樣,我們也可以從失落傷心中成長。
  關鍵就看我們的自愈能力,以及是否有堅定的意誌、不懈的勇氣,迴到過去所有的傷痛中,將它們實實在在地清理。清理,不是讓你遺忘,因為你不可能遺忘,而是好好整理過去的關係,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一步步尋到這些關係中未瞭結的部分,瞭結它們。唯有如此,當下一次傷痛來臨之時,我們纔不緻因那某人、某事、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言語,而亂瞭全部的心緒,一而再、再而三地陷落新傷疊加舊傷的苦痛陷阱。也唯有如此,我們纔能真正放下傷痛,無所畏懼地治愈自己。



《靜水流深:與自我和解的旅程》 這是一本關於內在探索與成長的書,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心靈雞湯,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對話之旅。書中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販賣速成的幸福秘方,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在人生跌宕起伏中,我們如何與內心的不安、失落、甚至憤怒共處,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 本書的主旨在於理解“放下”的真正含義,它並非遺忘或壓抑,而是學會以一種更成熟、更具智慧的態度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睏擾我們的經曆,從中汲取養分,而非讓它們繼續成為束縛前進的枷鎖。它強調的是一種內在的接納,一種對過往的釋懷,以及對當下更深刻的覺察。 書中探討瞭許多我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普遍睏境。比如,我們如何應對人際關係的疏離與創傷?當期待落空,失望如潮水般湧來時,我們內心的聲音是否變得嘶啞?我們又該如何麵對那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那個曾經犯過錯誤、受過傷害,也曾經傷害過彆人,卻依然渴望被愛和理解的自己? 作者以一種近乎絮語的方式,娓娓道來。他/她並沒有刻意營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筆墨聚焦於那些微小卻深刻的瞬間。可能是午後一杯咖啡的沉思,可能是獨自一人漫步街頭的感悟,也可能是迴憶起某個久遠的日子,內心湧起的復雜情感。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卻承載著作者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書中會涉及一些關於情緒管理的探討,但並非簡單地教授如何“控製”情緒,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情緒的根源,學會識彆那些隱藏在情緒背後的需求和恐懼。它鼓勵我們,與其對抗內心的陰影,不如嘗試去擁抱它們,理解它們,最終將它們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關於“放下”,書中呈現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一種持續的練習,一種對自我和生活保持開放態度的體現。它理解放下並不意味著失去,而是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讓心靈獲得輕盈,得以重新呼吸,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詩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像是老友間的促膝長談,在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敘述中,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讀者可以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發現自己內心的迴響,並從中獲得慰藉與啓發。 它或許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你一直以為自己已經“過去”的事情,讓你發現,原來那些所謂的“放下”,不過是將它們深埋,而未曾真正地去理解和和解。當有一天,你能夠不帶評判地、平靜地再次提起它們,並從中看到自己的成長,看到生命的韌性,那纔是真正的放下。 《靜水流深:與自我和解的旅程》是一本適閤在安靜的時刻閱讀的書,它不急於給你答案,而是為你提供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讓你深入探索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它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限的療愈力量,而真正的治愈,源於我們對自己的全然接納,源於我們敢於麵對內心的真實,並最終與那個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 它鼓勵我們,即使在最孤獨的時刻,也要相信內心的聲音;即使在最迷茫的時候,也要保持對生命的熱愛與探索。這本書,將成為你踏上這場自我發現之旅時,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同行者。它不會替你走路,但會為你照亮前方的路,讓你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之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我內心的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我一直試圖迴避的角落。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她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人在麵對情感睏境時的那種微妙心理。我尤其被她對於“放下”的闡述所打動。一直以來,我都將“放下”理解為一種刻意的遺忘,一種強迫自己不去迴想。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真正的放下,並不是抹去記憶,而是讓你在迴憶起那些曾經的傷痛時,不再感到劇烈的疼痛,而是能夠平靜地接納,甚至能夠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種“不介意再度提起”的境界,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啓示。它意味著,我們並非需要將過去徹底埋葬,而是需要去理解它,去和解它,讓它成為我們生命中一個可以被提及、可以被解讀的部分,而不再是我們沉重的負擔。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且溫柔的療愈方式,它沒有強製你改變,而是引導你一步步去探索內心的世界,最終讓你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力量。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鼕日裏的一杯熱飲,暖心又舒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暫時躲避外界紛擾的角落,靜靜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這種力量並非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溫和而堅定的。它像是一束光,穿透瞭我們內心深處的迷霧,讓我們看清瞭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未解的心結。我特彆欣賞它對“放下”這個概念的深入剖析。很多人談到放下,總以為是需要某種儀式感,或是強迫自己遺忘。但這本書卻提齣瞭一種更具智慧的觀點:真正的放下,不是讓某些事物從你的記憶中消失,而是讓你在提起它們時,內心不再泛起波瀾,甚至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它們。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解,一種與自己的和解,與過往的和解。它讓我明白瞭,那些曾經的傷痛,並非是我們前進的絆腳石,而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獨特的印記,它們塑造瞭今天的我們。當你不再害怕去觸碰它們,去理解它們,去接納它們時,你也就真正地獲得瞭自由。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的文字仿佛有著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及到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陷入沉思,迴想自己的過往,那些曾經讓我痛苦、讓我糾結的瞬間,在作者的引導下,似乎都有瞭新的解讀。這本書對於“放下”的理解,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曾經以為,放下就是將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忘記,永遠不再去想。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放下,是一種更成熟、更深刻的境界。它不是遺忘,而是接納,是允許那些曾經的傷痛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再被它們所定義。這種“不介意再度提起”,在我看來,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意味著你已經不再是那個被過去所奴役的自己,你已經學會瞭如何與自己的陰影共存,甚至能夠從那些曾經讓你痛苦的經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它鼓勵我們去麵對那些難以啓齒的過去,去理解它們,去療愈它們,最終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輕鬆和自由。

評分

初讀這本書,我便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沒有采用宏大的理論框架,也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充滿畫麵感的片段,展現瞭主人公在自我療愈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細膩的情感描寫,那些對內心衝突的真實刻畫,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迴味作者的每一句話,感受其中蘊含的情緒。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經曆各種各樣的坎坷和失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傷痕,其實都在悄悄地塑造著我們。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與這些內在的“傷痕”對話。它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不完美的自己,去接納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到羞恥或痛苦的經曆。尤其當讀到關於“不介意再度提起”的章節時,我深有感觸。我一直以來都對某些過去的陰影耿耿於懷,總覺得一旦提起,就會重新撕裂傷口。但這本書告訴我,這是一種誤解。真正的放下,並非是徹底的遺忘,而是在經曆足夠多的時間與反思後,那些曾經刺痛你的事物,已經失去瞭它們原有的力量,你能夠以一種更平和、更超然的態度去麵對它們,甚至能夠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寜靜和內斂,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傳遞的治愈力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裹挾,內心疲憊不堪,卻又找不到有效的齣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喧囂的都市中,為你開闢瞭一方可以安心休憩的港灣。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心靈雞湯的讀物,而是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那些曾經讓你耿耿於懷的過往。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放下”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深刻和 nuanced。它並沒有鼓勵你遺忘,而是教你如何與傷痛共存,如何讓那些曾經讓你痛苦的經曆,在時間的沉澱下,轉化為滋養你成長的養分。這種“不介意再度提起”,並非是一種麻木,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更自由的姿態,是對自己和過往的和解。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放下,不是將某些東西強行塞進箱子鎖起來,而是能夠坦然地打開那個箱子,重新審視,並且不再被其中的物品所捆綁。這種智慧,是通過細膩的筆觸,一點點滲透進讀者的心田,帶來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書,值得一讀

評分

包裝完好,京東快遞小哥送貨及時。

評分

東西非常不錯~送來的很快~而且書內容很不錯~看著很舒服!

評分

看過後覺得作者寫的蠻有道理的!

評分

這本書非常喜歡哦!(●'?'●)??

評分

還沒看,希望不錯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評沒話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