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說:“一個學者zui重要的品格是崇尚真理。一個作傢zui重要的品格是真誠。無論作傢采用什麼寫作方式,呈現怎樣不同的風格,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傢,必須真誠。真誠是作傢的寫作態度,又是作傢的倫理道德。以真誠的態度寫齣真實的人性與真實的生存環境,不欺騙讀者,就是善。”劉再復在這本書中實現瞭zui高程度的真,把自己的人生、內心曆程與真實的精神世界和盤托齣。
思想者自述文叢:
一群當代中國耳熟能詳的人文名傢;
一部多領域、多聲部多重奏的文化交響;
一次思想界活化石般如椽巨筆們的傾情自述;
一場值得期待的群英薈萃的傳記盛宴……
劉再復是自80年代以來在華文界就極有影響的人文學者、評論傢和作傢,其著述和文學觀深刻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該書以真誠坦率不虛飾的態度,懇談自己的讀書時代、學術研究及寫作曆程,兼及文化批判以及自己“兩度人生”不同的人生觀,等等。一代學人的成長履跡與心路曆程,盡在其中。
劉再復,1941年齣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曾任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兼任國務院社會科學基金會文學組負責人。1989年齣國後曾在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等院校擔任訪問學者、客座教授、講座教授。著有《漂流手記》十捲及《人論二十五種》《太陽?土地?人》《人間?慈母?愛》《尋找的悲歌》等散文和散文詩集。齣版的學術著作有《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性格組閤論》《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放逐諸神》《童心百說》《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等。
關於兩次人生的答問 劉再復 吳小攀------------------
讀書時代----------------------------------------
社科院歲月--------------------------------------
去國懷鄉----------------------------------------
歸國之路------------------------------------
婚姻傢庭-----------------------------------------
學術研究------------------------------------
散文創作----------------------------------------
文化批判------------------------------------------
讀書經驗-----------------------------------------
師友紀事------------------------------------------
曆史人物評騭--------------------------------------
“懺悔意識”--------------------------------------
關於當下世事------------------------------------
關於第一人生與第二人生---------------------------
關於祖國---------------------------------------
關於知識----------------------------------------
關於政治----------------------------------------
關於理想社會-------------------------------------
關於近代史--------------------------------------
關於革命與啓濛-------------------------------------
關於宗教-----------------------------------------
關於文學--------------------------------------
關於哲學思維------------------------------------
關於後現代主義---------------------------------
警惕文化變形變質--------------------------------
關於禪宗文化-------------------------------------
關於迴歸童心--------------------------------------
漸進式文化更新-----------------------------------
走嚮人生深處 劉再復 吳小攀-------------
第一人生與第二人生概說----------------------------
兩次人生不同的人生觀--------------------------
我的寫作史-----------------------------------
寫作的五個維度----------------------------------
“我注魯迅”和“魯迅注我”的幼稚開端------------------
人性真實的第一次呼喚-------------------------------
“主體飛揚與超越”引發的論爭--------------------------
為瞭現實對話的傳統批判------------------------------
走齣共犯結構和中西文學的宏觀比較----------------------
第二人生的自救性寫作-------------------------------
《告彆革命》兩邊不討好--------------------------------
返迴古典與夢醉紅樓---------------------------------
兩座地獄之門的發現----------------------------------
守護個性“五四”和拒絕孔子還鄉-------------------------
人性真實的第二次呼喚-------------------------------
曆史長河中的15種思想顆粒----------------------------
最後的覺悟:無目的寫作-------------------------------
劉再復“自述”文選--------------------------
學術自述-----------------------------------------
第三旅程告示--------------------------------------
迴望80年代--------------------------------------
上海,助我思想飛揚的上海-----------------------------
劉再復簡明年譜 劉鋒傑 李春紅-------------------
劉再復著作齣版圖錶 葉鴻基整理-----------------------
後記--------------------------------------------
吳小攀:您給人的總感覺,是積極、嚴肅地對待人生。用“積極”和“嚴肅”這兩個詞語描述您的人生,閤適嗎?
劉再復:閤適。我對待人生的確是“積極”的,我覺得對於一個人尤其是對於一個知識分子,沒有什麼比“消沉”更容易的瞭。人生最可怕的狀態是懶洋洋的狀態。我一直認為,人生有很嚴肅的一麵。這並不是說,人生需要老是闆著麵孔,什麼方麵都很嚴肅,例如吃飯、遊玩、上廁所等等,就不要那麼嚴肅。談情說愛也彆那麼嚴肅,但確有嚴肅的一麵。對待工作,對待知識,對待曆史,對待祖國,對待維係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則,等等,都有極嚴肅的一麵;在這些方麵,我告誡自己要嚴格地守持道德底綫。1989年我到美國後,許多朋友勸我申請政治避難,但我堅決拒絕。對於我來說,這是良知拒絕。良知係統包括良知關懷與良知拒絕兩個方嚮。拒絕也是良心的一種錶現。我在兩年後申請瞭傑齣人纔綠卡,並獲得批準。
吳小攀:您喜歡禪宗,禪宗是很隨意的,它能稱得上是積極、嚴肅嗎?
劉再復:我的確喜歡禪宗,它的確有隨遇而安的一麵,也就是生活得很自然的一麵。有這一麵,纔能放下對權力、財富、功名的追求,纔能超越無所不在的世俗功利的誘惑。但禪宗尤其是慧能,他們對待生活是很嚴肅的,他們破妄念,也拒絕妄言妄行。他們一直在思索人生的真諦,努力悟“道”,也就是嚮世界的真理靠近,這種態度其實是很積極很嚴肅的。
吳小攀:您積極嚴肅而又能放得下的人生態度背後,一定有堅定的人生觀,能不能講講您人生觀的基本點是什麼?
劉再復:我從未刻意地給自己製定人生觀的基本點,但我的立身態度又確實與常在腦中心中盤鏇的幾個念頭有關。例如,“人生隻一迴”,這個觀念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影響瞭我。開始接受這一觀念是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蘇聯小說那裏學來的,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那一段話對我影響很大:“生命對於我們隻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迴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位革命英雄確實影響瞭我。這之後,我又接受愛因斯坦“走一遭”的思想。他臨終前告訴傢人說,如果你們想紀念我,就在我的碑石上寫一句話:“愛因斯坦到過地球一迴。”這是另一次對我心靈的衝擊,它使我更自覺地意識到,我們隻是來地球一迴,不會有第二迴。要充分珍惜這一迴,要積極對待這一迴。這一迴不可重復,不可重演。每一瞬間都不可復製。
吳小攀:這一迴還很短,幾十年而已。
劉再復:對,人生隻一迴,是第一觀念。人生隻是瞬間,這是我的第二觀念。什麼真理都可能是相對的,但說人生很短,時間不夠用,則肯定是絕對真理。因為人生隻是瞬間,轉眼即逝,因此要充分珍惜,更應當積極,要盡可能地吸收各種知識,盡可能地生活與工作。
吳小攀:據說您每天6點鍾就起來寫作,幾十年如一日,精神狀態極好,是否與這種人生觀念有關?
劉再復:當然有關。我從小就有早起的習慣,“聞雞起舞”,對於我來說,是無師自通。聽祖逖故事之前,我就聞雞起舞瞭,不過不是如祖逖起而舞劍,而是起而讀書寫作。後來讀瞭曾國藩呼喚子弟“黎明即起”的傢書,我更是珍惜每一個早晨,珍惜每一個黎明。黎明太美瞭,我韆百次感慨過。早起不僅是為瞭贏得早晨的時間,而且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狀態。
吳小攀:把握“人生隻是瞬間”的道理,一定還影響瞭您的內心和您的整個性格與品格。
劉再復:很對。所以我特彆欣賞詩人艾青對我一再重復的一句話:因為人生很短,所以不能講假話。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靈魂受到震動。是啊,既然人生這麼短,我們為什麼要扭麯自己的靈魂和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天性與天真去說一些迎閤社會、迎閤他人的假話。人生這麼短,我們的靈魂應當高高地站立於大地之上,來地球隻一迴,靈魂應當快快樂樂、堂堂正正地訴說自己的觀感,該說的話就說,不情願說的話就不說,這纔是詩意棲居。
吳小攀:艾青的說法是有一個邏輯,就是人生短所以不可講假話。那麼,是否可以說,人生如果長瞭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時候“扭麯”一下自己?
劉再復:恐怕不能這麼說。人生即使超過百年,也還是很短,在宇宙運行中,也隻是一刹那。麵對無限的時空,生命實在太渺小、太脆弱,人生絕對是短的,活到200歲也是短的。艾青正是看到人生隻是短暫的存在,因此覺得這一存在必須擁有尊嚴。而要擁有尊嚴,關鍵是要活在真實中,而不是活在虛假中。
吳小攀:麵對無限時空,我們個人感到很渺小,許多人的人生空無感,是不是也是從這裏産生的?
劉再復:麵對無限時空,知道時間空間沒有邊界,也就是知道“天高地厚”和自己的無識無知,這纔有高貴,纔有謙卑。人貴有自知之明,首先是貴在知道自己在大宇宙、大時空中的位置,在空間中,我們隻是一粒塵埃;在時間中,我們隻是短暫的一閃爍。瞭解這一點,可以避免充當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負麵後果,是製造瞭一大群天不怕、地不怕、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這些人極端自戀、自負,極善於自售、自吹。
吳小攀:這種文化性格是不是與“文化大革命”中教育被破壞有關?
劉再復:當然有關。“教育革命”的危害,在當時隻能看到錶麵,也就是當時隻能看到校捨門窗被打破,老師被汙辱,師道尊嚴掃地。而對深層的破壞則要在20年、30年後纔能呈現齣來,現在一些五六十歲的學人、政人、商人,就是當年的紅衛兵。他們的排他性、攻擊性以及無道德底綫意識和無規則心態,現在全都暴露齣來瞭。“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有理”,使他們把“無法無天”視為天經地義。
吳小攀:在第一人生與第二人生中,您個人的人生觀有沒有變化?
劉再復:如果用《易經》的語言來錶達,我想這樣迴答:有“不易”的一麵,又有“易”的一麵。鄭玄(鄭康成)說《易經》包含三易,即“簡易”“變易”和“不易”。“簡易”是指萬物由簡嚮繁發展變化,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漸變。“變易”則指萬物的較大的變動,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變革,甚至包括裂變、突變。“不易”則是指永恒不變之理與永久不變之態,如“天地之大德四生”,這個基本大道理是韆年不朽、萬年不易的。對我來說人生也有不易的理念,這就是積極、嚴肅、奮發、崇尚真理等基本點永遠不能變,無論是在第一人生中還是第二人生中都一樣。但是,立身態度卻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很難描述,我們不妨藉用薩特的存在主義命題來說明一下。他的著名公式叫作“存在先於本質”,我理解為“生活先於生活的意義”。在第一人生中的青年時代,我拒絕這一公式,絕對履行反命題,即履行“本質先於存在”,也就是先確認生活的目標與生活的最高目的,然後再生活。作為少先隊員與共青團員,我首先確認的是共産主義目標,然後為此而生活,甚至可以為此而犧牲。1986年我提齣“文學主體性”命題,開始打破“本質先於存在”的公式,強調瞭作傢首先是作傢(不是革命者),是個體(不是整體代錶),是文學存在(不是現實的黨派存在),把現實主體與藝術主體分開。認為作傢詩人進入文學藝術活動應當懸擱現實主體特性(黨派性),而以藝術主體的特性(超越性、個性)參與文學藝術活動。也就是說,先為文學而文學,為藝術而藝術,然後,再為意義而文學和為意義而藝術。我在論文中認定意義乃是藝術創造的産物,不是預設的先驗之物。“論文學的主體性”背後的哲學是“存在先於本質”,結果引起瞭強烈反彈。當時我自己心裏明白我在做哲學變易,但不公開端齣存在主義命題,否則反彈將更劇烈。不過,80年代我的行為還是止於文學理念的變革,自己的立身態度並沒有變化,基本上還是本質在先,存在在後,還是把國傢事業、集體事業放在第一位,認為自己提齣的文學新觀念、新方法也是為瞭國傢文學事業的繁榮。在社會現實生活層麵上,我的人生觀重心還是整體、集體而非個體。
到瞭海外之後,也就是進入第二人生之後,我沒有什麼整體、集體事業的責任在身,完全迴歸到個體,隻用充分個人化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看文學藝術,自然地就把“存在”放在首位。寫作隻是個體生命需要,沒有任何外部需要,包括沒有個人的功名需要,隻是為文學而文學,所以我在《紅樓四書》的總序中稱贊王強說得好,他說我的海外寫作,很像講述“一韆零一夜”故事的那個宰相女兒,講述隻是為瞭活下去,不講述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就沒有明天,講述完全是個體存在的生命需求,沒有其他的“本質”需求和意義需要。在海外20年,我也首先為生活而生活,放下許多精神包袱而生活,充分生活,充分活在當下,不再為未來的某個“本質”操心,不再為自己製造任何幻象,因此活得很自在,可說是得大自在,至少是得小自在。但我仍然抓緊時間,20年如一日地天天黎明即起,從早晨6點到9點絕對處於沉浸思考狀態、麵壁寫作狀態。自由自在並不等於對自己自由放任,我還是一如往昔地積極生活,隻是不像以往那麼沉重。
吳小攀:讀您的《漂流手記》,感覺您到海外對於人生的瞬間感加重瞭,但又讓人感到輕鬆,這正是您已告彆瞭許多“本質”而充分活在當下。
劉再復:是的,既不糾纏於過去,不迷戀過去的光榮,也不執著於未來,不再製造幻想與烏托邦,隻活在當下,就在當下感悟真理,創造存在意義。
……
“思想者自述文叢·兩度人生:劉再復自述”,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我對於那些能夠深刻反思自身經曆,並從中提煉齣思想精華的自述作品,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兩度人生”這個說法,更是點燃瞭我探究的欲望。它暗示著一種生命的轉摺,一種內在的蛻變,一種超越瞭簡單的綫性敘事的復雜人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怎樣的經曆,怎樣的思考,讓劉再復先生的人生呈現齣“兩度”的樣貌?是某個時代的洪流,某個重大的曆史事件,塑造瞭他的人生軌跡?還是他自身不斷進行的自我審視和精神探索,促使他完成瞭從“一度”到“二度”的跨越?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位思想者如何坦誠地剖析自己,如何深刻地理解人生,以及如何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抵達新的認知高度。這種對人生深度和思想廣度的追求,正是我在閱讀中不斷尋覓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張力,“思想者自述文叢”預示著這是一次深刻的內心探索,而“兩度人生:劉再復自述”則直接點明瞭作者的身份和這本書的核心——他的人生經曆,並且不是一次尋常的綫性敘事,而是“兩度”,這暗示著某種轉摺、蛻變,甚至是重生。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坦誠剖析自己人生軌跡,尤其是那些經曆過重大轉摺的人物傳記或自述深感興趣。因為人生中的“兩度”往往意味著放棄瞭舊的自我,迎接新的可能,這其中必然充滿瞭掙紮、反思和智慧。想象一下,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瞭某種徹底的改變,仿佛經曆瞭兩次截然不同的人生。這種經曆會讓一個人對生命、對社會、對自我産生何等深刻的洞察?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事件,什麼樣的思考,讓劉再復先生的人生劃分為“兩度”?這種劃分是外部環境的劇變,還是內心世界的覺醒?他又是如何在這種改變中尋找新的意義和方嚮的?作為讀者,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窺見一位智者如何麵對人生的起伏,如何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重建中,抵達新的精神高度。這種對生命深度的挖掘,對精神成長的追溯,是吸引我的最根本原因。
評分我一直對那種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文學作品情有獨鍾,而“思想者自述文叢”這個係列名稱,無疑就已經點明瞭其核心價值。當我看到“兩度人生:劉再復自述”這個具體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人生際遇、身份認同和精神蛻變的畫麵。特彆是“兩度人生”這個概念,極具啓發性。它不像是一帆風順的單綫敘事,而是暗示著一種戲劇性的轉摺,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我不禁猜測,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反思,促使一位“思想者”經曆瞭如此顯著的人生劃分?這種“兩度”是外部環境的強迫,還是內在覺醒的必然?我非常好奇劉再復先生將如何在這本書中,細緻地描繪他從“一度”走嚮“二度”的整個過程。這其中必然包含瞭大量的內心掙紮、思想碰撞,以及對過往的審視和對未來的期許。作為讀者,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跟隨他的腳步,一同體驗這種生命軌跡的深刻轉變,從中汲取關於勇氣、關於智慧、關於如何在變化中找到自我的力量。這種對人生本質的探索,對精神曆程的呈現,是我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兩度人生”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作為一本“思想者自述”,我預感這不會是一本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靈魂剖析。我特彆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讓劉再復先生的人生被劃分為“兩度”?是某種重大的社會變遷,某種個人命運的轉摺,還是內心深處某種信念的崩塌與重塑?這種“兩度”是否意味著某種巨大的反差,某種徹底的改變,甚至是“脫胎換骨”?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窺見他如何迴顧過往,如何審視自己,又如何在經曆過“一度”人生後,開啓瞭那個截然不同,卻又可能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二度”人生。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一個真正的“思想者”,是如何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保持獨立思考,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這種對人生復雜性和豐富性的深刻描繪,是吸引我的最大亮點。
評分“思想者自述文叢·兩度人生:劉再復自述”,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吸引眼球。我一直對那些有深度、有思想的自述性作品充滿好奇,而“思想者”這個前綴,更是將期待值拉滿瞭。更何況是“兩度人生”,這絕非簡單的個人經曆迴顧,而是可能蘊含著某種重大的轉摺、蛻變,甚至是精神上的涅槃。我特彆想知道,在劉再復先生的人生中,究竟是怎樣的經曆,怎樣的思考,構成瞭這“兩度”?是某個關鍵的節點,某種深刻的頓悟,讓他的人生有瞭截然不同的麵嚮?又或者,這種“兩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反思和超越的過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他對生命、對社會、對曆史的獨特見解,看到他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以不同的視角審視世界,又如何在這種審視中不斷塑造和完善自我。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次對人生哲學和社會現實的深度探討。我對這種能夠引發讀者共鳴,並啓迪更深層思考的作品,有著天然的嚮往。
評分一本好書,值得推薦。好!
評分劉再復先生對自己要說的心裏話。
評分一本好書,值得推薦。好!
評分劉再復先生對自己要說的心裏話。
評分劉再復先生對自己要說的心裏話。
評分一本好書,值得推薦。好!
評分劉再復先生對自己要說的心裏話。
評分劉再復先生對自己要說的心裏話。
評分一本好書,值得推薦。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