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子栋,张建立,苏雪红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质量检测
  • 质量评定
  • 工程质量
  • 检测技术
  • 评定技术
  • 建筑施工
  • 工程验收
  • 建筑标准
  • 质量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0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3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7
字数:7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及质量监督检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建筑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师生。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设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但是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迅速发展,建筑市场的兴旺,特别是建筑施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施工企业素质低下,技术力量薄弱,对建筑施工的规范和质量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控制能力较差,施工单位对见证送样取样不是很重视,导致检测单位检测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工程实体质量。从而使工程上的不合格材料和实体质量问题得不到发现,给工程结果留下了不安全隐患。因此,建设工程必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管理工作,建立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管理人员对施工企业的现场取样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滋生了由于试样缺少真实性和代表性而出现样品合格,但工程实体质量不合格的不良现象,使质量检测手段失去了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因此,为保证所留和所送的试样能代表工程的真实质量状况和取样的真实性,保证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我们根据各类建筑材料的新规范和标准,编写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旨在宣传、推广这些新规范和标准,推广工程材料及结构取样、检测试验和质量评定的方法,使建筑工程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并促进材料进场后见证取样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包括了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常用方法,如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使用、数理统计及抽样技术、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等,对目前国内外较先进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工程材料的检测技术(基础回填材料、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用集料、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建筑砂浆、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钢筋焊接、钢筋机械连接、墙体材料、防水材料、建筑门窗、建筑幕墙、装饰材料、给排水用管材及管件、简易土工、建筑用密封胶);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检测技术(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幕墙工程检测);以及建筑节能工程检测技术(建筑节能工程检测概述、节能材料与设备的基本规定、检验内容及取样要求、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技术、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技术)。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及质量监督检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建筑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新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概述、砂浆和混凝土用原材料及检测、混凝土及检测、建筑砂浆及检测、墙体材料及检测、建筑钢材及钢绞线检测、防水材料及检测、建筑功能材料及检测、建筑门窗及检测、建筑幕墙工程检测、简易土工检测、结构工程的质量检测、地基及桩基工程施工质量检测、钢结构工程的质量检测等主要检验方法、取样方法及其质量要求。
  本书特别强调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不仅可以作为工程质量检测试验、见证取样、工程设计、建设监理、材料采购、材料生产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实用技术手册,而且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国防工程、建筑装饰工程等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柴子栋,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德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检测站站长,主要从事全市检测机构管理和全市检测行业技术管理工作。(1)现场检测项目:混凝土预制构件检测;混凝土及砌体主体结构检测;基桩检测;地基检测;钢结构检测;建筑保温现场施工质量检测。
  (2)室内检测项目:粗细骨料检测;水泥检测;外加剂检测;混凝土及砂浆;钢筋(包括焊接、机械连接件)检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检测;防水材料检测;建筑保温材料检测;装饰材料检测;水暖材料检测;建筑门窗检测;建筑照明电器检测;墙体材料检测;建筑用瓦检测;建筑用砂石检测;预应力钢绞线及锚夹具检测;简易土工检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概述1
第一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基本知识1
第二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及送检制度1
一、见证取样及送检的范围和数量2
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程序2
三、见证人员和取样人员的基本要求和职责2
四、见证取样和送检的管理3
第三节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管理3
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3
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特点4
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目的6
第二章砂浆和混凝土用原材料及检测7
第一节气硬性胶凝材料7
一、建筑石灰7
二、建筑石膏9
第二节水硬性胶凝材料10
一、通用硅酸盐水泥11
二、白色硅酸盐水泥19
三、彩色硅酸盐水泥20
四、道路硅酸盐水泥21
第三节骨料22
一、细骨料 (砂子)22
二、粗骨料(石子)29
第四节掺合料36
一、粉煤灰37
二、矿渣粉40
三、硅灰42
第五节拌合水49
第六节外加剂50
一、混凝土外加剂概述50
二、外加剂的技术性能50
三、外加剂使用中的质量控制52
四、混凝土外加剂均匀性检测53
第三章混凝土及检测57
第一节混凝土概述57
一、混凝土的分类57
二、混凝土的特点58
三、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59
第二节拌合物的和易性及检测61
一、混凝土拌合物的概述62
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62
第三节混凝土强度及检测64
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强度等级65
二、混凝土试样的制备及取样65
三、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66
四、混凝土抗折强度检测68
第四节混凝土耐久性及检测69
一、混凝土的抗渗性69
二、混凝土的抗冻性69
三、混凝土的抗侵蚀性70
四、混凝土的抗碳化性70
五、混凝土的碱�补橇戏从�70
第五节其他品种混凝土71
一、预拌混凝土71
二、高性能混凝土75
三、防水混凝土81
第六节混凝土的强度评定89
一、混凝土质量波动规律90
二、混凝土的生产控制90
三、混凝土的合格性控制91
第四章建筑砂浆及检测95
第一节砌筑砂浆95
一、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95
二、建筑砂浆的技术性质96
第二节预拌砂浆99
一、预拌砂浆的分类方法99
二、预拌砂浆的技术性能99
第三节建筑砂浆性能检测103
一、检测的主要依据104
二、试样制备及取样104
三、砂浆的稠度检测104
四、砂浆分层度检测105
五、砂浆的密度检测105
六、砂浆保水性检测106
七、砂浆凝结时间检测106
八、砂浆抗压强度检测107
九、砂浆拉伸黏结强度检测108
十、砂浆抗冻性能检测109
十一、砂浆收缩检测110
十二、砂浆含气量检测111
十三、砂浆吸水率检测112
十四、砂浆抗渗性能检测112
第五章墙体材料及检测113
第一节建筑墙体用砖材113
一、烧结普通砖113
二、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115
三、混凝土实心砖118
四、非烧结垃圾尾矿砖120
五、蒸压灰砂砖121
六、混凝土多孔砖123
七、承重混凝土多孔砖125
八、砌墙砖的检测方法127
第二节建筑墙体用砌块131
一、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131
二、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133
三、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135
四、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138
第三节建筑用墙板材料140
一、矿物棉装饰吸声板141
二、纤维水泥夹芯复合墙板142
三、混凝土轻质条板145
四、建筑用轻质隔墙条板148
五、灰渣混凝土空心隔墙板150
六、建筑隔墙用保温的条板151
第六章建筑钢材及钢绞线检测153
第一节建筑钢材概述153
一、钢的冶炼153
二、钢材的分类154
三、建筑钢材的技术性能154
第二节建筑常用钢材的质量标准155
一、低碳钢热轧圆盘条155
二、热轧圆盘条的技术要求156
三、混凝土结构用成型钢筋159
四、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161
五、热轧光圆钢筋163
六、热轧带肋钢筋164
七、冷轧带肋钢筋167
八、冷轧扭钢筋169
九、钢筋焊接网170
十、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172
第三节建筑常用钢筋的性能检测174
一、钢筋检测依据和取样规定174
二、钢筋的拉伸检测176
三、钢筋的冷弯检测178
第四节钢筋焊接性能及检测179
一、钢筋焊接方法及一般规定179
二、钢筋焊接接头检验批及取样180
三、钢筋焊接的质量检查181
四、钢筋接头检测结果处理及判定185
第五节钢筋机械连接性能及检测186
一、钢筋机械连接的一般规定186
二、钢筋套筒挤压连接187
三、钢筋锥螺纹套筒连接189
四、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191
五、钢筋机械连接的其他新技术193
六、机械连接接头的性能检测196
第六节钢绞线的性能及检测197
一、钢绞线的特点、分类和标记197
二、预应力钢绞线的技术要求197
三、预应力钢绞线的试验检测203
第七章防水材料及检测205
第一节建筑沥青材料205
一、建筑石油沥青205
二、防水用塑性体改性沥青206
三、防水用弹性体改性沥青206
第二节建筑防水卷材207
一、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07
二、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08
三、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209
四、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211
五、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213
第三节沥青材料的性能检测214
一、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检测214
二、沥青针入度检测217
三、沥青延度检测219
四、沥青软化点检测221
五、沥青溶解度检测223
第四节沥青混合料性能检测225
一、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225
二、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228
三、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229
四、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检验230
五、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231
第五节防水卷材的性能检测232
一、依据标准、组批规则及取样方法232
二、防水卷材的外观检测234
三、防水卷材的拉伸性能检测235
四、防水卷材的不透水性检测235
五、防水卷材的耐热性检测236
六、防水卷材的低温柔性检测237
七、防水卷材的撕裂性能检测239
第六节建筑防水涂料240
一、常用建筑防水涂料的质量要求240
二、防水涂料取样及制备要求243
三、试验操作步骤248
第七节建筑密封材料254
一、聚硫建筑密封胶254
二、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胶254
三、聚氨酯建筑密封胶255
四、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255
五、石材用建筑密封胶256
第八章建筑功能材料及检测258
第一节装饰用石材258
一、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258
二、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260
三、天然砂岩建筑板材261
四、天然石灰石建筑板材263
第二节建筑玻璃265
一、普通建筑玻璃265
二、建筑节能玻璃268
三、建筑安全玻璃274
第三节建筑陶瓷及制品280
一、常用建筑陶瓷制品280
二、陶瓷砖的技术指标281
三、陶瓷砖检测时的取样282
四、陶瓷砖的性能检测282
第四节绝热材料及其制品检测283
一、绝热材料的基本知识283
二、绝热材料制品285
第五节吸声与隔声材料检测295
一、矿物棉装饰吸声板295
二、建筑隔声材料297
三、选用吸声材料的基本要求297
第九章建筑门窗及检测299
第一节建筑门窗的检测概述299
一、建筑用门窗概述299
二、建筑门窗性能要求301
第二节建筑门窗检测方法及标准302
一、建筑门窗试验方法标准303
二、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303
三、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311
四、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315
五、中空玻璃露点检测320
六、《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320
第十章建筑幕墙工程检测324
第一节建筑幕墙的物理性能检测324
一、建筑幕墙气密性能检测324
二、幕墙抗风压性能检测328
三、幕墙水密性能检测332
四、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335
第二节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检测337
一、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质量要求337
二、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检测取样规则337
三、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力学性能检测338
四、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相容性试验339
第三节幕墙的热循环性能及检测341
一、建筑幕墙热循环检测原理341
二、建筑幕墙热循环检测步骤341
三、建筑幕墙热循环检测报告342
第四节幕墙动态水密性能及检测342
一、动态水密性能检测相关标准342
二、动态水密性能检测基本原理342
三、动态水密性能检测主要方法343
第十一章简易土工检测345
第一节试样制备和饱和345
一、试样制备要求345
二、试样饱和要求348
第二节土的含水率检测349
一、含水率检测仪器设备349
二、含水率检测试验步骤349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350
四、含水率检测结果评定350
第三节土的密实检测350
一、土的密度检测环刀法350
二、土的密度检测灌水法351
三、土的密度检测灌砂法353
第四节土的击实检测355
一、土的击实特征356
二、土的击实检测仪器设备356
三、土的击实检测试样制备356
四、土的击实检测操作步骤358
五、土的击实检测结果整理358
第五节土颗粒分析检测359
一、筛分法的仪器设备359
二、取样数量及制备要求360
三、筛分法的操作步骤360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361
第十二章结构工程的质量检测362
第一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362
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范围362
二、回弹仪类型、构造及工作原理363
三、回弹法检测技术及数据处理364
四、回弹法检测的测强曲线366
五、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计算366
第二节超声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367
一、超声回弹检测混凝土特点和原理367
二、超声回弹检测混凝土的应用范围368
三、超声回弹检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368
四、超声声速值的测试及计算368
五、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推定369
第三节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369
一、拔出法原理及适用范围370
二、拔出法的试验装置370
三、后装拔出法的检测方法371
四、拔出法测强曲线的建立371
五、混凝土强度换算与推定372
第四节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372
一、钻芯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373
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技术要求373
三、芯样混凝土强度试验与计算374
第五节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374
一、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基本原理375
二、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基本规定375
三、后锚固法的试验装置376
四、后锚固法的检测技术377
五、后锚固法混凝土强度推定378
第六节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381
一、超声波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81
二、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的技术382
第七节砌体结构检测技术385
一、原位轴压法385
二、扁顶法387
三、切制抗压试件法389
四、原位单剪法390
五、原位双剪法391
六、推出法392
七、筒压法394
八、砂浆片剪切法395
九、砂浆回弹法396
十、点荷法398
十一、烧结砖回弹法399
第十三章地基及桩基工程施工质量检测401
第一节基础回填材料取样401
一、取样依据及抽样批次401
二、取样送样要求404
第二节基桩承载力静载检测405
一、桩基承载力静载检测概述405
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406
三、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413
四、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417
第三节桩基承载力高应变检测421
一、高应变检测法的技术指标421
二、高应变检测法的试验方法422
三、高应变检测法的取样数量422
四、高应变检测法的所用设备423
五、高应变检测法的检测步骤424
六、高应变检测法的结果评定425
第四节桩基桩身完整性检测426
一、钻芯法检测426
二、低应变法检测433
三、声波透射法检测437
第五节地基承载力检测440
第六节锚杆承载力检测446
一、锚杆承载力检测概述446
二、锚杆承载力基本检测448
三、锚杆承载力验收检测449
四、锚杆承载力蠕变检测450
五、岩石锚杆的抗拔检测451
第十四章钢结构工程的质量检测452
第一节钢结构工程概述452
一、钢结构的特点452
二、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453
第二节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检测453
一、钢材试样的制备453
二、钢材的拉伸试验458
三、钢材的冷弯试验460
四、钢材的冲击试验463
五、钢材洛氏硬度试验465
第三节钢结构焊接工程检测467
一、焊缝超声波的探伤方法467
二、其他焊缝无损检测方法470
参考文献475

前言/序言


《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实务》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程建设领域,深入探讨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精细化管理策略与前沿风险控制技术。在当前建筑行业追求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时代背景下,本书旨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指南。本书内容详实,涵盖了从项目策划、设计优化、施工组织、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环保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并着重分析了在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措施。 第一章: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战略定位与理论基础 本章首先阐述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强调了精细化管理在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缩短工程周期、保障工程安全、减少工程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接着,本章深入剖析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包括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覆盖、细节关注、持续改进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梳理了与精细化管理相关的经典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在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精益建造理念、价值工程、系统工程方法等,为读者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本章通过国内外优秀工程项目的案例分析,直观展示了精细化管理所带来的显著效益,激发读者对精细化管理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章:项目前期策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项目成功的基石。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实施精细化管理。在项目策划阶段,重点讲解了目标明确化、资源整合优化、风险预判与初步应对方案的制定。这包括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挖掘,对建设用地、规划审批、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在设计阶段,本章强调了设计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从方案比选的科学性,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和完整性,再到各专业设计的协调与集成。本书特别关注了设计优化技术,如参数化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的集成化、可视化和模拟仿真,从而提前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减少后期修改,降低工程造价。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和应对策略。 第三章:施工组织与现场管理的精细化 施工是工程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的关键。本章从宏观的施工组织规划到微观的现场作业管理,全面渗透精细化理念。首先,对施工总平面布置、流水线组织、技术方案编制、资源配置等进行了细致讲解,强调了如何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环境及进度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调配和工序安排,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时间的最小浪费。在现场管理方面,本章深入探讨了各专业工种的精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施工技术交底的到位程度、以及现场文明施工的管理。特别地,本书强调了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如施工模拟、场地布置优化、材料管理、进度跟踪、碰撞检测等,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提升现场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同时,本章还详细阐述了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举措,包括样板引路、首件验收、过程检验、专项检查、事故预防等,旨在将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纳入精细化管理的范畴。 第四章:工程项目成本精细化控制 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围绕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提出了系统性的精细化控制方法。首先,对项目成本构成进行了细致的分解,从直接成本到间接成本,再到各项费用,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在成本预测与计划方面,本章强调了如何通过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以及科学的预测模型,编制出精细化、可执行的成本计划。在成本执行过程中,本书重点讲解了预算执行的动态跟踪与分析,包括对各项费用的审核、支付的审批,以及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超支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此外,本章还探讨了价值工程在成本降低中的应用,通过对工程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寻找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同等或更高功能的途径。合同成本管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包括对合同条款的细致审查,对索赔的有效管理,以及对分包合同的精细化管理,以防范合同风险导致的成本超支。最后,本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精细化成本控制在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五章:工程项目进度精细化管理 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另一核心要素。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实现工程项目的精细化进度管理。首先,对进度计划的编制进行了深入讲解,包括对工作内容、工作顺序、工期估算、资源配置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引入了关键路径法(CPM)、挣值管理(EVM)等先进的进度管理技术。在进度计划的执行与控制方面,本章强调了对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利用进度报表、甘特图、网络图等工具,及时掌握工程实际进展与计划的偏差。当出现进度延误时,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追赶进度的策略,如增加资源、调整工序、加班加点等,并对其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如项目管理软件、BIM技术等,实现进度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和可视化展示,提高进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案例分析将直观展示精细化进度管理如何帮助项目按时完工,避免延期带来的损失。 第六章:工程项目合同精细化管理 合同是工程项目法律关系的基础,其精细化管理对于保障项目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章聚焦于工程项目合同的全过程管理。首先,对合同的订立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合同类型的选择、合同条款的拟定与审查、风险条款的设置等,强调了合同的严谨性与合法性。在合同的履行阶段,本章详细讲解了合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履行监督,包括工程变更的管理、工程款的支付与结算、工程进度款的拨付、以及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等。特别是对工程变更的管理,本章强调了变更的审批流程、变更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评估,以及变更合同的签订。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合同纠纷的预防与处理,包括合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如何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合同争议,最大程度地维护项目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工程项目安全与环保的精细化管理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现代工程项目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本章系统阐述了工程项目安全与环保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在安全管理方面,本章强调了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从项目公司到各级管理人员,再到一线作业人员,明确安全职责。详细介绍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与辨识,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安全教育培训的常态化,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本章特别关注了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管控,如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边洞口等。在环保管理方面,本章重点讲解了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噪音控制、废水废弃物处理、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与减缓措施。BIM技术在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如安全动画模拟、环境影响分析等,也得到了重点介绍。最后,本章通过成功案例,展示了精细化的安全环保管理如何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保护生态环境。 第八章: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控制与评定 虽然本书不包含“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的具体内容,但质量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其精细化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本章专注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精细化控制。首先,从设计源头开始,强调了设计质量对工程整体质量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审核、标准选择等手段提升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本章详细介绍了质量控制的层层把关,包括材料进场检验、工序样板引路、首件工程验收、过程质量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等,强调了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施工技术方案的精细化编制与执行,以及如何通过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并执行质量要求。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包括质量问题的追溯与分析,以及质量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的最终评定,本章将从宏观层面阐述如何建立科学、客观的评定体系,依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成果,综合评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为项目顺利移交奠定基础。 第九章: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展示了BIM在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协同工作、碰撞检测、进度模拟、成本估算、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同时,本章还介绍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如进度管理软件、成本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文档管理软件等,如何帮助项目管理者实现信息的集中化、自动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潜在应用,如现场设备远程监控、施工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等,为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第十章: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融合及持续改进 本章是本书的总结与升华。首先,系统性地总结了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在工程项目中的融合策略,强调了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全过程,与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有效的风险控制又能为精细化管理的落地提供保障。接着,本章深入探讨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进行分析,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工程项目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的持续提升。本书鼓励读者建立常态化的学习与反思机制,将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优秀管理文化。最后,展望了未来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管理等,为读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以上章节的系统阐述,《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实务》将为广大工程从业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建设挑战,实现项目的成功交付,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并不是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房子盖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暴露出来。书中关于建筑可靠性评估的部分,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概率问题,更是对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各个环节的综合考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一些复杂检测技术时,也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示意图,使得那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在介绍超声波探伤技术时,作者通过模拟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回波信号的变化来判断材料内部是否存在缺陷。这种可视化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提升了学习的乐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建筑工程的“体检”。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体检项目”(检测技术),还讲解了如何解读“体检报告”(评定结果),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开出“处方”(纠偏措施)。书中关于建筑可靠性评估的内容,让我对建筑的“健康保险”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定期的“复查”和“保养”。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当前一些前沿的检测技术,比如BIM技术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潜力。这让我感受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评定技术,也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技术指南,更是一扇展望未来的窗口,让我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建筑背后隐藏的严谨工作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从原材料的入场检验,到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控制,再到最终的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的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都讲解得十分清晰。 书中关于“过程控制”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质量不是靠最后一次检测就能保证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他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比如模板安装的垂直度、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的浇筑速度等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最终质量。这让我认识到,建筑工程的成功,离不开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细节上的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建筑爱好者,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评定技术”这个专业术语一开始有些畏惧,但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晦涩。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技术名词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书中关于混凝土强度检测的部分,并没有直接罗列出一堆数据和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古老罗马建筑为何能屹立千年,引出了对材料性能持久性的重要性,然后才逐步深入到现代混凝土的各项指标检测,以及如何通过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估其真实强度。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领会其中的奥妙。 而且,书中关于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分析也写得非常细致。它不仅介绍了钢筋、水泥、砂石等传统建材,还对新型复合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不同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效果和潜在的质量隐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论述,作者通过几个因小失大、最终导致工程返工甚至安全事故的案例,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材料缺陷,也可能在日积月累中演变成严重的质量问题。这让我对建筑工程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在现场一丝不苟的检测人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评定,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的美丽与发展。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始终的生命线。 书中关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在讲解质量检测和评定的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建筑的环保性能和能源效率。他介绍了如何通过检测来评估建筑的节能保温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可再生材料来降低建筑的能耗。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建筑质量,不仅要看其坚固程度,还要看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建筑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技术细节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历史人文的视角。比如,在讨论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时,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套用现代技术,而是强调了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尊重,以及如何在现代检测技术和传统智慧之间找到平衡。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建筑传承的思考录。 书中关于建筑耐久性评估的部分,让我对建筑的“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使用年限,更包含了环境因素、使用方式、以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复杂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一些经典建筑的兴衰,揭示了影响建筑耐久性的多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和预防措施。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建造的许多现代化建筑,是否也能像那些古老建筑一样,经历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背后蕴含着多少科技的力量,又需要多少对建筑本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具体技术,再到评定体系,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标准与规范”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各项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这让我明白,每一项检测和评定,都有其明确的依据,保证了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书中对于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强调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还突出了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真实案例,说明了检测人员的失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也赞扬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检测工作者。这让我对这个职业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更加理解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建筑的“健康度”。我一直以为,只要房子盖起来了,就是合格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生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它的质量和安全。书中关于建筑结构变形检测的部分,让我对“沉降”和“裂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有了警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如何测量,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施工不当等等,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纠偏措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讲授如何通过“听”和“看”来初步判断建筑质量。比如,当敲击墙体时发出的声音,或者观察墙体表面是否有不规则的霉斑、水渍,这些都能透露出建筑内部的潜在问题。这种“经验性”的判断方法,结合了科学的检测技术,使得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我甚至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观察自己居住的楼栋,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感觉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建筑略有兴趣但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在讲解混凝土裂缝控制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各种裂缝的类型和成因,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混凝土比作人体,将温度变化比作“感冒”,形象地说明了裂缝的产生过程。 书中关于建筑渗漏检测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只要墙面没有明显的水渍,就是不漏水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渗漏问题可能隐藏在墙体内部,或者在结构的接缝处。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比如闭水试验、喷淋试验、以及一些更加先进的红外线检测技术,并且列举了大量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发现并解决渗漏问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评定”过程的细致描绘。我原本以为检测就是找出问题,然后就结束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检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评定”,也就是根据一系列的检测结果,对建筑的整体质量给出一个科学、客观的结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评定标准和方法,比如分项工程、单位工程、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等级划分。作者用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展示了从原始数据到最终评定的完整过程,让我对建筑工程的验收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类型建筑工程的评定差异。比如,工业厂房的评定标准和住宅建筑的评定标准肯定有所不同,书中针对性地分析了不同工程类型的侧重点和关键指标。这让我意识到,质量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我还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工程纠纷和仲裁的相关内容,这进一步凸显了质量评定的重要性,以及客观、公正评定的必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