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

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柴子棟,張建立,蘇雪紅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工程
  • 質量檢測
  • 質量評定
  • 工程質量
  • 檢測技術
  • 評定技術
  • 建築施工
  • 工程驗收
  • 建築標準
  • 質量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00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13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7
字數:78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建築工程建設、監理、施工及質量監督檢測技術人員,高等院校建築工程及其相關專業師生。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是指依據國傢有關法律、法規、工程建設強製性標準和設計文件,對建設工程的材料、構配件、設備,以及工程實體質量、使用功能等進行測試確定其質量特性的活動。但是隨著工程建設任務的迅速發展,建築市場的興旺,特彆是建築施工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施工企業素質低下,技術力量薄弱,對建築施工的規範和質量標準缺乏瞭解,質量控製能力較差,施工單位對見證送樣取樣不是很重視,導緻檢測單位檢測結果不能正確反映工程實體質量。從而使工程上的不閤格材料和實體質量問題得不到發現,給工程結果留下瞭不安全隱患。因此,建設工程必須加強施工過程質量檢測的管理工作,建立見證取樣送檢製度。
  應當引起重視的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部分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管理人員對施工企業的現場取樣缺少必要的監督和管理,滋生瞭由於試樣缺少真實性和代錶性而齣現樣品閤格,但工程實體質量不閤格的不良現象,使質量檢測手段失去瞭對工程質量的控製作用。因此,為保證所留和所送的試樣能代錶工程的真實質量狀況和取樣的真實性,保證工程質量檢測工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準確性,我們根據各類建築材料的新規範和標準,編寫瞭《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旨在宣傳、推廣這些新規範和標準,推廣工程材料及結構取樣、檢測試驗和質量評定的方法,使建築工程選用閤格的建築材料,並促進材料進場後見證取樣過程的科學性和規範性,以確保工程質量。
  《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包括瞭建築工程檢測技術的基本內容及常用方法,如建築材料的基本性能、法定計量單位及其使用、數理統計及抽樣技術、誤差分析與數據處理等,對目前國內外較先進檢測技術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工程材料的檢測技術(基礎迴填材料、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用集料、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建築砂漿、鋼筋混凝土結構用鋼筋、鋼筋焊接、鋼筋機械連接、牆體材料、防水材料、建築門窗、建築幕牆、裝飾材料、給排水用管材及管件、簡易土工、建築用密封膠);建築工程結構質量檢測技術(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檢測、主體結構工程檢測、鋼結構工程檢測、幕牆工程檢測);以及建築節能工程檢測技術(建築節能工程檢測概述、節能材料與設備的基本規定、檢驗內容及取樣要求、建築節能材料檢測技術、建築節能工程現場檢測技術)。
  本書可供建築工程建設、監理、施工及質量監督檢測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院校建築工程及其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新國傢或行業相關標準,主要介紹瞭建築工程質量檢測概述、砂漿和混凝土用原材料及檢測、混凝土及檢測、建築砂漿及檢測、牆體材料及檢測、建築鋼材及鋼絞綫檢測、防水材料及檢測、建築功能材料及檢測、建築門窗及檢測、建築幕牆工程檢測、簡易土工檢測、結構工程的質量檢測、地基及樁基工程施工質量檢測、鋼結構工程的質量檢測等主要檢驗方法、取樣方法及其質量要求。
  本書特彆強調在建築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性,不僅可以作為工程質量檢測試驗、見證取樣、工程設計、建設監理、材料采購、材料生産和施工技術人員的實用技術手冊,而且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國防工程、建築裝飾工程等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柴子棟,高級工程師山東省德州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檢測站站長,主要從事全市檢測機構管理和全市檢測行業技術管理工作。(1)現場檢測項目:混凝土預製構件檢測;混凝土及砌體主體結構檢測;基樁檢測;地基檢測;鋼結構檢測;建築保溫現場施工質量檢測。
  (2)室內檢測項目:粗細骨料檢測;水泥檢測;外加劑檢測;混凝土及砂漿;鋼筋(包括焊接、機械連接件)檢測;瀝青及瀝青混閤料檢測;防水材料檢測;建築保溫材料檢測;裝飾材料檢測;水暖材料檢測;建築門窗檢測;建築照明電器檢測;牆體材料檢測;建築用瓦檢測;建築用砂石檢測;預應力鋼絞綫及錨夾具檢測;簡易土工檢測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建築工程質量檢測概述1
第一節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基本知識1
第二節建築工程質量檢測見證取樣及送檢製度1
一、見證取樣及送檢的範圍和數量2
二、見證取樣和送檢的程序2
三、見證人員和取樣人員的基本要求和職責2
四、見證取樣和送檢的管理3
第三節建設工程質量的檢測管理3
一、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的重要性3
二、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的特點4
三、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的目的6
第二章砂漿和混凝土用原材料及檢測7
第一節氣硬性膠凝材料7
一、建築石灰7
二、建築石膏9
第二節水硬性膠凝材料10
一、通用矽酸鹽水泥11
二、白色矽酸鹽水泥19
三、彩色矽酸鹽水泥20
四、道路矽酸鹽水泥21
第三節骨料22
一、細骨料 (砂子)22
二、粗骨料(石子)29
第四節摻閤料36
一、粉煤灰37
二、礦渣粉40
三、矽灰42
第五節拌閤水49
第六節外加劑50
一、混凝土外加劑概述50
二、外加劑的技術性能50
三、外加劑使用中的質量控製52
四、混凝土外加劑均勻性檢測53
第三章混凝土及檢測57
第一節混凝土概述57
一、混凝土的分類57
二、混凝土的特點58
三、混凝土質量控製標準59
第二節拌閤物的和易性及檢測61
一、混凝土拌閤物的概述62
二、混凝土和易性檢測62
第三節混凝土強度及檢測64
一、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與強度等級65
二、混凝土試樣的製備及取樣65
三、混凝土抗壓強度檢測66
四、混凝土抗摺強度檢測68
第四節混凝土耐久性及檢測69
一、混凝土的抗滲性69
二、混凝土的抗凍性69
三、混凝土的抗侵蝕性70
四、混凝土的抗碳化性70
五、混凝土的堿�補橇戲從�70
第五節其他品種混凝土71
一、預拌混凝土71
二、高性能混凝土75
三、防水混凝土81
第六節混凝土的強度評定89
一、混凝土質量波動規律90
二、混凝土的生産控製90
三、混凝土的閤格性控製91
第四章建築砂漿及檢測95
第一節砌築砂漿95
一、砌築砂漿的組成材料95
二、建築砂漿的技術性質96
第二節預拌砂漿99
一、預拌砂漿的分類方法99
二、預拌砂漿的技術性能99
第三節建築砂漿性能檢測103
一、檢測的主要依據104
二、試樣製備及取樣104
三、砂漿的稠度檢測104
四、砂漿分層度檢測105
五、砂漿的密度檢測105
六、砂漿保水性檢測106
七、砂漿凝結時間檢測106
八、砂漿抗壓強度檢測107
九、砂漿拉伸黏結強度檢測108
十、砂漿抗凍性能檢測109
十一、砂漿收縮檢測110
十二、砂漿含氣量檢測111
十三、砂漿吸水率檢測112
十四、砂漿抗滲性能檢測112
第五章牆體材料及檢測113
第一節建築牆體用磚材113
一、燒結普通磚113
二、燒結多孔磚和多孔砌塊115
三、混凝土實心磚118
四、非燒結垃圾尾礦磚120
五、蒸壓灰砂磚121
六、混凝土多孔磚123
七、承重混凝土多孔磚125
八、砌牆磚的檢測方法127
第二節建築牆體用砌塊131
一、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131
二、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133
三、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135
四、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塊138
第三節建築用牆闆材料140
一、礦物棉裝飾吸聲闆141
二、縴維水泥夾芯復閤牆闆142
三、混凝土輕質條闆145
四、建築用輕質隔牆條闆148
五、灰渣混凝土空心隔牆闆150
六、建築隔牆用保溫的條闆151
第六章建築鋼材及鋼絞綫檢測153
第一節建築鋼材概述153
一、鋼的冶煉153
二、鋼材的分類154
三、建築鋼材的技術性能154
第二節建築常用鋼材的質量標準155
一、低碳鋼熱軋圓盤條155
二、熱軋圓盤條的技術要求156
三、混凝土結構用成型鋼筋159
四、預應力混凝土用螺紋鋼筋161
五、熱軋光圓鋼筋163
六、熱軋帶肋鋼筋164
七、冷軋帶肋鋼筋167
八、冷軋扭鋼筋169
九、鋼筋焊接網170
十、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172
第三節建築常用鋼筋的性能檢測174
一、鋼筋檢測依據和取樣規定174
二、鋼筋的拉伸檢測176
三、鋼筋的冷彎檢測178
第四節鋼筋焊接性能及檢測179
一、鋼筋焊接方法及一般規定179
二、鋼筋焊接接頭檢驗批及取樣180
三、鋼筋焊接的質量檢查181
四、鋼筋接頭檢測結果處理及判定185
第五節鋼筋機械連接性能及檢測186
一、鋼筋機械連接的一般規定186
二、鋼筋套筒擠壓連接187
三、鋼筋錐螺紋套筒連接189
四、鋼筋直螺紋套筒連接191
五、鋼筋機械連接的其他新技術193
六、機械連接接頭的性能檢測196
第六節鋼絞綫的性能及檢測197
一、鋼絞綫的特點、分類和標記197
二、預應力鋼絞綫的技術要求197
三、預應力鋼絞綫的試驗檢測203
第七章防水材料及檢測205
第一節建築瀝青材料205
一、建築石油瀝青205
二、防水用塑性體改性瀝青206
三、防水用彈性體改性瀝青206
第二節建築防水捲材207
一、彈性體改性瀝青防水捲材207
二、塑性體改性瀝青防水捲材208
三、聚氯乙烯PVC防水捲材209
四、改性瀝青聚乙烯胎防水捲材211
五、氯化聚乙烯防水捲材213
第三節瀝青材料的性能檢測214
一、瀝青密度與相對密度檢測214
二、瀝青針入度檢測217
三、瀝青延度檢測219
四、瀝青軟化點檢測221
五、瀝青溶解度檢測223
第四節瀝青混閤料性能檢測225
一、瀝青混閤料試件製作方法225
二、壓實瀝青混閤料密度試驗228
三、瀝青混閤料中瀝青含量試驗229
四、瀝青混閤料礦料級配檢驗230
五、瀝青混閤料車轍試驗231
第五節防水捲材的性能檢測232
一、依據標準、組批規則及取樣方法232
二、防水捲材的外觀檢測234
三、防水捲材的拉伸性能檢測235
四、防水捲材的不透水性檢測235
五、防水捲材的耐熱性檢測236
六、防水捲材的低溫柔性檢測237
七、防水捲材的撕裂性能檢測239
第六節建築防水塗料240
一、常用建築防水塗料的質量要求240
二、防水塗料取樣及製備要求243
三、試驗操作步驟248
第七節建築密封材料254
一、聚硫建築密封膠254
二、丙烯酸酯建築密封膠254
三、聚氨酯建築密封膠255
四、混凝土建築接縫用密封膠255
五、石材用建築密封膠256
第八章建築功能材料及檢測258
第一節裝飾用石材258
一、天然花崗石建築闆材258
二、天然大理石建築闆材260
三、天然砂岩建築闆材261
四、天然石灰石建築闆材263
第二節建築玻璃265
一、普通建築玻璃265
二、建築節能玻璃268
三、建築安全玻璃274
第三節建築陶瓷及製品280
一、常用建築陶瓷製品280
二、陶瓷磚的技術指標281
三、陶瓷磚檢測時的取樣282
四、陶瓷磚的性能檢測282
第四節絕熱材料及其製品檢測283
一、絕熱材料的基本知識283
二、絕熱材料製品285
第五節吸聲與隔聲材料檢測295
一、礦物棉裝飾吸聲闆295
二、建築隔聲材料297
三、選用吸聲材料的基本要求297
第九章建築門窗及檢測299
第一節建築門窗的檢測概述299
一、建築用門窗概述299
二、建築門窗性能要求301
第二節建築門窗檢測方法及標準302
一、建築門窗試驗方法標準303
二、建築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303
三、建築外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現場檢測311
四、建築外門窗保溫性能檢測315
五、中空玻璃露點檢測320
六、《建築門窗工程檢測技術規程》的有關規定320
第十章建築幕牆工程檢測324
第一節建築幕牆的物理性能檢測324
一、建築幕牆氣密性能檢測324
二、幕牆抗風壓性能檢測328
三、幕牆水密性能檢測332
四、平麵內變形性能檢測335
第二節建築用矽酮結構密封膠檢測337
一、建築用矽酮結構密封膠質量要求337
二、建築用矽酮結構密封膠檢測取樣規則337
三、建築用矽酮結構密封膠力學性能檢測338
四、建築用矽酮結構密封膠相容性試驗339
第三節幕牆的熱循環性能及檢測341
一、建築幕牆熱循環檢測原理341
二、建築幕牆熱循環檢測步驟341
三、建築幕牆熱循環檢測報告342
第四節幕牆動態水密性能及檢測342
一、動態水密性能檢測相關標準342
二、動態水密性能檢測基本原理342
三、動態水密性能檢測主要方法343
第十一章簡易土工檢測345
第一節試樣製備和飽和345
一、試樣製備要求345
二、試樣飽和要求348
第二節土的含水率檢測349
一、含水率檢測儀器設備349
二、含水率檢測試驗步驟349
三、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350
四、含水率檢測結果評定350
第三節土的密實檢測350
一、土的密度檢測環刀法350
二、土的密度檢測灌水法351
三、土的密度檢測灌砂法353
第四節土的擊實檢測355
一、土的擊實特徵356
二、土的擊實檢測儀器設備356
三、土的擊實檢測試樣製備356
四、土的擊實檢測操作步驟358
五、土的擊實檢測結果整理358
第五節土顆粒分析檢測359
一、篩分法的儀器設備359
二、取樣數量及製備要求360
三、篩分法的操作步驟360
四、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361
第十二章結構工程的質量檢測362
第一節迴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362
一、迴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範圍362
二、迴彈儀類型、構造及工作原理363
三、迴彈法檢測技術及數據處理364
四、迴彈法檢測的測強麯綫366
五、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的計算366
第二節超聲迴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367
一、超聲迴彈檢測混凝土特點和原理367
二、超聲迴彈檢測混凝土的應用範圍368
三、超聲迴彈檢測混凝土的技術要求368
四、超聲聲速值的測試及計算368
五、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的推定369
第三節拔齣法檢測混凝土強度369
一、拔齣法原理及適用範圍370
二、拔齣法的試驗裝置370
三、後裝拔齣法的檢測方法371
四、拔齣法測強麯綫的建立371
五、混凝土強度換算與推定372
第四節鑽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372
一、鑽芯法的特點及適用範圍373
二、鑽芯法檢測混凝土技術要求373
三、芯樣混凝土強度試驗與計算374
第五節後錨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374
一、後錨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的基本原理375
二、後錨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的基本規定375
三、後錨固法的試驗裝置376
四、後錨固法的檢測技術377
五、後錨固法混凝土強度推定378
第六節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381
一、超聲波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81
二、超聲波檢測混凝土缺陷的技術382
第七節砌體結構檢測技術385
一、原位軸壓法385
二、扁頂法387
三、切製抗壓試件法389
四、原位單剪法390
五、原位雙剪法391
六、推齣法392
七、筒壓法394
八、砂漿片剪切法395
九、砂漿迴彈法396
十、點荷法398
十一、燒結磚迴彈法399
第十三章地基及樁基工程施工質量檢測401
第一節基礎迴填材料取樣401
一、取樣依據及抽樣批次401
二、取樣送樣要求404
第二節基樁承載力靜載檢測405
一、樁基承載力靜載檢測概述405
二、單樁竪嚮抗壓承載力檢測406
三、單樁竪嚮抗拔承載力檢測413
四、單樁水平承載力檢測417
第三節樁基承載力高應變檢測421
一、高應變檢測法的技術指標421
二、高應變檢測法的試驗方法422
三、高應變檢測法的取樣數量422
四、高應變檢測法的所用設備423
五、高應變檢測法的檢測步驟424
六、高應變檢測法的結果評定425
第四節樁基樁身完整性檢測426
一、鑽芯法檢測426
二、低應變法檢測433
三、聲波透射法檢測437
第五節地基承載力檢測440
第六節錨杆承載力檢測446
一、錨杆承載力檢測概述446
二、錨杆承載力基本檢測448
三、錨杆承載力驗收檢測449
四、錨杆承載力蠕變檢測450
五、岩石錨杆的抗拔檢測451
第十四章鋼結構工程的質量檢測452
第一節鋼結構工程概述452
一、鋼結構的特點452
二、鋼結構工程的施工質量控製453
第二節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檢測453
一、鋼材試樣的製備453
二、鋼材的拉伸試驗458
三、鋼材的冷彎試驗460
四、鋼材的衝擊試驗463
五、鋼材洛氏硬度試驗465
第三節鋼結構焊接工程檢測467
一、焊縫超聲波的探傷方法467
二、其他焊縫無損檢測方法470
參考文獻475

前言/序言


《工程建設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製實務》 內容概要 本書聚焦於現代工程建設領域,深入探討瞭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精細化管理策略與前沿風險控製技術。在當前建築行業追求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低風險的時代背景下,本書旨在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項目管理者、企業決策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理論框架與操作指南。本書內容詳實,涵蓋瞭從項目策劃、設計優化、施工組織、成本控製、進度管理、閤同管理、安全環保到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並著重分析瞭在這些環節中可能齣現的各類風險,以及相應的預防、識彆、評估、應對和監控措施。 第一章: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戰略定位與理論基礎 本章首先闡述瞭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分析瞭傳統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強調瞭精細化管理在提升工程質量、控製工程成本、縮短工程周期、保障工程安全、減少工程環境影響等方麵的核心價值。接著,本章深入剖析瞭精細化管理的內涵,包括全員參與、全過程控製、全麵覆蓋、細節關注、持續改進等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書係統梳理瞭與精細化管理相關的經典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如項目管理知識體係(PMBOK)在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精益建造理念、價值工程、係統工程方法等,為讀者構建起紮實的理論基礎。最後,本章通過國內外優秀工程項目的案例分析,直觀展示瞭精細化管理所帶來的顯著效益,激發讀者對精細化管理實踐的興趣和信心。 第二章:項目前期策劃與設計階段的精細化管理 項目的前期策劃和設計階段是工程項目成功的基石。本章詳細闡述瞭如何在這一關鍵時期實施精細化管理。在項目策劃階段,重點講解瞭目標明確化、資源整閤優化、風險預判與初步應對方案的製定。這包括對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挖掘,對建設用地、規劃審批、資金來源、政策法規等外部環境要素進行細緻分析。在設計階段,本章強調瞭設計全過程的精細化控製,從方案比選的科學性,到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的深度和完整性,再到各專業設計的協調與集成。本書特彆關注瞭設計優化技術,如參數化設計、BIM(建築信息模型)在設計階段的應用,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設計的集成化、可視化和模擬仿真,從而提前發現設計中的潛在問題,減少後期修改,降低工程造價。此外,本章還詳細介紹瞭設計階段的風險識彆與評估,包括技術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等,並提齣瞭相應的風險規避和應對策略。 第三章:施工組織與現場管理的精細化 施工是工程項目實施的核心環節,也是精細化管理落地生根的關鍵。本章從宏觀的施工組織規劃到微觀的現場作業管理,全麵滲透精細化理念。首先,對施工總平麵布置、流水綫組織、技術方案編製、資源配置等進行瞭細緻講解,強調瞭如何根據工程特點、施工環境及進度要求,進行科學、閤理的資源調配和工序安排,以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和時間的最小浪費。在現場管理方麵,本章深入探討瞭各專業工種的精細化作業流程、標準化操作規程的製定與執行、施工技術交底的到位程度、以及現場文明施工的管理。特彆地,本書強調瞭BIM技術在施工階段的應用,如施工模擬、場地布置優化、材料管理、進度跟蹤、碰撞檢測等,通過三維可視化的方式,提升現場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同時,本章還詳細闡述瞭施工現場的質量控製、進度控製、成本控製、安全環保管理等方麵的精細化舉措,包括樣闆引路、首件驗收、過程檢驗、專項檢查、事故預防等,旨在將每一個施工環節都納入精細化管理的範疇。 第四章:工程項目成本精細化控製 成本控製是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圍繞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提齣瞭係統性的精細化控製方法。首先,對項目成本構成進行瞭細緻的分解,從直接成本到間接成本,再到各項費用,力求做到心中有數。在成本預測與計劃方麵,本章強調瞭如何通過詳細的工程量清單、準確的市場價格信息以及科學的預測模型,編製齣精細化、可執行的成本計劃。在成本執行過程中,本書重點講解瞭預算執行的動態跟蹤與分析,包括對各項費用的審核、支付的審批,以及對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的差異進行分析,找齣超支原因,並及時采取糾正措施。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價值工程在成本降低中的應用,通過對工程的各項功能進行分析,尋找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同等或更高功能的途徑。閤同成本管理也是本章的重點,包括對閤同條款的細緻審查,對索賠的有效管理,以及對分包閤同的精細化管理,以防範閤同風險導緻的成本超支。最後,本章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精細化成本控製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應用,為讀者提供瞭可藉鑒的經驗。 第五章:工程項目進度精細化管理 進度控製是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另一核心要素。本章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實現工程項目的精細化進度管理。首先,對進度計劃的編製進行瞭深入講解,包括對工作內容、工作順序、工期估算、資源配置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並引入瞭關鍵路徑法(CPM)、掙值管理(EVM)等先進的進度管理技術。在進度計劃的執行與控製方麵,本章強調瞭對施工進度的實時監控和動態更新,利用進度報錶、甘特圖、網絡圖等工具,及時掌握工程實際進展與計劃的偏差。當齣現進度延誤時,本章詳細介紹瞭各種追趕進度的策略,如增加資源、調整工序、加班加點等,並對其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進行評估。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如項目管理軟件、BIM技術等,實現進度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和可視化展示,提高進度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案例分析將直觀展示精細化進度管理如何幫助項目按時完工,避免延期帶來的損失。 第六章:工程項目閤同精細化管理 閤同是工程項目法律關係的基礎,其精細化管理對於保障項目順利進行至關重要。本章聚焦於工程項目閤同的全過程管理。首先,對閤同的訂立階段進行瞭詳細闡述,包括閤同類型的選擇、閤同條款的擬定與審查、風險條款的設置等,強調瞭閤同的嚴謹性與閤法性。在閤同的履行階段,本章詳細講解瞭閤同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的履行監督,包括工程變更的管理、工程款的支付與結算、工程進度款的撥付、以及閤同的解除與終止等。特彆是對工程變更的管理,本章強調瞭變更的審批流程、變更對工期和造價的影響評估,以及變更閤同的簽訂。此外,本章還深入探討瞭閤同糾紛的預防與處理,包括閤同風險的識彆、評估和應對,以及如何通過協商、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閤同爭議,最大程度地維護項目各方的閤法權益。 第七章:工程項目安全與環保的精細化管理 安全生産和環境保護是現代工程項目不可忽視的社會責任,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體現。本章係統闡述瞭工程項目安全與環保的精細化管理策略。在安全管理方麵,本章強調瞭安全責任體係的建立,從項目公司到各級管理人員,再到一綫作業人員,明確安全職責。詳細介紹瞭施工現場安全風險評估與辨識,安全技術措施的製定與落實,安全教育培訓的常態化,以及應急預案的編製與演練。本章特彆關注瞭高風險作業的安全管控,如高處作業、起重吊裝、臨邊洞口等。在環保管理方麵,本章重點講解瞭施工現場的揚塵控製、噪音控製、廢水廢棄物處理、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評估與減緩措施。BIM技術在安全環保管理中的應用,如安全動畫模擬、環境影響分析等,也得到瞭重點介紹。最後,本章通過成功案例,展示瞭精細化的安全環保管理如何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保護生態環境。 第八章:工程項目質量精細化控製與評定 雖然本書不包含“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的具體內容,但質量控製作為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其精細化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專注於工程項目全過程的質量精細化控製。首先,從設計源頭開始,強調瞭設計質量對工程整體質量的決定性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審核、標準選擇等手段提升設計質量。在施工階段,本章詳細介紹瞭質量控製的層層把關,包括材料進場檢驗、工序樣闆引路、首件工程驗收、過程質量檢查、隱蔽工程驗收等,強調瞭每一個環節的精細化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施工技術方案的精細化編製與執行,以及如何通過技術交底確保施工人員準確理解並執行質量要求。此外,本章還介紹瞭質量管理體係的建立與運行,包括質量問題的追溯與分析,以及質量改進措施的製定與實施。對於工程項目質量的最終評定,本章將從宏觀層麵闡述如何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定體係,依據各階段的質量控製成果,綜閤評估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水平,為項目順利移交奠定基礎。 第九章:信息技術在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提供瞭強大的支撐。本章詳細介紹瞭各種信息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重點介紹瞭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從設計、施工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展示瞭BIM在三維可視化、信息集成、協同工作、碰撞檢測、進度模擬、成本估算、空間分析等方麵的強大功能。同時,本章還介紹瞭項目管理軟件的應用,如進度管理軟件、成本管理軟件、閤同管理軟件、文檔管理軟件等,如何幫助項目管理者實現信息的集中化、自動化處理,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本章還探討瞭物聯網(IoT)、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潛在應用,如現場設備遠程監控、施工過程數據采集與分析、智能決策支持等,為工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提供瞭新的思路和工具。 第十章: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製的融閤及持續改進 本章是本書的總結與升華。首先,係統性地總結瞭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製在工程項目中的融閤策略,強調瞭風險管理應貫穿於項目全過程,與精細化管理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精細化管理的深入實施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而有效的風險控製又能為精細化管理的落地提供保障。接著,本章深入探討瞭項目管理過程中的持續改進機製。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積纍的數據和經驗進行分析,不斷優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工程項目質量、效率、成本、安全、環保等各方麵的持續提升。本書鼓勵讀者建立常態化的學習與反思機製,將精細化管理和風險控製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最終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優秀管理文化。最後,展望瞭未來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製的發展趨勢,如智能化、綠色化、集成化管理等,為讀者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通過以上章節的係統闡述,《工程建設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製實務》將為廣大工程從業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實用的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工程建設挑戰,實現項目的成功交付,並最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建築工程的“體檢”。作者不僅介紹瞭各種“體檢項目”(檢測技術),還講解瞭如何解讀“體檢報告”(評定結果),以及如何根據“病情”開齣“處方”(糾偏措施)。書中關於建築可靠性評估的內容,讓我對建築的“健康保險”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定期的“復查”和“保養”。 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當前一些前沿的檢測技術,比如BIM技術在質量檢測中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工程質量管理中的潛力。這讓我感受到,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和評定技術,也在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創新。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過去和現在的技術指南,更是一扇展望未來的窗口,讓我對建築行業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評定”過程的細緻描繪。我原本以為檢測就是找齣問題,然後就結束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檢測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評定”,也就是根據一係列的檢測結果,對建築的整體質量給齣一個科學、客觀的結論。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評定標準和方法,比如分項工程、單位工程、以及整個工程的質量等級劃分。作者用清晰的圖錶和流程圖,展示瞭從原始數據到最終評定的完整過程,讓我對建築工程的驗收流程有瞭清晰的認識。 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類型建築工程的評定差異。比如,工業廠房的評定標準和住宅建築的評定標準肯定有所不同,書中針對性地分析瞭不同工程類型的側重點和關鍵指標。這讓我意識到,質量評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運用。我還注意到,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工程糾紛和仲裁的相關內容,這進一步凸顯瞭質量評定的重要性,以及客觀、公正評定的必要性。

評分

我並不是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士,但這本書讓我對建築工程的“生命周期”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房子蓋好瞭,就萬事大吉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的質量問題,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纔暴露齣來。書中關於建築可靠性評估的部分,讓我對“風險”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概率問題,更是對工程設計、施工、材料等各個環節的綜閤考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講解一些復雜檢測技術時,也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圖和示意圖,使得那些抽象的原理變得直觀易懂。比如,在介紹超聲波探傷技術時,作者通過模擬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路徑,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迴波信號的變化來判斷材料內部是否存在缺陷。這種可視化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也提升瞭學習的樂趣。

評分

我之所以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建築背後隱藏的嚴謹工作感到好奇。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用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將建築工程質量檢測的方方麵麵都囊括其中。從原材料的入場檢驗,到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控製,再到最終的竣工驗收,每一個環節的檢測方法和評定標準都講解得十分清晰。 書中關於“過程控製”的理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強調,質量不是靠最後一次檢測就能保證的,而是貫穿於整個施工過程中的。他在書中列舉瞭許多施工過程中容易齣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檢測手段,比如模闆安裝的垂直度、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混凝土的澆築速度等等。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地方,卻直接關係到建築的最終質量。這讓我認識到,建築工程的成功,離不開無數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在細節上的不懈努力。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閤理,從基礎概念到具體技術,再到評定體係,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標準與規範”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我國在建築工程質量檢測方麵的各項國傢標準和行業規範,並對其中一些關鍵條款進行瞭深入解讀。這讓我明白,每一項檢測和評定,都有其明確的依據,保證瞭整個過程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書中對於檢測人員的職業素養也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強調瞭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還突齣瞭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作者通過講述一些真實案例,說明瞭檢測人員的失誤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也贊揚瞭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檢測工作者。這讓我對這個職業産生瞭由衷的敬意,也更加理解瞭“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綫”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建築愛好者,對“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及評定技術”這個專業術語一開始有些畏懼,但翻開這本書後,我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枯燥晦澀。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技術名詞解釋得通俗易懂。比如,書中關於混凝土強度檢測的部分,並沒有直接羅列齣一堆數據和公式,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古老羅馬建築為何能屹立韆年,引齣瞭對材料性能持久性的重要性,然後纔逐步深入到現代混凝土的各項指標檢測,以及如何通過無損檢測技術來評估其真實強度。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逐漸領會其中的奧妙。 而且,書中關於建築材料的分類和性能分析也寫得非常細緻。它不僅介紹瞭鋼筋、水泥、砂石等傳統建材,還對新型復閤材料、保溫材料、防水材料等做瞭詳盡的闡述,並且列舉瞭大量的實際案例,說明瞭不同材料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效果和潛在的質量隱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細節決定成敗”的論述,作者通過幾個因小失大、最終導緻工程返工甚至安全事故的案例,強調瞭即使是微小的材料缺陷,也可能在日積月纍中演變成嚴重的質量問題。這讓我對建築工程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敬佩那些在現場一絲不苟的檢測人員。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名對建築略有興趣但並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寶藏。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枯燥晦澀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例如,在講解混凝土裂縫控製時,他並沒有簡單地列舉各種裂縫的類型和成因,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將混凝土比作人體,將溫度變化比作“感冒”,形象地說明瞭裂縫的産生過程。 書中關於建築滲漏檢測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隻要牆麵沒有明顯的水漬,就是不漏水的。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滲漏問題可能隱藏在牆體內部,或者在結構的接縫處。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檢測方法,比如閉水試驗、噴淋試驗、以及一些更加先進的紅外綫檢測技術,並且列舉瞭大量實際案例,說明瞭如何通過這些方法來發現並解決滲漏問題。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和評定,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每一棟建築的背後,都承載著無數人的生命財産安全,以及城市的美麗與發展。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貫穿於整個建築工程始終的生命綫。 書中關於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讓我耳目一新。在講解質量檢測和評定的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建築的環保性能和能源效率。他介紹瞭如何通過檢測來評估建築的節能保溫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可再生材料來降低建築的能耗。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建築質量,不僅要看其堅固程度,還要看其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是否符閤未來發展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建築的“健康度”。我一直以為,隻要房子蓋起來瞭,就是閤格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的生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設計、施工到後期的維護,每一個環節都關係到它的質量和安全。書中關於建築結構變形檢測的部分,讓我對“沉降”和“裂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有瞭警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測量,而是深入分析瞭導緻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比如地基不均勻沉降、溫度應力、施工不當等等,並提供瞭相應的檢測方法和糾偏措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章專門講授如何通過“聽”和“看”來初步判斷建築質量。比如,當敲擊牆體時發齣的聲音,或者觀察牆體錶麵是否有不規則的黴斑、水漬,這些都能透露齣建築內部的潛在問題。這種“經驗性”的判斷方法,結閤瞭科學的檢測技術,使得這本書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我甚至開始嘗試在生活中運用書中學到的知識,觀察自己居住的樓棟,雖然隻是業餘愛好,但感覺自己對周圍的環境有瞭更敏銳的感知。

評分

作為一名對建築曆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講解技術細節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一些曆史人文的視角。比如,在討論古建築的修復和保護時,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套用現代技術,而是強調瞭對傳統工藝和材料的尊重,以及如何在現代檢測技術和傳統智慧之間找到平衡。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建築傳承的思考錄。 書中關於建築耐久性評估的部分,讓我對建築的“壽命”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材料本身的使用年限,更包含瞭環境因素、使用方式、以及後期維護等一係列復雜的影響。作者通過分析一些經典建築的興衰,揭示瞭影響建築耐久性的多重因素,並提齣瞭相應的檢測和預防措施。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建造的許多現代化建築,是否也能像那些古老建築一樣,經曆風雨,依然屹立不倒,這背後蘊含著多少科技的力量,又需要多少對建築本質的深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