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兰科·布朗诺维克(Milenko Braunovic),[白俄] 瓦乐里 V.康奇兹,[俄] 尼克莱 K.米西金 著,许良军,芦娜,林雪燕,孔志刚 译
图书标签:
  • 电接触
  • 接触理论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
  • 可靠性
  • 开关技术
  • 材料科学
  • 电子技术
  • 高电压
  • 电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4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21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电气设备科研设计人员,机电自动化专业高年级师生等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是国际电接触知名专家经典力作,国内电接触知名专家倾情翻译!

相关阅读:

《(第1册)》

《(第2册)》

《(第3册)》

《(第3版)》

《 》

内容简介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分为3篇:第1篇为电接触基础,讲述了电接触的结构、机理及基本理论,电摩擦的基本形式与原理,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电接触可靠性等;第2篇为电接触应用,介绍了电力连接器的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电子连接器的材料、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等,从电摩擦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各种条件(参数)下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及机理;第3篇为诊断与监测技术,介绍了摩擦表面的电检测、评估方法,以及电网的监测技术。《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引用了大量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使读者在掌握电接触原理及应用的同时,也能获得对该领域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可作为电气设备科研与设计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机电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Milenko Braunovic 博士,1962年于南斯拉夫Belgrade大学毕业,并分别于1967和1969年在英国Sheffied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1997年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在Hydro Quebec研究所(IREQ)工作,1997年退休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顾问公司——MB Interface。1997~2000年任加拿大电力联合会顾问。目前是加拿大魁北克Boucherville的研发负责人。
  在过去的30年里,Milenko Braunovic 博士在Hydro Quebec研究所和加拿大电力联合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内容涉及电力接触、立交桥设计与评估、加速实验方法,以及电力连接摩擦学等领域。他还指导了形状记忆合金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发工作。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撰写了100多篇论文和技术报告,包括在他擅长的科学领域撰写百科全书的相关部分及专著。此外,他多次在世界范围讲学,发表了大量的国际会议论文。
  基于他对电接触研究与应用的贡献,Milenko Braunovic 博士于1994年获Ragnar Holm科学成就奖。基于他对电接触Holm会议长期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99年获Ralph Armington杰出贡献奖。他还于1994年获IEEE CPMT佳论文奖。1990年他在加拿大Montreal成功地主持了第15届国际电接触会议(ICEC),任美国Chicago第18届ICEC技术委员会主席。他是IEEE、ASM、MRS、ASTM、TMS高级会员。

  Valery Konchits博士,于1949年1月3日出生于白俄罗斯Gomel市,1972年毕业于Gomel国立大学,1982年在俄罗斯Kalinin 技术学院获摩擦学博士学位。
  1972年他加入白俄罗斯科学院Gomel金属�簿酆衔镅芯克�,1993年成为摩擦实验室主任,2001年任Gomel金属 聚合物研究所副所长。
  Valery Konchits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电接触的摩擦与磨损、接触界面的剥削现象,以及摩擦的电子物理诊断方法。他发表了80多篇论文,获得了10项专利。是专著《电接触摩擦学》(俄文,1986年出版)的作者之一。

  Nikolai Myshkin教授,于1948年出生于俄罗斯Ivanovo,1971年毕业于电力工程学院机电专业。197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1990年起为摩擦学部主任。2002年为MPRI主任。1985年他在摩擦学领域获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成为材料科学教授。2004年被选为白俄罗斯科学部成员。
  1983年他获得USSR国家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获白俄罗斯科学部佳研究奖,2004年获俄罗斯政府科学技术奖。
  Nikolai Myshkin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微纳米表面特性、固体接触机理、磨损监测、摩擦中的电现象、摩擦测试设备以及航天工程。
  他作为作者或合作者发表了180多篇论文,获得了60项专利。他作为作者之一撰写了《摩擦手册》(1979年俄文版,1982年英文版),专著《边界润滑的物理、化学和机理》(1979)、《电接触摩擦学》(1986)、《摩擦学中的声学和道学方法》(1991)、《机械中的磁场》(1993),《材料科学》(1989),英文《摩擦学导论》(1997)、和《摩擦学:原理与应用》(2002)。
  Nikolai Myshkin教授是白俄罗斯摩擦学会主席和国际摩擦委员会副主席,《摩擦与磨损》杂志副主编,以及《国际摩擦学》、《摩擦学报告》、《工业如何与摩擦》和《机械性与应用国际》杂志编委会委员。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篇电接触基础
第1章电接触概述2
1.1引言2
1.2基本特征综述4
第2章接触机理7
2.1固体表面7
2.2表面形貌8
2.3测量表面参数的现代方法15
2.4光滑表面的接触18
2.4.1塑性接触和弹塑性接触20
2.5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23
2.5.1Greenwood�瞁illiamson 模型23
2.5.2多级模型26
2.5.3弹性接触转变到塑性接触29
第3章摩擦学31
3.1摩擦31
3.1.1摩擦定律31
3.1.2实际接触面积33
3.1.3界面粘合(摩擦的粘着分量)33
3.1.4摩擦时的变形36
3.1.5摩擦是运行条件的函数38
3.1.6初始位移39
3.1.7粘性滑动40
3.2磨损41
3.2.1磨损阶段42
3.2.2磨损的简化模型43
3.2.3磨损的基本原理44
3.2.4磨料磨损45
3.2.5粘着磨损49
3.2.6粒块形成49
3.2.7疲劳磨损50
3.2.8腐蚀磨损51
3.2.9微动磨损53
3.2.10脱层磨损54
3.2.11侵蚀56
3.2.12组合磨损方式56
3.3润滑57
3.4摩擦学目前的发展趋势58
第4章电接触材料61
4.1金属电接触材料61
4.1.1电接触材料的性能61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目录4.1.1.1铜64
4.1.1.2铝66
4.1.1.3银67
4.1.1.4铂69
4.1.1.5钯69
4.1.1.6金69
4.1.1.7铑70
4.1.1.8钨70
4.1.1.9镍70
4.1.2重载荷及中等载荷电接触金属及合金材料71
4.1.3轻载荷电接触的金属和合金材料73
4.1.4液态金属接触材料74
4.1.5弹性电接触材料76
4.1.6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在电接触中的应用77
4.2电接触用镀层79
4.2.1基本要求79
4.2.2表面工程技术81
4.2.2.1表面偏析81
4.2.2.2离子注入82
4.2.2.3电镀83
4.2.2.4化学镀85
4.2.2.5喷镀85
4.2.2.6化学沉积86
4.2.2.7刷镀87
4.2.2.8物理气相沉积技术87
4.2.2.9电火花沉积88
4.2.2.10中间过渡层88
4.2.2.11多层电接触88
4.2.3镀层材料89
4.2.3.1用于电源连接器的镀层(铜、铝连接)89
4.2.3.2电子/电力工业镀层92
4.3复合电接触材料98
4.3.1转换设备复合电接触材料98
4.3.2用于滑动触点的自润滑复合材料104
4.4纳米材料110
4.4.1纳米材料总体性能111
4.4.2力学性能112
4.4.3电性能117
4.4.4磁性能119
4.4.4.1巨磁阻120
4.4.4.2弹道磁阻效应122
4.4.5纳米管123
4.4.6热稳定性125
4.4.7纳米材料表征技术125
4.4.7.1纳米压痕126
4.4.7.2扫描探针显微镜127
第5章通过接触面的电流和热流的传导131
5.1接触电阻131
5.1.1圆形和非圆形的a斑点131
5.1.2信号频率的影响136
5.1.3尺寸影响,纳米级接触137
5.1.4表面膜的影响140
5.1.5接触形状的影响145
5.1.6粗糙接触的传导性150
5.2接触面的热效应157
5.2.1热传导理论的基本原理158
5.2.2热传导理论的基本问题159
5.2.3电流对接触斑点的加热163
5.2.3.1无膜金属接触163
5.2.3.2有表面膜的接触斑点的生热166
5.2.3.3带有隧道�驳嫉缒さ慕哟ゼ湎兜某∏�169
5.2.4摩擦生热公式170
5.2.5电接触的闪点173
5.2.6摩擦接触的瞬态热效应175
5.2.6.1热弹性的不稳定性176
5.2.6.2温度�材Σ料凳�引起的非稳定性176
5.2.6.3摩擦方式的变化与非稳定性间的关系176
第6章电接触中的可靠性问题178
6.1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性178
6.2电接触的必要条件179
6.3影响电接触可靠性的因素179
6.4连接器的失效机理181
6.4.1 接触面积181
6.4.2氧化183
6.4.3腐蚀184
6.4.4微动磨损187
6.4.4.1微动机理188
6.4.4.2影响微动的因素189
6.4.4.3电接触中的微动190
6.4.4.4接触载荷191
6.4.4.5运动频率194
6.4.4.6滑动幅值194
6.4.4.7相对湿度194
6.4.4.8温度195
6.4.4.9电流作用196
6.4.4.10表面加工198
6.4.4.11硬度198
6.4.4.12金属氧化物199
6.4.4.13摩擦系数199
6.4.4.14电化学因素199
6.4.5金属间化合物199
6.4.6电子迁移205
6.4.7应力松弛和蠕变207
6.4.7.1电流作用的本质208
6.4.7.2电流对应力松弛的作用209
6.4.8热膨胀214
6.5连接劣化的影响214
6.5.1接触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216
6.5.2接触劣化的经济影响221
6.5.3电源品质223
第2篇电接触应用
第7章电力连接226
7.1电力连接器的类型226
7.2结构设计和退化机理227
7.2.1螺栓连接器227
7.2.1.1螺栓连接的磨损231
7.2.1.2铝连接器的微动磨损233
7.2.1.3金属间化合物235
7.2.1.4蠕变和应力松弛236
7.2.2母线�泊┐探哟�238
7.2.3压接式连接器240
7.2.3.1压接连接的退化机理242
7.2.3.2腐蚀243
7.2.3.3压接式连接器中的微动245
7.2.4机械连接器245
7.2.4.1接线螺钉连接器245
7.2.4.2绝缘刺穿连接器249
7.2.4.3楔形连接器249
7.2.5焊接连接器250
7.3减缓措施252
7.3.1接触面积�擦�接器设计252
7.3.2接触压力254
7.3.3表面预处理256
7.3.4机械接触装置256
7.3.4.1重新固定259
7.3.4.2双金属嵌入260
7.3.4.3过渡垫圈260
7.3.4.4多接触元件261
7.3.4.5形状记忆合金机械装置261
7.3.4.6自修复连接262
7.3.5润滑:接触辅助化合物262
7.4安装程序265
第8章电子连接器267
8.1电子连接器的类型267
8.2电子连接器的材料268
8.2.1焊接材料268
8.2.2无铅焊料269
8.2.2.1锡269
8.2.2.2锡�惨�合金270
8.2.2.3锡�惨��差楹辖�270
8.2.2.4锡�惨��餐�合金271
8.2.2.5锡�惨��餐��蔡嗪辖�271
8.2.2.6锡�惨��蔡嗪辖�271
8.2.2.7锡�差楹辖�272
8.2.2.8锡�餐�合金272
8.2.2.9锡�差骱辖�273
8.2.2.10锡�差鳘惨�合金273
8.2.2.11锡�残亢辖�274
8.2.2.12锡�残开惨�合金274
8.2.2.13锡�残开惨��猜联诧睾辖�274
8.3电子连接器的失效机理276
8.3.1孔隙率276
8.3.2腐蚀/污染278
8.3.2.1孔隙腐蚀278
8.3.2.2蠕变腐蚀279
8.3.2.3变色281
8.3.3微动283
8.3.4摩擦聚合物290
8.3.5金属间化合物292
8.3.6蠕变和应力松弛303
8.3.7电子迁移307
8.3.8晶须311
8.4改善措施314
8.4.1镀层作用315
8.4.1.1金镀层315
8.4.1.2钯和钯合金316
8.4.1.3锡镀层317
8.4.1.4镍和镍基合金317
8.4.2润滑作用318
第9章滑动接触321
9.1电接触摩擦学321
9.1.1摩擦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322
9.1.2边界膜的作用322
9.1.3提高滑动电接触可靠性的主要方法323
9.1.4滑动电接触发展中的摩擦物理学325
9.2干(无润滑)金属接触328
9.2.1小电流接触328
9.2.1.1摩擦条件下小电流和电场的影响329
9.2.1.2界面剪切效应329
9.2.1.3粘结、转移、磨损碎屑的形成及表面蜕变331
9.2.2大电流接触336
9.2.2.1电流对于摩擦性能的影响336
9.2.2.2电场的影响340
9.2.2.3速度的影响342
9.2.2.4接触件材料组合的影响342
9.2.2.5滑动中的电塑效应343
9.2.2.6金属纤维电刷接触的摩擦及电流传递345
9.2.3接触电阻的稳定性、电噪声349
9.2.3.1常闭连接器的接触噪声349
9.2.3.2滑动接触的电噪声350
9.3润滑的金属接触360
9.3.1润滑要素的概述360
9.3.2润滑边界层的电性能360
9.3.3润滑接触的电导率364
9.3.3.1润滑剂对于接触斑点周围区域电导率的影响364
9.3.3.2润滑剂对于接触斑点电导率的影响365
9.3.3.3经过润滑处理后接触对电导率的实验研究370
9.3.3.4光滑润滑表面间的接触电阻373
9.3.3.5温度对接触电导率的影响374
9.3.4滑动电接触中的润滑因素375
9.3.4.1润滑剂影响的早期研究376
9.3.4.2润滑剂的耐用性377
9.3.4.3润滑剂的摩擦化学特性379
9.3.4.4速度对于小电流接触的影响382
9.3.4.5润滑剂对于接触性能的影响382
9.3.4.6大电流润滑接触中的电流导通情况及摩擦力384
9.3.5电接触润滑剂388
9.3.5.1滑动开关接触件的润滑剂389
9.3.5.2用于传感器中滑动接触的润滑剂390
9.3.5.3接触润滑剂的选择392
9.4复合接触394
9.4.1中间层对电特性的影响394
9.4.1.1中间膜层的结构和电特性394
9.4.1.2电流通过中间层的接触机理399
9.4.1.3复合金属接触面极性对电导率的影响405
9.4.2电流的“润滑”效应408
9.4.2.1电流对摩擦性能的影响408
9.4.2.2电流的“润滑”效应机理410
9.4.2.3电刷材料对带电摩擦性能的影响413
9.4.3电磨损416
9.4.3.1无电流接触磨损416
9.4.3.2电流在磨损中的作用417
9.4.3.3无电火花下的电磨损影响因素420
9.4.3.4洁净程度对电接触区域的影响424
9.4.3.5存在火花和电弧时的磨损426
9.4.3.6减少电磨损的方法427
第3篇诊断与监测技术
第10章摩擦学中的电检测方法430
10.1表面特征430
10.2接触区域与摩擦范围的判断434
10.2.1接触区域的形成434
10.2.2有氧化膜的滑动接触控制438
10.2.3金属接触点形成的实验研究439
10.3材料和润滑物的摩擦特性估测442
10.3.1表面膜的承载能力和润滑性能的估测442
10.3.2在不完全的润滑下的润滑中间层的抗剪强度估计444
10.3.3通过电气方法评估材料和润滑剂的热稳定性446
10.3.4表面涂层和表面膜的控制448
10.3.5测量和分析接触特性的新型系统449
第11章监测技术454
11.1热测量456
11.1.1红外线温度测量456
11.1.2红外线温度图像测量的基本特征457
11.1.3红外线热系统的类型458
11.1.4形状记忆效应温度指示器462
11.1.5温度胶465
11.1.6远程温度传感器465
11.2电阻测量466
11.3监测接触载荷469
11.4超声波测量470
11.5无线监测471
11.6监测和诊断技术的成本效益474
附录476
附录A粗糙表面的描述方法476
附录B形状记忆材料483
附录C电接触数据表498
参考文献508

前言/序言

  本书详细阐述了可使诸多技术装备中的移动和固定的电接触达到和保持其可靠性要求的分析模型、工艺技术、方法与工具。例如汽车部件和飞机部件,大、小功率接触件,滑动和断路触点,电子和控制设备以及机电系统等。它提供了已有文献中很少论及的电接触摩擦性能的广泛描述,这些是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很感兴趣的问题。
  本书聚焦于连接中主要的机械和电气问题,涉及应用领域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书很好地平衡处理了电接触中的机械学和材料学,同时兼顾了其设计、开发和制造。本书提供了关于跨越接触界面的导电性以金属表面形貌、载荷和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为函数,以及考虑到材料性能和润滑效应的电性能与摩擦、磨损的内在联系的完整介绍。考虑了不同退化机理的危害作用,如应力松弛或蠕变、微动、热膨胀差异和金属中间相的形成,以及它们对运行成本、安全、网络可靠性、电力质量的影响,也对各种改善电接触的可靠性和运行能力的方法,包括毫米、微米和纳米级,做了讨论。
  本书缩小了工程实践中在设计和优化接触性能上广泛使用的经验方法和与接触相关的摩擦、机电特性的理论之间的差距。从接触设计、研究和开发接触材料,表面涂覆和润滑以及贯穿于全书的各领域实际应用实例讨论了电接触中摩擦学问题的实用的解决方法和主要发展趋势。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接触材料、涂覆和润滑性能的参考图表,以及用于评估这些性能的各种测试方法。本书将成为专业研究人员、设计和研发工程师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
  本书扩展了电接触基本理论。各章中都包含了问题及解答。因而全书(或部分章节)既可作为参考书,也可用作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内容概述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是一部系统性阐述电接触现象、机理、设计、制造、可靠性及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专著。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电接触领域的基础理论,包括接触电阻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如接触压力、表面形貌、氧化膜、污染物等),以及触点材料的电学、热学、机械性能和寿命预测。 在应用方面,本书详细探讨了电接触在不同设备和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开关电器(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连接器(电力连接器、信号连接器)、印刷电路板(PCB)的金手指、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通信设备以及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书中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对触点性能提出的特殊要求,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涵盖了触点设计、制造工艺(如金属加工、表面处理、镀层技术、焊接等)、可靠性评估(如寿命试验、加速寿命试验、失效分析)以及电接触的监测与诊断技术。本书还介绍了电接触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测试方法。 本书特色 1. 理论体系完善: 系统梳理了电接触的核心理论,从微观的表面形貌到宏观的宏观力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应用场景广泛: 覆盖了电子电气工程中绝大多数涉及电接触的关键领域,通过大量工程实例,展示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3. 技术手段全面: 介绍了从设计、制造到可靠性评估的全流程技术,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4. 前沿技术追踪: 结合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对一些新兴的电接触技术和材料进行了探讨,如高导电性合金、耐磨损涂层、低接触电阻的连接技术等。 5. 图文并茂,数据详实: 书中配有大量的示意图、实物照片、以及实验数据图表,直观易懂,便于理解和应用。 读者对象 高校相关专业学生: 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可作为教材或参考书。 工程技术人员: 从事电器、电子产品、连接器、开关、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通信设备、半导体封装等领域研发、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技术支持的工程师。 科研人员: 从事电接触、材料科学、表面工程、可靠性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者。 对电接触技术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解决以下问题: 理解电接触电阻的根本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选择合适触点材料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不同电接触应用场景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学习电接触器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的基本流程。 掌握电接触可靠性评估的关键技术和失效分析方法。 识别和避免电接触失效的潜在风险,提高产品性能和寿命。 目录(示例性,根据实际内容调整)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引言 电接触的定义与重要性 电接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览 第二章 接触表面与接触电阻 金属表面的微观形貌与实际接触面积 表面粗糙度、氧化膜和污染物的影响 赫兹接触理论与实际接触分析 接触电阻的组成与影响因素 第三章 触点材料 触点材料的基本要求 常用触点材料的种类与性能(银基合金、铜基合金、贵金属、难熔金属等) 触点材料的电、热、机械性能 复合触点材料与涂层技术 第四章 电接触的物理现象 接触电弧的产生、发展与熄灭 接触的磨损与失效机理 接触的焊接与粘着 接触表面腐蚀与污染物的影响 第二篇 应用技术 第五章 开关电器中的电接触 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触点设计与材料选择 触点分断能力与寿命 触点工作特性分析 第六章 连接器中的电接触 电力连接器与信号连接器的电接触要求 插拔力、接触稳定性与可靠性 端子与导线连接的电接触 第七章 印刷电路板(PCB)中的电接触 PCB金手指的电接触特性 PCB连接器与插座的电接触 第八章 汽车电子中的电接触 汽车连接器、开关、继电器的电接触要求 抗振动、耐腐蚀与高可靠性设计 第九章 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中的电接触 极端环境下的电接触挑战 高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第十章 通信与微电子设备中的电接触 高频信号传输的电接触 微型连接器与引脚的电接触 第三篇 设计、制造与可靠性 第十一章 电接触的设计与优化 接触压力的选择与计算 触点形状与尺寸的设计 触点机构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第十二章 触点制造工艺 金属加工与成形技术 表面处理与镀层技术 焊接与钎焊技术 自动化生产与质量控制 第十三章 电接触的可靠性与寿命预测 可靠性指标与评价方法 寿命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 电接触失效模式与机理分析 第十四章 电接触的监测与诊断 接触电阻在线监测技术 触点状态诊断与故障预警 第十五章 相关标准与测试方法 国际与国内电接触相关标准介绍 典型电接触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被它宏大的标题所吸引,本想窥探一番,没想到却意外地获得了一次关于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交叉领域的深度洗礼。书中对电接触的理论阐述,绝非简单的公式堆砌,而是辅以大量生动形象的类比和清晰的图示,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具象化。例如,在解释“赫兹接触理论”时,作者并未止步于数学推导,而是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两个弹性体接触时,表面微观形貌如何影响宏观接触性能,那种颗粒状的接触区域,以及电流如何在这些狭窄的通道中流动,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接着,对于“焦耳热”效应的讲解,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工程中的威力,微小的电阻在巨大的电流作用下产生的热量,如何可能导致接触失效,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书中通过对不同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热失效模式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可靠性”这个概念的强调。在很多工程领域,性能往往是第一位的,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电接触的可靠性问题,包括如何预测接触失效,如何提高接触寿命,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测试来保证电接触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书中对于“老化效应”的详细分析,以及针对不同老化机制提出的相应对策,都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追求极致可靠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之前从未想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电接触,其背后的可靠性设计竟然如此复杂和重要。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非常深奥的物理现象,用一种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电迁移”时,作者并非仅仅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搬家”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最终导致接触失效。这种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并记住这些复杂的物理原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但也并不枯燥。作者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和一些前沿的研究动态,这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整个电接触领域发展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势。比如,书中对“纳米材料”在电接触中的应用前景的展望,就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告诉我“为什么”以及“未来会怎样”,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深入发展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连接”这个概念。过去,我可能只觉得连接就是把两个导线接在一起,保证电流能够通过。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电接触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电化学、机械力学、热力学等多方面的物理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动态且复杂的。书中对“接触力”的深入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接触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接触电阻,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维持一个稳定的、最优的接触力。同时,它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接触,比如滑动接触和固定接触,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于哪些场景,这种细致的分类和比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论述严谨的专业书籍,但同时又具备了很好的可读性。它不仅能够满足领域内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够启发那些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也让我对工程师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肃然起敬。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今后深入学习电接触理论及相关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看似基础的科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复杂性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各种电接触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电阻率、导热性、硬度、塑性形变能力等等,还详细分析了这些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电接触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比如,书中对“氧化膜”在电接触中的作用的论述,就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氧化膜只会增加电阻,但作者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的氧化膜反而能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更严重的腐蚀,同时又分析了如何控制氧化膜的厚度和性质,以优化接触性能。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材料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对微观世界精妙调控的赞叹。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材料科学和物理学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它并没有刻意地回避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但又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文字说明,将这些模型背后的物理意义解释得十分透彻。例如,书中关于“表面粗糙度”对接触电阻影响的章节,我原本以为粗糙度越大,接触就越差,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粗糙度反而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微观接触点,从而降低宏观接触电阻,这种反直觉的结论,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洞察力。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理论讲解之后,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迅速转向了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从微小的电子元器件到庞大的电力输送系统,书中列举了各种各样电接触的典型场景,并且针对每个场景,都深入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讨论汽车电子中的电接触时,书中详细剖析了震动、温度变化、腐蚀环境等因素对连接器可靠性的影响,并且提出了诸如贵金属覆层、弹性锁定机构等设计思路,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子设备,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尤其是一些高压大电流的开关设备,书中对于弧的产生、熄灭以及触头材料的烧蚀过程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与物理规律之间进行的严谨博弈。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角度来理解电接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和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将科学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书。书中对“电气寿命”和“机械寿命”的区分,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设计中的权衡与取舍。而且,它还深入探讨了电磁兼容性(EMC)等相关领域,将电接触置于更广阔的工程背景下进行讨论,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不错,正品!

评分

书很有用

评分

评分

电接触理论比较详尽的书,对科研很有帮助。。。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在看,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填补了国内电气接触基础研究专业书籍的空白,给我了很大帮助。书中有理论、有大量举例、有大量实验数据、有大量文献引用标注。为电气工程毕业,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我,不仅仅是提供了知识,更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工具。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