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发行量破50万,《环球人物》10周年纪念重磅力作!
杨天石、学诚法师、罗伯特?库恩(《江泽民传》作者)、张颐武、孟宪实、蒙曼、潘石屹、梁小民、吴晓波等,诸多名家力荐!
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解读时代大气象,重温人文理性的光辉与魅力,见证改变世界的力量。
《先生们》
1.季羡林、饶宗颐、黄永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风骨风流铸就先生风范,磨砺坎坷终成大师辉煌!张颐武、孟宪实、蒙曼鼎力推荐!
2.《先生们》记录了活跃于当代中国人文与科技领域的59位巨匠,包括人文泰斗季羡林、饶宗颐、任继愈、汪曾祺、杨绛、周有光、黄永玉,科技泰斗钱学森、袁隆平、欧阳自远、屠呦呦、丁肇中等。
3.“先生们”伴随中国走过一个世纪,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华文明气脉所在。
4.《先生们》一书,以真诚且充满善意的文笔,记录这些中华文明泰斗级人物的人生历程,展示他们让人充满敬意的品格、言行和成就。
他们年高德劭,才华惊世,风骨铮铮,他们被我们尊称为“先生”。本书记录了活跃于当代中国人文与科技领域的59位巨匠,包括人文泰斗季羡林、饶宗颐、任继愈、汪曾祺、杨绛、周有光、黄永玉,科技泰斗钱学森、袁隆平、欧阳自远、屠呦呦、丁肇中等。
作者们通过深度采访和资料搜集,用真诚且充满善意的文笔,生动地记录先生们或艰难坎坷,或幽情壮志,或披荆斩棘,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勾画出一个个被褐怀玉的文明形象。先生们的形象,聚集于本书,发出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听到历史惊涛拍岸之音,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文明丰富的滋养。
《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本书系重新汇集梳理了《环球人物》创刊以来的精华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与读者一起重温人文理性光辉与魅力,见证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
《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总目
《国际政要秘闻》
《百年政治家族》
《大国士》
《先生们》
《商道》
《中国经济十年观察》
《蒋氏家族百年秘档》
《另一只眼看国民党》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
《影响力:领航中国政治人物》
《中共人物的家国往事》
《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极大、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时政类期刊之一。杂志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高端人物为报道对象,突出全球视野,兼顾时效性、可读性,一系列重大选题受到读者和业界广泛好评。
《环球人物》是中国邮政畅销报刊、全国“百强报刊”,也是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和达沃斯论坛入会重点阅读刊物。
季羡林:为学为人皆楷模 / 001
饶宗颐:一代通儒 / 008
任继愈:一生与名利无关 / 016
汤一介:儒者的光芒 / 022
杜维明:奥运让文明对话 / 028
汪曾祺:西南联大的“坏学生” / 034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 040
马识途:一书写了40 年 / 062
金庸:另一支笔写时评 / 067
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 073
莫言:高粱红了 / 079
周有光:110 岁的热血青年 / 103
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 / 114
杨宪益:翻译了整个中国 / 121
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 / 126
李文俊:“经典名著被遗忘了” / 133
任溶溶:改变了中国的儿童文学 / 138
夏志清:学界“顽童” / 145
柏杨:硬骨头文人 / 150
黄永玉:五重身份 / 154
李可染:画笔背后的辛酸 / 161
吴冠中:两个心愿都完成了 / 167
赵无极:作品一年卖出2.4 亿 / 172
张仃:美术大师“背后的坚强梯队” / 177
吴清源:一生一世一棋局 / 185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 192
尔宝瑞:天天和伟人面对面 / 197
钱学森:感天动地 / 202
朱光亚:生活中做事严谨像做物理实验 / 213
李小文:但愿老死文论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 221
顾毓琇:曾和邓小平畅谈科教兴国 / 227
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 / 234
袁隆平:一粒种子造福世界 / 253
李振声:不愿做科学界的英雄 / 257
钱永健:爱玩危险游戏的诺奖获得者 / 263
高锟:诺贝尔奖是金婚礼物 / 268
丁肇中:就是要一直找到宇宙的边缘 / 271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 / 280
闵恩泽:大科学家的小日子 / 286
华罗庚:一生悲欢离合 / 292
谷超豪:杨振宁称赞他站在高山之巅 / 300
师昌绪:“好管闲事”的科学家 / 305
郑哲敏:爆炸传奇 / 311
李爱珍:“科学不能今天栽树明天摘果” / 318
胡秀英:会走路的植物百科全书 / 323
茅以升:心中有另一座桥 / 329
王梦恕: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 336
梁从诫:梁启超之孙的“苦行僧”生活 / 343
吴良镛:诗意的居住为何这么难 / 349
陈志华:乡土建筑就是一部史书 / 356
黄永玉:五重身份
【人物简介】黄永玉(1924—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湖南凤凰人。擅长版画、彩墨画。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作品有《春潮》《百花》《人民总理人民爱》《阿诗玛》。巨幅画有《雀墩》《墨荷》等。1986 年荣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司令勋章”。出版有《黄永玉木刻集》《黄永玉画集》等。
笔者在与黄永玉这位艺术大师的对话中,蓦然发现,“苦命人”“老顽童”“湘西鬼才”“万荷堂主”“思乡游子”,不仅是他人生的写照,其间更蕴含着他别样的人生观和创作理念——
笔者:“听说你吃素食?”答:“便宜。”
笔者:“你道德高尚,不拈花惹草?”答:“我阳痿。”
笔者:“你的文学成就一流。”答:“我抄别人没注意的书。”
……
答者乃黄永玉。他在自己书中的一段对话,用嘻嘻哈哈的玩笑表现着他的与众不同。
黄永玉的与众不同,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美术训练,却凭着天生才情和后天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了黄永玉,就可能变得好玩一点……”
如此一个特殊的人物,在忙些什么?他的性情是否随着年龄而改变?2006 年8 月17 日,笔者有幸走进了他在北京的居所——万荷堂。当身着粉色上衣、牛仔裤的黄永玉走过来时,笔者发现这位老人目光如水、神情淡定。果如传闻所说,在交谈中,他习惯性地不时与笔者斗嘴。
“苦命人”
人称黄永玉是“湘西鬼才”,这既是对他才智的评价,也是对他行为举止的描述。已到暮年的他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有无数理由吸引笔者去接近他,聆听他。
1924 年,黄永玉生于湖南凤凰,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这80 多年走得很不容易。因家境贫苦,12 岁那年,黄永玉就外出谋生。开始在安徽、福建的山区瓷场给别人做彩绘,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出于爱好和生计原因,年纪轻轻的他就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绘画之路,并很快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在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黄永玉做过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等工作。
1952 年,黄永玉在表叔沈从文的鼓励下,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祖国建设,并于次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文革”期间,他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到批判,之后,又因为画了一幅《猫头鹰》而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文革”期间的一次磨难,令黄永玉刻骨铭心——中央美术学院贴出了一张颇有分量的大字报,揭发他在河北邢台写下的那些“动物短句”。他画的“拉磨的驴子”被说成“攻击大跃进”,因为驴子说:“咱这种日行千里可也不易呀!”还有一只飞蛾说了句:“人们!记住我的教训,别把一盏小油灯当作太阳。”没多久,黄永玉就被扣上了“攻击革命领袖”的罪名。
因为这张大字报,黄永玉被关进“牛棚”,很快就挨了第一顿毒打。打他的人拿着带铁头的皮带一下一下地抽,黄永玉就一下一下地数,站着一动不动。他一共被打了224 下,旁边的人看得浑身发抖。在黄永玉的观念中,别人这样打他,他当时没办法抗拒,但有权不哭不喊,哭了或喊了,那就是个孬种。在他看来,湘西人就是这样的,不能还手的时候,就要让别人看看挨打时的派头和风度。
早年的漂泊让黄永玉把世间的美丽与哀愁看了个透;“文革”则让黄永玉把世态炎凉看了个透。黄永玉说:“以前我对学生挺好的,但‘文革’的时候,学生却成了我的敌人。”怀着这种心结,“文革”以后,黄永玉再也不带学生了。
“四人帮”倒台后,黄永玉重新回到北京。由于在中国画坛享有盛名、成绩斐然,他被推荐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老顽童”“湘西鬼才”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黄永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手中一直端着烟斗,悠闲地吸着。他笑着要求笔者和他说话时声音大一些——“请不要忘记,你现在是和一个聋子讲话。”
耳朵背,不影响黄永玉大脑的反应速度,也难挡他的“顽童”本色。对笔者提出的“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出大师的时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黄永玉头摇得像拨浪鼓:“千万不能这么说,旧社会不幸到了极点,怎么能说以前更有利于人的成才呢?!”他马上又笑说:“谁说现在没有大师,在厕所里随便都能碰上几个。”
“老顽童”是很多人给黄永玉戴的“高帽子”。对于这个称呼,黄永玉并不认可。他说:“我的这一生没有好好玩过,生活中除了受苦就是工作。吃,不喜欢;游山玩水,没有意思。工作是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黄永玉说,平时他身边总是放着几个小本,以便随时记下一些想法和灵感。“别人说我是‘顽童’,是因为对我的认识太表面化!”同样,对于“鬼才”的说法,黄永玉也不太认可。他说:“说我是‘鬼才’才真是见鬼了。我初中没有念完,其间还留级了五次。一开学,我就把书卖了买肥皂和袜子,但是我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里,我在那里学我自己的。”
黄永玉曾坦然地说,他“从小就不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但这说的是他不喜欢让人硬灌“四书五经”,并不代表他对书本深恶痛绝。事实上,他读书极多,领悟也极深。“做一个画家,一辈子要和书籍打交道,受书的教益。”
不过,外界对他“鬼才”的评价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一个初中肄业的人,却擅长版画,主攻国画。他的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风格迥异,《阿诗玛》、生肖邮票《猴》等都是传世佳作。他曾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地办过画展,获得过意大利“司令勋章”奖。除绘画以外,他的艺术实践涉及诸多领域:擅长文学创作,出版过《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太阳下的风景》等作品。2006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一路唱回故乡》。2003 年他写的《比我老的老头》一书,在五个月内加印五次,成为当年最畅销的文艺书之一。他还搞设计,设计邮票、房子,由他取名并亲手设计的“酒鬼酒”已成为传世经典。
对于自己的爱好,黄永玉说:“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我一生70% 的时间都花在木刻上。绘画虽然排在最后,但可以养活前面三个行当。”
“万荷堂主”
造房买房,是黄永玉的另一大爱好。没有人比他更喜欢房子了。迄今为止,他拥有的住宅已经有五处:凤凰两处,“夺翠楼”和“玉氏山房”;北京一处,“万荷堂”;香港一处,“山之半居”;意大利一处,“无数山楼”。
黄永玉的“万荷堂”在北京通州区徐辛庄村。笔者叩门而入,迎接客人的是几条狗,有的警惕地大吠,有的则友好地围着笔者左看右闻。这些狗都是黄永玉的“心肝宝贝”。“万荷堂主”黄永玉定下的堂规说:本堂花木水果大多带刺,地面石头硬度为七,仅次钻石三度,各界人士尤应注意本堂所喂养之恶狗,因曾接受特种训练,专咬生人之要害处,各种险处不可疏忽大意,如有挨咬、跌倒、刺伤诸般意外,医疗费自理,寄希望本堂津贴者,全属梦想。
在游历“万荷堂”的过程中,笔者切身感觉到它就和黄永玉本人一样,随处充满奇思妙想。
“万荷堂”占地8 亩,是一座仿古建筑群,亭台楼阁、回廊、照壁都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尽管它隐藏在绿树和村落中,但是看上去依然别具一格。同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相比,屋里的梁柱大多保持原貌,少有斧凿之功,朴实又浑然天成。据说,黄永玉在建房子的时候曾和造房子的老师傅产生过分歧。老师傅说这些木头一头粗一头细,盖起来不成样子,要把梁柱做成光溜溜的样子。黄永玉则坚持在保持木头原样的情况下进行建造,老师傅因此差点不干了。后来房子盖好后,老师傅眯着眼睛看完后说:“你真行,这么一盖还真漂亮!”
置身栽满树木的庭院中,看着那高大的屋宇、宽敞的回廊、花岗岩坪围起的荷花池,笔者很难相信,当初黄永玉用毛笔勾勒在宣纸上的设计,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变成了实物。
不仅建筑格局,就连屋内的桌椅、壁炉、吊灯也全部是黄永玉自己一手设计出来的。可以不夸张地说,除了墙角那台主人画大画时要乘的升降机,以及那些作画工具外,屋里的每件陈设均堪称艺术品:一组组青铜吊灯是意大利宫廷式的,低矮的桌椅是宋朝款式,形式各异的坐墩则是粗树根雕成的……让人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主人手书,语言幽默生动。在“万荷堂”的厨房门口,一副对联已经斑驳:“蔬菜瓜果新新鲜鲜,鸡鸭鱼肉香香喷喷。”而悬垂的沙袋上写着几行小字“随便闯入者、偷盗者、折花果者、撞骗需索者、乱翻东西者”,旁边是一个醒目的大字:“揍!!!”画室门上贴的是:“我在集中精神画画,进门的人请先打招呼,以免吓我一跳。”画室旁的水池边写的是:“此处毛巾为我工作专用,上面沾满癣、疥、疮等各种霉菌,请勿随便乱动,以免被传染。”……就连厕所的洗手池及水箱上都贴着字条,张张妙趣横生。
笔者此前听说,在“万荷堂”前的公路边,黄永玉为方便村民们休息、聊天,专门修建了一座凉亭,名为“侃亭”。他为亭子制作了题有“侃亭”二字的匾额。但没过多久,匾额就被他的“粉丝”摘走收藏了。鉴于此,黄永玉未再在亭子上题半个字,笔者此次前去,发现“侃亭”两个大字已经刻在旁边一块石头上了。
“我为什么喜欢造房子?”黄永玉吸着烟斗告诉笔者,“这大概也是一种玩法。其实建筑也是艺术,房子盖成什么样,和画一幅画花费的心血一样多。”“房子的形式比画大得多,我可以容纳许多朋友到我的作品中来。”
“思乡游子”
黄永玉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浪迹天涯却一直惦记着养育他的故乡山水和凤凰古城,惦记着家乡的吊脚楼和石板小街。他说:“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它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
在黄永玉凤凰老家的木板墙上,至今有一片他四岁时留下的淡淡墨迹。几笔简单的脸谱图案,上有歪歪斜斜的几个字:“我们在家里,大家有事做。”
故乡在黄永玉的思绪里不只是记忆,还是他艺术上必不可少的想象,是不断为他提供创造力的源泉。在他的身上,湘西人的幽默、乐观、爽快、固执,早已融入血液中了。
自1979 年至1988 年,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带外宾去凤凰,向外界极力推介凤凰,推介湘西。最具轰动效应的是推介了张家界、“湘泉酒”和“酒鬼酒”。
2006 年10 月,位于湖南吉首大学的黄永玉博物馆要开馆。黄永玉已决定把他收藏的99.9% 的文物“武装押运”到该馆,该馆除了他的画作,还展出6000 多年前的彩陶、50 多件汉代中山国的鸟造型壶、唐朝3×3 米的石头房子等珍贵文物。
当笔者问,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博物馆落户湖南,是不是因为故土情深时,黄永玉好一阵都笑而不答。“总要找个可靠的地方,交给可靠的人管理,毕竟吉首是湘西的州府,而凤凰太小了,怕没有能力管理。”他想了想,对笔者说。(撰文:李桂杰)
拿到这套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其中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家以及思想家的一些章节,让我深受启发。书中的叙述非常流畅,仿佛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被其中几位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所打动。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育的理想,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创办学校,培养下一代的栋梁。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书中的一些思想家的观点,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至今读来仍然掷地有声,充满智慧。他们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忧思,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频频点头,甚至停下来反复咀嚼。这套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连接,一种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风格非常大气,其中对几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科学家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当我读到某位科学家如何在国外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将毕生所学献给国家建设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回国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包括科研条件的简陋、人才的匮乏,甚至是来自外界的质疑和不解。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点一滴地攻克难关,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科学报国”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我在这套书中最大的收获。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如何与世界文明融合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这些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对这些人物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套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充满精神力量的宝藏。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翻阅这套书,尤其是其中关于一些在中国现代艺术、科学、思想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的作品。当我读到某位艺术家如何在西方现代艺术浪潮的冲击下,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如何巧妙地将其与西方技法融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时,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那种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对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的描绘,都显得异常细腻和生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这些人物故事时,不回避他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反而将这些作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呈现。这种真实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保持文化自信,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套书我早就听闻已久,一直心痒痒想找个时间好好品味一番。最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手之后,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我觉得充满了分量。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近代以来那些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传记,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对一些在战火纷飞年代依旧坚持文化传承的学者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守护知识的火种,又是如何将深厚的中华文明融汇进自己的思想和实践,用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不禁热血沸腾。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生平,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以独特的方式回应时代、塑造时代。其中一些人物的决策、一些理念的提出,至今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让人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对当下有所思考。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无论作为收藏还是阅读,都显得格外有品味。
评分我最近抽空拜读了这套书,它所呈现出的关于几位中国近代文坛巨匠的篇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书中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将这些文学大师在创作上的艰辛、在思想上的探索,以及他们与时代背景的深刻互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其中对某位作家如何从西方文学思潮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将其融入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的过程所吸引。他笔下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百态,更深刻地触及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茫与觉醒。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用文化的力量去承载和传递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并赋予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评分她认为资本主义几近成为一种文化,它的理念和价值观与它的发明和制度同样重要
评分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这套书很直观
评分速度很快 书也很好 喜欢
评分书不错,但是这是运送的时候的问题还是仓库的问题?看起来像是被水正面打湿然后又被挤压的
评分老师推荐的
评分1.季羡林、饶宗颐、黄永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风骨风流铸就先生风范,磨砺坎坷终成大师辉煌!张颐武、孟宪实、蒙曼鼎力推荐!
评分孩子喜欢看,继续关注。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商品很满意,快递小哥很给力,商品很满意,快递小哥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