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栝楼 [Trichosanthes in China]

中国栝楼 [Trichosanthe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家庆,何禾 著
图书标签:
  • 栝楼
  • 中药
  • 植物学
  • 药用植物
  • 传统医学
  • 中国植物
  • 本草
  • 药材
  • 植物志
  • Trichosanthe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3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4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资源生物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Trichosanthes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4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栝楼》介绍了分布于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已知栝楼属植物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对该资源的价值特征、栽培生产技术、常见病虫害与鼠害、深度利用前景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植物分类学、形态学、栽培学、植物化学、药材学等方面展现栝楼属植物的特点,归纳其医药及其他各种资源利用途径,推出了作者多项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新型的栝楼产业结构雏形。
  《中国栝楼》鉴古明今,可读性强,适于生命科学、农学、医药、生态环境、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栝楼”名称之阐微
第二节 栝楼属植物及其世界分布
第三节 中国栝楼的种类及分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栝楼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文献记载的中国栝楼属植物及分种检索
第二节 中国产栝楼及其主要特征
第三节 栝楼属一些种的分类学变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栝楼的性状及价值
第一节 栝楼的药材性状及其微形态学特征
第二节 栝楼属植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栝楼的繁殖与栽培
第一节 栽培技术
第二节 农家主要栽培品种
第三节 繁殖创新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栝楼主要的病虫鼠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第三节 主要鼠害及其防治
第四节 如何降低栝楼常见病虫害发生率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栝楼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节 中国栝楼属植物的利用现状
第二节 栝楼食品的民间制作
第三节 嫩苗、藤梢、鲜嫩叶的利用及创新技术
第四节 栝楼果皮的利用
第五节 栝楼果瓤的利用
第六节 栝楼籽的利用
第七节 栝楼根的利用
第八节 栝楼的垂直绿化功能
第九节 栝楼栽培与“四低、四荒”区土地的利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的栝楼作为一项药材资源被利用由来已久,依文献可追溯到汉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此资源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目前该类资源已用于医药、食品、生态农业等领域。以药材为栽培目的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山东《长清旧县志》记载,早在清代以前,长清庄科和焦庄一带就开始种植栝楼,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另据《肥城县志》记载,肥城北卸甲崖村自1878年开始已有栝楼栽培。目前,以食品炒货为栽培目的的区域包括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河北、山西、陕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栽培面积约20000hm2。作者自20世纪70年代之初起关注栝楼资源,至今,不断为构建其产业链作出努力。
  1984年作者自费调查大别山区植物资源时,途经安徽潜山县东南部与怀宁县西南部交界处的王河镇、黄龙镇、大洼乡及油坝乡一带,见当地村民有食用栝楼籽的习俗。嗣后,带着诸多的疑问于1999年11月、2000年8月,多次重访此地并走访村民,以寻求答案。据长者回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鄱阳湖洪灾,部分江西村民迁来潜山王河梅湖一带落户。在修筑防洪堤坝时,无意将周边野生的栝楼根移植到堤坝上.至康熙年间,附近的孤老坝、老虎园一带遍生栝楼。1913~1937年,患气管炎24年的村民卢传来的祖父,因自食栝楼籽而愈。1940年当地世袭郎中范绍先意识到这个例证,且将此事告知村民,从而得以传开,栝楼籽可食之,并能治疗气管炎。自1953年以来,栝楼栽培逐渐被当地推广,栝楼籽成为该区域节假日待客的茶点炒货休闲零食被广泛接受。
  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各地对栝楼资源的利用近况,结合作者所在大学的本科生教育,2000年暑期带领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社会实践的同学们赴潜山县牌楼乡、王河乡等地栝楼园区针对生产及其病虫害问题进行实地调查。
  随后相继安排几批本科生就栝楼的栽培及生产问题展开毕业论文研究。
  2001年,晁代印同学前往潜山县栝楼栽培区采样,并且成功对栝楼各器官进行组织培养。次年,本科生任静分析产于绩溪县、潜山县的栝楼种子所含的氨基酸种类及其含量,并确定了栝楼籽炒制加工工艺。2004年,黎承姬同学针对栝楼籽发芽率低下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对栝楼籽萌发条件及发芽期多种生物化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2011级本科生陈辰同学,完成以合肥、淮北两地产栝楼果瓤的理化成分分析为题的毕业论文。
  随着对栝楼资源的深入了解,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逐渐被发现,为此部署本校研究生开展进一步研究。
  2005~2007年,硕士研究生孙永刚探讨了栝楼的性别问题,试图给栽培者寻找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2006-2008年,为解决宣州市皖南九华山瓜子厂的生产问题,安排硕士研究生闫永婷研究防止栝楼籽油脂脂肪酸氧化后出现的“哈变”现象。
  教育要为生产实践服务,教育成果要落实在生产实践中,秉持该理念,我们在多年的栝楼研究之余,还进行如下工作。
  2004~2006年,与绩溪县政府扶贫办合作申请安徽省星火计划(04053051),在该县建立“籽用栝楼种植推广及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推行1001rm2,在该县11个乡镇落实生产。
  2005年,暑期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安徽皖南绩溪县栝楼栽培区,继续实地踏查栝楼生产及其病虫害现状,与栽培户面对面交流、座谈。2006~2007年,与安徽省宣州市皖南九华山科贸有限公司合作,针对“新型休闲食品栝楼籽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问题授予委托。2011~2012年,前往河南郑州、荥阳、尉氏县、洛阳、濮阳、许昌等黄河流域广泛调查,并在尉氏县、荥阳两地实施栝楼栽培3000亩,其间结合生产试制出栝楼籽瓤分离机(图6-3)。
  2011~2012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请申报发明专利6项:一种栝楼茶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栝楼叶轻发酵花茶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叶用栝楼的栽培管理方法及应用;栝楼果瓤粉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栝楼防冻裂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半脱脂栝楼蛋白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并于2012~2014年先后获得了专利权。
  除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我们从业于安庆市医药公司仓库、药房多年,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栝楼药用信息已有所调查了解。
  鉴于以上工作,我们发现栝楼资源已在我国安徽(安庆、六安及阜阳三地约19个市县)、浙江(7市县)、江苏(6市县)、河南(9市县)、河北(4市县)、山东(9市县)、江西(12市县)、湖北(4市县)、湖南(5市县)、广西(3市县)、贵州(6市县)、福建(5市县)、陕西(3市县)、四川(4市县)诸省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迎来各地栝楼栽培区、栝楼企业及农户们,咨询并提出大量问题,例如,如何识别栝楼雌雄株;栝楼雄株除传粉作用外还有什么用途;栝楼籽炒制与存放期“哈喇味”影响商品销售怎么办;栝楼种子萌发率低下怎么解决;栝楼园栽培持续数年后瓜果为何越来越少,越来越小;瓜棚下土地如何合理利用;栝楼园根结线虫怎么防除;栝楼除了药用与炒制栝楼籽外还能做什么用。这些来自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督促我们反复思考,并意识到构建栝楼产业链迫在眉睫,如何形成该资源的产业网络,明确其产业发展方向,至此我们该做点什么了。
  著者
  2015年12月11日
古老草药的现代探索:一种中国特有的植物及其潜在价值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宝库中,草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众多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植物中,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以其独特的形态、药用功效和生态适应性,在中国植物学和传统医学领域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书并非对“中国栝楼 [Trichosanthes in China]”这一具体图书内容的概述,而是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与栝楼相关的中国植物多样性、传统医学的应用、现代科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以此展现这一类植物在中国土地上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 中国植物多样性的一隅:栝楼属的魅力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栝楼,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栝楼属(Trichosanthes)的重要成员,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植物代表。栝楼属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90个物种,而中国就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并且包含了许多特有种。这使得中国成为研究栝楼属植物的理想之地。 栝楼属植物普遍具有攀援的茎蔓,叶片多为掌状分裂,雌雄异株。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形态各异的果实,从圆球形到长圆锥形,颜色从绿色、黄色到橙红色,这些果实不仅是植物繁衍的载体,也常常是其药用价值的来源。例如,我们熟悉的“栝楼”通常指的是其果实,而“天花粉”则是其块根。这些不同部位的形态和化学成分差异,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从温暖湿润的南方到干旱半干旱的北方,都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栝楼。它们适应性强,常生长于山坡、沟谷、林缘、灌丛以及荒地等多种生境。这种广泛的分布,不仅体现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为历代医家提供了就近取材的便利。对这些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栝楼属植物的进化历史、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策略。 二、 传统医学的瑰宝:栝楼及其应用的历史与智慧 栝楼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其药用价值被广泛记载于历代本草古籍之中。《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意即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无毒。此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重要医学典籍中,均对栝楼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以及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栝楼被归属于“清热泻火”类药物,其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凉血散瘀、生津止渴、消肿散结。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大叶性肺炎、热病烦渴、乳痈肿痛、肠痈腹痛、便秘等多种病症。例如,用栝楼实(果实)煎服,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因其能清肺热、化痰止咳;用栝楼根(天花粉)研末冲服,则常用于治疗消渴病,取其生津止渴之功。此外,栝楼的配伍应用也十分丰富,与知母、贝母等药同用,能增强清肺止咳之效;与桔梗、甘草同用,则可用于治疗咽痛。 传统医学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其功效的认知上,也体现在其精细的炮制工艺和灵活的配伍应用上。不同部位的药材(如栝楼实、栝楼仁、天花粉)经过不同的炮制(如炒、炙、蒸、煮),其药效和适应症也会有所侧重。这种对药材细致入微的认识,以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原则,构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三、 现代科学的视角:栝楼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中药的深入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家们运用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先进分析技术,对栝楼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和鉴定。研究发现,栝楼的果实、块根、种子等不同部位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如皂素、三萜皂苷)、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 其中,皂苷类化合物被认为是栝楼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例如,Trichosanthis saponins等皂苷成分,已被初步证实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抗肿瘤作用则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机制实现。 此外,栝楼的多糖成分也表现出显著的免疫增强和抗肿瘤活性。这些多糖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力,从而有助于抵抗疾病。天花粉中提取的多糖,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潜力,可能与其调节血糖代谢有关。 现代药理研究不仅揭示了栝楼的化学成分基础,也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通过对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筛选,有望开发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型药物。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为合理使用栝楼,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科学指导。 四、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中国,许多传统药用植物的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栝楼也不例外。由于过度采挖、栖息地破坏以及部分地区农业集约化生产带来的生态压力,一些野生栝楼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甚至面临濒危的风险。 因此,加强栝楼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这包括: 野生资源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的野生栝楼栖息地进行保护,禁止非法采挖,确保其基因资源的延续。 人工栽培技术: 研发和推广高效、环保的人工栽培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这需要对栝楼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要求进行深入研究,优化栽培模式。 多样化利用: 除了传统的药用价值,还可以积极探索栝楼在食品、化妆品、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拓展其经济价值,从而激励人们参与到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来。 基因资源保存: 建立栝楼的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不同地区、不同种群的遗传物质,为未来的育种和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 五、 结语:传承与创新,共绘未来 中国栝楼,以及与其相关的众多植物物种,是中国丰富植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古老的本草记载到现代科学的深入解析,我们对这些植物的认知不断深化,对其价值的挖掘也在不断拓展。 本书籍概览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中国栝楼 [Trichosanthes in China]”文献,而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本土植物多样性、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无限可能产生更广泛的兴趣。在传承中医国粹、守护绿色家园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科学利用像栝楼这样的宝贵植物资源,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持续的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将在健康、医药、生态等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与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入这本书的,他向我保证说,这本书对传统中药材的考证有着独特的视角。确实,这本书在深入挖掘植物学分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割裂其与传统医药学的联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药用部位的鉴定部分,那简直就是一本精美的图谱加解剖指南。从根茎的纹理到叶片的脉络,再到果实的成熟度判断,作者给出的标准极其严格,甚至连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在成分上可能有何细微差别,都有所涉及。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传统炮制工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对照书中的描述和自己收集的一些标本,发现书中提供的鉴别要点非常精准可靠,几乎没有可以产生歧义的地方,这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展现了作者对“地方性”植物研究的执着。许多章节的内容,似乎是基于作者在特定地理区域多年的深耕细作。比如,书中对几种山地特有植物的生态位描述,细致到了它们如何与当地特定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策略。这些内容绝非仅仅依靠图书馆里的二手资料就能写出来的,它洋溢着一种“现场感”。我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为了记录下某种植物在雨季和旱季的不同形态,可能付出了多少次失望和等待。这种源于实地考察的鲜活感,使得冰冷的植物学描述瞬间变得立体起来,仿佛我正站在作者当年观察到的那个山坡上,感受着湿润的空气和植物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一些精致的植物插图,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学究气质。我原本对植物学并无太多涉猎,只是被这封面所吸引,好奇地翻开了它。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清晰易读,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枯燥。内容上,作者似乎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探讨某种特定的植物群落,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长习性差异,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记录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长久以来的田野考察积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稀有种类的描述,不仅有详细的形态特征,还穿插了许多当地关于这些植物的民间传说和应用方式,这使得这本书在学术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学术马拉松,对读者的耐心和专业背景有一定要求。它不像那种轻松愉快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严谨的专业参考手册。书中大量引用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拉丁文描述,常常需要我频繁地查阅词典或相关的植物学辞典才能理解其确切含义。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细致入微的植物世界,你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极其强大的。书中对于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得非常透彻,通过分子生物学数据和形态特征的交叉验证,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类树。这种深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常识的植物学知识,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演化历史和分类争议,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字面上的植物学知识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观察”的艺术指南。作者在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其文字的运用充满了诗意与精确性的结合。例如,对某种藤蔓植物攀援习性的描述,既精确地标注了其卷须的螺旋角度,又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它如何在森林的缝隙中“挣扎着向上”的动态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周围环境中那些被忽略的生命体。它教会我,真正的科学研究,并非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对自然界复杂性和美感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并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记录和理解这一切的努力。这本书,无疑是这种精神的绝佳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