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都带有明显的移民历史和文化的印记。正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历数千年的互摄互补性交流,方汇成今日气象恢宏、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民族迁徙、民族互融的漫长历史,也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的历史。因此,揭示青藏高原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由来及其文化变迁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即是由于上述原因编写而成。
丛书主编朱恒夫,二级教授。在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戏曲学、文献学、傩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绪论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地理人文与民族分布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
第二节 道路交通与民族文化走廊
第三节 青藏高原多民族分布格局
第二章 青藏史前移民与高原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青藏史前文化
第二节 古羌人部落的发展与昆仑神话
第三节 青藏高原最早的移民活动与“玉石之路”
第四节 苯教的传播与高原民族文化的古风神韵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选择
第一节 秦汉时期高原羌人的迁徙
第二节 “羌戎”分野与高原民族的文化适应
第三节 汉初的高原屯田移民与高原农耕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与高原民族文化的开放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共适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的高原东部移民
第二节 鲜卑吐谷浑人的史诗性迁徙
第三节 “吐谷浑”道上的民族文化交流
第四节 北方胡系民族移民与高原民族文化的共适
第五章 唐蕃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隋唐二代的高原屯田移民
第二节 吐蕃的军事移民扩张与文化的东传
第三节 佛法传播与高原文化圈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唐蕃民族走廊与汉藏文化的互动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吐蕃的分裂与青唐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宋开西河与汉族军民的大规模移民
第三节 “丝路河湟道”民族走廊上的文化共适
第四节 佛教文化的后弘期与高原风俗的变迁
第七章 蒙元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同构
第一节 蒙元时期对高原的统治
第二节 “西域亲军”与高原伊斯兰文明的传播
第三节 神佛互渗下的信仰重构
第四节 藏彝民族走廊与藏东移民文化
第八章 明朝时期的高原移民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明代对高原的屯垦移民
第二节 东西蒙古对高原的军事移民
第三节 涵化视阈中的青海土著族群
第四节 高原移民记忆与口承叙事传统
第九章 清代的高原移民活动与民族文化的共享
第一节 清初的高原政治生态与移民活动
第二节 清中后期高原的社会矛盾与近代高原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青藏高原多元文化圈与民族文化的跨族群传播
第四节 青藏高原民俗文化的共享与整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
隋唐时期,为巩固边陲、稳定中原,封建王朝对青藏高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统治措施,调整了中央王朝在西北的郡县体制。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先后在今青海乐都设置鄯州都督府和陇右节度使,遂成为西北军政要地之一,更多地承担起中央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吐蕃王朝斗争的前哨与战略缓冲地带。而此时的青海丝路交通,因河西走廊大道的畅通而一度衰落。但由河湟通往西藏以及今青南果洛、玉树地区的“氐羌道”却得以开拓。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联姻而形成的“唐蕃古道”由长安出发,越陇右过黄兴,入鄯州境内龙支城,再傍湟水西行直达鄯城,而后西越赤岭(日月山),进入吐谷浑境内,西南行至柏海(扎陵湖)。此道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交通线,在汉藏关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载唐与吐蕃建立甥舅亲谊后,唐蕃古道上出现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局面。
此外,自武州(武都)北出洮岷或西出迭部,过阿坝,经今天青海久治、班玛、达日,至玛多县河源地区(均在党项故地,今属果洛州)。或从洮岷溯河西行,经今黄南州的河南、泽库和海南州同德(均在白兰故地),至兴海夏塘古域与唐蕃古道会合的“党项故道”(亦称茶马商道或白兰道)也得以开拓。这是一条以茶马贸易为主的运输线路。唐时为进一步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又开拓了自长安过青海吐谷浑至吐蕃,再经印度半岛由陆路西行的“汉藏尼——吐蕃道”。青海丝路吐蕃道开辟后,自中原赴天竺求经的僧侣,亦多不走河西道,而改由吐蕃道,经吐蕃、尼波罗的捷径直达天竺。而“吐蕃道”一词,首先也是由求经高僧们命名的。
经五代之离乱,北宋王朝统一中原。西北地区的吐蕃衰落而走向部族割据。自西夏灭河西吐蕃及甘州回鹘,隔断丝绸之路北、中二道后,因吐蕃唃厮哕青唐政权的兴起,青海丝路又得以复盛。至宋王朝恢复对高原河湟地区的统治后,青海丝路青唐道继而代替丝绸之路河西道,上升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以致当时河湟的主要城镇青唐(西宁)、临谷(多巴镇)曾一度成为东西贸易的中心。
元灭南宋,中国再度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奠定了祖国的版图基础,进而为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创造了条件。蒙元初,藏传佛教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会谈后,整个青藏高原成为元王朝的领属之地。元王朝分别设置朵思麻宣慰司,朵思甘宣慰司,乌斯藏宣慰司对广大高原进行行政管理,加大了中央对西部边陲的统治,也为青藏高原的交通发展提供了政权保障。高原交通路线的主要干道、桥渡增加,驿运设施得到修复和整顿。新建朵甘纳儿七站驿道、入藏驿道、河州贵德驿道等,区域道路交通的网状布局进一步形成。
明代,高原交通主要承担中央与西部藏区联系的通道作用。明代始有驿道站点,而且茶马互市也趋于顶峰。明中期自东蒙古部族首领亦卜刺和阿尔秃斯率部自河套地区西经河西走廊的黄城滩,南越祁连山来到青海湖畔定居之后,蒙古部族便不断迁入青藏高原东部。先有明初土默特蒙古俺答汗的迁移,后有西蒙古和硕特固始汗的对高原全境的军事占领,高原各地再次成为战乱之地。为防御蒙古,巩固边防,明王朝对青藏高原东部境内的道路、驿站作了较大的修复和整顿,增建了桥渡,使青藏高原外向的交通路线,在历代变迁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固定。
……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有西藏、青海的全部以及四川、云南、新疆与甘肃的部分地区,因其高耸,故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因其地貌独特、风景殊异,便引发了全世界游人的向往之心。不过在我们看来,这片神秘的土地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不在于它的地理风貌,而在于它的文化以及创造此文化和受此文化哺育的人们。
因青藏高原地理的偏远与环境的恶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近代,内地的文化对其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然而,正由于影响的微弱,才使得青藏高原的文化没有被汉文化同化,而是由自己慢慢地孕育、成长,最终形成个性鲜明和与地域的气候、地理、经济等环境相吻合的文化。
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是青藏高原文化的基础与灵魂,无论是传说故事、诗歌格言、绘画雕塑,还是音乐戏剧,无一不以弘扬佛法为它们的主旨,就是民俗、节庆,甚至人的一生都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佛教来自他国,但是在青藏高原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为它高度地关怀着人的精神状态,指引着人生的走向,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将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托付给佛陀,虔诚地接受佛陀对自己命运的安排。故而,这里的宗教氛围极其浓郁,佛像、佛塔、经籍、转轮、僧人、信众,等等,构建了一个佛国世界,连政治都要依凭着佛教的力量。
青藏高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范畴,稍微细分一下,可以分成纯粹藏区文化与多民族交汇的区域文化。纯粹的藏区文化的显形形态除了宗教外,就是它的民俗与艺术。
其民俗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风俗多有不同,即如殡葬,有五种葬法,为塔葬、火葬、天葬、水葬与土葬。塔葬者必须是生时为万民敬仰的大德高僧;活佛与一些领主享受着火葬;希望死者升入天堂的家属,则用天葬的方式;夭折或病死者,只能将尸体丢进水里喂鱼,谓之水葬;而生前做过坏事又得不到人们原谅的人才埋入土里,以土葬之,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埋进土里的人,是将他的灵魂禁闭在地下,便再也没有转世的机会了。而汉族则奉行“入土为安”的丧葬原则,多数人畏惧火葬,今日即使火葬后,也会将骨灰埋人地下。
藏人迎接客人的礼仪是献上哈达,“哈达”是纱巾或绸巾的藏语,分白色与五彩两种。白色代表着友谊的纯洁,五彩的含义较多,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绿色是江河,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则象征大地,献上五彩哈达,意为天、地、水与神灵一起欢迎珍贵的客人。
藏族的艺术形式很多,但较为突出的则是歌舞、戏剧与唐卡绘画。
我必须说,《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区域历史的学术著作,读下来才发现,它触及的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一个极其普遍却又极其独特的主题:如何在地理环境的限制下,不同族群的迁徙与交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形态。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以一种近乎艺术家的洞察力,捕捉那些移民群体在踏足青藏高原那一刻起,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印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来自遥远地域的农耕技术,如何与高原游牧文化相结合,催生出独特的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我仿佛听到了不同语言在雪域高原上的回响,它们如何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最终孕育出新的方言和表达方式;我更看到了不同宗教信仰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在相互的理解与竞争中,共同塑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最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坦诚地展现了移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冲突、误解,甚至是文化上的某些消亡,但同时也强调了在这种碰撞中,生命力顽强的文化如何汲取养分,不断焕发新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的含义,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遗产,而是无数代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生命在与环境、与他者互动过程中不断生长的过程。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印记,而青藏高原,正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以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条件,成就了这片土地上令人瞩目的文化奇迹。
评分我读《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亲眼见证着历史的洪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移民”和“民族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趋势中抽离出具体的微观个体,例如,他会详细描述某个草原部落如何因为一次外来的农耕技术的传入,而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组织和家族结构;又或者,他会分析某个内地商人团体如何在高原上建立起贸易网络,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他们家乡的戏曲、饮食习惯,甚至是节日习俗带到这里,最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演变出具有高原特色的艺术形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随着人的流动、物的交换、思想的传播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青藏高原,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的地理枢纽,更是承载了无数次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史诗。作者的叙述,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些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古老民族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成就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评分《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静态的定义,而是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勾勒出那些古代移民的身影,他们背井离乡,穿越崇山峻岭,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习俗、他们的信仰。作者的叙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当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原有的藏族文化相遇时,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是如何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建筑艺术;我看到了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是如何相互融合,演变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我看到了不同的宗教思想是如何相互碰撞,又如何最终在高原上找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模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取代或同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移民群体在青藏高原上留下的物质和精神的印记,这些印记,共同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藏族文化。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开放与包容,都离不开不断的交流与融合。
评分读完《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得以窥见一个我曾经以为已经定格的、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其实是一部不断演变、不断生长的活态史诗。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流动和“交流”的互动。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逻辑分析,描绘了自古以来,不同人群如何为了生存、为了信仰、为了贸易,踏足青藏高原,并将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深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移民群体的精细划分,从最早的早期居民,到吐蕃王朝的扩张,再到后来的佛教传播带来的僧侣移民,以及近代以来各地商人的涌入,甚至包括一些被历史洪流裹挟而来的难民。他不仅仅记录了他们的到来,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移民群体如何与当地的藏族文化产生互动,例如,他们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改善了高原的农业生产;他们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丰富了高原的建筑艺术;他们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深化了高原的宗教文化。这些外来元素的加入,并非简单地取代或同化,而是一种深刻的融合,使得藏族文化在保持其核心精神的同时,不断吸收养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化的“变迁”并非一定是衰落,也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丰富与发展,而“移民”则是这种变迁最直接、最活跃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在初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然而,它所展现的内容却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细腻得多。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又带着文学家般的细腻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青藏高原上,不同族群迁徙、交流、融合的历史画卷。我特别被作者对于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的关注所吸引。比如,他会追溯某个外来农作物如何在这个高原地区落地生根,并如何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模式;又或者,他会分析某个外来宗教如何与本土信仰产生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宗教仪式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脉络,感受到文化变迁的深层动力。作者并没有回避移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冲突与矛盾,但他更侧重于展示,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生命力顽强的文化如何汲取养分,不断发展壮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经无数次迁徙、交流、融合的产物。青藏高原,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节点,更是承载了无数次这样的文化碰撞与升华。它让我对“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流动的、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如同那高耸入云的雪山,层层叠叠,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又如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流,最终涤荡出文明的波澜。《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不仅仅是对青藏高原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互动与融合的深刻探讨。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那些“隐形”移民的关注,比如那些为修建寺庙、开凿道路而来的工匠,那些因战乱或饥荒而逃离家园的普通民众,以及那些出于宗教虔诚而远涉重洋的朝圣者。这些群体或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只是微不足道的注脚,但正是他们的到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青藏高原的面貌,丰富了其文化的肌理。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考证了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迁徙路线、定居模式,以及他们带来的技术、习俗、信仰等,并细致地分析了这些外来元素如何与原有的藏族文化发生碰撞,最终又如何以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面貌呈现出来。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纯粹”文化,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转化的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藏族文化背后所承载的,远不止是雪域高原的独特风情,更是历代移民群体留下的深刻烙印,是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汇、激荡的生动见证。
评分《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民族文化就像是一块被精心雕琢的玉石,是固定不变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叙事技巧,向我展示了青藏高原上,无数移民群体的迁徙与融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塑和丰富着当地的民族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移民群体的勾勒,他们并非是单一的群体,而是有着各自的背景、目的和影响。比如,那些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而来的牧民,他们带来了新的畜牧技术和游牧生活方式;那些为了传播信仰而来的僧侣,他们带来了深厚的宗教经典和宏伟的寺庙建筑;那些为了商业利益而来的商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贸易模式和多元的商品。这些移民的到来,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改变了高原原有的生态和文化格局。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藏族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是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更加充满活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文化是流动的,是发展的,是永远在变化中的,而“移民”正是推动这种变化的强大力量。它让我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纯粹”的文化,而是学会去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性,去理解任何一种文化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个体的迁徙与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读完之后,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这份震撼与感悟传递出去。它不是一本简单陈述历史事实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形形色色的移民群体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细腻描摹,揭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移民群体——从早期拓荒者到后来的商人、僧侣、乃至近代的外来人口——的描绘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文化基因的播撒与重塑。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古老族群在高原上繁衍生息,又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既保留了自身的独特脉络,又吸收了新的元素,从而演化出今日我们所见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作者深入浅出的笔触,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小型部落如何因为一次偶然的移民潮而改变了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又或者某个商贸路线的开辟,如何将遥远的异域文化带入高原,并在此落地生根,最终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之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多元的,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无数文化元素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它让我对“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一、固化的符号,而是流动的、鲜活的生命体,不断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自我更新与发展。
评分我必须承认,《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青藏高原和藏族文化的新窗口,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远超越了我原有的认知。我原本以为,对于这样一本关于历史移民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史实,但作者却以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成了无数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移民群体所做的细致梳理。他不仅仅讲述了他们的到来,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些移民群体是如何与高原原有的藏族文化发生碰撞、互动,并最终融为一体的。比如,他会细致地讲述,某个来自内地的农耕技术是如何被高原人民接受并改造,从而适应了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又或者,他会分析,某个外来的宗教思想是如何在这个崇尚自然的土地上,与本土的信仰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看到了文化是如何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所谓的“民族文化”,并非是固步自封的产物,而是经历过无数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吸收、融合,最终形成的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独特表现。它让我看到了,移民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文化基因的播撒与重塑。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部宏伟的史诗,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平息。《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它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迁徙”的故事,关于“融合”的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自古以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踏上青藏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我被那些关于不同时期移民群体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从早期那些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先民,到为了传播宗教而远道而来的僧侣,再到为了贸易而往来的商贾,甚至包括那些被历史裹挟的难民。他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文化基因的播撒与重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移民群体视为外来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与当地藏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我看到了,在他们的到来之后,青藏高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乃至于精神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而又富有活力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让我看到了,所谓的“民族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融合,不断演变、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这本书让我对“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流动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