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华庆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藏经洞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文物
  • 中国历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788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318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为什么会有藏经洞?
为什么先早来到藏经洞的是外国人?
为什么藏经洞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
为什么藏经洞是中国学术界的伤心史?
为什么称藏经洞文献为百科全书?
为什么敦煌学能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叙述发现藏经洞的过程及莫高窟遭劫的每次经历,以及佛经等所遭无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研究和了解敦煌概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罗华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石窟考古、佛学图像学、博物馆学研究。主编过《敦煌石窟全集?再现敦煌》,《敦煌石窟全集?尊像画卷》,《敦煌石窟鉴赏丛书》第一辑的第七、九分册,第三辑的第六分册,发表敦煌研究论文数十篇,独著或合著有《玉门关与阳关》、《中国敦煌学史》、《敦煌学入门》等学术著作。

目录

前 言 百年叹息
第一章 藏经洞的发现与劫难
1.敦煌为何衰败? 17
2.是谁发现了藏经洞? 21
3.洪的影窟为什么成为藏经洞? 24
4.谁是最早进入藏经洞的外国人? 29
5.是谁让中国学者知道了敦煌遗书? 34
6.日本探险队从藏经洞掠走了多少文物? 38
7.谁是最后从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外国人? 41
8.藏经洞引来了哪些中国学者? 44
9.藏经洞的珍宝知多少? 48
10.莫高窟还存在第二个藏经洞吗? 54
11.藏经洞如何打开了敦煌学的大门? 57
第二章 百科全书式的文献
1.藏经洞的文献以佛经为主吗? 63
2.佛教洞窟中为何出现其他宗教典籍? 70
3.藏经洞保存了多少史籍? 75
4.藏经洞史料如何反映中世纪的科技水平? 80
5.为什么藏经洞的古典文学引人瞩目? 86
6.敦煌歌辞如何反映民间生活? 90
7.为什么说藏经洞文献是语言学的宝库? 94
8.藏经洞出土的舞谱能解读吗? 98
9.藏经洞出土的曲谱是音乐天书吗? 100
第三章 盛世的绘画
1.藏经洞绘画现存何方? 103
2.藏经洞绘画用什么材质? 106
3.藏经洞绘画有哪些内容? 114
4.藏经洞绘画有哪些技法? 126
5.为什么藏经洞绘画可作断代标尺? 134
6.藏经洞绘画如何反映中西文化的交融? 146
第四章 中世纪的书法
1.为什么敦煌书法艺术发达? 151
2.为什么说藏经洞写卷堪称一部书法史? 158
3.什么是写经体? 161
4.严肃的写经卷为什么采用行书、草书? 166
5.藏经洞保存了哪些名家名帖? 169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带来了敦煌的辉煌。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一百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才让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重新为人所知,并享誉世界。
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无意间被发现,诸多珍宝重见天日。这给敦煌带来了盛誉,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劫难。盗宝者纷至沓来,使藏经洞及敦煌石窟中的诸多珍宝流散国内外,至今难以聚首,有的甚至已经佚失,难觅踪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既是藏经洞的悲哀,也是当时积弱的中华民族的悲哀。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余件。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后者的内容包括官私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星图、云图、文学作品、启蒙读物。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栗特文、突厥文、龟兹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这些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世纪珍宝,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数据,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由藏经洞引发的敦煌学更是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学术价值于此可见。
敦煌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对研究、探索文化汇流现象和规律,具有比其它地区更有利条件,藏经洞文物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长期以来,藏经洞文物散布世界各地,中外学者的研究,多为分散地进行,缺乏全面、系统地交流。相信随着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在中外学者不断深入的揭示和解读下,将逐步揭开藏经洞的全部秘密。
0-1 敦煌藏经洞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1900年发现约5万件中世纪佛经、文书、法器以及美术品等文物而闻名于世。
0-2 曹元忠状
0-3 二观音菩萨像

绢画 纵147.3厘米 横105.3厘米
现藏英国博物馆
二观音菩萨相向而立,面部丰腴,翠眉明眸,端庄慈祥,披帛随身,璎珞环绕。中间有信众发愿文,祈愿观音菩萨保佑平安。是当时敦煌僧俗观音信仰的代表作品。

敦煌的低语,千年的回响 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座城市,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传奇——敦煌。而在这座城市的深处,一个无意间的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失落文明的古老石门,震撼了整个世界。这便是赫赫有名的“藏经洞”,一个尘封千年的宝藏,静静地等待着被重新认识。 《敦煌的低语,千年的回响》并非直接呈现藏经洞中的文献内容,而是邀请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探寻之旅,去理解这份惊世发现背后更为宏大与深邃的意义。本书将引导您深入探究: 一、 历史的迷雾与丝路的辉煌: 在藏经洞被发现之前,敦煌是什么样的地方?它为何能成为如此重要的文化交汇点?本书将首先为您勾勒出汉唐时期敦煌的地理风貌、战略地位以及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核心作用。您将了解到,当陆上丝绸之路车水马龙、商旅不绝,当佛教文化沿着这条黄金水道源源不断地传入并扎根,敦煌是如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会,吸纳、融合、并孕育出独特的多元文化。我们将一同穿越历史的迷雾,触摸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为理解藏经洞的出现提供坚实的文化背景。 二、 命运的偶然与文明的重生: 藏经洞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历史的偶然。在本书中,我们将详细梳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揭开了这个被遗忘的洞窟?当一箱箱、一卷卷的古老卷轴重见天日,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无数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片段。我们将探讨这一发现对当时学术界、历史学界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它如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或误读的古代文明。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出土”,更是一次文明的“重生”,一次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与重新认识。 三、 文化的宝库与历史的镜鉴: 藏经洞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数量庞大,更在于其内容的包罗万象。本书不会直接逐一介绍洞内文献的详细内容,而是着力于揭示这些文献所展现的文化图景。您将了解到,这些卷轴涵盖了从宗教经典、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到天文历法、医学方术、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它们如同一面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信仰、知识与生活方式。我们将从宏观角度,解读这些文献所提供的宝贵史料,如何帮助我们填补历史的空白,纠正过去的误解,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现实的启示: 为何这些文献会在千年前被秘密收藏,又为何会在此刻被重新发现?藏经洞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本书将引导您思考,这些来自遥远过去的声音,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怎样的启示?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当下,回顾千年前的文化融合与文明交流,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关于包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藏经洞的发现,是对我们理解历史、认识自身、并展望未来的深刻提醒。它促使我们反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传承和创新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敦煌的低语,千年的回响》是一次对历史深邃的回望,一次对文化无尽的探索,一次对文明永恒的追寻。它将带您走进那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敦煌,倾听来自千年前的低语,感受历史的回响,并从中获得属于您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珍视文化、渴望理解人类文明奥秘读者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传递出来的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夸张的宣传,它就像一件经过岁月洗礼的古老器物,散发着内敛而深邃的光芒。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严谨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没有试图用煽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而是通过层层剖析,将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和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一一呈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藏经洞的发现,再到对内部文物的详细解读。每一个部分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全貌。作者在解读文物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文字内容,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每一件文物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失落的文明”的重建,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语言、失传的技艺,通过作者的解读,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抄经人虔诚的双手,听到那些僧侣低吟的经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藏经洞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现”,更在于“解读”和“传承”。它是一部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面映照古人智慧的镜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评分

当我翻开《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时,我就知道我将要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那个尘封千年的藏经洞。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发现”的故事,更是在引领我进行一场“解读”的探险。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等待我去破解。我被书中对藏经洞发现过程的描述所吸引,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而当深入到对文献的解读时,我更是被那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所震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文献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我了解到,藏经洞中的文献,不仅仅是佛教经典,更是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百科全书。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细节,在于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碎片,它们在有心人的解读下,能够重新焕发光彩。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真的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古人智慧的碰撞。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探索历史、发现文明的人。

评分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敦煌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对敦煌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莫高窟”这个名词上,以为它只是一个古老的佛教石窟寺。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藏经洞更是敦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在书中,非常系统地梳理了藏经洞的发现历史,以及其背后所牵扯到的复杂的人文历史背景。从王圆箓的偶然发现,到各国探险家蜂拥而至,再到文物的流散和研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我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藏经洞“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书中对藏经洞内各类文物的详细解读,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精美的书法、独特的绘画、失传的语言,都像是在向我诉说着那个辉煌的时代。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非佛教”文献的介绍所吸引,它们揭示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古代中国,一个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文明。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面对晦涩的史料,也能将其解释得通俗易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读懂一本让你思考的书,才是最有价值的书。《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绝对是这样一本能够引人深思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敦煌,更是关于文明的演进,关于知识的传承,以及关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足迹。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藏经洞文物的解读,引申出对古代社会、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思考。我被书中关于“失落的语言”和“失落的文明”的讲述所深深吸引。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耀过的语言和文明,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但却在藏经洞中留下了痕迹。作者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挖掘和解读,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宝藏。书中对佛教经典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宗教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最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体系。而对那些世俗文献的解读,更是让我窥见了古代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所构成。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历史题材特别有研究的读者,但《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却让我爱不释手。它的文字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资深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索。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新奇感和发现的乐趣。书中对藏经洞发现过程的描述,简直像一部精彩的探险小说,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手不释卷。当我读到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献,被整齐地收藏在那个狭小的洞窟时,我真的感到无比震撼。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上曾经的辉煌。书中对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宗教经典的介绍,让我对古代的信仰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那些文学、艺术、科学典籍的梳理,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我通过这本书,重新审视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的启发性非常强,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我真的非常感谢作者,能够用如此精彩的方式,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呈现给读者。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比丰富和立体的藏经洞世界。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作者对海量一手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和再创造的结晶。从藏经洞的发现到文物的分类、鉴定、研究,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残缺”文物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回避它们的残缺,而是将其视为研究的起点,通过比对、推测,努力还原出它们曾经的面貌和价值。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书中对藏经洞中大量汉文佛教经典的解读,让我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那些非汉文文献,如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更是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中亚和西域文明的窗口。作者在解读这些外来文献时,并没有简单地翻译,而是深入分析了其文化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其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向读者展示了“有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意味着什么”,以及“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它是一部关于知识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文明的交响。

评分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敦煌。我一直以为敦煌就是壮丽的石窟和壁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藏经洞中的那些纸质文献,才是更直接、更生动地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的宝藏。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藏经洞的魅力。我被书中对那些不同材质、不同书写风格的文物的详细介绍所吸引。从羊皮纸到纸张,从毛笔到各种 ink,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而对那些不同文字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画面。书中对藏经洞中佛经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翻译,更是对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和演变过程的深刻剖析。而那些非佛经文献,如医书、历书、诗歌、奏章等,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民间文学”的介绍,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填补了我们对古代社会认知的空白。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书。我真的觉得,这本书能够极大地开阔读者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评分

一直以来,敦煌在我心中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敦煌的文章和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很难真正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直到我遇到了《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我的感觉才彻底改变。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在保留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尘封的文献和历史事件,化为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宝藏之中,与作者一同探索、一同发现。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对斯坦因、伯希和等探险家发现藏经洞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戏剧性和探索的艰辛;又比如对藏经洞中那些不同时期、不同文字卷子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融合。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文献收藏?这些文献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这些问题的解答,让我对敦煌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交流。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仰,也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敦煌的好奇,更点燃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充满向往,而藏经洞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存在之一。《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带领我一步步走近藏经洞。从它被发现的偶然性,到它被“盗掘”的悲剧,再到它背后牵扯出的国际学术争论,书中都进行了详实的梳理。我在这本书里,不仅仅看到了文物,更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命运,看到了国宝流失的痛心,也看到了学者们为保护和研究这些文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对藏经洞文物的介绍,涵盖了从佛教经典到世俗文书,从官方文书到私人信札,几乎无所不包。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组合成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我了解到,藏经洞的发现,不仅仅是对古代宗教和文学的贡献,更是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法律制度、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即使是讲述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学术观点,也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它像一本侦探小说,让我不断地猜测,不断地发现新的线索,最终茅塞顿开。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让人惊艳了!我一直对敦煌和藏经洞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有些遥远,好像只能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匆匆瞥一眼。这次入手了《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平装版)》,完全没想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沉浸式的体验。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简洁大方,触感温润,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翻开第一页,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枯燥的历史资料,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故事性的方式,一点点地剥开藏经洞的神秘面纱。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发现”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解读”的过程。读着读着,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在漫天黄沙中被发现的珍贵卷子,听到了它们穿越千年诉说的故事。书中对每一件文物的介绍都详尽入微,从材质、书写风格到内容,再到它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将视角拓展到了敦煌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方方面面。当我了解到藏经洞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佛经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社会图景,以及古人对知识、信仰的虔诚追求时,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逻辑线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学术观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心灵之窗,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和更多的人分享这本书,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敦煌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