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 [Code for Design of Mine of Coal Industry]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 [Code for Design of Mine of Coal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煤炭工业
  • 矿井设计
  • 规范
  • GB50215-2015
  • 工程技术
  • 煤炭
  • 安全生产
  • 设计标准
  • 行业标准
  • 矿业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83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5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Mine of Coal Indust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适用于设计生产能力0.09mt/a及以上的新建、改建及扩建的煤炭工业矿井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 井田开拓
4 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
5 井下开采
6 井下运输
7 通风与安全
8 矿井主要固定设备
9 地面生产系统
10 总平面布置
11 地面运输
12 供配电
13 信息与自动化
14 地面建筑
15 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
16 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
17 环境保护
18 建井工期
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
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
附录C 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
附录D 建议的资源/储量比例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内容概述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是一部在中国煤炭工业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地规定了煤炭矿井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原则与方法,旨在确保矿井建设的安全、高效、经济与环境友好。本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煤炭矿井设计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为我国庞大的煤炭能源工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炭矿井项目。其内容之详尽,从宏观的矿井总体设计,到微观的巷道掘进、采煤工艺、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再到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阐述。 一、 矿井总体设计:科学规划,前瞻布局 规范在总体设计阶段,强调了对矿井地质、水文、气象、地形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与分析。基于这些基础数据,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矿井的地理位置、开采深度、生产能力、服务年限以及开采境界。 井田开拓方案的选择: 规范详细阐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如煤层倾角、厚度、构造复杂程度等,适合采用的开拓方式,例如平硐开拓、竖井开拓、斜井开拓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每种开拓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技术经济指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指导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井巷布置: 规范对主要井巷(如主井、副井、运输大巷、通风斜井等)的走向、断面尺寸、支护形式、相互间距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旨在确保井巷的稳定、安全,并满足未来生产运营的需要。例如,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掘进方法、支护设计参数、岩石力学性质的判定等方面,都提供了具体的计算依据和设计指导。 采区设计: 规范要求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经济性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划分采区,确定采区进路巷、回风巷的布置方式、长度和支护要求。这直接关系到煤炭的开采效率和采掘空间的合理利用。 安全与环境保护预案: 在总体设计阶段,规范就已将安全与环境保护纳入考量,要求初步规划矿井的防治水、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的措施,以及废石、废水、废气的处理方案。 二、 采掘工程设计:高效开采,保障安全 采掘工程是矿井的核心生产环节,规范在此部分提出了详细的设计要求,以实现安全、高效的煤炭开采。 采煤工艺选择: 规范根据煤层赋存特点、机械化程度以及安全条件,推荐并规范了各种采煤工艺,如综采、强力采煤、炮采等。对于每种工艺,都明确了工作面布置、采煤设备选型、支护方式、回采参数等的设计要求,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掘进工程设计: 规范详细规定了掘进方法的选择(如钻爆法、掘进机掘进)、进尺速度、巷道断面设计、支护方式(如锚杆支护、喷浆支护、架设支护)、材料选择以及质量控制要求。这确保了井巷工程的安全稳定,为后续的生产运输提供保障。 矿压控制与支护设计: 规范高度重视矿压对井巷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规定了矿压显现的规律,以及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的支护设计原则、参数选取方法、支护材料的性能要求和施工质量检查标准。这包括顶板、底板和侧墙的支护设计,以及对采场冒落的预测与控制。 煤岩突出防治: 对于存在煤岩突出危险的矿井,规范提出了详细的预测、监测和防治措施,包括区域性防治、局部性防治以及超前治理等设计要求,确保矿工生命安全。 三、 提升与运输系统设计:畅通脉络,保障供应 高效的提升和运输系统是矿井生产能力的“生命线”,规范为此提供了详尽的设计标准。 提升系统: 规范详细规定了竖井、斜井的提升方式(如天轮提升、箕斗提升、罐笼提升)、提升容器(如矿车、罐笼、箕斗)的选型、卷扬机的参数、钢丝绳的选配、制动装置、信号系统以及安全保护装置。设计需满足矿井的生产能力、提升高度和运输距离要求,并确保提升过程的安全可靠。 运输系统: 规范规定了矿井井下运输系统的布置,包括主井道运输、采区运输、辅助运输等。详细阐述了运输设备(如皮带输送机、矿车、电机车、架空索道)的选型、布置、参数确定、轨道铺设、信号联络以及安全防护措施。设计需充分考虑运量、运距、坡度、通风条件以及安全性。 辅助运输: 规范也包含了对人员、材料、设备运输的辅助运输系统的设计要求,如人员乘罐、乘车,材料运输车辆的选配等,确保矿井运营的正常运转。 四、 通风与安全系统设计:呼吸之源,生命保障 通风系统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的“空气生命线”,规范在此领域提出了严格要求。 通风系统设计: 规范详细阐述了矿井通风方式(如中央通风、分区通风)、通风网络设计、风量计算、通风阻力计算、风机选型、压风机选型、风门、风墙等调节构筑物的设计。设计需确保井下各作业场所的风量、风速、有害气体浓度(如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温度、湿度等指标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 瓦斯防治: 规范对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预测、监测、抽放以及通风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根据瓦斯涌出强度,科学设计通风能力,并采取有效的瓦斯抽放技术,以降低井下瓦斯浓度,防范瓦斯爆炸事故。 煤尘防治: 规范规定了井下煤尘的产生、扩散及防治措施,包括湿式作业、喷雾降尘、除尘设备的使用以及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以降低煤尘浓度,预防煤尘爆炸和职业病。 防灭火设计: 规范详细规定了矿井防火措施,包括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电气设备的防爆设计、灭火器材的配置以及火灾监测报警系统的设置。对于可能发生的火灾,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灭火方案。 压风供水系统: 规范还对井下压风系统和供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规定,包括压风机房的设置、管网布置、水泵选型、管路敷设以及安全保护装置,为矿井的生产作业和安全防护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 排水系统设计:清除积水,保障稳定 井下积水不仅影响生产,还可能威胁矿井安全,规范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设计要求。 排水系统设计: 规范规定了矿井排水方案的选择、集水井的设置、排水泵站的设计、排水管路的布置以及排水泵的选型。设计需根据矿井的涌水量、排水扬程、排水能力以及地形特点,确保井下积水的有效排除,维持安全生产环境。 防治水工程: 规范还包含了对防治水工程的设计要求,例如防水坝、堵漏工程、探放水孔的设置等,以应对突水、透水等地质灾害。 六、 供电与照明系统设计:安全可靠,满足需求 电力是矿井正常运转的驱动力,规范对其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供电系统: 规范规定了矿井供电系统的设计,包括变电站的设置、高低压电缆的敷设、电缆线路的保护、接地装置以及配电系统的合理分配。设计需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满足各生产环节的用电需求。 照明系统: 规范规定了井下照明系统的设计,包括照明灯具的选型、布置、功率、照度要求,以及安全防爆措施。旨在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照明,保障作业安全。 防爆要求: 针对井下易燃易爆环境,规范对所有电气设备、线路的防爆设计、安装和维护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这是防止井下事故的重中之重。 七、 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绿色开采,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规范将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纳入了设计范畴。 废石、矸石的处理: 规范要求合理设计废石、矸石的排放、堆放与利用方案,例如建设废石场、进行复垦利用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废水、废气的处理: 规范规定了井下废水、废气的收集、处理与排放要求,确保矿井生产不对周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土地复垦: 对于开采过程中占用的土地,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土地复垦计划,恢复土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实现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八、 工程建设与施工:严格管理,质量保证 规范不仅涵盖了设计环节,还对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指导。 施工组织设计: 规范要求根据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资源配置、技术措施、安全保障等。 工程质量控制: 规范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隐蔽工程验收等,确保矿井建设的质量与安全。 安全管理: 规范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事故应急预案等,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施工事故。 总结: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15)》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中国煤炭矿井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指南。它不仅是一部技术规范,更是推动中国煤炭工业向更高水平、更安全、更环保方向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严格执行该规范,能够有效地提升矿井设计质量,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与效率,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规范,它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煤炭工业发展史和安全理念演变史。它反映了我国煤矿建设从早期粗放式到如今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转变轨迹。比如,早期规范可能更侧重于保证煤炭开采的“量”,但随着对瓦斯、水患等安全问题的重视,新版规范(特别是2015年这个版本)在安全冗余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要求明显提升。例如,对于矿井通风系统,现在要求必须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排出有害气体,并对不同等级的瓦斯矿井设置了不同的通风安全系数,这背后的逻辑是复杂的风险评估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多专业协同设计”方面提供的指导原则,矿井设计从来不是单一工种的工作,它涉及采矿、地测、通风、提升运输、供电等多个子系统,这本书努力在不同专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确保所有子系统的设计接口能够平滑对接,这对于大型复杂工程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

评分

如果非要挑剔一些使用上的不便,那就是纸质版的厚重和检索效率问题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习惯于在PDF或专业软件中进行关键词搜索,而手捧着这本实体书,查找某个关于“提升机防坠装置的制动时间”的具体要求时,可能需要依赖精确的目录或不那么高效的页码定位。尽管现在很多单位都配备了电子版,但实体书的稳定性是电子文件无法比拟的,它不会因为软件更新或系统崩溃而无法使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专业,但在长时间翻阅后,内页的骑马钉装订处偶尔会感到吃力,这可能是由于页数太多导致的物理限制。不过,瑕不掩瑜,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行业质量控制的基石。这本书所承载的行业共识和安全底线,是任何新兴技术和软件工具都无法完全取代的,它是我们所有人在地下深处安全作业的共同契约的文字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严肃,那种深蓝或墨绿的底色,配上金色的烫印字体,一眼就能看出它属于那种“硬核”的技术手册范畴。我记得我拿到它的时候,是为一个大型矿区技改项目做前期准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重感,手持着它,感觉就像握住了某种权威的象征。内页的纸张质量中规中矩,毕竟这玩意儿不是拿来欣赏艺术的,重点在于信息承载的准确性与清晰度。我尤其关注了目录结构,那密密麻麻的章节编号和层级划分,看得出背后汇集了无数次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论证过程。比如关于通风系统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通风”,而是细致到了风道断面尺寸的计算公式、不同煤层瓦斯涌出量下的风量配比要求,甚至连风机选型的参数建议都做了详细的罗列。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跟图纸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种规范就是我们的“圣经”,少了任何一个参数,可能都会导致后续施工的巨大返工甚至安全隐患。这本书的排版虽然略显陈旧,但其专业性毋庸置疑,每一个图例、每一个公式旁都有明确的标注来源和适用条件,体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性与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研读规范的“书呆子”,对我而言,这本《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更像是一本高精度的工具箱,我需要的时候才会去精确地查找特定模块。我最常翻阅的部分,一定是关于支护设计和井巷工程的章节。你得明白,在地下深处,每一寸岩层的稳定性都是拿生命去换的。这本书里对不同地质构造下的巷道支护类型选择,比如蝶形拱、圆拱的适用范围,以及锚杆、喷射混凝土的最小设计强度,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断层破碎带,传统的支护方案效果不佳,就是依靠查阅这本书中关于“特殊地层加固”的补充条款,结合规范里给出的几种推荐加固组合,才最终确定了一套可靠的施工方案。这种规范的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安全的“基准线”,让你在面对新情况时,至少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后盾来支撑你的设计决策,而不是凭着感觉去“拍脑袋”决定安全措施的力度。

评分

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或者刚进入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不算友好,因为它充满了大量的术语和公式推导,缺乏那些“讲故事”式的解释。然而,恰恰是这种直接、不加修饰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其专业价值的核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追溯性”。如果一个设计方案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翻开规范,对照当时采用的条文和参数,往往能快速定位问题出在哪里——是应用理解有偏差,还是参数选取过于激进。这种严谨的问责体系,是建立在这些规范背后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种思维训练比单纯记住几个数据点要宝贵得多。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没有丝毫的感情色彩,一切以“应”、“不得”、“宜”等绝对或强建议性的词汇来约束工程师的行为,这是技术规范的本质要求。

评分

好评,还不错,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东西还是很不错的,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非常好,值得买。

评分

评分

求:

评分

很不错,就是价格比05版贵了很多

评分

好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