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译林) | ||
| 定价 | 88.00 |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伊斯特凡·洪特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544767996 | |
.....
书名: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
定价:88
ISBN:9787544767996
作者:【英】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霍伟岸 迟洪涛 徐至德
开本:16开
页码:526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6.12
----------------------------------------------------------------------------------------
【编辑推荐】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可以从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走向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简介】
伊斯特凡·洪特(Istvan Hont,1947—2013),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思想史讲师、国王学院研究员。其代表作《贸易的猜忌》(2005)是研究18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名著,曾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2007年度戴维·格林斯通图书奖和美国经济史学会颁发的斯宾格勒zui佳图书奖。
【内容简介】
“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它就出现了。如今,它经常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而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洪特不仅重构了市场社会性的支持者与其zui尖刻的批评者之间冲突的显著特征,而且帮助历史性地定位了影响现代性出现的zui为重要的观点。洪特的目标就是要回到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因为通过重构他们的政治学,而无需参照当代意识形态,我们就有可能“在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发现政治上的洞见,而这对于21世纪仍旧是有意义的”。
【媒体推荐】
这些卓越文章的结集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洪特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18和19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他非常熟悉学术史的zui新发展,这使他能够向英语学者更好地展现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他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该著作的出版具有令人激动的前景。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的作者
【目录】
中文版导言
致 谢
缩略语对照表
贸易的猜忌:导论
diyi篇 自然自由与全球竞争
diyi章 社会性语言与商业:塞缪尔·普芬多夫与“四阶段”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自由贸易与国家政治的经济限制:重新思考新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富国—穷国”之辩
第二篇 改革与转型的悖论
第四章 国债狂想曲:大卫·休谟与自愿性国家破产
第五章 亚当·斯密和“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国富论》中的需要与正义
第三篇 商业民族国家
第七章 人类分裂的恒久危机:历史视角下的“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索 引
后 记
【文摘】
“贸易的猜忌”这一短语指涉的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某种特定关联。它出现的背景是,国际贸易上的成功成为事关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的大事。“贸易的猜忌”象征着经济业已具备政治属性。它开创了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为理解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休谟提供了清晰的分析线索和历史线索。
“贸易的猜忌”是一个带有轻蔑含义的措辞,指的是存在于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一种病态的联结,这种联结把全球变成了一个上演yongjiu商业战争的大剧场。然而,这并非贸易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正像18世纪其他一些主要思想家那样,休谟认为贸易和战争遵循着根本不同的逻辑。从对结果的预期来看,战争是单向性事务,总有一方赢一方输;另一方面,贸易则在本性上基于互惠原则。虽然贸易并非利他的,但是它只有在互惠的基础上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贸易的猜忌”是一个混合成语,用以描述一个腐化的过程。它所暗示的是,在现代政治中贸易的逻辑屈从于战争的逻辑。
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对那些没能理解潜存于所有商业中的互惠逻辑的人不屑一顾;但是他们都未费心去思索一个在和平与和谐中运转的纯贸易领域。既然战争和贸易南辕北辙,他们着重关注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期望理解当商业的逻辑被叠加到战争的逻辑之上时,商业逻辑是如何真正将自身进行到底的。贸易将会驯服战争并不是一个预知的结论。贸易和战争在现代政治中的结合会引生新的制度和新型战争,这些新型战争可能会被证明比此前时代的征服和朝贡帝国更加危险。
自从休谟所处的时代以降,对战争与贸易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多有评议。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通常被描述为孰者优先的争夺战。主张战争或贸易作为现代政治真正的主导性决定因素的观点,已分别被注入到看似前后一贯、而且在教学中可以得到呈现的两个政治思想传统中,并辅以被剪裁过的回顾性历史来迎合这两种难以调和的传统之间的鲜明反差。在20世纪,战争的政治传统开始被称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相对照,后者经常被直率地描述成一种乌托邦理想主义,其基础是关于商业能给全球带来和平的信念。沿着这些脉络建构起来的“隧道历史”(tunnel histories)和理想型可能会有某种分析和修辞方面的用处;但是,从政治上看,它们过分地简化了政治背景的多样性。要阐明贸易的猜忌,我们至少同时需要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政治中迫切而又有趣的问题,很少完全位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所谓分隔线的任何一边,抑或古代共和主义和现代共和主义的任何一边。要使纯粹的理论适用于政治现实,就会发现一个凌乱的交叠地带。这个混杂交叠的空间就是贸易之猜忌的天然家园。
作为亚当·斯密的diyi个传记作者,杜戈尔德·斯图沃特指出,斯密“对于商业猜忌的评论是以一种义愤填膺的语气表达出来的,而斯密很少在其政治著作中采用这种语气。”然而,斯密也意识到,虽然商业的互惠可能阻止使用战争作为经济扩张的工具,但是世界市场仍会继续呈现出战争般的冷酷无情。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家常常选择研究这些政治和商业的交集,后者被他们视为现代文明进程的直接原因。有些交集导致了进步,而另外一些则导致了腐化。现代性的国家形式,即现代(与古代相反)共和政体,是在这样一些关于好政府与盈利性贸易是否相容的担忧之中产生的。在考虑现代国家的生存能力时,首要关注的就是商业和战争的问题。
有些人希望现代商业共和国会永远放下手中的剑。另外一些人却担心,商业共和国在实践中会被证明甚至比以往的国家类型更为好战。然而,即使真正的战争停止了,也几乎没有人幻想市场国家能放弃其猜忌的商业“角斗士”的姿态。只有当国家把财富创造局限于国内市场并对国际贸易采取闭关政策的时候,它们才能够放松。“封闭性商业国家”的观念建立在贸易的猜忌与竞争性商业密不可分的假设之上。这种类型的国家选择置身于现代世界之外。
休谟、斯密以及他们的同时代人想要解释,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17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他们也希望能够看清国际经济竞争的未来。他们对过去的解释和对未来的推断密切相关。休谟和斯密对贸易猜忌的谴责仍然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既不是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自鸣得意的乌托邦。《国富论》并不是一部关于yongjiu和平的著作,而是一部关于竞争性经济战略的著作。在他的书中,斯密权衡了国家在全球市场中求生存的可能机会。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拓展,更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我一直以为,经济上的合作是促进和平与繁荣的天然途径,但书中呈现的“猜忌”二字,却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理性”的经济领域,情绪、偏见和权力斗争也从未缺席。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到工业革命的浪潮,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作者巧妙地将贸易的兴衰与国家间的冲突巧妙地联系起来。 每一次繁荣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下一轮危机的种子,而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源于国家之间在贸易利益上的分歧和不信任。书中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剖析尤其到位,它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利益,有时更是关乎国家尊严、安全感乃至意识形态的生存权。因此,当一个国家寻求“崛起”,它必然会触动现有国际秩序的奶酪,而这种触动,在贸易领域,往往会转化为一种难以消解的猜忌和戒备。
评分在浩瀚的史书长卷中,有一股潜流,它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走向,那就是关于“贸易”的猜忌与博弈。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关系浓缩于眼前。读罢,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何说“大国崛起无法回避”这个话题。它并非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意识形态乃至生存模式的较量。书中对历史的溯源,从早期的商品交换,到后来的重商主义,再到自由贸易的兴衰,每一个节点都勾勒出不同时代国家之间微妙而又尖锐的互动。 我尤其被书中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描绘所吸引。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往往是催生和强化国家认同感的催化剂。当一个国家在贸易中获利,它会更加坚定地构建自身的主权,并视其他国家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反之,当贸易受挫,国内的民族情绪便可能被煽动,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势力。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比如殖民扩张、关税壁垒的设置、以及围绕关键资源的争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我们”与“他们”的心理是如何在贸易往来中被不断固化和加深的。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当下国际关系中的诸多表象,看到了其背后深层的历史根源。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醍醐灌顶的书。我一直认为,经济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一些简单认知。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贸易”背后隐藏的深层“猜忌”,以及这种猜忌如何巧妙地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nation-state formation。作者通过对历史长河的梳理,展现了从早期国家间的易货贸易,到现代全球化贸易体系的演变,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书中对“民族国家”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贸易不仅是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更是国家意志和力量的延伸。当一个国家在贸易中尝到甜头,它往往会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民族认同,并将其与经济的成功紧密联系。反之,贸易上的挫折也可能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导火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国崛起并非仅仅是经济体量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于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和生存空间的复杂博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贸易的猜忌”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术语,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最深刻的权力斗争的根源。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贸易的兴衰与国际竞争、民族国家的形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又无比真实的事实:即使在最讲求“理性”的经济活动中,猜忌、恐惧和权力欲望也从未缺席。 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国家之间在贸易问题上的反复拉锯,从重商主义的保护壁垒,到自由贸易的短暂辉煌,再到如今的贸易摩擦加剧,这一切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循环。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可能埋下下一轮冲突的种子,而每一次的“大国崛起”,都必然伴随着对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挑战和重塑。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为何在追求共同繁荣的道路上,我们却总是陷入相互猜忌的泥沼。
评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目睹着大国们如何在一场场无声的贸易战争中相互试探、博弈。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跳出了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国家行为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时期贸易理论的梳理,从重商主义的“零和博弈”思维,到自由贸易倡导的“共赢”愿景,再到现实主义的利益至上原则,这些理论的演变,本身就是国际关系动态变化的生动写照。 书中对“猜忌”的描绘,并非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对一种客观存在的、在国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当一个国家在贸易上取得优势,它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警惕,担心自身被边缘化,担心关键技术或资源被垄断。这种猜忌,一旦发酵,便可能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的对抗,甚至最终走向冲突。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大国的崛起,必须深入理解它们在贸易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所带来的复杂情感与利益纠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