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參觀時,您是否好奇青銅器的器名該怎麼讀,各類器型有什麼特點和用途,復雜的紋飾錶現的是什麼?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也許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一部綜覽性的經典著作。作者馬承源先生是聞名中外的青銅研究鑒定專傢。在編排上,本書先以全麵的概說讓讀者獲得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整體印象,再以對代錶性器物的圖文並茂的介紹加深讀者的認識,最後的附錄亦方便讀者查閱和掌握基本器型概況,總體形式就像一本基礎教科書。本書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點麵結閤,行文流暢,十分易讀,提到的具體器物不僅都是名品,而且各自獨特的曆史、技術和藝術價值通過簡潔的文字得到充分的呈現,像書中生僻字附有拼音這樣的細節也有助於讀者更容易地進入古代青銅器的世界。本書非常適閤作為對青銅器感興趣的讀者的入門讀物。觀眾在參觀博物館青銅器陳列前閱讀本書,也可大大提升觀展效果。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青銅器研究鑒定名傢馬承源先生撰寫的一部綜覽性的學術著作,既適閤作為對青銅器感興趣的讀者的入門讀物,也是專業研究者應當備有的基本參考資料。本書第一部分對商周青銅器進行瞭整體性的介紹,從青銅的定義、青銅器的鑄造方法、發展源流,到造型、紋飾、使用情況和內涵,結閤曆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呈現瞭古代社會生活背景下青銅器的麵貌。第二部分是本書的主體,對自二裏頭文化至東漢晚期、涵蓋各種器型的近70件有代錶性的著名青銅器分彆作瞭介紹,每件器物均有圖片和文字說明,特彆是對銘文作瞭充分的解釋,使讀者對青銅器個體及其反映的曆史事實形成具象的認識。最後的附錄部分是對常見的各類青銅器器型的簡述,方便讀者查閱和掌握基本器型概況。
馬承源(1928-2004),著名文物學傢,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鑒定,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基金會洛剋菲勒大奬及法蘭西共和國國傢榮譽勛章。在青銅器研究和鑒定方麵享譽世界,著有《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研究》等學術著作,主編瞭《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商周青銅器紋飾》、《中國文物精華辭典·青銅捲》、16捲本《中國青銅器全集》、4捲本《中國璽印篆刻全集》,以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商、周青銅器概說
(一)青銅器的鑄造
(二)青銅的生産工具和兵器
(三)商、周奴隸主貴族的青銅禮器
(四)商、周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
(五)封建社會初期的青銅器
二、燦爛的古代青銅器
(一)青銅生産工具
(二)青銅武器
(三)青銅禮器、樂器及其他用器
(四)青銅貨幣
附錄 商、周青銅器形製簡述
(一)食器
(二)酒器
(三)水器
(四)樂器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研究框架,超越瞭傳統對青銅器“藝術品”或“技術成果”的單一評價。它深入探討瞭青銅鑄造的社會組織結構——從礦石的開采、範土的製作到最終的鑄造完成,背後需要一個龐大的、高度專業化的手工業體係支撐,這本身就是古代國傢治理能力的體現。書中對“失蠟法”等高難度技術的介紹,雖然簡練,卻直指核心,讓人對古代匠人的智慧肅然起敬。更重要的是,它對青銅器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使用壽命”進行瞭探討,比如一些器物如何被銷毀、重鑄,或成為戰利品流傳,這揭示瞭權力更迭下的物質文化命運。整本書的論證邏輯清晰,結構嚴謹,引用瞭大量前沿的學術觀點,但行文流暢,觀點鮮明,絕對稱得上是一部紮實而又充滿思辨魅力的佳作,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整體認知。
評分這本《中國古代青銅器》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它對器物紋飾的細緻解讀,簡直就是一本打開的視覺盛宴。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館裏看到一件商代的獸麵紋鼎,當時隻覺得它威嚴而古樸,但對照書裏的圖解和文字描述,纔真正理解瞭那繁復的綫條背後蘊含的宇宙觀和權力象徵。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器物分類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從夏商周到春鞦戰國時期,青銅禮器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形製演變和功能轉換。比如,書中對“禮崩樂壞”時期青銅器上裝飾風格從莊嚴神聖轉嚮世俗化、寫實化的描繪,非常有洞察力。它不僅僅是考古學的報告匯編,更像是一部配閤精美攝影作品的藝術史論著。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工匠們如何將炙熱的銅液注入範模,賦予冰冷的金屬以生命和曆史的重量。特彆是那些關於錯金、鑲嵌工藝的段落,技術細節的描述極其到位,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會到古代冶金技術的精妙絕倫。
評分這本書在編排和內容深度上,展現齣一種極其嚴謹的學者風範,但閱讀體驗卻遠超一般的專業教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圈青銅器風格的比較分析,展現瞭宏大的曆史視野。比如,書中將中原地區的莊重典雅與北方遊牧民族青銅器上那種奔放的動物造型進行對比,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族群在互動、交流和衝突中對器物風格的影響。這種跨區域的比較研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看到“中國古代青銅器”並非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多元一體的復雜文化景觀。此外,書中對考古發掘報告的引用和解讀也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證瞭資料的權威性,又通過清晰的圖示和邏輯梳理,避免瞭普通讀者在麵對原始數據時的迷茫。它似乎在說,我們不僅要看“是什麼”,更要深究“為什麼會是這樣”。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古代青銅器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文物與鮮活的社會生活連接瞭起來。它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對那個時代生活氣息的捕捉。比如,關於周代列鼎製度的講解,不僅僅是羅列瞭不同等級的鼎的數量限製,更是生動地描繪瞭在宗廟祭祀和宴饗場閤中,這些青銅器如何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等級尊卑的“硬通貨”。書裏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部分也特彆引人入勝,那些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有時是簡單的器主記事,有時卻是恢宏的誓言或功績的宣揚,它們是那個時代最直接、最無可辯駁的史料。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器物時,常常會引用相關的文獻記載,形成一種多維度的解讀,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進入情境。它讓我意識到,青銅器遠不止是古代的炊具或酒器,它們是政治權力的圖騰,是傢族榮耀的載體,是上古先民精神世界的物質投射。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青銅器”這個主題感到有些枯燥,擔心這本書會充斥著測量數據和器型編號。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文學敘事的筆法,將冰冷的考古發現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作者在描述某些重器時,會用上一些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仿佛能讓人聞到青銅鑄造時散發的煙火氣,聽到禮樂奏鳴時的恢弘之聲。這種敘事上的彈性,使得長篇的論述也不顯得冗長乏味。尤其是關於青銅禮器在國傢重大典禮中的作用,描寫的細緻入微,連祭祀的流程、使用者的身份限製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這讓我明白瞭,學習文物,最終是為瞭理解人,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通過這些器物來組織他們的世界,確立他們的信仰。全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可讀性卻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老少鹹宜,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好書,買來學習一下的。
評分挺好的,印刷質量不錯,內容參考價值高。
評分很贊,入門必選,學習ing~配送火速~
評分正品,內容比較寬泛
評分學校的教材書,必須的
評分本書並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編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僅僅研究古代中國青銅器銘文和紋飾的專著。作者不厭其煩地全而梳理考古發現、視覺藝術實例、銘刻資料和文獻信息,並對一些重大課題進行深入研討,其苦心所在,凝縮於對中國古代社會關鍵問題所産生的感悟之中。從某種角度講,這些感悟實際上是對早期中國數韆年曆史發展脈絡的概括性總結。試圖勾勒齣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創和形成進程中來自多方的貢獻、錯綜復雜的形態與彆具一格的特性。
評分很好,很好的一本參考資料。
評分學校的教材書,必須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