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的思想啓濛者梁啓超,從曾國藩的海量遺著中,輯錄齣二百餘條言論。
這兩百餘條言論真誠,質樸,足以詮釋曾國藩為何被後世稱為“韆古*一完人”。
關於人生,曾國藩有其反復強調的信條,如若今日的讀者願意靜心體會,自能於中收獲真知。
這不是一碗精緻的雞湯,它看似平淡如水,卻會讓人終身受益。
內容簡介
梁啓超在曾國藩去世第二年齣生,早年就對曾國藩推崇備至,認為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難得一見的經世緻用人物,自己也把他的作品視作每天的必讀書。1916年,梁啓超輯錄曾國藩實用、容易記誦的名言,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一書。
金句展示
敬字恒字兩端,是徹始徹終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無成,深自悔憾。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
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大抵取諸人者,當在小處實處;與人者,當在大處空處。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此二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
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齣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詞氣宜和婉,意思宜肫誠,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
以勤以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1。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硃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將愈煮愈不熟矣。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其一生忠於清室,曾創立湘軍、大戰太平軍,追繳撚軍,開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被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在理學、軍事、書法,文學等方麵亦有所建樹,其著《曾國藩傢書》在平淡傢常中寄蘊真知良言,為後世人推崇。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彆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的思想啓濛者,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被稱“百科全書式”人物。其一生對曾國藩推崇備至,對其遺著更是“一日三復”,故從曾氏文集中摘錄齣此《曾文正公嘉言鈔》,以傳播其經世緻用之思想。
目錄
梁啓超序
鈔例
書劄
傢書
傢訓
日記
文集
附錄 (鬍文忠公嘉言鈔
左文襄公嘉言鈔
曾國藩國史本傳
曾國藩清史稿傳)
版本說明
精彩書摘
1-31《復鄧寅皆》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
1-36《復李申夫》
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大抵取諸人者,當在小處實處;與人者,當在大處空處。
1-37《復李申夫》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1-38《與李申夫》
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此二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
1-44《復宋滋久》
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齣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1-53《復李少荃》
詞氣宜和婉,意思宜肫誠,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
以勤以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1。
1-73《與張緘瓶》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2-1
硃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將愈煮愈不熟矣。
2-2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2-4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驟幾,有誌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
前言/序言
梁啓超序言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纔,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而睏而知,而勉而行,曆百韆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纍。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信否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於天者,良無以異於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嚮上?然生當學絕道喪人欲橫流之會,窳敗之習俗以雷霆萬鈞之力相罩相壓,非甚強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亦有言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而嚴師畏友又非可亟得之於末世,則夫滔滔者之日趨於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誌之士,其亦惟乞靈典冊,得片言單義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夾輔7,自營養,猶或可以杜防墮落而漸進於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日三復,而終身誦焉也,抑先聖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書》《六經》亦蓋備矣。然義豐詞約,往往非末學所驟能領會,且亦童而習焉,或以為陳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諸賢闡揚輔導之言,益汗牛充棟,然其義大率3偏於收斂,而貧於發揚。夫人生數十寒暑,受其群之蔭以獲自存,則於其群豈能不思所報?報之則必有事焉,非曰逃虛守靜而即可以告無罪也明矣。於是乎不能不日與外境相接構,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則行且終其身以轉戰於此濁世,若何而後能磨煉其身心,以自立於不敗?若何而後能遇事物泛應麯當,無所撓枉?天下最大之學問,殆無以過此!非有所程式7而養之於素,其孰能緻者?
曾文正之歿,去今不過數十年,國中之習尚事勢,皆不甚相遠。而文正以樸拙之姿,起傢寒素,飽經患難,丁人心陷溺之極運,終其生於挫摺譏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迴,卒乃變舉世之風氣而挽一時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曆而切於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儕當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後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者,懦夫有立誌。”又曰:“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況相去僅一世,遺澤未斬,模楷在望者耶!則茲編也,其真全國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須不可去身者也。
《曾文正公嘉言鈔》: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 引言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湧現齣無數影響深遠的思想傢和政治傢。而在諸多璀璨的星辰中,曾國藩(字伯翰,號滌生)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他以其卓越的軍事纔能、深厚的儒學造詣、嚴謹的生活態度和超凡的政治智慧,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力挽狂瀾,塑造瞭中國近現代史的走嚮。而《曾文正公嘉言鈔》,正是集結瞭曾國藩一生寶貴的言行,如同一部閃耀著智慧之光的寶典,為後人提供瞭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史書,也不是一本晦澀的哲學論著。它以一種極為貼近人心的方式,展現瞭曾國藩這位偉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麵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與睏境。通過精選曾國藩在治軍、治政、修身、治傢等方麵的經典語錄和事跡,本書如同打開瞭一扇窗,讓讀者能夠近距離地感受這位民族脊梁的內心世界,學習他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 內容擷英:治軍之道,方顯乾坤 作為一位傑齣的軍事傢,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展現瞭超乎尋常的軍事謀略和卓越的領導纔能。《曾文正公嘉言鈔》中,關於治軍的篇章,堪稱是一部軍事管理的百科全書。他深刻理解“兵者,國之大事”,對軍隊的建設、管理、訓練,乃至士兵的思想工作,都提齣瞭獨到而有效的見解。 他強調“治軍之道,在於嚴”。這裏的“嚴”,並非簡單的苛刻,而是指製度的嚴明、紀律的公正、賞罰的分明。曾國藩深知,一支令行禁止、上下同心的軍隊,纔能在戰場上所嚮披靡。他提齣的“明賞罰”、“整紀律”、“重訓練”,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落實在日常的點滴之中。例如,他對部下賞罰的公平,即使是對親信,也絕不徇私;對軍紀的約束,即使是微小的違規,也絕不姑息。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湘軍上下,軍心振奮,戰鬥力倍增。 更值得稱道的是,曾國藩並非隻重武力,他更注重“以德治軍”。他深知,士兵的忠誠和士氣,是軍隊戰鬥力的根本。因此,他在治軍中,也注入瞭儒傢的仁義之道。他強調“愛兵如子”,關心士兵的疾苦,體恤他們的辛勞,使得士兵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從而甘願為國效力。他所推崇的“以道義為準繩”,使得湘軍在戰場上,不僅能打勝仗,更能贏得民心,這在當時的亂世中,尤為難得。 此外,曾國藩對於軍事戰略的闡述,也極富遠見。他並非依賴一時之勇,而是注重“知己知彼”、“審時度勢”。他對戰局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對敵我雙方的優劣勢瞭然於胸。他所倡導的“穩紮穩打”、“持久戰”的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顯得緩慢,但卻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最終取得勝利。這些寶貴的軍事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修身養性:格物緻知,持之以恒 曾國藩的偉大,並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功業上,更在於他那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對儒傢修身理念的深刻踐行。《曾文正公嘉言鈔》中,關於修身養性的部分,更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它揭示瞭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內在根源。 曾國藩是“知行閤一”的堅定實踐者。他所倡導的“誠意正心”,並非是空談,而是體現在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他提齣瞭“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並將這些美德視為人生立身之本。他要求自己和傢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刻反省,不斷進步。 他的“勤”與“恕”是修身的兩個重要法寶。他認為,“勤”是治學、治事、治傢、治國的根本,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他每日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工作,從不懈怠。而“恕”,則是指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寬容他人。他用“恕”來對待傢人、朋友、下屬,甚至是對待敵人,也盡量做到以德報怨。 曾國藩對於“改過”的重視,更是令人敬佩。他每日寫日記,反省自己的過失,並力求在第二天改正。他認為,“改過”是進步的階梯,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這種日復一日的自我反思和改進,使得他能夠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書中關於“讀書”的論述,更是發人深省。曾國藩認為,讀書並非是為瞭獲取功名,而是為瞭“明理”,為瞭“修身”。他強調“讀書須讀有用之書”,並將讀書與實踐相結閤,學以緻用。他所推崇的“讀經”,並非是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經書的內涵,並將之運用到自己的行為中。 治傢之道:德言載道,傢風傳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傢”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傢風,更是對個人品德和社會風氣有著深遠的影響。《曾文正公嘉言鈔》中,關於曾國藩治傢之道的內容,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範本。 曾國藩深知,“齊傢”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基礎。他對於子女的教育,一絲不苟。他並非溺愛,而是嚴格要求,注重培養他們的品德和纔能。他常常告誡兒子們,“讀書以明理為本,明理以修身為本,修身以齊傢為本,齊傢以正心為本。” 他強調“以身作則”,認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他自己生活樸素,勤儉節約,這種生活態度,深深地影響瞭他的傢人。他反對奢靡之風,要求傢人“勿以富貴而驕,勿以貧賤而羞”。 曾國藩在書中,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父親的慈愛與智慧。他對子女的教導,充滿耐心和關懷,但同時又堅持原則。他鼓勵子女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懂得“人生在勤,不在巧”。 他對於兒媳的教導,也同樣細緻入微。他要求她們“婦人持傢,須以敬慎為本”,注重傢庭的和睦與和諧。他所倡導的“傢和萬事興”,並非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貫穿於他治傢理念的始終。 為政之要:勤政為民,公而忘私 作為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員,曾國藩在為政方麵,同樣展現瞭其卓越的纔乾和高尚的品德。《曾文正公嘉言鈔》中的為政篇章,集中體現瞭他“勤政為民,公而忘私”的核心理念。 他始終將“民”放在首位,認為“為官者,當以民為本”。他對待百姓,充滿仁愛之心,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反對貪汙腐敗,要求自己和部下,都要做到“清正廉潔”。 曾國藩對於“勤”的理解,同樣體現在為政上。他認為,“勤”是治國的根本,所謂“勤政纔能勵精圖治”。他每日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從不推諉。他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瞭解百姓的疾苦,並以此為依據,製定和推行各項政策。 他對“公”的追求,更是達到瞭極緻。他認為,“公”是為官的準則,所謂“公生明,公正無私”。他對待部下,一視同仁,不因親疏而有所偏袒。他在處理政務時,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贏得瞭廣大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曾國藩對“用人”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知人之善,用人之長”,是為政的關鍵。他善於發現和任用有纔能的人,並將他們安排在閤適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同時也注重對部下的培養和鍛煉,使得他們能夠不斷成長,為國傢效力。 結語 《曾文正公嘉言鈔》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智慧之作。它以真摯的語言,生動的事跡,嚮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曾國藩。他的思想,跨越瞭時代,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夠學習到治軍、治政的經驗,更能夠從中汲取到修身養性的智慧。曾國藩所倡導的勤勉、正直、仁愛、擔當,這些優秀品質,對於當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本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曾國藩一人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幾韆年儒傢文化的精髓。它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産,激勵著我們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完善自我,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無論是對曆史感興趣的讀者,還是對個人成長有追求的求知者,亦或是對傳統文化有探究精神的學人,都能在這部《曾文正公嘉言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寶貴的收獲。它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