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梁启超,从曾国藩的海量遗著中,辑录出二百余条言论。
这两百余条言论真诚,质朴,足以诠释曾国藩为何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完人”。
关于人生,曾国藩有其反复强调的信条,如若今日的读者愿意静心体会,自能于中收获真知。
这不是一碗精致的鸡汤,它看似平淡如水,却会让人终身受益。
内容简介
梁启超在曾国藩去世第二年出生,早年就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认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经世致用人物,自己也把他的作品视作每天的必读书。1916年,梁启超辑录曾国藩实用、容易记诵的名言,编成《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
金句展示
敬字恒字两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
以勤以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1。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将愈煮愈不熟矣。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其一生忠于清室,曾创立湘军、大战太平军,追缴捻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在理学、军事、书法,文学等方面亦有所建树,其著《曾国藩家书》在平淡家常中寄蕴真知良言,为后世人推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被称“百科全书式”人物。其一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以传播其经世致用之思想。
目录
梁启超序
钞例
书札
家书
家训
日记
文集
附录 (胡文忠公嘉言钞
左文襄公嘉言钞
曾国藩国史本传
曾国藩清史稿传)
版本说明
精彩书摘
1-31《复邓寅皆》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1-36《复李申夫》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1-37《复李申夫》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1-38《与李申夫》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1-44《复宋滋久》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1-53《复李少荃》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
以勤以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1。
1-73《与张缄瓶》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2-1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将愈煮愈不熟矣。
2-2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2-4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
前言/序言
梁启超序言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7,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日三复,而终身诵焉也,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3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曰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7而养之于素,其孰能致者?
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在诸多璀璨的星辰中,曾国藩(字伯翰,号涤生)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厚的儒学造诣、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超凡的政治智慧,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力挽狂澜,塑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而《曾文正公嘉言钞》,正是集结了曾国藩一生宝贵的言行,如同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宝典,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史书,也不是一本晦涩的哲学论著。它以一种极为贴近人心的方式,展现了曾国藩这位伟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与困境。通过精选曾国藩在治军、治政、修身、治家等方面的经典语录和事迹,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这位民族脊梁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 内容撷英:治军之道,方显乾坤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军事谋略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关于治军的篇章,堪称是一部军事管理的百科全书。他深刻理解“兵者,国之大事”,对军队的建设、管理、训练,乃至士兵的思想工作,都提出了独到而有效的见解。 他强调“治军之道,在于严”。这里的“严”,并非简单的苛刻,而是指制度的严明、纪律的公正、赏罚的分明。曾国藩深知,一支令行禁止、上下同心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他提出的“明赏罚”、“整纪律”、“重训练”,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落实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例如,他对部下赏罚的公平,即使是对亲信,也绝不徇私;对军纪的约束,即使是微小的违规,也绝不姑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湘军上下,军心振奋,战斗力倍增。 更值得称道的是,曾国藩并非只重武力,他更注重“以德治军”。他深知,士兵的忠诚和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因此,他在治军中,也注入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他强调“爱兵如子”,关心士兵的疾苦,体恤他们的辛劳,使得士兵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从而甘愿为国效力。他所推崇的“以道义为准绳”,使得湘军在战场上,不仅能打胜仗,更能赢得民心,这在当时的乱世中,尤为难得。 此外,曾国藩对于军事战略的阐述,也极富远见。他并非依赖一时之勇,而是注重“知己知彼”、“审时度势”。他对战局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了然于胸。他所倡导的“稳扎稳打”、“持久战”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显得缓慢,但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最终取得胜利。这些宝贵的军事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修身养性:格物致知,持之以恒 曾国藩的伟大,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功业上,更在于他那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对儒家修身理念的深刻践行。《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它揭示了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内在根源。 曾国藩是“知行合一”的坚定实践者。他所倡导的“诚意正心”,并非是空谈,而是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将这些美德视为人生立身之本。他要求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反省,不断进步。 他的“勤”与“恕”是修身的两个重要法宝。他认为,“勤”是治学、治事、治家、治国的根本,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他每日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工作,从不懈怠。而“恕”,则是指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他用“恕”来对待家人、朋友、下属,甚至是对待敌人,也尽量做到以德报怨。 曾国藩对于“改过”的重视,更是令人敬佩。他每日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力求在第二天改正。他认为,“改过”是进步的阶梯,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这种日复一日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使得他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曾国藩认为,读书并非是为了获取功名,而是为了“明理”,为了“修身”。他强调“读书须读有用之书”,并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所推崇的“读经”,并非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经书的内涵,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中。 治家之道:德言载道,家风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风,更是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关于曾国藩治家之道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 曾国藩深知,“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基础。他对于子女的教育,一丝不苟。他并非溺爱,而是严格要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他常常告诫儿子们,“读书以明理为本,明理以修身为本,修身以齐家为本,齐家以正心为本。” 他强调“以身作则”,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他自己生活朴素,勤俭节约,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家人。他反对奢靡之风,要求家人“勿以富贵而骄,勿以贫贱而羞”。 曾国藩在书中,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慈爱与智慧。他对子女的教导,充满耐心和关怀,但同时又坚持原则。他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人生在勤,不在巧”。 他对于儿媳的教导,也同样细致入微。他要求她们“妇人持家,须以敬慎为本”,注重家庭的和睦与和谐。他所倡导的“家和万事兴”,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他治家理念的始终。 为政之要:勤政为民,公而忘私 作为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曾国藩在为政方面,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曾文正公嘉言钞》中的为政篇章,集中体现了他“勤政为民,公而忘私”的核心理念。 他始终将“民”放在首位,认为“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他对待百姓,充满仁爱之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反对贪污腐败,要求自己和部下,都要做到“清正廉洁”。 曾国藩对于“勤”的理解,同样体现在为政上。他认为,“勤”是治国的根本,所谓“勤政才能励精图治”。他每日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从不推诿。他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推行各项政策。 他对“公”的追求,更是达到了极致。他认为,“公”是为官的准则,所谓“公生明,公正无私”。他对待部下,一视同仁,不因亲疏而有所偏袒。他在处理政务时,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曾国藩对“用人”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知人之善,用人之长”,是为政的关键。他善于发现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并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同时也注重对部下的培养和锻炼,使得他们能够不断成长,为国家效力。 结语 《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作。它以真挚的语言,生动的事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曾国藩。他的思想,跨越了时代,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治军、治政的经验,更能够从中汲取到修身养性的智慧。曾国藩所倡导的勤勉、正直、仁爱、担当,这些优秀品质,对于当下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曾国藩一人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它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我,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个人成长有追求的求知者,亦或是对传统文化有探究精神的学人,都能在这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宝贵的收获。它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