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传

严复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蔚蓝 著,高占祥 编
图书标签:
  • 严复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翻译家
  • 文化
  • 教育
  • 历史
  • 传记
  • 清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3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6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格读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简介

  严复,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国的译界泰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部《天演论》,以赫胥黎所著《进化与伦理》为底本,融合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荀子、刘禹锡等古今中西诸家学说,提炼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如一声惊雷,轰动了甲午战争失败阴霾笼罩的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为其后的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录

引言 001
一、东海摇篮 001
二、求学之路 008
三、海军元勋 031
四、维新巨子 048
五、天演惊雷 086
六、译界泰斗 108
七、教育救国 119
八、桑榆晚景 137
延伸阅读 140
严复年谱 167

精彩书摘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了倾销商品与掠夺原材料,他们在全球各地侵略殖民。而在东方,古老的农业帝国依旧实行着皇权专制,闭关锁国,虚妄自大,社会万马齐喑,暮气沉沉。就在清王朝乃至延续千年的专制统治日薄西山之时,列强挟坚船利炮,无情地轰开了帝国的大门。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或毁家纾难,喋血战场,或创办实业,疗贫起弱,或著书立说,建言献策,或兴学办报,开启民智,在不同领域中各竞风流。本书传主严复,便是在这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英杰之一。
  ……

前言/序言


《思想的巨匠:中国近代启蒙的先驱》 在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有一群杰出的思想家,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远见,为古老国度注入了革新的思想,点燃了启蒙的火炬。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思想脉络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的群像,展现他们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觉醒、如何探索、如何呐喊。 一、时代洪流:唤醒沉睡的巨龙 19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曾经“天朝上国”的自傲轰然碎裂。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打破了国门,更冲击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敏锐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国家为何落后?民族为何危亡?如何才能富强起来? 这批先行者,或是曾亲历战火,或是曾被西方文明的强大所震撼,他们不再满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浅层模仿,而是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思想乃至文化的变革。他们目睹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繁荣,看到了其背后健全的政治体制、发达的教育体系和活跃的思想氛围。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发了他们对中国自身命运的深刻忧虑,也催生了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他们中的许多人,肩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毅然踏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他们或远赴重洋,考察异域;或埋首书斋,翻译西学;或奔走呼号,振臂疾呼。他们的笔触,他们的言论,如同一声声惊雷,试图唤醒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识。他们所倡导的“变”,不再是保守派所说的“损之又损”,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革。 二、思想的火种:开启民智的艰辛探索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新”。他们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首先,是“民权”的观念。在等级森严、君权至上的传统社会,“民”的地位微不足道。而启蒙思想家们则开始宣扬“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强调人民的权利,呼唤民意的重要性。他们翻译了大量关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的著作,虽然这些概念在当时的中国落地生根尚需时日,但其萌芽已然播下。他们开始思考,国家的主体是谁?权力如何制约?如何才能实现“以民为本”的治理? 其次,是“民智”的开启。他们深知,愚昧是落后的根源。因此,大力提倡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普及教育,尤其是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当民众拥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国家才有希望。他们翻译的著作,如涉及逻辑学、科学史、哲学史的,都旨在拓展人们的视野,破除迷信,用理性取代感性,用科学取代神话。 再者,是“民富”的追求。在贫困落后的中国,经济的落后是民族危亡的重要因素。启蒙思想家们开始介绍西方的经济理论,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并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发展工商业、引进技术、改革税制等富国强民之道。他们认识到,国家强大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繁荣发展。 最后,是“民强”的理想。在所有这些思想的推动下,他们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强大的、独立的、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这种“强”,是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繁荣富裕,军事上的强大自卫,更是国民精神上的昂扬向上。 三、思想的阵地:笔墨纸砚上的风云变幻 要将这些前所未有的思想传递给广袤的中国大地,启蒙思想家们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办报、办刊、翻译。 报刊,成为了他们传播思想最重要的阵地。一份份新式的报纸,如同一面面旗帜,在昏暗的时代刮起了思想的旋风。它们敢于直面时弊,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改革的方案。报纸上的文章,常常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唤醒了无数读者的思考。从时事评论到社论,从译文到历史普及,报纸的内容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和“革新图强”的核心主题。 翻译,是连接中西思想的桥梁。对于大量未知的西方知识,翻译工作者们承担了巨大的使命。他们不仅要精通中外语言,更要理解著作的原意,并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文字。这其中,既有对哲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宏大理论的引进,也有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具体知识的介绍。这些翻译的著作,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此外,一些思想家还通过书籍、演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他们著书立说,用系统性的论述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他们发表演讲,用铿锵的声音来感召民众;他们组织学会,汇聚志同道合者,共同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四、回响与传承:照亮未来的不灭灯火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的探索和努力,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他们常常面临着来自守旧势力的排挤和打压,他们的思想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被社会所接受和消化。然而,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播下了现代中国思想的火种。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与他们对“民权”的呼唤密不可分;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也继承了他们对思想解放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将“民”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回望中国近代的历史,这些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问题,如国家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人民的幸福?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立与创新?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并非对某一位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整体性展现,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一群不甘沉沦的先驱者,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他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匠,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群像。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将严复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谱系中进行考察。它不仅记录了严复个人的学术脉络,更清晰地勾勒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冲击时,所经历的“拿来”、“消化”、“改造”的复杂过程。书中对“中体西用”思想如何在严复的实践中体现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我理解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辩论,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参照系。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历史书写,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种启发性,远超一册传记本身所能承载的重量。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学术考据的严谨态度,但行文却并不枯燥。它仿佛不是在讲述一个“伟人”的故事,而是在构建一幅宏大的晚清至民国初年知识界的全景图。作者对严复在外交、教育、以及报刊舆论界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支撑,尤其是他创办报纸、针砭时弊的那段时期,文字的张力十足。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严复与其他同时代思想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比如与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观点碰撞与分歧。这种多角度的展现,避免了将人物脸谱化,使得严复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他既有坚定的维新立场,又不乏保守的局限性,这种矛盾的共存,才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写照。书中对几次关键性的论战描写,火药味十足,让人领略到那个时期思想交锋的激烈程度,也让我对“思想启蒙”的真正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绝非一蹴而就的坦途。

评分

这本关于严复的传记,读来竟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切的感触。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和描摹严复早年在福州船政学堂的经历,那些关于学习西学、探求救国之道的初期探索,笔触细致入微。尤其是在描述他如何接触到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时,那种初次接触“新知”的震撼感,通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出来。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迷雾中,努力寻找一盏照亮中国的灯塔。书中对他翻译《天演论》的艰辛过程着墨不少,那种字斟句酌、力求信达雅的译者心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家的工作记录,更是一个文化启蒙者在思想十字路口徘徊与抉择的内心独白。读完整部分,我深感那个年代的知识精英,肩负的压力与责任是何其沉重。这种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描绘,极具历史厚重感,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今天所享有的许多观念,其根源是何等不易。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在论述他早期翻译和理论建树时,语速较快,信息密度大,如同湍急的河流,带着读者向前冲;而在描述他生命中的转折点,比如辞官、隐居或重大个人抉择时,笔调立刻变得沉稳、内敛,甚至带有一丝古典韵味,仿佛放慢了镜头,聚焦于人物的内心挣扎。这种叙事节奏的调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即使涉及复杂的哲学或政治理念,读者也不会感到疲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文和进行解读之间的平衡,既尊重了史料的原貌,又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现代阐释,使得严复的思想遗产能够被当代人有效地接收和理解。这种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流畅性的作品,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更偏爱这本书中那些关于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尽管这是一部研究性质的人物传记,但作者并未将情感抽离。比如,书中穿插讲述了严复在不同政权更迭时期,其家庭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及他对子女教育的期盼与无奈。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这位身居思想高位的学者,瞬间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特别是他晚年对政治日益心灰意冷,转而寄情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被捕捉得非常到位。那种看透世事后的淡然与惆怅,跃然纸上。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一个世纪的启蒙者,最终似乎未能完全看到他所憧憬的那个新时代的到来。这种人与历史的错位感,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回味,这不是简单的人物生平罗列,而是一曲对时代局限性的挽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