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鬍適先生在《四十自述》的自序中說,“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傢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四十自述》可謂是中國自傳文學的“破天荒”之作。 本版《四十自述》以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亞東圖書館初版《四十自述》為底本,參校遠東圖書公司“自由中國”版修訂,並收錄鬍適於1931年1、2月份在美國的Forum雜誌上連載兩期的英文自述“WhatIBelieve”,呈現真實全麵的鬍適自傳。
內容簡介
《四十自述》是鬍適四十歲左右寫的一部自傳,他終其一生也隻寫過這一部自傳。 在《四十自述》中,鬍適詳細記述瞭自己的身世,迴顧瞭從幼年至青年的生活曆程、求學經曆,小到傢長裏短,大到民族命運,語言平實曉暢,娓娓述說。不僅有以小說體追寫的“我的父母的訂婚”,感人肺腑的“九年的傢鄉教育”,還有“在上海”的艱辛求學、創辦新學、留學前的墮落生活與重新振奮,更有對如何開始“討論文學革命”的詳盡敘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價值與史料價值俱佳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鬍適(1891.12.17—1962.02.24),安徽績溪人。學者,新文化運動領袖,對民國時期的整個社會的文化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1910年官費留學美國 1917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長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2月24日因心髒病猝發逝於颱北
精彩書評
要瞭解鬍適,《四十自述》應是必讀的一本書。
——唐德剛,曆史學傢、傳記文學傢
《四十自述》是進入鬍適生命的一把鑰匙。
——潘光哲,颱北鬍適紀念館主任
20世紀是魯迅的世紀,21世紀是鬍適的世紀。
——李慎之,哲學傢、社會學傢
錯過鬍適,中國錯過瞭一百年。
——熊培雲,學者
目錄
自 序
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傢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序 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金竈夫妻都很詫異,他們都說,這是前世注定的姻緣。
第一章 九年的傢鄉教育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第二章 從拜神到無神
他決想不到,八百年後這三十五個字竟感悟瞭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子,竟影響瞭他一生的思想。
第三章 在上海(一)
我就這樣齣門去瞭,嚮那不可知的人海裏去尋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隻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嚮。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白話文從此成瞭我的一種工具。七八年之後,這件工具使我能夠在中國文學革命的運動裏做一個開路的工人。
第五章 我怎樣到外國去
我在學校裏用鬍洪騂的名字;這迴北上應考,我怕考不取為朋友學生所笑,所以臨時改用鬍適的名字。從此以後,我就叫鬍適瞭。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我們一年多的文學討論的結果,得著瞭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傢做宣傳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為一個有力的大運動瞭。
附錄一 What I Believe
附錄二 鬍適年錶
精彩書摘
要瞭解鬍適,《四十自述》應是必讀的第一本書。 ——唐德剛,曆史學傢、傳記文學傢 《四十自述》是進入鬍適生命的第一把鑰匙。 ——潘光哲,颱北鬍適紀念館主任 20世紀是魯迅的世紀,21世紀是鬍適的世紀。 ——李慎之,哲學傢、社會學傢 錯過鬍適,中國錯過瞭一百年。 ——熊培雲,學者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不幸的很,這班老輩朋友雖然都答應瞭,終不肯下筆。最可悲的一個例子是林長民先生,他答應瞭寫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歲生日的紀念;到瞭生日那一天,他對我說:“適之,今年實在太忙瞭,自述寫不成瞭;明年生日我一定補寫齣來。”不幸他慶祝瞭五十歲的生日之後,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鬆齡的戰役裏,他那富於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瞭一部人間永不能讀的逸書瞭!
梁啓超先生也曾同樣的允許我。他自信他的體力精力都很強,所以他不肯開始寫他的自傳。誰也不料那樣一位生龍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傢隻活瞭五十五歲!雖然他的信劄和詩文留下瞭絕多的傳記材料,但誰能有他那樣“筆鋒常帶情感”的健筆,來寫他那五十五年最關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國近世曆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就都因此受瞭一樁無法補救的絕大損失瞭。
我有一次見著梁士詒先生,我很誠懇的勸他寫一部自敘,因為我知道他在中國政治史與財政史上都曾扮演過很重要的腳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將來的史傢留下一點史料。我也知道他寫的自傳也許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惡;但這是不妨事的,有訓練的史傢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緊的是要他自己寫他心理上的動機,黑幕裏的綫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觀察。前兩個月,我讀瞭梁士詒先生的訃告,他的自敘或年譜大概也就成瞭我的夢想瞭。
此外,我還勸告過蔡元培先生,張元濟先生,高夢旦先生,陳獨秀先生,熊希齡先生,葉景葵先生。我盼望他們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幾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發憤寫瞭一部六七萬字的自傳,我讀瞭很感動,認為是中國婦女的自傳文學的破天荒的寫實創作。但不幸她在一種精神病態中把這部稿本全燒瞭。當初她每寫成一篇寄給我看時,我因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個副本,至今引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隻是我的“傳記熱”的一個小小的錶現。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個階段,留學以前為一段,留學的七年(一九一〇——一九一七)為一段,歸國以後(一九一七——一九三一)為一段。我本想一氣寫成,但因為種種打斷,隻寫成瞭這第一段的六章。現在我又齣國去瞭,歸期還不能確定,所以我接受瞭亞東圖書館的朋友們的勸告,先印行這幾章。這幾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發錶過,現在我都從頭校改過,事實上的小錯誤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瞭。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蘭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矯正我的錯誤,都是我最感謝的。
關於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我本想從這四十年中挑齣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寫我的父母的結婚。這個計劃曾經得死友徐誌摩的熱烈的贊許,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這個方法是自傳文學上的一條新路子,並且可以讓我(遇必要時)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寫一些太親切的情緒方麵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於文學訓練的人,寫完瞭第一篇,寫到瞭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覺的拋棄瞭小說的體裁,迴到瞭謹嚴的曆史敘述的老路上去瞭。這一變頗使誌摩失望,但他讀瞭那寫傢庭和鄉村教育的一章,也曾錶示贊許;還有許多朋友寫信來說這一章比前一章更動人。從此以後,我就爽性這樣寫下去瞭。因為第一章隻是用小說體追寫一個傳說,其中寫那太子會頗有用想象補充的部分,雖經堇人叔來信指齣,我也不去更動瞭。但因為傳聞究竟與我自己的親見親聞有彆,所以我把這一章提齣,稱為“序幕”。
我的這部《自述》雖然至今沒寫成,幾位舊友的自傳,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齣版瞭。自傳的風氣似乎已開瞭。我很盼望我們這幾個三四十歲的人的自傳的齣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興趣,可以使我們的文學裏添齣無數的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來。我們拋齣幾塊磚瓦,隻是希望能引齣許多塊美玉寶石來;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傢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鬍適
二二,六,二七,在太平洋上
四十自述:一段探索與沉澱的生命迴響 《四十自述》並非一部關於具體事件或情節的流水賬,更非一份生硬的個人簡曆。它是一本沉澱瞭生命況味的書,是一段跨越四十載時光,由內嚮外,不斷審視、叩問、體悟的內心獨白。它所呈現的,不是人生旅途中的風景,而是風景背後的心境,是那些在時光的打磨下,逐漸顯露齣的紋理與光澤。 這部作品,是對“我”這個生命體的深層探尋。四十載,是一個人生命周期中承上啓下的重要節點。少年時的青澀與懵懂,青年時的激昂與迷茫,中年時的擔當與疲憊,都在這四十年裏留下瞭痕跡。作者並非選擇性地摘錄光鮮亮麗的片段,而是坦然地展現生命的復雜性,包括那些不盡如人意的時刻,那些曾經的失落與睏惑,甚至是不為人知的隱痛。這種不迴避、不美化的姿態,正是《四十自述》最動人之處。它允許讀者在作者的敘述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影子,感受到一種共鳴,一種“原來我並非孤身一人”的慰藉。 書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的思維演變。從最初的對世界的模糊認知,到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從對外界的渴望與模仿,到最終內化的獨立思考。這種思維的蛻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無數次的碰撞、質疑與自我和解。作者將這些內在的思辨過程,通過細膩的筆觸,層層剝開。那些曾經睏擾過“我”的疑問,那些在深夜裏反復斟酌的道理,那些關於人生意義、關於價值取嚮的掙紮,都在這裏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它不是一種說教,而是一種分享,一種將思考的旅程展現在讀者麵前的真誠。 《四十自述》中,情感的流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生,終究是由情感串聯起來的。親情,如同一條溫暖而綿長的河流,滋養著生命的根脈。那些與傢人相處的點滴,那些細微的關懷,那些無聲的支持,都在作者的迴憶中閃爍著溫潤的光芒。愛情,則是生命中最濃烈、也最復雜的情感體驗。它可能是初見的怦然心動,可能是相伴的默契與包容,也可能是分離時的陣痛與釋然。作者筆下的愛情,沒有過於戲劇化的渲染,而是更多地展現瞭在時間的沉澱下,情感的深度與廣度。友情,則如同點綴人生旅途的璀璨星辰,在孤寂的時刻給予溫暖,在迷茫的關頭給予指引。作者對於友情的珍視,對於那些一路相伴走來的人們的感恩,都真摯地流露於字裏行間。 當然,這部作品並非僅僅聚焦於個人的內心世界。人生,是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得以展開的。《四十自述》同樣記錄瞭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與社會、與環境的交織與磨閤。那些曾經熱愛的職業,那些付齣過心血的工作,那些為之奮鬥的目標,都構成瞭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並非僅僅呈現工作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在麵對挑戰與壓力時,“我”是如何學習、成長,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那些曾經的夢想,無論是否實現,都為“我”的人生增添瞭獨特的色彩。 《四十自述》的視角,是迴溯的,更是前瞻的。在四十載的積澱之後,作者對過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對當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對未來也萌生齣新的期許。這種前瞻性,並非對未來的簡單預測,而是基於對生命本質的洞察,一種對如何更好地活著的思考。它可能是在人生旅途中,對某些堅持的確認,對某些遺憾的和解,對某些新可能性的探索。這種對未來的態度,是沉靜的,是充滿智慧的,也是一種對生命持續的熱愛。 這部作品,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它是一種平實而深刻的敘述,是一種娓娓道來的分享。作者用最真誠的語言,描繪瞭一個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的航行軌跡。讀者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被這種真誠所打動,會從中汲取力量,會反思自己的人生,會更加珍惜當下。 《四十自述》,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一個生命在四十年的時光裏,如何從青澀走嚮成熟,從迷茫走嚮清晰,從復雜走嚮簡約的內心曆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生命的痕跡;它是一盞燈,照亮瞭人生的方嚮;它是一首詩,吟唱著生命的深沉與美麗。在這四十年的自述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體的成長,更是無數個個體生命共有的情感與思考的映射。它邀請每一位讀者,一同走進這段心靈的旅程,在共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