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風賞(2016年5月刊)

文藝風賞(2016年5月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笛安 編
圖書標籤:
  • 文學
  • 藝術
  • 文化
  • 期刊
  • 文藝
  • 審美
  • 鑒賞
  • 閱讀
  • 2016年5月
  • 雜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716741681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351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文藝風賞》5月刊第六十輯——你笑瞭,我聽見瞭月光從指縫中滑落的聲音。
  駿馬鞦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絕望再往前,就是新生。
  “文學”日本作傢立原透耶為你講述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白銀時代”采訪暢銷書作傢丁丁張對現今圖書市場的看法:幾乎所有的書都是一個樣子,一個看起來好像不錯的名字配一張歲月靜好的圖,這些都是毒藥,是對想象力的禁錮。

內容簡介

  “文學”,日本奇幻、恐怖、科幻作傢立原透耶帶來“一粒冰晶”,隻因一個夢中的你,不畏旅途中的驚險,不懼烈火下的死亡,隻為看一眼心愛的你;“白銀時代”采訪暢銷書作傢丁丁張,20世紀90年代的青春文學以及泡沫的大時代下,作者絕對堅持,不管這個市場如何泡沫,作品永遠是核心(好的作品自己會長腿),市場推廣永遠隻是助推力;“癥候”——親密關係恐懼癥,將所愛的人拒至心門之外?!“星群”,每個城市在每天都迎接著“新生”,無論是小生命的到來,還是自我的“重生”。一切都將變幻成“新”。

作者簡介

  笛安,《文藝風賞》雜誌主編。已齣版書目:《西決》《東霓》《告彆天堂》《芙蓉如麵柳如眉》《南音》(上、下兩冊)《南方有令秧》。
  人氣和實力並存的新生代作傢,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後”作傢,純文學的代錶人物。1983年齣生的她*一部小說《姐姐的叢林》,對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長中的情感的內核的描述獨特而到位,刊登在《收獲》雜誌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獲長篇小說專號刊登瞭她的被稱贊為“獨具藝術水準的青春小說”長篇《告彆天堂》。第二部長篇《芙蓉如麵柳如眉》在《收獲》雜誌發錶後,獲得瞭讀者的一緻好評。2008年10月憑藉短篇小說《圓寂》獲得*屆“中國小說雙年奬”。2009年3月,發行長篇小說《西決》,自發行以來一直高居書市榜*,同時在國內文學界引發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饋,自此拉開瞭龍城係列小說的熱銷序幕。龍城係列的麵世標誌著“80後”作傢成功地打通瞭傳統文學與青春文學的壁壘,*具時代典範意義。而笛安本人更是憑藉這部小說榮膺2009年度華語文學傳媒“潛力新人奬”桂冠,以實至名歸的姿態嚮大眾證明——文學,理當具備思想性與暢銷的雙重定義。從2009年開始,笛安在韓寒、郭敬明之後,開啓瞭一個嶄新的時代,她身上同時籠罩著市場和奬項的光環,一方麵她以令其他同齡作傢難以望其項背的銷量,成功囊括瞭無數銷售排行榜和商業銷量榜單的顯赫位置,同時,她又獲得瞭包括蘇童、劉恒、安波舜等前輩作傢評論傢的由衷褒奬,她的小說屢次登上文學雜誌《收獲》,成為*guo媒體熱捧的寵兒。同時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各國文字版本,席捲*球。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個年輕作傢,都沒有獲得過的雙重光環。"

目錄

文學
一粒冰晶 文|立原透耶
譯| Rita’s
青灰色的記憶 梁清散
深山療養院 郝景芳
戲子 張廣鑠
熄滅的忍鼕 徐小雅
癥候
親密關係恐懼癥
彌圖
施思
星群
新生
白銀時代
心目中的完美CP
地心引力
你們的臉,姐妹們,你們的臉上充滿瞭光!
文| 小詹姆斯?蒂普特裏
譯| 耿輝
海妖 王元
新審美觀
issue 17
經典重讀
熱愛生命 傑剋?倫敦
特約專欄
secret &wish;

精彩書摘

  為愛逃亡
  文/if
  我任性,我存在。
  整個少女時期,我隻喜歡過一個男人,他叫白瑞德。他成熟、幽默、穩重,浪漫。我以後就要嫁給這樣的男人。
  張愛玲小姐說,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
  我讀過的愛情小說很有限,2000年,我15歲,不懂愛情,渴望婚姻。
  那時的班主任是一位剛經曆瞭婚姻破裂的女老師,她推薦女生們讀《簡愛》。這位女教師“自尊自愛、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可是我受不瞭她的性格,也厭惡灰姑娘的故事。她和莊園男主的情感充滿瞭隱忍和憋屈,我不想和女教師成為閨密。
  我喜歡斯嘉麗,就是我喜歡的男人喜歡的女人。她想愛就愛,想做就做。她在《飄》(《亂世佳人》)中,漂亮、漂亮、漂亮、漂亮。費雯?麗演繹瞭她的漂亮。
  我承認,當時的我,關於愛,是茫然的。但關於喜歡,我是明白的。
  在塔拉莊園,這個貓一般的女人,斯嘉麗,用整個青春愛著一個不愛她的男人,阿希禮。沒有迴報,也無所謂。
  白瑞德第一次見到斯嘉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燒烤會上。他愛上瞭這個女人,也洞悉他與阿希禮的感情糾葛。這位看上去風流倜儻的投機商人,狡黯又狂野。
  此時的他們一個是高富帥,一個是白富美。
  但是後來,南北戰爭爆發,曾經衣食無憂的斯嘉麗經曆瞭母親病亡、父親癡呆、傢裏被劫等多重打擊。她變得一窮二白,但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乾活,讓妹妹下床摘棉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她還不忘扯下窗簾為自己做一身漂亮裙子。
  此時的她已經經曆瞭兩次失敗的婚姻。第一次是為瞭報復阿希禮,嫁給瞭自己不愛的人,不料讓自己成為年輕的寡婦。第二次是為瞭全傢的生存,然而不幸再次成為寡婦。
  隻有白瑞德看懂瞭她。他看到這個正在服喪的女人內心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他用重金幫她撬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他幫她走上瞭和其他南方女人不同的命運之路。
  “如果我是斯嘉麗,早就和白瑞德在一起瞭。”對斯嘉麗,我羨慕嫉妒恨,還怒其不爭。
  她的第三次婚姻終於來瞭,是和白瑞德!這部曆時4個小時的電影自1939年9月9日在福剋斯影院首次上映後,讓多少人揪心。
  當斯嘉麗終於發現自己深愛的是白瑞德時,他們的愛女突然墜馬身亡,這讓在感情中一直是霸道總裁的白瑞德備受打擊。
  他很纍,我知道他纍瞭很久瞭,但我以為他是心甘情願的,我以為他的愛是不設終點的。
  他留下斯嘉麗一個人,走瞭。
  我哭瞭。
  就像小時候,父親突然離開傢,再也沒有迴來。我憎恨這種說走就走。
  他真的愛過斯嘉麗嗎?
  斯嘉麗呢?恍然之後麵對突如其來的離彆……時間衝淡著我對這兩個人的情緒。他們倆,我是深深地喜歡過的。
  25歲以後,我開始理解父親當年的行為。為瞭愛,人是會選擇逃亡的。愛自己,也是一種選擇。
  為愛逃亡,需要勇氣,也需要運氣。《羅密歐與硃麗葉》太痛,2011年有一部《時間規劃局》(《INTIME》)是現代人理想的節奏。
  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人類的遺傳基因被設定停留在25歲,無論你活多久,生理特徵都將保持在25歲。但也是在25歲,所有人的手臂上會齣現一條1年倒計時的時間碼。
  無論你在哪裏消費,吃飯、購物、乘車……都需要刷時間,若是手臂上的時間碼刷到瞭00:00:00,意味著生命也到瞭盡頭。
  在格林威治時區(富人區),西爾維亞(阿曼達飾)在25歲生日時得到父親贈予的禮物,十年的時間。而在窮人區,威爾(賈斯汀飾)等人不得不通過工作、藉貸、交易、變賣,甚至搶劫獲得更多的時間。
  時間成為世界的流通貨幣,類似於銀行的時間管理機構遍布全球。時間銀行管理著每個人所使用的時間和剩餘的時間,一旦在時間銀行中的存額所剩無幾,就將被剝奪生命。
  窮小子威爾在一次意外中獲得他人贈送的百年時間,卻被認為是一場謀殺案的嫌疑人。他被迫走上逃亡之路,和西爾維亞相遇。
  西爾維亞主動讓威爾“劫持”自己,一起奔嚮不確定的未來。這部好萊塢的工業流水綫動作片讓我內心澎湃。
  她愛他,用生命做賭注。他愛她,保護她不受傷。這是我對愛的全部詮釋。
  每天睜開眼,他們手臂上都隻剩下不到24小時的命。他們用每一分鍾,交換著25歲以後各自在這個世界的體驗,他們用每一秒鍾,對抗著這種不閤理的時間統製。
  時間就是金錢。劇情是有點俗。但我喜歡他們。對於一個單身熟女,這是一場可遇而不可求的夢想。
  ……

前言/序言

  人們都說,水星逆行期間,舊人舊事容易迴歸找上你,當然也包括之前沒簽完的閤同。當然還有一個不能忘記的真理,就是對於不知道“水逆”是什麼的人而言,“水逆”這樣東西便不會存在。
  未必全是因為水星吧,不過這段日子,我真的重新聯絡上瞭幾位消失已久的故人。其中還有一個差不多十五年未見的老同學。
  你們跟故人重逢的時候,沒話說該怎麼辦?總之這真的是一個睏擾我的問題。他們已完全不是我記憶中當初的樣子,但是麻煩恰恰在於,往日的氣息仍在。
  我固執認為,在23歲之前,身邊有一些人是真的會發光的。他們的精彩毫不刻意,就像是與生俱來帶著仙氣。也許是因為,那個年齡段裏的人還沒能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的序列裏,就好像《神麯》裏那些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傢,因為存在於基督誕生之前,所以他們的靈魂隻能去到一個既不算天堂也不算地獄的特殊所在,也正因為如此,那個地方在《神麯》裏是特彆的。
  近來我總是懷念他們,還真的不是懷念自己那個時候——我無比熱愛活在此刻的自己,我隻是覺得感慨,那些會發光的人如今都在什麼地方呢?為何我的周圍,越來越多的人,無論人生境遇順暢與否,都是麵目可憎?
  這種想事情的迴路,再往前走一步,便是理所當然地遇到瞭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問題:在有一些人眼裏,我也一樣麵目可憎吧?你看我剛剛還說我是多麼喜歡現在的自己,顯然已毫無自省的精神。
  雖然我寫瞭那麼多年彆人眼裏的“青春小說”,可是直到此刻,我纔真正知道為何青春值得懷念。我想跟你說一個可能很不閤時宜的事情,奮鬥當然是對的,揮霍也是對的,想掙脫自己原本的生活更是一點錯都沒有——不過吧,親愛的,所謂“成功”,跟“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太必然的聯係。
  對瞭,青春還有一點好,就是人在青春中,就連貪婪,都沒那麼難看。
  我窗前的山楂樹開花瞭,我在一年裏最喜歡5月。
  祝,閱讀愉快。
  ——笛安


《東方藝術史論叢(2016年春季號)》 ——探尋跨文化視野下的藝術嬗變與精神流變 導言:在時間的褶皺中重訪藝術的意義 《東方藝術史論叢》始終緻力於構建一個開放、深入、多維度的學術對話平颱,聚焦於東方世界豐富而深邃的藝術遺産,並將其置於全球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審視與再解讀。2016年春季號,我們特彆策劃瞭一係列圍繞“在地性與全球化張力下的東方藝術形態研究”的主題,旨在突破傳統區域史觀的藩籬,以更具批判性與前瞻性的眼光,探討古代至近現代東方藝術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成邏輯、美學特徵及其跨文化影響。 本期聚焦於對媒介、材料、空間概念的重新認識,尤其關注那些在主流藝術史敘事中常被邊緣化的藝術實踐,如宋代文人畫中的“逸品”觀如何與現代主義的“非在場性”産生微妙的呼應;唐代佛教造像中的“神性空間營造”如何啓示當代裝置藝術對觀者在場感的操控。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史研究,應是從物質遺存中挖掘精神密碼,從傳統範式中探尋現代啓示的過程。 第一部分:古代藝術的形製與精神(Materiality and Spirit in Ancient Arts)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古代東方藝術體係中那些奠定其核心美學基礎的關鍵節點。 1. 魏晉南北朝石窟藝術中的“身體”與“彼岸”: 本研究以敦煌、雲岡及龍門石窟的部分洞窟壁畫與造像群為核心樣本,著重探討瞭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對人體形象錶達的本土化改造過程。我們考察瞭從犍陀羅風格的寫實主義嚮中國“秀骨清像”的演變軌跡,並分析瞭這種形體上的“輕盈化”趨勢背後所蘊含的士人階層對個體生命超越與精神自由的渴望。文章細緻比對瞭不同時期造像的“三世佛”結構布局,揭示瞭不同王朝意識形態對佛陀形象塑造的隱性乾預。特彆關注瞭飛天形象中服飾飄帶的動勢分析,將其視為媒介對“風神”錶達的極限嘗試。 2. 宋代文人山水畫中的“不可見之景”: 本文對董源、巨然、以及元初四傢(尤其關注黃公望的筆墨實踐)的山水畫進行瞭細緻的墨法與皴法辨析。研究核心在於闡釋“可遊、可居、可觀、可臥遊”的審美範疇如何超越純粹的再現功能,而指嚮一種主體精神的投射與“胸中丘壑”的構建。我們運用圖像學方法,重新梳理瞭宋代士人階層對“元氣論”的接受,並論證瞭水墨媒介的“洇化”與“留白”策略,如何成功地將“空”轉化為一種具有強大形而上學意義的構成元素。這不僅是筆墨技巧的成熟,更是東方哲學在視覺藝術中的結構性體現。 3. 遼金時期建築裝飾中的“邊疆”融閤藝術: 針對傳統藝術史中對中原標準的過度依賴,本專題聚焦於遼(契丹)和金(女真)統治時期在建築、金銀器及服飾紋樣中的藝術交流與創新。研究發現,這些“北方民族”的藝術在吸收漢地成熟技術的同時,保持瞭其遊牧文化特有的動物造型的力度感和圖案的密集性。文章詳細比對瞭山西廣勝寺飛虹塔的琉璃裝飾與內濛古巴林右旗齣土的佛教銅鏡紋飾,揭示瞭在特定曆史邊界區域,藝術風格如何實現功能性與象徵性的復雜張力。 第二部分:近世轉型的陣痛與重塑(Transi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Modernity)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17世紀末至今,探討在西方現代性衝擊下,東方藝術如何進行自我批判、身份重塑與媒介的再發明。 4. 清初“揚州畫派”中的商業化與自我救贖: 本研究以金農、鄭燮為代錶的揚州畫派為研究對象,分析瞭在商品經濟發展背景下,藝術創作如何從士人階層私人雅集走嚮半公共的“市場化”運作。文章側重於對金農“漆畫”與“泥金”實踐的考察,認為這些非傳統水墨媒介的使用,是對傳統“士氣”標準的一種策略性規避或反叛。同時,對鄭燮的蘭竹題材,探討其如何通過符號化的筆墨,建構瞭一種既順應市場需求又暗含政治批判的復雜文人形象。 5.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的光影竊取與改造: 本專題超越瞭“浮世繪輸入西方”的簡單論斷,轉而探討浮世繪內部在江戶後期所經曆的媒介技術革新,特彆是色版印刷技術對色彩平麵的提煉與平麵化的處理。文章通過比對葛飾北齋的“浪”與莫奈對水波光影的捕捉,分析瞭東方平麵構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西方對“瞬間”的捕捉方式,並論證瞭這種影響並非單嚮的文化移植,而是兩種不同空間觀念在媒介限製下的殊途同歸。 6. 中國現代水彩畫的引入與“寫實”的本土化睏境: 本部分迴顧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水彩畫(尤其是早期留日學子的作品)在中國語境下的接納過程。研究指齣,水彩畫所強調的透明性、對光綫的即時捕捉,與傳統中國畫的“以綫造型”和“筆墨精神”存在著結構性的衝突。我們分析瞭早期水彩畫傢如何通過調整紙張的粗糲度、改變顔料的飽和度,試圖在“西式寫實”與“東方筆意”之間尋找一個妥協地帶,從而揭示瞭現代藝術教育體製建構過程中的文化張力。 結語:曆史的復調與未來的迴響 《東方藝術史論叢》2016年春季號,力求提供一種不設前提、不預設立場的學術觀察。通過對古代物質的精微解構和對近現代轉型的細緻梳理,我們試圖證明,東方藝術的曆史並非一條綫性發展的脈絡,而是一個充滿瞭創造性誤讀、復雜張力和內在邏輯迭代的動態係統。本期所有研究均聚焦於特定問題和一手圖像資料的細緻分析,拒絕宏大敘事和膚淺的文化挪用,旨在為海內外研究者提供堅實的論據與新的研究範式。 (本書不包含任何關於“文藝風賞”或2016年5月刊的相關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每次看完《文藝風賞》的當期雜誌,我都會有一種“充電完畢”的感覺,仿佛精神世界得到瞭滋養。它並非追求時效性,而是專注於那些具有恒久價值的主題。這次五月刊中,我特彆喜歡它對於“閱讀的儀式感”的探討。作者細緻地描述瞭從挑選書籍、準備茶點到專注閱讀的整個過程,強調瞭這種行為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而不是閱讀的結果。這種對生活細節的儀式化處理,正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文章的行文節奏感特彆好,時而舒緩如潺潺流水,時而激昂似山間瀑布,讀起來極具韻律美。尤其是它收錄的幾篇國外譯介的短篇散文,挑選的視角非常獨特,那些外國作者對日常生活的細微體察,通過精準的中文翻譯呈現齣來,既保留瞭異域風情,又充滿瞭普世的情感共鳴。這本刊物,無疑是當代文化領域裏一股清流,它教會我們欣賞那些不顯山不露水,卻根基深厚的美。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雜誌的整體氣質,那一定是“雅緻”與“節製”。它很少使用大紅大紫的宣傳語,內容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吸引人。我關注到它對不同文化媒介的涉獵非常廣,從現代藝術展的評論,到某地小眾音樂節的記錄,再到對某位文學大師早期生活細節的考據,每一個闆塊都處理得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失傳的色彩”的專題,通過科學的描述和曆史的追溯,展現瞭那些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顔料配方,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曆史遺失之美的挽歌,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充滿瞭對“永恒”的嚮往。這本書的編輯邏輯非常清晰,各個部分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仿佛一氣嗬成的一首長詩,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秩序之美。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創作者對“風雅”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實踐。

評分

這期《文藝風賞》給我的感覺,是那種“知音難覓”的共鳴。它探討的主題,常常觸及到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和睏惑。比如,有一篇深度訪談,探討瞭當代人在數字信息爆炸時代如何保持自我敘事的完整性,那個角度非常刁鑽卻又直擊要害。作者引用瞭大量哲學和文學的觀點,但行文卻絲毫沒有學究氣,而是非常接地氣地闡述瞭那種“迷失”與“找迴”的過程。讀完後,我立刻放下手機,走到窗邊靜靜地思考瞭很久。它不僅僅是提供資訊,更像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另外,那些短篇的隨筆和評論,文筆犀利而又不失溫情,對當下流行的某些文化現象進行瞭冷靜而深入的剖析,不盲目跟風,也不故作清高,恰到好處地保持瞭批判性的獨立思考。這種能夠激發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刊物,現在已經越來越稀少瞭,它真正做到瞭思想的引導者,而不是信息的搬運工。

評分

拿到這本雜誌的時候,我就被它的裝幀設計深深吸引住瞭。那種剋製而又高級的配色,封麵上留白的處理,以及字體選擇的考究,都透露齣一種對“美學”的執著追求。它不像很多現今的文藝刊物那樣追求視覺衝擊力,而是走著一種內斂的、讓人願意反復摩挲的路綫。內頁的排版更是體現瞭編輯團隊的匠心。圖文的穿插布局極為講究,圖片不再是單純的插圖,而是與文字形成瞭對話關係,有時候甚至可以獨立成篇。我特彆喜歡它對某個特定手工藝的專題報道,那種從材料的選取、工匠的技藝到最終成品的完整流程的細緻描繪,讓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文字的錶達也十分凝練,沒有冗餘的形容詞堆砌,而是用精準的動詞和富有畫麵感的名詞來構建場景。讀起來,思維仿佛被引導著,進入瞭一種極度專注的狀態,很容易就沉浸其中,忘記瞭外界的喧囂。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精神避難所”的感覺,讓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喘息、可以沉澱審美品味的空間。

評分

這部《文藝風賞(2016年5月刊)》的特刊,簡直是為我這種沉迷於舊時光和細膩情感的文字愛好者量身打造的。一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微微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能嗅到紙張中帶著的歲月氣息。裏麵的專題策劃,洋洋灑灑地探討瞭某個特定年代的文化現象,那些老電影、老歌謠、甚至是某個角落裏被遺忘的設計風格,都被挖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流於錶麵的深度挖掘,作者們顯然花瞭大功夫去查閱資料,去體會那個時代獨有的那種“慢”與“真”。比如,有一篇關於戰後初期某位作傢的信劄集錦,那種筆觸下的猶豫、掙紮與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讓人讀來不禁屏住呼吸,生怕驚擾瞭那份曆史的沉靜。更彆提那幾組精選的攝影作品,黑白影像的顆粒感,定格的那些日常瞬間,沒有刻意的擺拍,全是自然流淌的情緒,配閤著恰到好處的版式設計,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次與過去的私密對話。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材料,更像是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關於審美,關於堅持,關於那些被時間溫柔覆蓋的美好事物。

評分

不錯

評分

喜歡

評分

孩子買書的贈品

評分

不錯

評分

棒哦

評分

好……。。。。。。。。。。。。

評分

好……。。。。。。。。。。。。

評分

喜歡

評分

好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