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与法布尔的《昆虫记》和布封的《自然史》并驾齐驱的博物学经典
人类应当向动物致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生命的传奇!
万物闪烁灵性,生命演出大戏;
每一种动物,如同人类,都在生命的大戏中扮演着轻重不同的角色;
它们的故事,不了解就显得神秘,共享后便成为生命中深刻的快乐。
本书通过观察和调查动物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动物解决食、色、地盘、种族等四大永jiu性问题的秘密。
文笔如此优美,故事如此有趣,让你忘记这原本是一本博物学著作。
周作人鼎力推荐,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集于一身。
新增手绘图至200余幅,随书赠送手绘彩图图册。
本书通过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们各自是怎样解决食、色、地盘、种族四大永jiu性问题,以揭示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进程。作者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剧场,每一个生物体都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虽然这一出生命大戏已演出上万年,但会一直继续演下去。
本书偏重动物在野外生活时所过的生活,并在脊椎动物里重点表述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无脊椎动物里特别表述了昆虫和蜘蛛。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对它们的了解zui为详细,也zui为确定。
除了本书中能了解到许多动物的知识以外,作者尤其强调一种训练思维的纪律,正是这种思维的训练是从古老的博物学发展成为现代的生态学关键。
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爵士是苏格兰著名自然学家,1861年7月8日出生于苏格兰,曾于1893年至1899年,1899年至1930年分别在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和阿伯丁大学任教,并获封爵士,其著作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认为“生命无处不在”主张整体性生物学,强调自然界共生和合作的重要,1933年2月12日辞世。
序 1
第一章 哺乳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二章 英国的哺乳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 几种英国的及美洲的哺乳动物
第四章 北方的哺乳动物
第五章 树居的哺乳动物
第六章 空中的哺乳动物
第七章 山上的哺乳动物
第八章 沙漠与平原中的哺乳动物
第九章 水中的哺乳动物
第十章 迁徙的哺乳动物
第十一章 几种奇异的哺乳动物
第十二章 哺乳动物的本能与智慧
第十三章 大象的故事
第十四章 水獭的故事
第十五章 群居的哺乳动物
第十六章 哺乳动物的母性
第十七章 鸟的生活状态
第十八章 爬行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十九章 两栖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二十章 鱼的生活状态
第二十一章 软体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二十二章 蜘蛛和它们的亲属
第二十三章 昆虫和它们的生活状态
第二十四章 甲壳动物的生活状态
第二十五章 蠕虫状的动物
第二十六章 棘皮动物
第二十七章 刺螫动物和海绵动物
第二十八章 最简单的动物
第三十九章 演化
树懒
南美森林中的树懒是最古老的树居哺乳动物之一。它们慢慢地走着,用那前后足上的长而有钩的爪倒悬在树枝的下面。它们也采用这种姿势,背向地面休息与睡眠。在平地上,它们则非常笨拙,如果可能的话,它们是决不下树的,它们竟然比猴还要树居一些。
关于这些树懒,有些非常古老的故事。我们知道它们是从极久远的古代遗留下来的。它们行动迟缓,吃东西也比较慢,死得也很迟缓。它们身上有粗而多的毛,非常像森林中附生植物上的马骏草,有一种奇怪的绿色。这是因为有一种极细的绿藻生长在树懒的粗毛上,正如生在岩石上或树干上一样。我们知道,在潮湿的天气,我们的衣服如果擦在山毛槔上,就会有绿色的尘屑落在衣服上的。
树懒在平地上非常吃亏,它却似乎很少有补救的意思。奥斯瓦德在书中写道,墨西哥的树懒对于大小敌害一律降服。“它任由你提起它的爪,你放手,它也放下。如果你刺戳它,它发出一种悲叹声,似乎对于尘世的痛苦一概地表示一种悲哀,而不是特意为你的刺戳它而发的。如果一条狗咬它,或在长时间饥饿后给它一片食物,又重新从它的口中夺去,它将慢吞吞地旋转它的头,然后它心里好像渐渐地明白过来那种耻辱,它发出一种渐次增高的呼声,与电锯的呼呼声和蜜蜂的嗡嗡声非常相似。”在《河边博物学》一书中(上面所引的例子,就是源自这本书)说,树懒在林间的叫声,好像一种“拖长而震颤的悲欢,好像一种怪鸱的叫声,或像一条看家狗悲伤的哀叫”。
树懒不止一种,有两趾的及三趾的,每种都有它们特别嗜好的树叶。譬如墨西哥的两趾树懒几乎专门吃含有乳白汁的瓤叶,而三趾树懒是最喜欢吃一种名字叫号角树的桑科树叶。一个原住民责骂另一个原住民的懒惰——泥人骂木偶——时,他说“你这号角树上的畜牲”。但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哺乳动物有专吃某种食物的特性,而另一些哺乳动物——譬如白鼬——则有一张极长的食单。两者都有好处:第一种可以减少与其他饥饿的动物的相互竞争;第二种则能吃各种不同的食物,当一种食物缺乏时,可以寻找另外一种来果腹。
法国大博物学家布封于1788年(法国大革命的前一年)去世,他对于树懒非常有兴趣,但他却误会了它们,他把它们作为自然所造成的一个错误的例子。他说,“再加一种缺点,它们便不能存在于世了。”迟钝、离奇、怪僻、笨拙,它们就是这样,但它们却极度适应树上的生活。譬如它们的踝关节非常完备,极适应于旋转与绞绕。它们照常地背向着地沿树枝而行动时,将其独子带在怀中,那是再安稳不过了。
让我们把博物学旅行大家贝茨先生的《亚马孙河的博物学家》一书中关于树懒的话抄下来,他写道:“去观看那丑陋的动物,那沉静阴荫中适应的物种,懒懒地从这一根树枝走到另一根树枝,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每一行动显示出的不是懒惰,而是极端的小心,它是决不会在没有握牢第二根树枝时松开第一根树枝的,如果找不到适当的树枝去握好时,它会抬起它的身体,用后腿支持着,再用爪四面探寻以求得新的立足点。”
……
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传达的平衡上,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尽管它是一部深度探讨生命科学的作品,但它通过极具艺术感的插图和图表设计,成功地避免了纯文字带来的压抑感。这些图示不仅仅是用来解释文字内容的辅助工具,它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和美学价值。比如,书中对不同物种繁殖成功率的概率分布图,色彩的运用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几乎达到了数据艺术的水平。我发现自己花在研究这些图表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阅读某些段落的时间,因为那些几何图形和曲线本身就在诉说着关于“机会”和“风险”的故事。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成了一种直观可感的视觉语言。这种对信息载体的重视程度,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不仅是智力上的吸收,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仿佛是在翻阅一本结合了博物馆级别藏品和前沿科学报告的精装画册。
评分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略带疏离和旁观者的视角,这使得整本书在分析复杂生命现象时,能够保持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非人类中心”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拓展了我思考的边界。它不像很多科普作品那样,总是将人类的经验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是真正地将视角拉回到地球早期,去审视那些不以人类的理解为基础而存在的生命形式和演化路径。在描述某些极端环境下的生物时,作者几乎是以一种宇宙学家的口吻,去审视这些微观世界的挣扎与繁荣,这带来了一种宏大而深远的哲学思辨空间。读完后,你不会只记得几个新知识点,而是会留下一种深刻的“存在感危机”——即意识到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宇宙宏大剧本中一个相对短暂且偶然的片段。这种被拉高到更高维度进行审视的体验,是市面上大多数聚焦于具体物种介绍的书籍所无法提供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大师级的把控,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自然纪录片导演,深谙如何在不经意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它并没有试图用宏大的理论去构建一个关于生命的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烟火气、更贴近“生命本身”的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对细节的描摹,那种对微小生命的敬畏感贯穿始终。比如,书中对于某种深海浮游生物在极高压力下如何进行细胞分裂的描述,文字极其细腻,读起来完全不像在看科普读物,而更像是在阅读一部悬疑小说——你屏息凝神,期待着下一个生存策略的揭晓。这种细腻程度,甚至让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标准流程”的生物学概念,在我脑海中重新焕发了活力,我开始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遗传物质的传递和环境选择的残酷性。它没有落入那种堆砌专业术语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包裹在一层富有诗意的观察外衣之下,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机制,变得清晰可触,甚至带有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自然界精心编织的一层又一层的面纱,惊喜连连。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入门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生命系统中那些最令人不安、最残酷的真相,那种对生存竞争的无情描绘,是很多主流读物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刻意淡化的部分。它没有用温和的语言去粉饰进化论的角力场,而是赤裸裸地展示了那些在“自然选择”的筛子下被无情淘汰的策略和个体。这种直面残酷的勇气,反而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坚不可摧的真实感。我读到关于某些寄生关系的部分时,甚至感到了一种生理上的不适,但正是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生命力的韧性和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是那种读完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作品,但它绝对是能改变你对世界基本运行规则看法的书籍。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正视生命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将效率和适应性推向极致的冰冷逻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对我这种习惯了线性阅读的人来说,最初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最终证明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跳跃,仿佛在宇宙中进行着一次没有固定航线的探索。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的理解。比如,它会毫无预兆地从昆虫的变态发育跳跃到植物的休眠策略,但当你深入阅读时,会猛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跨界的“时间管理哲学”的共鸣。这种并置的艺术,迫使我的大脑必须主动建立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百科全书,更像是在聆听一位哲学家对存在的不同形态进行即兴的、充满灵感的阐述。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跳跃性,有时是冷静的实验报告口吻,转瞬之间又会变成充满个人情感的沉思录,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和不可预测性,让人时刻保持警觉,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评
评分ok
评分这书不错囤起来慢慢看书很新研读
评分超喜欢这本书
评分质量很不错,书中插图是黑白的,送了彩色的小册子
评分很棒的书,赶上京东促销的时候屯的,慢慢看,包装的很好,快递师傅很给力,谢谢
评分很经典的书,还没看,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