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34):青囊药性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34):青囊药性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罗必炜<参订> 著,曹宜,樊晓峰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古籍
  • 本草
  • 青囊
  • 药性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0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68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囊药性赋》由明代罗必炜参订。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34):青囊药性赋》分为三卷,为歌括类入门医着,主要包括常用药物性味功用、归经引经、升降浮沉及经络、脉象、诊法等歌诀。本次整理以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之首
用药法象
四时用药法
用药丸散
用药身梢根法
用药心法
本草五味
诸药主病
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卷之上
诸品药性阴阳论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
诸脏五欲
诸脏五苦
五气凑五脏例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脏
主禁例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
引经主治例
诸药泻诸经之火邪
诸药相反例
五脏补泻主治例
用药凡例
寒性类
热性类
温性类
平性类
诸品药性主治指掌

卷之中
玉石部
草部上
草部中

卷之下
草部下
木部类
人部类
虫鱼部类
禽兽部
果品部
米谷部
蔬菜部


制方君臣佐使法
用药各定分两.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34):青囊药性赋》:
  内伤元气,须用黄芪、人参、甘草为主;睥胃虚弱,须用麦芽、神曲为主。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消冷积,用巴豆为主;消热积,用大黄为主。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瓜蒌、贝母、枳实为主;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风痰,须用白茯苓、南星为主;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咳逆,须用柿蒂为主;吞酸,须用苍术、神曲为主;懵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栀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胀满,须用大腹皮、厚朴为主;水肿,须用猪苓、泽泻为主。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红花为主;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
  黄疸,须用茵陈为主。补阳,须用黄芪、附子为主;补阴,当归、熟地为主;补气,黄芪、人参为主;补血,用当归、生地为主。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提气,升麻、桔梗为主。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童便、竹沥为主。
  ……

前言/序言


《青囊药性赋》:洞悉草木精华,传承古圣智慧 在中国浩瀚的医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察,揭示了草木的药性奥秘,为后世医者指明了辨证用药的方向。《青囊药性赋》,这部被誉为“药性之宗”、“用药之法”的经典著作,便是我们今天所要探寻的智慧结晶。它并非一部堆砌理论的鸿篇巨制,而是一部浓缩了无数临床经验与理论升华的精华之作。 一、 溯源流长,医圣遗风 《青囊药性赋》的成书年代,虽有诸多考证,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医学思想,无疑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医学的摇篮。追溯其源,我们能看到华佗“青囊经”的影子,能感受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药性药理的精微辨析。它仿佛是历代名医智慧的汇聚,是对“神农尝百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赋的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律与哲学意味,使得枯燥的药性知识变得生动而易于传诵。 二、 精义凝练,字字珠玑 与现代医药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不同,《青囊药性赋》的精髓在于其高度的概括性与精准性。全书以赋的形式,将大量药物按照其归经、药性(寒、热、温、凉、平)、药味(辛、甘、酸、苦、咸、淡)、功效(如解表、清热、补虚、理气、活血等)等维度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信息,力求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核心的药用价值。 例如,对于某味常用的解表药,它可能不会详细列举其化学成分或药理作用机制,而是直接点明其“散寒发表,祛风止痛”的功用,并辅以“辛温无毒,入肺膀胱”等归经与性味信息,让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其核心用法。这种“大道至简”的表述方式,正是古代医者在实践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对初学者而言,是认识药物属性的绝佳入门;对经验丰富的医者而言,则是不时的点拨与提醒。 三、 辨证用药,法随证变 《青囊药性赋》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精神在用药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药物的简单罗列,更重要的是指导医者如何根据具体的病情,选取恰当的药物,达到“审证求因,随证治之”的目的。书中往往会将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或指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或说明它们适用的具体病证。 比如,在论述清热药时,它会区分“寒性”与“凉性”的药物,指出“寒性”更适用于实热证,“凉性”则可用于虚热证,或是指出某些清热药兼有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病证。这种精微的辨析,体现了中医“用药如用兵”的严谨态度,强调了“药非病不治,病非药不除”的道理。使用者在研读此书时,不仅是在学习药物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证察机的能力。 四、 辅助辨识,助力临证 在古代,缺乏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医者多依靠经验与积累来辨识药物。在《青囊药性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药物外观、气味、炮制等方面的简要描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当时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辨识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可能不如现代药典详细,但它们往往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最容易引起注意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青囊药性赋》通过对药性的阐述,实际上为后世的药物炮制与配伍奠定了基础。了解药物的性味,才能更好地进行炮制以改变其药性,才能在组方时做到君臣佐使的搭配,以增强疗效、减缓毒副作用。它是一本“活”的教材,指引着药材的合理利用。 五、 传承价值,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青囊药性赋》的价值依然不减。在现代中医药体系中,它依然是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教材,是广大中医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所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理论相辅相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用中药的独特视角。 研读《青囊药性赋》,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追溯,更是对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哲学思想的体悟。它提醒我们,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观,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部经典的药物学著作,我们得以窥见古圣先贤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们为解除病痛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总之,《青囊药性赋》是一部集药物学知识、临床经验与哲学思想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中药药性的智慧之门,是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乃至从业者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药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智慧的书,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籍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医学文献充满好奇。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无疑满足了我对“寻根”的渴望。它不仅是一系列古籍的简单汇编,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我尤其欣赏丛书在版本校勘和注释上的严谨态度,这对于理解原文的精髓至关重要。有时,一个小小的错字或是不准确的解释,都可能导致对药物功效甚至病理认识的偏差。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读者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领略古人的智慧。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对比和思考,惊讶于古人许多朴素的观察与现代科学的某些发现不谋而合,这不仅令人惊叹,也激发了我对中医理论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而且,这套丛书的出版,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和研究古籍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少数专家学者之间的知识,能够以更易懂、更便捷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对于致力于中医传承与创新的人来说,这套丛书无疑是宝贵的基础资料库。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事物之中,而草药,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了这些平凡却伟大的植物。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本草”的部分,每当我看到那些详细记载着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以及炮制方法的文字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我想象着,在没有现代实验室和显微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试错,甚至是以身试药,才逐渐揭示出这些草药的药理奥秘。这种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以及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是现代医学有时会忽略的宝贵财富。这套丛书的整理,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药学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和学习那些流传千古的养生智慧。每每读到书中关于某些特定草药的详细描述,我都会忍不住去联想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并对它们的神奇功效充满惊叹。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智慧的深深的礼赞。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着实被它的厚重感和系统性所折服。我尤其钟爱其中“本草”系列,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每一本书都像一位古老的智者,低语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智慧。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古人如何凭借着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临床实践,摸索出那些神奇的草药功效,治愈了无数病痛。这套丛书的整理工作本身就充满了敬意,将那些珍贵的文献得以保存和传承,让后人能够窥见中医的源头活水。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翻阅一本古本草时的心情,那种古朴的字体,严谨的论述,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都让我对“治未病”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总觉得,真正好的医学,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病症,更是要从根本上调养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而古医籍恰恰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自然的馈赠来维护自身的健康。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古色古香,充满了文化韵味,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评分

近些年,我越来越感觉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丢失了很多与内心和自然的连接。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尤其是其中关于“本草”的部分,恰恰填补了我内心的这种缺失。我常常会在夜晚,静静地翻阅这些古籍,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古人的智慧和哲学。它们不仅仅是在讲述药物的功效,更是在传达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种顺应天时、调节人体的生活哲学。我喜欢那些对于药物“性味”、“归经”的细致描述,它们似乎在暗示着,人体的运作就像一个精密的宇宙,而草药则是调和这个宇宙的钥匙。我常常会思考,为何古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这些微妙的联系?这种对细微之处的体察,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深邃的理论体系,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着我,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以及与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深厚连接。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文化根脉的作品。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尤其对其中“本草”系列的整理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的简单复刻,更是一项承载着文化基因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些古籍,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医学家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惊叹于古人对于植物形态、生长环境、以及药用价值的精妙认知。他们是如何在缺乏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仅凭着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临床实践,就总结出如此丰富而准确的用药经验?这种智慧的传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独特。这套丛书的整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让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知识得以重见天日,为后人研究和发展中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古籍中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快递外包装很好,但如果用硬纸皮先把书的两面包紧会更好,这样会城少书本四个角和书面受伤的机会。

评分

一次性买了好多

评分

印刷质量好,内容也丰富。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很好的书呀

评分

快递外包装很好,但如果用硬纸皮先把书的两面包紧会更好,这样会城少书本四个角和书面受伤的机会。

评分

内容精彩,论述详细

评分

学习中医。多读好书。学用结合。

评分

好书,经典,认真学习。好书,经典,认真学习。

评分

古籍医书,内容不错,多出好书,价格再优惠些,这次买了不少书,个别图书有折了的现象,应该是装箱时前就折了,小遗憾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