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冲突的起点:冲绳返还

钓鱼岛冲突的起点:冲绳返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矢吹晋 著,张小苑 等 译
图书标签:
  • 钓鱼岛
  • 冲绳返还
  • 中日关系
  • 历史
  • 政治
  • 领土争端
  • 二战
  • 冷战
  • 东亚
  • 岛屿争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日历史问题译丛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971年,日美就冲绳返还达成了协议,而由返还范围是否包括钓鱼岛这一问题引发的日、美、中国大陆、台湾之间的博弈才是如今钓鱼岛冲突的起点。到底是支持蒋介石“钓鱼岛属于台湾”的立场,还是支持日本“钓鱼岛属于冲绳”的立场,美国左右为难,而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意欲关系正常化的大背景下,美国选择了“不持立场、中立立场”,决定钓鱼岛属于返还范围,但返还的是施政权,而非主权。作者以大量的史料对这一复杂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美国日本学对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

作者简介

  矢吹晋,男,1938年生。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东洋经济新报社》记者、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现为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现代中国。
  张小苑,女,1973年3月出生。博士学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社会,日本思想史。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山西大学外语系英文文学专业;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学习外语教学法。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在读。1998年4月至2005年3月,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博士在读。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于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任教学助理。2008年10月至今,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任教。

目录

序 言/1
Ⅰ 《冲绳返还协定》与尖阁问题第一章 尖阁冲突始于冲绳返还/3一 流亡清国的琉球人/3二 返还冲绳谈判与尖阁问题的浮现/7三 尖阁问题的起源/14四 与冲绳返还相关的台湾的申诉/18五 勉强承认冲绳归还的蒋介石/27六 冲绳返还的内幕/29七 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与蒋介石的引退/33八 台湾要求的尖阁轰炸射击场/37【补论】关于“日台渔业协议”/40附 录/42
Ⅱ 从战败、占领冲绳到返还第二章 美国处理冲绳问题的构想/51一 主张冲绳归属中国的玛斯兰报告/52二 《开罗宣言》与冲绳/55三 主张冲绳归还日本的伯顿报告/57四 美国战后对日处置方针的筹划/60第三章 占领时期冲绳残留主权的形成——杜勒斯方程式的形成和展开/63一 日本对尖阁列岛的残留主权/63二 1971年的激变/65三 日本对冲绳的“残留主权”——杜勒斯方程式/68四 从“冲绳民意”“天皇意志”到杜勒斯方程式/73五 从“残留主权”到返还交涉/75
Ⅲ 《冲绳返还协定》第四章 尖阁列岛何以成为问题——美国参议院的《冲绳返还协定》听证会/81一 国务卿罗杰斯的报告/81二 国防部副部长帕卡德的报告/83三 专家的证言/85第五章 “冲绳国会”的尖阁讨论/92一 返还交涉(1970年8月~1971年4月)/94【补论】尖阁周边海底埋有石油——埃默里报告/99二 “乒乓外交”和《冲绳返还协定》的签订(1971年4月~1972年3月)/101【补论】《马关条约》中对尖阁列岛的记述/112三 日中走向邦交恢复(1972年5~9月)/114四 中国渔船聚集尖阁事件(1978年4月)/115附 录/123第六章 冲绳返还交涉的缺陷——评中岛敏次郎的《外交证词录》/152
Ⅳ 美国的日本学与战后日本第七章 朝河贯一的人脉——布莱克斯利与伯顿/165一 乔治·H.布莱克斯利——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之父/165二 休·伯顿——战后日本的设计者/171三 美国的“敌情”研究——“朝河学”对占领军“日本计划”的影响/179四 朝河对欧文·拉铁摩尔的批判/182五 朝河在耶鲁大学的人脉——西蒙、肯特、费雪/183六 故友赛尔登入江恭子的回忆/191
结 语/196本书使用的基本资料/200资 料/202后 记/216补充资料/218

前言/序言

  序  言  这是一本解答日本普通读者朴素疑问、揭开尖阁纷争秘密的书。尖阁问题引起了如此多的骚动,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内情,而所谓的专家们,也几乎不了解秘密外交的内幕。随着美国与台湾的信息公开,很多事情首次得到了印证,而此之前,或许没有哪个日本人知道这些真相。实情是否如此,笔者期望读者做以下验证。  问1:“冲绳返还”,为什么不是“领有权”归还,而是“施政权”归还?  答1:美国占领冲绳,是从日本租借了施政权,“返还”是指归还租借的施政权。然而,美国强调“只归还施政权”这一点是有内幕的,这是美国与台湾之间的约定。  问2:为什么台湾主张拥有“尖阁列岛/钓鱼岛”的领有权?  答2:从海图上看,钓鱼岛处于大陆架上最远的一角,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与冲绳列岛之间相隔着冲绳海槽(古时称为“黑水沟”)。  问3:为什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对“尖阁列岛/钓鱼岛”拥有领有权?  答3:台湾海峡两岸以“一个中国”为目标,因此,“台湾的附属岛屿”也包含在“一个中国”之内。  问4:关于“尖阁列岛/钓鱼岛”之争,美国为什么强调“不持立场”“持中立立场”呢?  答4:在冲绳返还之际,美国只将“尖阁列岛/钓鱼岛”的施政权还了日本。由于美国与蒋介石有过约定,所以美国在领有权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问5:美国为什么与蒋介石达成了上述约定?  答5:其一,在纺织品谈判中,作为实施美国方案的代价,美国必须向蒋介石做出让步。其二,蒋介石对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走向深感不安,为了安抚蒋介石,美国与其约定在黄尾屿(久场岛)、赤尾屿(大正岛)设置射击场,并由美军管理,这是为了台湾的安全保障所做的安排。  问6:日本为什么接受了美国的两面派行为(美国与台湾、日本的约定互相矛盾)?  答6:当时,冲绳县民、日本国民都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知道施政权与领有权的分离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点上,佐藤荣作内阁与外务省责任极其重大(失策)。  问7:在田中角荣与周恩来的会谈(1972年)上,是否就搁置尖阁问题达成了一致?野中广务的证言与持否定意见的菅义伟官房长官的发言,哪一个更值得信赖?  答7:野中是从田中那里直接听说的。菅官房长官是在重复外务省的虚假报告。  问8:在园田直与邓小平的会谈(1978年)上,是否就搁置尖阁问题达成了一致?  答8:这次会谈,实际上是对田中、周恩来会谈上关于搁置尖阁问题的再确认,外务省称“没有相关记录”,拒绝信息公开。  问9: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搁置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不急于解决”?  答9:钓鱼岛(尖阁列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周恩来认为,在台湾统一(解放)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之时,只谈论附属岛屿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问10:美国会执行《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保卫尖阁吗?  答10:美国没有意向保卫尖阁。美国原本就不认为尖阁是日本的,其次,在《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中,“岛屿的防卫”是自卫队的任务,最后,执行日美安保,需要走议会程序,想要得到美国议会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奥巴马与习近平会谈(2013年6月)表明,美中双方不是敌国,这就意味着,《日美安保条约》“名存实亡”。  问11:《日美安保条约》真的只不过是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复活的“瓶盖”吗?  答11:“瓶盖”论是在尼克松、周恩来的会谈中,由尼克松提出并被周恩来认可的解释,因此,中国并不反对美军在久场岛和大正岛上设置射击场。这也是为什么在田中与周恩来的会谈上,《日美安保条约》并未成为障碍的原因。  问12:美国为什么担心日中发生冲突?  答12:由于《日美安保条约》,至少在形式上,美国对日本负有防卫义务,而美国今后又必须与中国建立“新型美中关系”,如果日本武装船与中国武装船发生冲突,美国将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昔日的同盟国日本”,“未来的同盟国中国”,两者都是美国重要的邻居,因此,美国寻求日中的沟通与妥协。  在上一部专著——『尖閣問題の核心』(《钓鱼岛问题的核心》)中,我曾论述道,日本政府对搁置尖阁问题的无视,意味着日本单方面否认了自田中角荣与周恩来会谈以来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基础前提,这引起了中方的愤怒。此后,笔者的脑海里出现了另一个疑问,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际,周恩来与田中为什么选择“搁置尖阁问题”呢?这其中的真意是什么?  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这只不过是“小狗与尾巴”的关系。周恩来首先向美国的报社记者表达了这一意见(提及尖阁),之后又向基辛格表达了这一意见(作为台湾问题提出),最后向田中提议,暂时不谈尖阁问题。周恩来之所以先与美国谈及此事,是因为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这一问题的关键掌握在美军手里。  冲绳返还是否包含尖阁列岛,是返还谈判最后阶段的最大争议点。其原因是,在最后阶段,蒋介石强烈要求将尖阁列岛“归还台湾”,这使得夹在中间的基辛格陷入了两难。“美国一边将尖阁归还日本,一边又在台湾与东京之间保持中立,这样做是不合道理的。那么,在日台双方谈妥之前,由美国暂时保管尖阁列岛(这是尼克松政权财政部长、纺织品谈判特使肯尼迪提出的方案)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就这样,在《冲绳返还协定》签订的10天前,尼克松做出了决断,“将包含尖阁列岛的冲绳整体一并归还日本”,“但归还的只是施政权,不是领有权”。  美国通过“对外公布”表达了自身的立场,并取得了蒋介石的理解。也正是因为这一约定,使美国发表了“不持立场”(takes no position)的声明。  我在完成前一部专著之后,开始了往来于狸穴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与永田町国会图书馆的生活,拼着一双老花眼,查看了不熟悉的微缩胶卷与微缩平片。之后,又通过友人的帮助,得到了《蒋介石日记》与《蒋经国总统文书》中的必要资料。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资料,有美国参议院冲绳返还公开听证会的记录,还有美国国务院的文献集(FRUS)。笔者曾如同迷失在丛林中、受尽蚊虫骚扰一般,烦闷不已,但当美国尖阁之谜揭开的一瞬间,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原来问题的答案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钓鱼岛冲突的起点:冲绳返还》 导言:一段被遗忘的战后叙事,一次深远影响东亚格局的交接 1972年5月15日,日本国旗重新在日本最南端的群岛——冲绳升起,标志着美国对冲绳长达27年的军事占领画上了句号。这一事件,在许多日本人眼中是国家主权回归的象征,是战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冲绳本土,这“返还”二字却承载着复杂而沉重的情感。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而言,冲绳的命运并非仅仅是国家版图的变动,更是一场牵扯到生存、文化、政治乃至地区安全的长久博弈。而隐藏在这场“返还”风波之下,一个更为敏感、至今仍未平息的争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归属问题,也在此刻悄然拉开了序幕,其后续影响至今仍在搅动着东亚的地缘政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冲绳返还”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关注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官方谈判与协议,更着重揭示隐藏在官方叙事之外,冲绳民众的真实心声、地方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这一事件如何为日后钓鱼岛争端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实,而是尝试通过多维度的视角,还原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历史现场,探讨“冲绳返还”何以成为钓鱼岛冲突的起点,以及这场交接如何塑造了今日东亚的安全格局。 第一章:战火中的冲绳,破碎的家园 冲绳,这个曾经独立的琉球王国,其命运在二战的炮火中被彻底改写。在惨烈的冲绳战役中,这片土地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十万居民在战火中丧生,家园尽毁,社会结构崩塌。战后,冲绳被置于美国的军事统治之下,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基地。美国在冲绳的军事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援助,但同时也剥夺了冲绳民众的政治权利,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本章将详细回顾冲绳在二战中的悲惨经历,以及战后初期美军占领下冲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我们将考察美军的统治政策如何对冲绳的居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土地征用、军事设施建设、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冲击。通过当时的文献资料、幸存者的口述回忆,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勾勒出一个饱经战乱、在异国占领下艰难求生的冲绳形象,为理解后续的“返还”诉求奠定基础。 第二章:“返还”的诉求,萌芽与成长 随着全球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以及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冲绳民众要求回归日本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诉求并非简单的地域认同,而是包含了对政治自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复兴的渴望。然而,在日本国内,关于冲绳回归的讨论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与利益博弈。 本章将深入探讨冲绳民众“返还”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诉求。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知识分子、工人、学生、以及传统政治力量在“返还”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将考察日本政府在此期间的态度转变,以及其内部关于如何处理冲绳问题的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开始触及钓鱼岛的争议,虽然此时钓鱼岛并非“返还”的核心议题,但其地理位置的敏感性以及日本民间对该岛的认知,已经开始悄然显现。 第三章:美日谈判桌下的暗流:冲绳与钓鱼岛的“捆绑” 1970年代初期,美日两国就冲绳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密集而复杂的谈判。表面上看,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领土交接,但在这场谈判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和政治交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谈判过程中,美国在未与冲绳当地居民进行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将钓鱼岛的“行政管理权”一并移交给日本,这一决定成为了日后钓鱼岛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本章将聚焦于美日两国关于冲绳地位的谈判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谈判的重点、难点以及双方各自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为何在此次谈判中将钓鱼岛纳入“冲绳返还”的议题之中,其背后是否存在着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是出于维护其在亚太地区军事战略的考虑?我们还将考察日本政府在此次谈判中的策略,以及他们对钓鱼岛的态度。通过解密相关档案、回顾当时的新闻报道以及学者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冲绳返还”与钓鱼岛归属问题之间的“捆绑”关系,以及这种“捆绑”是如何悄然埋下冲突的种子。 第四章:钓鱼岛的“悄然”出现:从无人问津到主权争议 在“冲绳返还”谈判之前,钓鱼岛在国际社会,甚至在日本国内,都并非一个广为人知的地名。然而,随着美日两国在“返还”协议中提及该岛,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和潜在的经济利益逐渐浮出水面,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复杂的国际主权争议。 本章将详细梳理钓鱼岛在“冲绳返还”前后的地位变化。我们将考察美日两国为何以及如何将钓鱼岛纳入“冲绳返还”的范围,以及这一决策对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产生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当时的日本民间为何开始关注钓鱼岛,以及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经济或地缘政治考量。同时,本章也将初步探讨中国对于钓鱼岛归属的立场,以及为何中国在该问题上的声音在“冲绳返还”前后逐渐增强。我们将以史料为依据,还原钓鱼岛从一个相对平静的角落,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关注的焦点。 第五章:冲绳民众的复杂情绪:失落、抗议与迷茫 对于许多冲绳居民而言,“冲绳返还”并非意味着完全的回归与解放,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惑。尽管脱离了美国的直接军事占领,但日本政府并未能充分解决冲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当地民众的不满。而钓鱼岛问题,作为“返还”协议中的一个隐含部分,也让冲绳当地民众在主权认同和身份归属上产生了新的思考。 本章将深入探讨“冲绳返还”后,冲绳民众的真实感受与反应。我们将考察冲绳当地关于“返还”的社会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声音。我们将分析冲绳民众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基地问题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冲绳本土政治力量在“返还”后的发展,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由此引发的新挑战。我们还将探讨,在钓鱼岛争议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冲绳民众的身份认同与对该岛归属的态度。 第六章:冷战余波与地缘政治的博弈:钓鱼岛冲突的国际视角 “冲绳返还”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冷战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产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中国崛起带来的地区力量平衡变化,以及日本在战后寻求国家发展和地区影响力的努力,都深刻地影响着钓鱼岛问题的走向。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角度,审视“冲绳返还”与钓鱼岛冲突的国际背景。我们将分析冷战时期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冲绳地位和钓鱼岛归属的影响。我们将考察中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演变,以及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格局带来的挑战。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其他地区国家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以及国际社会在此问题上的立场。通过梳理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事件,我们将阐释“冲绳返还”为何成为了钓鱼岛冲突的起点,以及这场冲突如何至今仍在影响着东亚地区的稳定。 结论:一段未竟的历史,一场持续的思考 《钓鱼岛冲突的起点:冲绳返还》并非试图为钓鱼岛归属问题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相反,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的历史考察,揭示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与多层面性。我们希望通过呈现冲绳民众的视角、美日两国谈判的细节、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让读者理解“冲绳返还”为何不仅是一次主权回归,更是钓鱼岛冲突的起点。 本书所揭示的历史并非已经尘封。时至今日,冲绳的基地问题、当地民众的经济发展困境,以及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仍在持续地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理解“冲绳返还”的复杂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唯有深入理解这一历史的起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挑战,并寻求更加公正与和平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围绕“权力交接”这个核心议题,进行多维度的螺旋上升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冲绳返还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对地区安全联盟的影响。它将冲绳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亚洲地缘政治棋盘上考察,展示了美国如何通过这一“成功的”移交案例,来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承诺和战略布局。这种超越国家本位、聚焦于“体系建构”的分析角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深度。书中对若干关键人物的心理侧写也十分精彩,例如,那些在幕后推动冲绳返还日程的政客们,他们内心的权衡与取舍,是如何被历史的惯性所裹挟或推动的。读完后,你会对那些被历史洪流推上台前的“关键演员”产生一种复杂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悬疑小说,只不过证据确凿,逻辑严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的政治学专著,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强,他把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冷战时期“遏制战略”如何具体落实到冲绳这个岛屿上的论述。冲绳的角色定位,从一个被占领的军事基地,到成为美日安保条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权谋与无奈。作者没有简单地谴责任何一方,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选择”的张力之中。那些关于冲绳民众在“回归”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既渴望身份认同的完整,又不得不接受美军基地继续存在的现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沉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因果链条”,清晰地展示了某个历史事件的结束,如何成为了另一个潜在冲突的序曲,这种历史的循环感,令人不寒而栗。

评分

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对战后日本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经济奇迹和和平宪法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非常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领土争端的直接描述,而是聚焦于“基础设定”——也就是冲绳返还这一大前提是如何被构建和锁定的。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文献挖掘能力,特别是关于冲绳行政权、司法权乃至税收主权在“返还”过程中,那些晦涩难懂的“保留条款”的实际影响。这些条款,表面上是技术性的交接细节,实际上却为后来的摩擦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和操作弹性。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在想,如果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决策者选择了稍微不同的措辞或优先次序,今天的区域安全图景是否会完全改写?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充满了学者特有的严谨,但其论证的穿透力却极其强大,它不告诉你结论,而是让你一步步跟随作者的推理,最终自己得出“原来如此”的惊叹。

评分

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感和选材的精准度。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引述都像是精确计算过的砝码,共同作用于最终的论点。它成功地将“战后处理”这一看似沉闷的话题,打造成了一部充满张力的历史解剖报告。它展示了国际政治中,最坚固的条约和最明确的承诺,其基础也可能建立在多方妥协和权力制衡的脆弱平衡之上。尤其是在讨论到冲绳返还后,美军基地职能的“平稳过渡”时,作者不动声色地揭示了“过渡”本身所蕴含的持续性与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一个特定岛屿的权力转移过程的透视,清晰地勾勒出了冷战结束后亚太安全秩序的底层逻辑框架,其历史洞察力令人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它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一头扎进那些宏大叙事和冰冷的国际法条文里,反而像是用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缓缓剥开了二战后特定地缘政治格局下,一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引爆点”。作者对于战后美军在冲绳的部署细节,以及美日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微妙博弈,进行了令人咋舌的细致描摹。我特别欣赏它对“功能性移交”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权力结构、安全承诺和当地民众心理预期的复杂重塑过程。书中引用的许多档案资料,尤其是那些早期的备忘录和会议纪要,揭示了美国决策层在处理冲绳问题时,那种在战略利益最大化和维护盟友关系之间走钢丝的窘迫。读完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看似“水到渠成”的冲绳返还,背后隐藏着如此多关于主权模糊地带的精心设计和遗留隐患,这些隐患,如同埋在沙滩下的暗流,平静的水面下,早已预示了未来数十年东亚地区某些特定海域的紧张态势。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纵深感的历史切片,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回归”二字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