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说天下5: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

老梁说天下5: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宏达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观察
  • 民生
  • 文化
  • 历史
  • 时事评论
  • 梁红树
  • 人文
  • 百姓生活
  • 中国社会
  • 深度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74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老梁说天下》系列畅销数十万册,第五季火热来袭!继续听老梁犀利开讲,精彩评说天下大事!
  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著名主持人梁宏达满意并亲自推荐的系列评论集,以独到观点和犀利幽默的语言来聚焦民生,评说天下!

内容简介

  《老梁说天下》系列在前四卷畅销数十万册的基础上,隆重推出第五卷!
  本书分为“时评”“娱论”“史记”三部分,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宏达的崭新评论集。
  《老梁说天下》第五季重磅来袭!犀利的思想评论:国企改革、二胎政策、不动产登记、裸官问题、电商进村、奇葩证明……火热的娱乐明星:一根筋张艺谋、另类导演姜文、男神李健、“女汉子”韩红、“傻根”王宝强、“郭芙蓉”姚晨……另类的读史心得:秦皇汉武、三国谜团、隋唐英雄秦琼、神探狄仁杰、包公包青天、精忠岳飞……好书不老,精彩依旧,继续关注老梁,体味老梁对民生百态的精彩评点和对人文情怀的执着坚守……主持人老梁博古通今、鞭辟入里,带您读天下……
  宽广的视野,独到的观点,老梁带你放眼天下,看懂世界。他的评论客观而冷静,却又广博、睿智、犀利、幽默,酣畅淋漓,充满火热的激情;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老梁作为媒体人对民生百态的犀利评点和作为知识分子坚定的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梁宏达,人称老梁,1972年出生。著名主持人、出版人、媒体评论人,曾任《当代体育》《乒乓世界》等杂志主编、总策划。2003年起开始进军广播、电视界,历任《直播中国》《新闻观潮》《体育评书》等栏目主持人。近年来在多家省级电视台开办《老梁观世界》《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等栏目。其点评涉及时事、人物、体育、文化等多种领域,以独到观点和犀利幽默的语言著称。

目录

时评:社会热点 百姓声音
时政风云
002 | 国家改革,释放红利
006 | 亚投行魅力何在
011 | TPP 协定是什么
016 | 向“裸官”说“不”
社会热点
021 | 要二胎,你想好了吗
028 | 开征房地产税还有多远
034 | 广告不能再“任性”了
037 | 问题电梯别再“凑合”了
042 | 养老金入市开闸
民生把脉
047 | 卖房养老,你能接受吗
052 | 当楼盘傍上名校
056 | 价格放开谁受益
061 | 又见宰客
065 | 便宜药怎么买不到
焦点热议
070 | 奇葩证明该刹车了
075 | 电商进村儿了
082 | 警惕微商变传销
087 | 大妈们怎么了
092 | 为啥登记不动产
娱论: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当红导演
100 | 王家卫的致富之路
105 | 从山西走出的硬汉张纪中
109 | 张艺谋和他的一根筋
113 | 让姜文飞一会儿
我是歌手
119 | 新时代男神李健
125 | 韩磊的萌叔新形象
130 | 公益女汉子韩红
134 | 音乐玩家庾澄庆
人气女星
139 | 舒淇: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145 | 姚晨: 我不是郭芙蓉
149 | 白百何: 小妞导师
154 | 王珞丹: 金牌女二号
奶爸男星
160 | 黄磊: 边走边唱的乐呵人生
165 | 林永健: 丑男当道
170 | 胡军: 硬汉也柔情
175 | 王宝强: 傻根的春天
史记:歌犹未竟 东方即白
一代帝王
182 | 秦始皇死亡之谜
187 | 汉武帝: 王朝掌舵者
191 | 赵匡胤传位背后的秘密
195 | 燕王朱棣篡位之谜
201 | 皇家丑闻: 同治之死
千古名臣
207 | 快意恩仇: 伍子胥
213 | 机关算尽: 吕不韦
218 | 神探狄仁杰
224 | 包公,你是一个啥样的人
228 | 宁折不弯的“双天官” : 寇准
神机军师
234 | 倔强的糟老头: 姜子牙
239 | 鬼谷子和他的徒弟们??
244 | 三国谜团: 卧龙凤雏之争
248 | 更名改姓的“半仙” : 徐茂公
253 | 被神化的刘伯温
寂寞名将
258 | 卫青、霍去病: 战神制约战神
263 | 关羽从穷书生到万人敌
268 | 隋唐英雄: 秦琼
275 | 是什么成就了岳飞的英名
279 | 杨六郎的身份之谜
285 | 狂人常遇春

精彩书摘

  要二胎,你想好了吗
  2013年11月15日,我国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出台了“单独二胎”政策。接着,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两孩”政策。也就是说,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继“单独两孩”政策之后,我国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也是党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个政策一出来,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就开始研究:一个孩子太孤单,咱们再要一个吧!家在武汉的肖女士44岁了,终于怀上了第二胎,可是怀了三个多月,却不得不到医院中止了怀孕。为什么?原来她13岁的女儿死活不同意这个孩子的降生,又是跳楼,又是离家出走,最后甚至用刀片割腕自杀,没办法,肖女士只能到医院中止了怀孕。
  这件事情,媒体已经有了充分的报道,可能看过原视频的人,尤其为人父为人母的,这心里头都会有恻隐之心——怀孕三个多月了,孩子基本都成形了,却被自己的姐姐苦苦相逼,最终胎死腹中。很多人都骂这个熊孩子缺德、自私、残忍、冷酷、任性,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有没有争过宠呢?都有。如果你要了解独生子女的话,就会发现,每个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将要有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原来家里那个老大无一例外地都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当然,绝大多数不可能像肖女士这个女儿那么过激。
  关于这一点,我身边就有例子。我有个小外甥,他是独生子。有一次,电视里边播一个汤圆广告,一个特可爱的小女孩儿,也就四五岁吧,嘴里喊着广告词,什么“汤圆味美香甜甜”,那小女孩儿可真漂亮可爱!我姐姐看着就说:“你说我就这一个儿子,再要个女儿多好,多可爱。”当时我外甥也就七八岁,第一反应上去就把电视关了——他不爱听这话!
  你看,这是孩子本能的一种反应。为啥呢?原来家里头所有资源都是他的,突然间这妈妈想再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有人开始跟他分享家里这些东西,分享父母给他的爱,他顿时就觉得没有安全感了。这种安全感不像我们说,这个月我涨工资,多挣了两千块钱,下个月绩效不好,这两千没了。咱们成年人都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孩子不知道,当家里的万千宠爱集于他一身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个人跟他分享,他马上觉得这个世界里头他不是唯一的了——自己失去父母的爱了。所以,失去安全感是这些孩子有过激反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事情我不认为它不正常。当然,像刚才我们看到这个13岁的女儿,割腕什么的,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恐怕她的心理有一定的阴影,甚至产生了人格上的一些障碍,但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要第二胎的时候,那个老大的心境大体都是相同的。
  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很多,很少有这种情况。比方说我下边有个弟弟,假如说我再多一个弟弟,那我也心态很平和,为啥?原来那个弟弟就是个参照物,我在和这个弟弟和平相处的时候,我了解到了我在家里是大的,有什么事得让着弟弟;那么当又来了个弟弟或妹妹的时候,我绝对能够泰然处之,因为这个事我有经验。比方说,家里头副食很缺,有好吃的东西,我作为哥哥不能先动,上边先是老人,然后再给弟弟吃,最后才轮到我。跟我年龄差不多或者比我大的朋友,一定有这个体会——吃不到就吃不到,东西怎么可能都是你的呢?因为我们已经有跟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了,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自发调整心态,它形成了一种惯性——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为什么四岁就知道让梨呢?因为他上边有长辈,有哥哥姐姐,孔融要是独生子女,他跟谁让梨去?父母不会跟他争,有梨一定大个儿的都给他吃。
  所以,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人这样一个环境,所有的资源都是他的,再加上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这“四加二”模式都可着他一个人来,那就肯定把他惯得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一旦出现有人跟他分享的情况,他本能的感觉不安全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有人说,照你这么说,那独生子女应该看别人有的东西都想拥有,不喜欢别人跟他争?不是那么回事儿。所谓的外人和他即将要来到这个世界的弟弟妹妹,他认为是不一样的。因为家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结构,一般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不会轻易跟邻居的孩子去硬争——这不是属于他的东西,他觉得家这个封闭环境的东西都是我的,而弟弟妹妹来了,是进入这个封闭环境了,往深了点儿说,就是竞争资源是“同质同构”的。这就有点儿类似我们在单位里边遇到的一些事儿。
  比如说,在单位里我是个业务骨干,这个节目我来主持,突然间来个竞争者,领导也很赏识他,说你俩一人一半吧,你一、三、五主持,他二、四、六主持,我第一感觉肯定是不舒服,为啥?原来的资源是我的,现在要分出去了。你想想你在单位里头如果有这样竞争的人,你舒服吗?再往大了扩展,同行是冤家,一行里的人争的资源是一样的,当然就会出现这种负面情绪和怨恨。当然,这首先必须得是同行——修自行车的,他绝对不会恨那摊煎饼的;唱京戏的也不会去举报耍猴的“三俗”——要在一个行里头,那可就说不准了!像家里的兄弟姐妹,到成年的时候也面临这问题。很多地方拆迁,一拆迁给大笔的拆迁费,这时候兄弟姐妹就容易打起来。咱们很多人一看电视里报道这个,说这都是兄弟姐妹,怎么家丑外扬呢?有的时候事儿轮到自己身上,你也会想:这都是爹妈给的,那凭啥你多我少呢?只有竞争“同质同构”的资源,才会出现这个事儿。
  你听郭德纲有个小曲叫《大实话》,里边就说到了:
  说兄弟亲,兄弟可不算亲,吵吵闹闹要把家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脸狠上加三分……
  这说的就是这个竞争“同质同构”的资源,这个事情它是人性恶的一个层面,但是它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2014年8月,西安市谭家村发生了一起悲剧——14岁的哥哥在家里把刚刚1岁的妹妹杀害了。直接原因就是觉得这妹妹降临到人世了,父母那么喜欢她,结果这哥哥心里不平衡了,就趁照看妹妹的奶奶不在家,把妹妹给杀死了。你想想本来多要一个孩子,这是个好事、喜事,却一下子变成悲剧了!而且这个悲剧不光是这个死去的孩子,这活着的孩子不也是个悲剧吗?才14岁,就把自己的亲人给杀死了。
  有人说照这样来看,那这属于人性之恶,没法解了!不是不能解,你从这个独生子女刚降生的时候,就得开始教育他,让他学会友爱和分享,这个事就不会发生。不光是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和爸爸妈妈也要分享——要知道不是所有资源都是你的!而且你要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让他知道得不到是什么滋味,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经常有这样的想法,说孩子一出生,孩子要啥你得给他,你得满足他。你要不给他,孩子就觉得,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他心里受到冷落了,可能精神就不健康了。这就是溺爱孩子的借口!怎么可能孩子要什么东西父母都给——这样他就感觉到爱了?不给他就受不了了,就觉得自己在这世界是灰暗的吗?不是那个样子!任何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无数次的“挫折教育”——你什么事都不让他经历挫折,他怎么成长?而且你不要以为孩子的世界就是单纯的,很多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纯洁得如何如何,你得给他爱啊!“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思想;而荀子却讲“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说人是善恶并存的。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出生以后,他就发现,每当这个孩子要什么东西你不给她时,她就会哭,这种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确实不给她,孩子觉得我是正当的要求,怎么不给我?所以号啕大哭;还有一种,这孩子自己知道要这东西过分,她想用哭的方式来要挟家长,所以有的时候她一边哭一边搁手捂脸,从手指头缝之间用眼睛观察你。我这个朋友看得很细,说自己的孩子就有这种情况——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要挟你。
  我还有一个同事,家里养了一条狗。一天,同事带女儿到楼下宠物店玩,看到一只小泰迪——她特别喜欢这狗。当然,卖狗那些人跟着起哄,说孩子喜欢你就得给,结果这孩子倒在地上打滚撒泼——她知道用这种方式能把自个儿的爸爸拿住。结果我这个同事没办法,花钱把狗买回去了——家里养两条狗,弄得乱七八糟。我跟他说,你今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纠正你女儿的这种错误行为。你不要以为先纵容她一次以后再说,越往后孩子这个不良习惯的改正就越难了。我们现在很多家庭,明明是“溺爱孩子”,却打着要“爱护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旗号。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去管他的话,他将来不定惯成什么样子呢。
  咱们很多人就说,老梁你在节目里说过,你赞同打孩子!我说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一定要打孩子,而是要给他挫折教育,不能什么事都满足他。我举个简单例子,我小的时候,要跟邻居家孩子打了架,甭管我对我错,我父亲一定带着我到邻居家去道歉。结果,经常还没等走出家门呢,人家邻居带着他自个儿孩子上我们家道歉来了!什么叫和谐?这就是基于一种道德、尊严上的和谐。现在很多家长,孩子让别人家的孩子打了一下,那恨不得自己上去打那孩子去。
  所以我说,这个13岁小女孩身上发生的事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城市里边,家长对孩子极端缺乏挫折教育,片面相信很多西方传过来的理念,什么“要在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教育孩子”啊,什么要“尊重孩子”,什么要夸奖——“孩子是在夸奖中长大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等等。我认为这个理论有偏颇。孩子出现问题你不严格管教,反而各方面都由着他,“给他尊严”,如何如何。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一半对一半错,不能走极端。那种孩子一出问题就使劲儿打,连打带骂,肯定不对;但是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律就夸、安抚等,这同样是不对的。这其实是打着“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旗号来行使“溺爱”的行为,是给自己找借口。
  我觉得这种独生子女家庭要了第二胎遭到老大激烈反对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你教育老大的方式不对,你这种方式对他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在说到一些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到——这样一种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甭管你要不要这个第二胎,这老大将来都是问题。
  可能我说到这儿,有的读者会觉得完了,晚了!我那个第一胎出生之后,对那孩子就是太溺爱了,现在他也反对怎么办?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天底下孩子极端到能割腕自杀、反对弟弟妹妹出生的毕竟是少数的。只不过是弟弟妹妹一出生,这孩子有点儿抵触,这时候怎么办呢?
  这里边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要一视同仁,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孩子降生了,就把原来对老大的爱减少了,甚至有点儿爱理不理了——不能让他感觉到你冷落他。然后具体的教育呢,有一定的办法。比方说,这老大会经常说,我讨厌这个弟弟,有的家长硬往过掰——你为什么讨厌你弟弟?你弟弟多可爱,你看这脸蛋多好玩啊!这种说法一定会让老大感觉到爹妈不理解我,硬拧着来——明明就是你喜欢他不喜欢我。正常的教育是,当这个孩子出生以后,你应该问他,你为什么讨厌你弟弟,你说出个道理我听听。孩子一说我讨厌怎么怎么,这时候家长就要开导他:你在我们心中和你弟弟是一样的,他也是我们家里的一员。用这种方
  式引导,千万不要硬掰,说弟弟多可爱,你怎么能讨厌他,你有没有个当哥哥的样儿。你直接批评他,孩子会产生过激和逆反的心理。
  再有的时候,这老大会问,爸爸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有的爹妈直接来一句:不会,爸爸妈妈最喜欢你了——这是撒谎。这个时候家长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应该让他知道,你和这个弟弟或妹妹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小生命来到我们家后,不会减少父母对你的爱。你得让孩子心里觉得踏实。这个孩子为什么有这种过激反应?是他没有安全感,充满恐慌,你要安抚他恐慌的情绪,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来对待。
  现在很多的家长一看孩子出现点儿事,就骗这孩子。我过去讲过一个例子就是,曾参两口子要出门,结果这孩子拽着曾参的裤腿,说:“爸爸你别走,我不想让你走!”这时候他媳妇说:“别别,孩子,回来给你炖猪肝汤喝!”孩子想喝猪肝汤,说那走吧。回来之后,曾参撸胳膊挽袖子就杀猪,他媳妇说:“这猪一百来斤还没出栏呢,你杀什么猪啊?”曾参说:“不行啊,你答应过孩子了,说只要让咱们走,回来给他炖猪肝汤!你就得说话算数,如果你骗他一回,下回你说啥他都不信了。”
  《韩非子》中,曾参的原话是: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这就是说,父母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咱们现在多少家庭为了安抚子女是连哄带骗的,你说这孩子心理上对你还能不能相信?
  所以我说,这个所谓的第二胎来了,原来的独生子女会感觉到心里不安,甚至抵触、反抗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二胎不二胎,就是一个教育方式的问题。在教育的世界里边,独生子女难题前所未有,我敢说绝大多数家庭在教育独生子女问题上经常会苦恼。但是,我认为这种苦恼有一个最根本的,就是你只要不让你这爱过分,教育就好办,让孩子在得到爱的同时,也感受到挫折是什么滋味,能够自发地调整心理,有个平和的心态,这恐怕是教育界永恒不变的一个真理。所以,希望大家在教育独生子女的时候记着:第一条,惯子如杀子;第二条,小树得砍,小孩得管。
  ……

前言/序言


《岁月织锦:邻里温情与市井烟火》 这是一部关于寻常百姓生活点滴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在时光流转中易被忽略的温情瞬间,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人情冷暖”、“风物入画”、“生活本味”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的喜怒哀乐、坚韧与热爱。 第一部分:人情冷暖 这一部分,作者将镜头对准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面孔——邻里。从童年时巷口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中年时互相照应的老街坊,再到老年时围坐一起闲话家常的退休职工,这些人物鲜活而立体,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缩影。 书中收录了《老李家的那盆兰花》一篇,讲述了居住在同一单元的老李,几十年来悉心照料着一盆从外地带来的兰花。这盆兰花,不仅是老李的精神寄托,更是他与远方亲人情感的联结。每当兰花盛开,香气弥漫,老李便会邀请邻居们一同欣赏,分享那份喜悦。然而,岁月无情,老李终有告别人世的一天。兰花依然盛开,但那个为之付出的身影已然不在。邻居们自发地接过了照顾兰花的接力棒,这盆兰花,也承载了社区居民对老李的怀念,以及邻里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篇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情味的重量。 《雨夜的等候》则描绘了一个平凡的雨夜,年迈的张奶奶独自在家,她的儿子在外地工作,许久未归。窗外雨声淅沥,张奶奶的心却随着每一阵风雨而牵动。她一遍遍地看向门口,仿佛能穿透雨幕,看到儿子回家的身影。这份思念,深沉而又无声。最终,儿子带着一身雨水匆匆赶回,虽然疲惫,但看到母亲安然无恙,所有的辛劳都化为了温情的拥抱。作者通过对张奶奶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雨夜环境的烘托,将母子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还有《失而复得的布老虎》一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布老虎,全家人焦急万分。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大家一同在小区内寻找。最终,布老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被找到,小女孩的喜悦溢于言表。这篇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丢失的玩具,更是关于一个社区的凝聚力。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周围的人伸出援手,共同出力,这种温暖和互助,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布老虎本身,而是着重描绘了寻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善意与关怀。 这部分的文章,以“人”为核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情味依然存在的温度。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都是触及灵魂的细腻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感受到了那些被生活点亮的美好瞬间。 第二部分:风物入画 这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角落,以及在时光变迁中逐渐消失的市井风情。这些文字,如同画家的素描,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画面定格,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熟悉,如今却已淡去的风景。 《老街的低语》一篇,作者漫步在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青石板路已经被车辆碾压得光滑,两旁的木质门板斑驳陆离,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曾经热闹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如今只剩下零星的低语。作者在这里寻访了依旧坚守的老店铺,比如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裁缝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师傅,依旧用老式的缝纫机,一丝不苟地缝制着衣裳;还有一家古老的书店,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在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依然吸引着少数热爱纸质书的读者。作者通过对这些老物件、老手艺、老店铺的描绘,唤醒了人们对城市记忆的珍视,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阳台上的那一抹绿》描绘了城市居民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绿意。作者记录了不同家庭的阳台景象:有精心打理的鲜花,有随性种植的蔬菜,还有爬满墙壁的藤蔓。这些绿色的生命,不仅为单调的城市增添了生机,更是业主们寄托情感、放松身心的空间。一位退休的女士,将她的阳台变成了小型的有机菜园,每天忙碌其中,乐此不疲;年轻的白领,则在阳台上种满了多肉植物,看着它们静静生长,感受生命的顽强。这篇文字,展现了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对自然渴望的朴素表达,以及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美好的能力。 《街角的回忆》则将视角对准了城市中那些不起眼却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街角。可能是曾经的集市,可能是某个露天电影院的旧址,也可能是某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餐馆。作者通过寻访当地的老居民,挖掘这些街角背后的历史故事,还原了它们曾经的辉煌或热闹。比如,一个曾经是孩子们夏夜捉迷藏乐园的无人角落,如今已经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停车场;一家曾经每天排长队购买的早餐铺,如今只留下模糊的招牌印记。这些文字,充满了怀旧的情绪,也引发了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失去的思考。 这一部分的文章,将读者带入了一场关于“过去”的漫游。作者用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叙事,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风物重新激活,让它们在文字中重获生命,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与自己的过往和城市的记忆产生连接。 第三部分:生活本味 这是全书最贴近日常的部分,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那些最真实的滋味。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过度的修饰,只是将那些微小的幸福、烦恼、坚持,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妈妈的厨房》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以及那些由妈妈亲手烹制的家常菜。那些味道,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一句“妈,今天做什么呀?”,伴随着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构成了无数家庭中最动人的画面。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妈妈制作某道菜肴的过程,那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却蕴含着母亲深深的爱意。即便如今,妈妈的厨房已经不再是儿时的模样,但那份味道,以及那份味道带来的安心感,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清晨的咖啡与思考》则展现了作者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如何通过一杯咖啡,开启新的一天,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手捧一杯温热的咖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在这样的时刻,作者开始梳理一天的计划,或者沉浸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中。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习惯的描述,更是一种在喧嚣中寻求宁静、在忙碌中保持思考的生活态度。作者没有给出什么宏大的哲理,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仪式,传递了一种平和而有力量的生活哲学。 《孩子们的笑声》捕捉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快乐瞬间。无论是他们在公园里奔跑嬉戏,还是在家中玩耍打闹,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作者记录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对话,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克服。这些文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也让读者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童年,以及为人父母的喜悦与不易。 《平凡日子里的坚持》则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们。可能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可能是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也可能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作者通过描绘他们的日常工作,展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责任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人物,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活本味”的深刻含义。 《岁月织锦:邻里温情与市井烟火》这部散文集,如同一位老友的絮语,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作者以一颗敏感而温润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闪光点。在这里,有邻里之间的真诚守望,有城市角落里的时代印记,更有平凡日子里最动人的味道。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改变世界的书,它只是一本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本来模样的书。阅读它,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但回味悠长,久久不能忘怀。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寻常、最朴素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老梁说天下5》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当下社会观察的一种渴望。当我看到“聚焦民生百态”这个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鲜活的画面:清晨的菜市场熙熙攘攘,傍晚的公园里散步的人们,还有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身影。这本书似乎承诺将带领我深入到这些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困境与希望。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社会洞察的。是不是有对当下热门社会议题的独到解读,比如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或是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而“坚守人文情怀”这句副标题,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温度和立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人际关系变得疏离,社会也似乎越来越冷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它的文字,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柔软,提醒我们关注个体,尊重生命,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得更远,也更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厚重和意义。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问题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常常在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当我在书店看到《老梁说天下5: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书名中“聚焦民生百态”这一点,正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我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本书的标题承诺了它将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去观察、去记录、去分析那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我希望从中能看到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等,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而“坚守人文情怀”这一部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在这个越来越讲究效率和物质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忽视人的感受和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醒我们,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发展,人文关怀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更多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关怀他人、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温暖和良知。

评分

拿到《老梁说天下5》,我首先是被它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所打动。书名“聚焦民生百态”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指向了社会最真实的肌理,那些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我常常会想,在新闻报道和数据统计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鲜活的生命故事?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将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遮蔽的真实,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他的视角去捕捉那些细微之处的,是如何将个体命运与宏观社会变迁巧妙地联系起来的。那些关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关于家庭的温馨守护,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又或者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挣扎与适应,这些都是我内心深处渴望了解和理解的。而“坚守人文情怀”这几个字,更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让我相信在这本书里,我不仅能看到社会的问题,更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关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同情,以及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有一些启迪。

评分

一拿到《老梁说天下5》,我就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接地气”给吸引住了。封面上“聚焦民生百态”这几个字,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那些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引起我共鸣的,永远是身边那些柴米油盐,是街头巷尾的议论,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题目就暗示了它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说教,而是会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细节。我特别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琐碎的民生现象,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的。是不是有关于教育的困境,关于医疗的挑战,关于就业的压力,又或者是关于城乡差异的思考?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切切实实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我常常思考,却找不到清晰答案的领域。而“坚守人文情怀”,更是让我感到温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文关怀似乎成了一种稀缺品,所以,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份心灵的慰藉,一份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让我看到,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那些最基本的人性光辉依然闪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老梁说天下”几个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再加上“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这样充满温度的副标题,我预感这又会是一次与思考的深度对话。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尽管还未深入细读,但从目录的编排和章节的标题,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构建的那个广阔而又细腻的世界。那些关于社会现象的探讨,关于个体命运的描绘,无不散发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我常常在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越来越容易被浮于表面的东西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将我们拉回到那个真实而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去感受生活本身的重量和温度。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因为我相信,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往往蕴藏着最不平凡的力量和智慧。老梁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亲切感和权威感,这让我对他的解读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他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解读得如此深入浅出,又如何在字里行间传递出那份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一次视野的拓展。

评分

给岳母买的,她喜欢看。物流有误差,拍的时候看到31日到货,结果2号才收到

评分

很喜欢老梁,书和书店的一样是正版

评分

看看不错,快递小哥人也不错

评分

京东神速,包装完整……不错

评分

单位买的书,核对过了,没有发错,没有折痕。。

评分

喜欢京东得服务,价廉物美!支持你!!!

评分

没有损坏,物流快。内容超级赞!很喜欢老梁说天下!

评分

买了一套,看着挺好的

评分

京东品质,诚信为本。大爱京东,支持刘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