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24岁时就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去了哈佛大学任教。
  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
  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作者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24岁时就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去了哈佛大学任教。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
第四章  方位隐喻
第五章  隐喻与文化连贯
第六章  本体隐喻
第七章  拟人
第八章  转喻
第九章  隐喻连贯性的挑战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第十一章  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
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第十三章  结构隐喻的基础
第十四章  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第十五章  经验的连贯建构
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第十七章  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
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第二十一章  新意义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第二十三章  隐喻、真理、行动
第二十四章  真理
第二十五章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神话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
第二十七章  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
第二十八章  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第二十九章  经验主义替代阐释方案:赋予古老神话以新意义
第三十章  理解      
精彩书摘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从这一观点来看,争论就是一种战斗,并以对话的形式被构建。但是,如果你认为“战斗”只是身体上的,并且你认为精神上的痛苦只是一种比喻说法,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一场争论是一次战斗”是隐喻。 
  重要的是次范畴化和隐喻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个端点。如果A和B是同类事件或活动,形式A是形式B的(如,“一场争论是一次战斗”)次范畴化;如果他们是完全不同种类的事件或活动,形式A是形式B的隐喻。但是,当不清楚A和B是不是同类事件或活动时,A和B的关系就会处于连续统中间的某个位置。 
  要注意的重要事情是:第十四章的理论概述既顾及了这种不明确的案例,又顾及了明确的案例。不明确的案例和明确的案例一样都涉及同一类型的结构(具有同样的维度和同样的可能复杂性)。在形式A和B这样一个不明确的案例中,A和B都是构建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完形,唯一的问题是由这些完形建构的活动或事物是否属于同一种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根据经验完形描绘了连贯性,这些经验完形具有那些从我们经验中自然显露出来的维度。一些完形相对地简单(“对话”),另一些则极为复杂(“战争”)。也有一些复合完形,它们是部分依据其他完形被构建。这些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概念构建的隐喻性。某些概念几乎完全以隐喻的方式被构建。例如,“爱”的概念就主要用隐喻的术语被构建:“爱是一次旅行”,“爱是一个病人”,“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爱是疯狂”,“爱是战争”,等等。“爱”的概念有一个核心,它通过次范畴化“爱是一种情感”以及与其他情感的联系(如“喜爱”)来最小化建构,它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清楚地界定,因此必须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亦即隐喻,来被理解。但是连贯并非只是依据多维度完形来建构这么简单。当一个概念通过不止一个隐喻被构建时,不同的隐喻结构化通常以一个连贯的方式吻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将转向连贯性的其他方面,既关注在单一隐喻构建中的连贯性也关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隐喻构建中的连贯性。
  ……      
前言/序言
       
				 
				
				
					《现代思想译丛: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书名: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作者: 乔治·莱考夫 (George Lakoff) & 马克·约翰逊 (Mark Johnson)  译者: (此处应填入具体译者姓名)  出版信息: (此处应填入出版社、出版日期、书号等信息)  内容简介: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一部颠覆性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语言、思想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的两位作者,杰出的认知科学家乔治·莱考夫和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隐喻并非仅仅是文学修辞或一种简单的比喻手法,而是我们认知世界、构建意义、甚至塑造我们行为的基本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装饰性的语言工具,它能让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或“不精确”的表达。然而,莱考夫和约翰逊却在此书中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他们认为,隐喻深入我们思维的骨髓,它是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无时无刻不在运作的认知机制。我们的日常语言,从最简单的词汇到最复杂的概念,无不受到隐喻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仅仅在使用隐喻,我们更是通过隐喻来“思考”和“理解”。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爱、时间、思想、政治、道德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它们映射到我们更为熟悉的具体经验上去实现的。例如,我们谈论“时间”时,常常会说“时间流逝”、“浪费时间”、“节省时间”,这些说法都隐含着一个“时间是流动、可消耗的实体”的隐喻。同样,“爱”的讨论中,我们会用到“坠入爱河”、“感情破裂”、“关系升温”等表达,这些都基于“爱是旅程”、“爱是物理关系”、“爱是温度”等隐喻框架。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这种隐喻模式称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并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结构的思维方式。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源域是我们熟悉、具体的经验,而目标域则是我们试图理解的抽象、陌生的概念。通过将源域的结构和逻辑映射到目标域,我们得以理解和谈论那些难以直接把握的抽象概念。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详实而令人信服的论证。作者们通过大量的语言学实例,对各种普遍存在于英语(也普遍存在于汉语及其他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展示了这些隐喻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对话、新闻报道、政治宣传、经济分析,甚至是科学理论中的。例如,在政治领域,“战争”常常被用来隐喻竞争,政治家们会“攻击”对手的观点,“防守”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竞选活动被描述为一场“战役”。这种“政治是战争”的隐喻,不仅影响着我们理解政治事件的方式,也塑造着我们对政治人物行为的期待。  更进一步,作者们指出,概念隐喻并非中立的。由于它们基于我们特定的身体经验和文化背景,因此它们带有价值判断和偏见。例如,“经济增长”被视为好事,而“经济衰退”则被视为坏事,这背后可能存在“经济是生命体,成长是健康的,衰退是疾病”的隐喻。这些隐喻的选择和强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当我们认为“商业是战争”时,我们可能会鼓励企业采取更具攻击性的竞争策略;当我们认为“教育是投资”时,我们可能会更愿意为教育付出资源。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著作。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观念,认为人类的理性并非完全独立于身体和情感,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身体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在世界中行动所塑造的。  本书的讨论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爱情、婚姻、道德、情感、时间、空间、思想、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作者们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一步步引导读者认识到隐喻的巨大力量。他们也强调,理解这些隐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身的认知模式,从而能够更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做出的判断。  书中还探讨了隐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概念隐喻体系,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家庭”可能被视为一个“企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一个“社群”。这些不同的隐喻框架,会深刻影响人们在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行为。  作者们并非主张要摒弃隐喻,因为这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方式。相反,他们鼓励读者去“认识”这些隐喻,去“觉察”它们在我们思维中的存在。通过对隐喻的自觉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识别潜在的偏见,甚至在必要时,主动选择更具建设性、更符合我们期望的隐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和表达。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对认知科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以及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去理解语言和思维,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  阅读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窗。它将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我们将不再仅仅把语言看作是沟通的工具,而是认识到它更是塑造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强大力量。这本书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言洞察力,更能深化我们对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解,引导我们以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  对于任何对语言、思想、认知以及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次智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通过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身,看见他人,看见我们所共同构建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