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邓云乡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邓云乡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4
正文语种:中文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俗学家邓云乡在书中呈现了北京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学界认为是书可于《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相媲美。
  《旧都文物说》作者之一陈兼与赞曰:“不唯有益于今日读者,亦将影响于日后之流传。”

内容简介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作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胜、苑囿宫阙、闾里市廛,而且物产丰富、风俗淳厚,几百年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京味”,贯穿在北京人的全部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乡土风”。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以记叙风物乡俗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来往、土宜物产,都是些生活中至细至琐的事,而又是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从而将一个回不去的“老北京”,最活色生香的老北京永远地留在书里。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自序
岁时风物略
万象又更新
燕九春风驴背多
厂甸欢情
春风吹大地
元宵月照华灯
梅花三月
端午小景
入夏数伏
夏雨雨人
夏虫京华梦
乞巧月令篇
都城锦绣秋
重阳话到小阳春
数九坚冰至
冰嬉今昔谈
黄羊祭灶年关到
花胜遗风
春风忆童心
春讯报芳情
燕山花信谱
琼华岛夏梦
鸽铃入晴空
女孩儿节令
夏之儿歌
老树茶烟
街头夏景
小院乘凉时
河沿野趣多
七月清韵
长安一片月
斗蛐蛐之趣
三冬乐事
腊鼓声声
干干净净过个年
糖瓜到饽饽
行礼如仪
福禄寿喜
闹元宵
龙抬头
再逛厂甸
春明花事
夏之梦
秋之思
岁又阑
胜迹风景谭
五凤楼春色
太液好风光
稷园花事
瓮山西湖风景画
花照小山村
山中夏景幽
银杏奇观
坛宇柏森森
贡院小史
卢沟千古月
城南胜迹多
白塔怀古
古寺诗情
名塑偶忆
禁城记趣
瀛台故事
打鬼传奇
西郊路上
城阙怀古
街巷琐记
圆明园
瓮山思绪
坛苑拾零
宣南古寺
昔贤胜迹
稷园旧梦
市廛风俗志
鞭影小骡车
朝山走会
家家井水清
技艺杂谈
冬煤与骆驼
庙市商情
年货年景
牌楼街市变迁多
交通杂述
食肆鳞爪
茶话
闲话玉壶冰
街头巷尾拾零
孔方兄
礼尚往来
行路难
旧时衣冠
冰炭故事
筷子与挑子
买卖琐话
旧都绝技
山村
京话官腔
艺苑风烟
戏台琐话
门外戏谭
什样杂耍
丝竹之余
后记
附录
原版序一顾廷龙
原版序二周汝昌
原版序三陈兼与
原版序四柳存仁

精彩书摘

  小院乘凉时
  芭蕉扇
  到了夏天,很容易使人怀念起北京的扇子。老实说,北京并不出产扇子,北京的扇子几乎都是从南方运来的,但到了北京,就成了北京的扇子,也是集了文化、艺术大成的杰作之一,足以显示高度文化艺术生活情调的。
  “小二儿媳妇,您后半晌到白塔寺去吗?给大妈带把芭蕉叶儿来……”这是一位白发老太太向隔壁屋小媳妇打招呼。
  “您看这把,是吴南愚新刻的股子,您看‘沙地留青’,这柳树叶和知了翅膀刻得多地道……”这是松古斋南纸铺伙计在向顾客介绍扇股子。
  “三爷,您看我今儿个这把,金北楼的山水,张伯英的字……”这是公园茶座上遇到熟人在夸耀扇子。
  以上三例都是当年北京的情调,是不同身份的“老北京”,在谈论北京的扇子。
  过去,在学校读书时,一到快放暑假,总要到南纸店买两个扇面。那些洒金的、发笺的价钱都贵,我买的一般都是“杭州舒莲记五层绵料”,即用五层绵纸裱在一起的,也有用七层绵纸裱在一起的,叫“七层绵料”。那行红色的楷书水印,裱在里面,要透过日光才能看出。西单牌楼几家南纸铺如同懋增、同懋祥、永丰德,甚至于甘石桥的小南纸铺石竹阁都有的卖。买来拿到学校找图画老师去画,找国文老师去写。当年的老师,王友石、陈小溪诸老都已作古了。
  自然这说的还是一般的扇面,要讲究起来,那也是无穷无尽的。一边白绵纸,一边洒金的扇面,两边都洒金的扇面。洒金还有细点的,还有大片的;洒金、飞金,有假的,有真金的,真的飞金、洒金扇面,几百年后也还是金灿灿的。另外还有发笺的,是用朝鲜出的名纸发笺裱成,纸面上会看出极细微的一丝一丝的头发。再有股子也不同,宽窄也不同,有老式宽九股的,有新式窄十四股的,真是种类繁多,要多精致有多精致。这些精美的扇面,也可叫作美术工艺品,真是叫人叹为观止的。
  画好之后,或者家中找个旧扇股子,或者再到纸店去买个股子。天然的好的湘妃竹、凤眼竹股子,名家如吴南愚、张志鱼、吴迪生所刻的水磨竹股子,都是很贵的,穷学生自然买不起。纸店伙计就会不厌其烦地捧出大蓝布匣子,把对阖的“荷叶盖”打开,里面一格一格都是扇股子,选个价钱便宜,“俗不伤雅”的,如木的、水磨竹单刻一首阴文绝句的,总之力所能及,珍重地选好。纸店伙计从柜台下面取出工具匣子、切刀、篾扦等等,马上拿过你的扇面,把下面一头切齐,用篾扦把扇面穿股子的地方挑开,很快地穿好小股子,切齐两边,糊在大股子上,用一个小纸条在头上一裹便好了。拿回去,放一两天,一把新扇子就好用了。当年我也收藏了不少把扇子,都有师友的墨迹,凝结着深厚的友情,可惜现在都失去了。真如易安居士《金石录?后序》中说的“有聚必有散”了。每年到夏天,我就想起北京的扇子;北京的扇子,也真是使人怀念的“扇子”啊!当然,隔壁王大妈她老人家还是最爱芭蕉叶的。
  花草夜话
  四合小院四季咸宜,而最富情韵的则是夏日了。在“七七事变”前,能独住一所四合院,到夏天有“天棚、鱼缸、石榴树”,一般也得一个相当于清代七品小京官的官吏或大学教授、银行主任之类的财力,或开一家粮店、药铺的,才能摆得起这个“谱”。不然,多半是和人家合住一个院子。比如房东住北屋、东屋;西屋三大间租给李家;垂花门外临街,四大间南房,租给赵家。三家住一所大四合,安安静静,关上大门过日子。也有独门独院的小三合,三间北屋,两小间十分入浅的东西屋,也是一户人家。出了大门东间壁张家,西间壁李家,既不往来,也无争执,十年邻居,大家都还不知道姓什么,这在过去以小院为生活天地的北京市民中,是不稀奇的。
  不管独家住大四合也好,四合院合住也好,三合院独家住也好,总有个院子,自家屋门前总有点空地,这就是比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好得多,更不要说新式工房了。到了夏天,各家屋前总要种点花花草草。房东的花,夹竹桃、石榴树摆在当院。房客也要种一些,最常见的是在自己门前,台阶下面,种一些草茉莉、夜来香之类。如果是自家的一个小三合院,即使破旧些,不完全是砖墁院子,只是砖引路,那就更便于种些花草树木。大门旁边可能有棵歪脖子枣树,山墙角上种两棵引蔓南瓜,院中草茉莉、指甲草……任其生长。晚饭吃过,家伙收拾好,搬个小板凳当院一坐,芭蕉扇有意无意地扇着,沏壶“小叶”茶,慢慢地喝着,人们天南海北地谈着,把屋里灯关上,屋檐下黑黝黝地,飘着草茉莉、夜来香的香气,望着天上密密的、闪烁的繁星,一回头,偶而又由花丛中飞出一两只萤火虫,就这样,院中的人安静地消受着这馨宁的京华夏夜……
  如果住的西屋三大间,下午也颇凉爽,但一早还不免有点东晒,骄阳威力虽差胜于西晒,但一早上起来,半窗户大太阳,也不免热烘烘的。如西屋房客没有挂竹帘子、苇帘子也不要紧,沿着台级根脚种一溜喇叭花就行了,这种药名“白丑、黑丑”的植物极容易生长,即使是砖墁院子也不要紧,用“火箸”沿砖缝戳几个洞,扔下籽儿就能活,用细绳子一一吊在屋檐上,牵藤引蔓,大绿叶子正好挡住窗前的骄阳,又遮阴,又看花。喇叭花就是牵牛花,日本名字叫“朝颜”,因为它只开一个早上,太阳一高,花就收敛了。说来也略微有点凄凉感,这样美丽的花,还开不了一个上午,就萎谢了,很容易使人想到朝露人生的古话。日本人也特别喜爱种牵牛花,有不少优良品种。过去日本著名植物园“精兴园”,每年还印新品种目录。牵牛花颜色也很多,常见的紫色带白边的就很好看,只是难得其开的大。白石老人画牵牛题诗云:“种得牵牛如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就是特别看重一个“大”字的。我更喜欢日本诗人芭蕉的名作《闭间说》中的俳句:“朝颜花呀,白昼是下锁的门的围墙。”这种意境,又非一般诗画家所能解悟的了。
  有姑娘的家庭,院中也喜欢种一些凤仙花,又名透骨草,北京俗语爱叫指甲草,用作包红指甲。这个风俗,在元代就已有了。如何包呢?清末《燕京岁时记》中说的很具体:“凤仙花……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掏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不过有一点关键性的地方他未说明,即捣时必须加明矾,包时要包一夜,不然是染不上去的。《花镜》云:“红花同根着明矾少许捣烂,能糟骨甲变绛色,染指甲鲜红。”正说明其加矾的作用。旧时拙作《京华竹枝词》有一首云:
  京华儿女事奢华,小院风情更足夸。
  摘取阶前指甲草,轻矾夜捣凤仙花。
  花草足以怡情,吟诗聊代音问:小院清幽,或时入羁人之梦;春明物候,亦宜成屈子之篇云尔。
  天棚遮阴
  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收了一组咏北京夏天生活用品的诗,如什么冷布、竹帘等等,全是五言律诗,写得颇有情趣,如《凉篷》一诗道:
  平铺一面席,高出四边墙。
  雨似撑船听,风疑露顶凉。
  片阴停卓午,仄景入斜阳。
  忽忆临溪宅,松毛透屋香。
  “凉篷”就是“天棚”,最有趣的是起句,把天棚的特征一下全抓住了,非久在北京生活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同时读这样的诗,感到其情趣真切,十分有味,也非是久在北京,熟悉北京旧时生活的人不可。不但诗人对天棚感兴趣,形诸颂咏,连皇帝对之也感兴趣。道光帝旻宁的《养正书屋全集》中就收有两首咏凉棚的诗。一首中有句道:“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偶卷仍留露,凭高不碍风。”又一首有句道:“凌高神纺构,平敞敝清虚。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把天棚的特征也都说出来了。清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苑囿中,虽然佳木阴森,但每年仍要传棚铺来搭天棚的。主要因为在院落中,只栽花木,不种大树的,因而各个宫院中遮凉还要搭天棚。当年还流传过一副搭天棚的著名对联。甲午战后,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省割给日本,而清室仍旧腐败不堪。颐和园传棚铺搭天棚,层层克扣,报销上百万两纹银,全为太监、内务府所贪污。当时北京流传一副讽刺性的对联道:“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仗工稳,切中时弊。这副对联流传很广,在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中好像也写进去了。
  昔时,在北京,天棚是极为普通的消暑措施。对于住家户来说,虽不能说家家必搭,但对于商店、各类机关,那一到夏天,肯定是要搭天棚的。以西单北大街路东来说吧,由西单商场开始,沿便道迤逦而南,直到西单牌楼转角,天福号酱肘子铺门前,全是大天棚,下午西晒时,行人一点也晒不到太阳。真是妙极。
  北京当年有不少家棚铺,他们全靠夏天这一季生意,包搭、包拆、包工、包材料,杉篙、竹竿、芦席、麻绳全是棚铺的,按季一笔算钱。棚铺开发棚匠工钱,用户再开发酒钱。《天咫偶闻》中曾记“京师有三种手艺为外方所无”,其中第一种就是“搭棚匠”。他们所搭天棚,有三点绝招:一是平地立木,不论高低和坎坷,扎成多少丈高的架子,四平八稳,极为结实,符合结构力学原理;柱子极少,大风绝对吹不倒。二是棚顶四周都高出屋檐四五尺至一丈以上,不唯棚下通风好,十分凉爽,而且伏天雷阵雨时,狂风得以通过,不会吹倒天棚。三是天棚顶及四周斜檐,席子都可舒卷,像纸糊的卷窗一样,随时可以用拴好的活络绳子抽开、卷起。旧时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喝茶,常常雷雨过后,伙计便立时抽绳子把大天棚顶上、边上的席子卷起,顿时像开了几扇大窗户一样,豁亮起来。从这“大窗户”中望雨后的蓝天、白云,极为怡神。
  当年北京棚铺是很大的买卖,开棚铺的一般都是棚匠出身的内行人,他们有资本,即周转金,有生材,即杉篙、竹竿、芦席、活动窗户等等,他们还拥有一批手艺人,能干粗细活的棚匠。他们包揽的生意,一是夏天搭天棚,二是搭各式红白喜事的棚。棚匠分三种,最普通的是扎架子的,要手脚利落,能爬高,一只臂膀抱一根杉篙,一只手还要顺架子,攀上高空,谓之“飘高”。再高一级的,就不但会普通的“飘高”扎架子,还要会用布用席扎出各种房脊、兽头、飞檐等等。最高级的一种棚匠能出样子,按照困难要求,扎出各种高大建筑物。光绪大婚时,正遇到太和门被火烧了,来不及重建,传棚铺在烧残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搭一个杉篙、席、布、绸缎的太和门,远看同真的一模一样。读者不妨想想,真可以说神乎其技了。棚铺对棚匠的剥削是很重的,当时高空作业,没有安全措施,棚匠的工作是很危险的,常常有“飘高”跌下身亡的悲剧发生。由天棚说到棚匠的绝艺,是顺便提一提。现在新的电气化防暑降温设备越来越多,老式的天棚,自然没人去搭了;但它却是北京传统的消夏恩物和工艺绝技,不只是情调使人思念,作为风俗史料,也是值得一提的。
  若干年前,协和医院朝西的门诊大楼,三层重檐,立面高低凹凸,十分复杂,而每到夏天,都搭起高大的天棚。有一年夏天,谢刚主师在该院住院,去探病时,见仍搭着一座天棚,席不像席,柱子不像柱子,寒伧极了。深感天棚手艺已经失传了。如果可能的话,如何再抢救一下,不更好吗?
  食肆鳞爪
  二荤铺
  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很多,如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总感到大小饭馆的叫法,再没有比北京复杂的了,由什么“某记饭摊”直到“某某堂”饭庄,起码可以分出十几档。而且有的名字很怪,如“二荤铺”,外地人是不大懂得这个名称,但在老北京看来却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在北京经历过一段学生生活的人,很少有人从未下过小馆的,这种小馆绝大多数是“二荤铺”。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忘不了那二荤铺的热烈的场景;那叮叮当当的火爆的灶口敲炒勺的声音,那比拨拉算盘珠子还快的清脆的伙计的算账声……“熘肝尖儿,吃嫩;小碗氽黄瓜片儿,外带五个花卷。马前——”“三吊六、两吊二、四吊七,一共十吊零五百,您哪——我候啦!”这是一部特殊的、热烈的、没有乐章的协奏曲,是一部永远响在京华游子耳边的协奏曲!
  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灶头在门口,座位却设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傅,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的“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丁酱、炒肉片、熘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大饭馆那种印好的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俩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那话又爽气、又温暖,这种朴实的乡土语言,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会使你思念的!
  “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三吊六”等等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用铜元时算账的叫法。“三吊六”是三十六枚铜元,一般用“大枚”,即当二十文制钱的铜元,只有十八枚。五十望六的人也都还用过这种大枚。至于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账功夫的熟练、快速,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不必多说了。什么老式算盘、新式计算器,对他们说来,都没有用,只用心算口念就行了。因为这种小饭馆既没有菜单子,更不会在吃完饭给你开个详细的账单,全靠伙计在客人面前点空盘、空碗,心计口算,不要看小本生意,实在是有过人的本事的。
  说是二荤铺,还可以分出很多等级,最普通的是出卖斤饼斤面的二荤铺。什么叫斤饼斤面呢?就是论斤的卖饼卖面。饼是大饼、炒饼、烩饼。这种大饼的概念和上海不同,就是烙得有锅口大的烙饼,切成一牙一牙秤分量卖,或者是切成丝,秤分量炒了吃,如半斤或十二两炒饼等等。炒饼照例以绿豆芽、菠菜加炒,或荤或素,先炒菜,后下饼,盖锅盖一焖,掀盖翻身即可,菜熟饼软,又焦又香。面都是拉面,或热汤或炸酱均可。一般二荤铺都有饼案子和面案子,不停地烙着饼、抻着面,几乎每条有铺子的街头都有二荤铺。二荤铺虽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烩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其后西长安街龙海轩的软炸肝尖、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生意很好。二荤铺不管手艺多精,生意多好,也始终是二荤铺,就如同在街南(指珠市口南)天桥唱小戏的,不管多好,也难升到街北。二荤铺也很难升为正式馆子。当年“龙海轩”,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是事与愿违,不久反而关张了。
  二荤铺门口挂匾一般挂两块,一块写店名,如龙海轩、三义和等等,另一块就写“二荤铺”三字。如改饭馆、饭庄,另一块匾就改了。捐、税规模都不一样,开支大了,生意就难做了。
  ……

前言/序言

  原版序一
  顾廷龙
  余因挚交瓜蒂庵主谢国桢教授之介,获识邓君云乡。云乡熟掌故,擅诗文,谈艺论学,滔滔不绝,颇堪钦敬。一日持近著《燕京乡土记》一稿示读。皆旧时北京之习俗风尚,颇多异闻。在游戏饮食之中,皆存历史演变之迹。昔我家颉刚教授在广州中山大学提倡民俗之研究,研究关于民间流传之信仰、习俗、故事、歌谣、谚语等,尝主编《民俗周刊》,是亦专门之学,岂可以识小视之。余于三十年代间曾旅居燕京者八年,素性不好游赏而又善忘,今读云乡之稿,浑然如温旧梦矣。
  尝阅前人日记,往往载厂甸之盛,余曾两度游观:从和平门起至南新华街,均搭盖席篷,遍悬名人字画、楹联、屏条、中堂,游人之多,挤扎不能驻立。足眺望,大名家,多伪作,近人者尚有佳品,价亦不廉,非学子可以染指。南行至海王村,则书摊林立,游人亦多,然尚可在摊旁捡阅,偶得异本,归与同好相赏,殊足乐也。今观云乡稿中所记,情亦历历,为之神往。
  又忆一九三四年,其时国民党政府废止阴历。阴历元旦凡学校机关均必须照常上班,然于腊鼓催年,农历除夕之际,家家户户无不置酒欢饮;商店照例休息,厂甸仍极热闹,即白云观之“燕九”盛日,亦仍车毂喧阗,不殊曩昔焉。由此可见,风俗之移易,似不宜强加变革。况风俗之中,有善有陋,善者宜保存之,发扬之;陋者宜剔除之,改变之。“但开风气不为师”,其取舍之际,要在深心者之远瞻熟虑,因势利导,保存发扬其善者,为民族传统之继承;剔除改变其陋者,为民族健康之前进;二者至宜并重,固不能轻率主观,以个人之好恶而偏废之也。建国以来,重视春节,亦所以重视农业劳动,重视历史传统,顺乎民情,适乎天时,岂不懿欤?
  《四库全书总目》其时令一类,收书仅二部,而入存目者十一部,可谓寥寥。嗣后著者稍多,亦不过约二十部。云乡此书,可于此类占一席矣。衰年笔墨荒伧,不足阐扬于万一,率记数语,聊存鸿雪。
  原版序二
  周汝昌
  明人刘、于二公的《帝京景物略》,真是一部奇书,每一循诵,辄为击节叫绝。——然而高兴之余,却又总带有几分怅惘之感,因为在我寡陋的印象中,似乎数百年间,竟无一人一书堪称继武,在他们之后,拖下了这么大的一片大空白。这难道不让人沉思而慨然吗?多年以来,此种感慨日积日深,——不想今日要为云乡兄的《燕京乡土记》作序,我心喜幸,岂易宣喻哉!
  乡土记有甚可读?有何价值?我不想在此佳构前面回答这种八股题,作此死文章。汉人作赋的,先讲“三都”、“两京”;三国诗人,也有帝京之篇。看来古人所以重视“皇州”、“帝里”,不一定只因为它是“天子脚下”。不论什么时代,一国的首都总有巨大的代表性,燕都的代表性,远的可以上溯到周武王分封,近的,也可以从辽金说起——这“近”,也就有七八百年呢!这其间,人民亿众,歌哭于斯,作息于斯,蕃衍于斯,生死于斯,要包涵着多么广阔深厚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容,恐怕不是“计算机”所能轻易显示出答案来的。我们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的土壤上,创造积累出一种极其独特而美妙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存在于像有些人盯住的“缥缃卷轴”之间,却是更丰富更迷人地存在于“乡土”之际。这一点,往往为人忽略。忽略的原因,我认为是它太神奇而又太平凡了,于是人们如鱼在水,日处其中,习而与之化;于是只见其“平凡”、而忘其神奇,而平凡的东西还值得留心与作记吗?这也许就是刘、于二公之所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旧都文物说》作者之一陈兼与赞曰:“不唯有益于今日读者,亦将影响于日后之流传。”

评分

邓云乡集,散着买比整套买便宜。

评分

邓云乡的作品已收几本,再收一本,了解各种民俗。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京东正品,使用放心。京东打折促销,爱书人的福音。多多益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囤书中,慢慢看。有点小问题,不换了

评分

邓云乡集,散着买比整套买便宜。

评分

邓先生的好书终于再版了。

评分

名家名社名品,质量信得过。邓先生的书已准备全收。京东活动好支持。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邓云乡集:燕京乡土记(套装全2册)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