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不懂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你必定输掉比赛;《资本论》尖锐且明快地指示了只有胜出者才知道的规则,你必须了解。
  ◎作为劳动者,《资本论》是在劳动时非常强有力的武器。为什么辛苦工作而所获不多?为什么工资很高生活却仍然拮据?你的疑惑和抱怨都将在读过本书后得到释怀;
  ◎作为走第三条道路的自由职业者,本书教你摆脱被雇佣的身份,而获得自由的方法,教你学会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规划全新的人生;
  ◎《资本论》并未过时,依然有效!为什么会发生雷曼金融危机,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令我们烦恼的疑问其实早在150年前已有答案;
  ◎《资本论》卷帙浩繁,本书选取其中极重要、有益的部分,以简单实用的形式把握这一经典著作的精髓;讲解如何运用规则进行实战;读完本书,你将改变对社会的看法,决定自己该如何踏出第一步!
  ◎作者有在3家行业领先的企业就职的经历,应用《资本论》的理论,让他如鱼得水。                 
内容简介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却被资本主义国家评为“千年伟人”;《资本论》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的著作,却被资本主义奉为经济学宝典。由日本著名经济学作家木暮太一所著的《超实用极简资本论》深入浅出地解析《资本论》中提出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揭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奥秘,并结合现实,为读者在市场经济下提供获取自由的指导,分析经济低迷时代怎样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
     木暮太一,日本经济入门书作家,经济新闻工作者,出版畅销书《“比生命还重要!”之金钱》《“应该胜利”之工作方法》(SUNMARK出版社)等。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富士胶卷、CyberAgent, Inc.、Recruit Holdings Co.,Ltd. ,后独立进行商业活动。大学时代自主制作的经济学解说书《T.K论》在校内大热。现在仍然作为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的必读书长期畅销。
     目录
   第 1章 为何瓶装果汁价值 150日元?  / 001
劳动者为何辛苦? / 003
即使经济变好,工资也不上涨 / 003
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 / 004
为何瓶装果汁价值 150日元?  / 005
资本主义,价格是这样决定的 / 006
只有“价值”,或只有“使用价值”,都不是商品 / 010
对商品来说,“价值”也是必要的 / 011
花 3天时间煮的咖喱和花 30分钟做的咖喱,哪个贵?  / 012
衡量价值的是“社会平均” / 016
决定价格的是“价值”,“使用价值”通过供需关系使得价格浮动 / 017
第 2章 即使收入高生活仍然拮据的真正理由  / 021
你的工资是这样决定的 / 023
工资是由为了使你能继续工作而所需的“必要成本”决定的 / 024
得到的是“社会平均的”必要经费 / 025
工资明细证明了它 / 026
为何医生的工资高? / 028
“即使努力也得不到好评……”这样的感慨没道理 / 029
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证明了它 / 031
工资表明的“能力”不是指技术,而是作为社会人的基础 / 032
为了提高工资该如何做? / 034
工资只是“必要经费部分” / 036
为了摆脱辛苦的状况,大家在做的事情 / 039
第 3章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工资以外的工作  / 043
公司的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 046
利润产生于“剩余价值” / 047
产生“剩余价值”的过程 / 048
劳动者进行的工资以外的工作,成为企业的利润 / 054
企业追求的 3种剩余价值  / 057
第 4章 为何电脑的价格持续下降?  / 065
特别剩余价值终将消失 / 067
为了增加企业利润的效率化,却是使得企业利润减少的结构 / 069
机械化加速了易模仿性 / 073
为了增加利润的机械化,使得剩余价值难以产生 / 074
当初为了增加利润而忽视原则 / 077
以加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理由 / 078
分工打下了机械化的基础 / 079
无论如何都想提高利润率 / 081
“提高利润的要素”持续到何时? / 085
第 5章 不及格就无法生存的考试  / 087
企业的生产力扩大,而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 089
脱离消费者的“扩大”的产生 / 091
“不景气”对资本主义有意义 / 093
如果不发生不景气会怎样? / 094
“生死攸关的跳跃”的风险更高 / 096
为何会发生雷曼金融危机? / 099
这种社会变化对个人(劳动者)的影响 / 103
分工使得劳动者变得辛苦 / 104
机械化中,劳动者变为单纯的齿轮 / 106
技术的进步 / 109
第 6章 只有胜出者知道的生存法则  / 113
摆脱辛苦的生存方式 / 115
进行“不依存于加薪的工作方法” / 116
增加“自我内利润”的思维方法 / 119
劳动者两极分化 / 122
随着时代发展,非正规或自由职业成为主流 / 125
“成果工资”对企业来说合算 / 127
与马克思的分析相反,今后会发生“资本的分散” / 130
需要不依存于企业的“自由职业或自由意识”的世界 / 132
第 7章 追求卓越,努力生存于社会的 3个方法  / 137
黑心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劳动者的依存 / 141
为了不陷入黑心企业 / 143
自问工作的意义 / 149
将自己的工作分为两种去思考 / 151
如果有USP,就可以维持价格  / 154
创造 USP的要点是“价值”  / 157
后 记 / 161
附 录 马克思年谱 / 165      
前言/序言
     朝日新闻社发行的《 AERA》杂志中,曾以年收入 1000万日元以上的人群实态为素材,登载了特辑“年收入一千万日元的研究”。其中,有“这样的工作内容得到这样的工资不合算”“辛苦”等诸多感慨,也讲到有人因为工作繁重而累坏身体的。
  虽窃窃私语着“年收入 100万日元”的时代也是有的,而年收入 1000万日元仍是超高级的收入。达到年收入 1000万日元的人,只有 3.8%。从社会一般眼光来看,这是被很多人作为“目标”的金额。然而,年收入 1000万日元的人,好像并不幸福。为什么呢?
  而且,能自己说出不幸福理由的人很少。即使知道“累”,也不知道如何能从中解脱。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的规则。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则,不知不觉就“输了”。即使赚到了 1000万日元,也还是“输了”。
  “1000万日元的高收入者是输家,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不,这种事情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全部的 1000万日元的高收入者都“输了”,而是不明白此规则的人“输了”。在开始运动或游戏时,没有不问规则就开始的人吧。假如不知规则就开始,就不能使用正确的手段而一败涂地地输给“懂规则的人”。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初次参与游戏、运动,首先会问“是什么样的规则?”球往哪儿踢能得分,怎样就输了?怎样容易得分,为此应该如何作战?怎样算失分,为此必须提前了解的“防守”知识是什么?应该了解了这些再开始,而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在对手面前则会不堪一击。
  参加考试时,也要了解倾向和对策。研究历年题型,向对历年题型有研究的人咨询知识,学习容易使自己取胜的方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却往往没能将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劳动中。
  几乎没有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在现实社会中工作时怎样才能“胜出”。不去学习怎样容易胜出,怎样会“输”,为了“不输”应该采取怎样的倾向和对策。甚至也许连对自己来说什么是“赢”什么是“输”,都不知道。或者说,根本没有想知道的意识。
  如果不了解规则,就不能在那个环境中做出适当的行动。如果不了解社会的规则和构造,当然就无法得到期待的结果。
  即使这样,现实社会仍与游戏和运动不同。不会有明确的规则说明书,也不会有“规则说明场所”。对此公司的领导也不一定知道。有时候直到退休还搞不清楚规则是什么的不是大有人在吗?
  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则可以从“经济学”中读取。我在大学学习经济学,总算感受到现实社会的规则。成为社会人后,在工作现场,也确认过有几个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情况。而且,在这些经济学中,感觉能够最尖锐且明快地指示当今日本经济“规则”的是《资本论》。
  当今日本,很多情况可以用《资本论》的理论来解释。了解《资本论》,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非常强有力的武器。我在 200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富士胶卷、 CyberAgent, Inc.和 Recruit Holdings Co.,Ltd. ,现在独立进行商业活动。富士胶卷姑且不论, CyberAgent, Inc.和 Recruit Holdings Co.,Ltd.都是非常“资本主义”的公司。
  在这样的公司就职的我提出《资本论》的话题,令很多人惊讶。我想这是因为对《资本论》持有这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学”“革命的书”“已经作为时代错误不起作用”这样印象的人有很多的缘故。但是,他们的印象是“错误”的。《资本论》不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书。《资 本论》论述了我们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什么样的规则组成的。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劳动者为何陷入辛苦的生活,为何企业努力研发的商品很快就会变成日常用品而降价,为何作为时代宠儿被追捧的企业,突然会被竞争对手逆袭。而且,可以读到从这些案例中汲取的教训。
  有人认为《资本论》是“作为时代错误已经不能使用的经济学”,我想这是很可惜的。我有在 3家行业第一位的企业就职的经历,无论在哪一家公司工作,应用《资本论》的理论,都如鱼得水。而且我也是将《资本论》中讲到的资本主义的本质置于脑海,来进行独立商业活动的。实际上,《资本论》被我灵活运用于商业活动中。而且,此中讲述的资本主义的原则、规则,可以适用于大众的商业活动,应用于大众的工作方法中。
  但是,读懂《资本论》相当困难。很难且很长。有的人要花 1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并不是《资本论》写的所有内容都是必需的。实际上,《资本论》的精髓可归纳为 3点。如能理解以下 3点,就能掌握《资本论》的要点及畅游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要点。
  要点1:理解“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意义和区别
  要点2:理解“剩余价值”的意义,了解其产生的过程
  要点3:理解“剩余价值”终将减少
  这三点缺一不可。
  而与此同时,如不想成为学者,有此 3点便足够了。如能理解这 3点,便能对《资本论》运用自如。本书从第 1章到第 4章讲解这 3点精髓。而在第 5章到第 7章,伴随《资本论》的灵活运用方法,讲解在资本主义的规则中我们如何实战,如何生存。读完本书时,应该会改变对社会的看法,看到自己该如何踏出第一步。
  实际上,我们长期烦恼的疑问,在 150年前已经被马克思解答。
  木暮太一2014年春于镰仓的星巴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构建个人财富管理框架的图书简介。    书名:《宏观视野下的财富构筑:从个体到时代的经济学思维指南》  简介:  在这部深刻剖析现代经济图景的著作中,作者带领我们超越日常的消费决策和短暂的市场波动,深入探究驱动全球经济脉搏的底层逻辑。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致富”的指南,而是一本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建立稳健财富观的思维工具箱。它聚焦于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何塑造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路径。  第一部分:重塑经济认知的基础——理解价值的源泉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价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许多人将财富等同于现金、股票或房产,但本书认为,真正的价值创造源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对稀缺性的有效管理。我们将系统梳理经典经济学理论,但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当下的商业实践和个人生活决策中。  我们探讨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数字化时代的演变,以及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析在知识经济中的新诠释。关键在于,我们不是简单地复述理论,而是引导读者去辨识在不同经济周期中,哪些行业、哪些技能正在捕获最多的价值增量。这要求我们跳出行业局限,从更宏观的生产要素角度审视机会。  此外,本书详尽分析了“机会成本”这一经济学的基石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本身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读者将学习如何精确计算做出每一个选择所放弃的潜在收益,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分配。这种对成本的全面理解,是避免陷入“忙碌却不富裕”陷阱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货币、通胀与信用的交织网络  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但掌握其基本运作机制是进行有效财富规划的前提。本书用清晰的语言解构了货币的本质、中央银行的角色及其政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我们深入剖析了通货膨胀的本质——它不仅是物价的上涨,更是货币购买力的悄然侵蚀。本书不仅描述了通胀的现象,更侧重于解析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如货币供应的扩张、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通胀的动态变化,远比单纯关注利率数字更为重要。  信用体系则是本书着墨的另一个重点。信贷的扩张如何驱动经济增长,又在何时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我们探讨了债务的良性与恶性之分,指导读者如何在利用杠杆提升回报的同时,避免过度负债带来的财务脆弱性。对于企业主和高净值人士,清晰的信用管理框架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第三部分:增长的悖论与可持续的积累  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但增长并非无限。本书探讨了经济周期的必然性——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的循环。理解周期,能够帮助我们在市场高涨时保持警惕,在低谷时发现被市场低估的价值。我们不预测周期,而是教授如何适应周期。  关于“复利效应”,我们将其提升到宏观层面。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其威力只有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和一致性行动下才能体现。这不仅仅指金钱的增长,更包括知识的积累、人脉的沉淀以及专业技能的深度打磨。本书提供了构建“复利系统”的实操框架,强调长期主义的实践路径。  同时,我们正视全球化逆流和技术变革对既有财富结构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比较优势。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结构性机会”,将自身置于这些长期增长曲线的起点,而非被动地追逐已经成熟的红利。  第四部分:构建个人财富的防御与进攻策略  基于前述的宏观理解,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实际的个人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在“防御”层面,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抵御黑天鹅事件和系统性风险的财务护城河。这包括了保险的战略性应用、多元化资产类别的选择,以及建立足够强大的流动性储备以应对突发状况。我们强调,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对潜在风险的充分认知和预案,而非盲目地规避所有风险。  在“进攻”层面,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将宏观判断转化为具体的投资原则。我们摒弃了短期择时的诱惑,倡导基于价值投资和资产配置的长期策略。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如何利用市场先生的非理性波动来获取超额收益?这些问题都将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案例分析来一一解答。重点在于建立一套与个人风险偏好和生命周期相匹配的、具有纪律性的投资行为准则。  结语:经济学是生活哲学  《宏观视野下的财富构筑》的最终目标,是使读者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理解人类行为、资源稀缺性以及社会协作方式的底层哲学。拥有这种视野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规划人生路径,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从而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稳健地构筑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财富大厦。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超越表面金融信息、建立深刻经济洞察力的职场人士、企业家和严肃的个人投资者。它将教会你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影响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