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

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保国 编
图书标签:
  • 压力容器
  • 容器设计
  • 机械工程
  • 压力设备
  • 安全规范
  • 材料力学
  • 有限元分析
  • 焊接技术
  • 非金属材料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7859
版次:2
商品编码:119406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压力容器实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7
字数:7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使用工程技术人员查阅和参考。
1.国内一套关于压力容器的实用技术丛书,知识覆盖面全。
2.邀请了国内压力容器教学、研究、设计、制造、监督、检验、使用、防腐等各个方面几十个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和学者参与编写,强大的作者队伍,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3.反映了压力容器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压力容器实用技术丛书》之一。全面阐述了各种压力容器设计的理论知识、基本计算方法、材料选择、制造和验收以及设计实例等。典型的压力容器包括卧式容器、直立容器、球形储罐、非圆形截面容器、高压和高压容器、立式圆筒形储罐、固体料仓、低温压力容器、高温压力容器等。内容上注重工程设计实际,融入了作者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使用工程技术人员查阅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压力容器的设计进展 1
1.1.1 规则设计 1
1.1.2 分析设计 2
1.1.3 规则设计与分析设计的结合 2
1.1.4 压力容器设计未来的发展 3
1.2 压力容器的应用及分类 3
1.2.1 压力容器的应用 3
1.2.2 压力容器的分类 3
1.3 压力容器的失效形式 4
1.3.1 强度失效 4
1.3.2 刚度失效 4
1.3.3 稳定性失效 4
1.3.4 腐蚀失效 4
1.4 压力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5
1.4.1 满足生产需要 5
1.4.2 满足压力容器的安全可靠 5
1.4.3 满足技术经济合理 6
1.5 压力容器标准及规范 6
1.5.1 国内压力容器标准简介 6
1.5.2 国外压力容器标准简介 9
1.6 压力容器软件介绍 11
1.6.1 SW6-2011过程设备强度计算软件包 12
1.6.2 LANSYS压力容器强度设计软件 12
1.6.3 有限元程序自动生成系统FEPG 13
1.6.4 ANSYS分析设计软件 14
1.6.5 ABQUS分析设计软件 14
1.6.6 Pvelite& CodeCalc压力容器整体及零部件分析设计软件 14
第2章 设计要素 15
2.1 设计文件 15
2.2 设计单位、人员条件及职责 15
2.2.1 设计单位 15
2.2.2 设计单位技术负责人 16
2.2.3 压力容器设计批准人 16
2.2.4 审核人员 16
2.2.5 校核人员 17
2.2.6 设计人员 17
2.2.7 SAD各级人员 18
2.3 设计压力 18
2.3.1 设计压力 18
2.3.2 设计压力的确定 18
2.4 设计温度 19
2.4.1 设计温度 19
2.4.2 设计温度的确定 19
2.5 介质特性 20
2.5.1 介质的一些物理性质 20
2.5.2 介质的腐蚀性 22
2.6 设计载荷 26
2.6.1 设计时应考虑的载荷 26
2.6.2 设计载荷的组合 27
2.7 厚度附加量 28
2.8 设计寿命 29
2.8.1 设计寿命 29
2.8.2 容器设计寿命的确定 29
2.8.3 疲劳分析设计容器的设计寿命 30
2.9 厚度 30
2.10 许用应力 31
2.11 焊接接头系数 33
2.12 耐压试验 33
2.12.1 耐压试验 33
2.12.2 液压试验 33
2.12.3 气压试验和气液组合试验 34
2.13 泄漏试验 34
2.13.1 泄漏试验 34
2.13.2 气密性试验 34
2.13.3 氨检漏试验 35
2.13.4 卤素检漏试验 35
2.13.5 氦检漏试验 35
2.14 无损检测方法及选用 35
2.14.1 射线检测(RT) 35
2.14.2 超声检测(UT) 36
2.14.3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 37
2.14.4 磁粉检测(MT) 38
2.14.5 渗透检测(PT) 38
2.15 技术要求 40
2.16 油漆、包装及装车 40
2.16.1 油漆 40
2.16.2 包装 41
2.16.3 装车 41
2.16.4 压力容器油漆、包装、装车设计 43
2.16.5 压力容器易损件包装要求 43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主要受压元件 45
3.1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 45
3.1.1 强度理论 45
3.1.2 内压圆筒 45
3.1.3 内压球壳 47
3.1.4 内压圆筒和球壳中的温差应力 48
3.2 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 49
3.2.1 外压容器的失效方式 49
3.2.2 外压圆筒稳定性计算 49
3.2.3 加强圈设计 51
3.2.4 外压圆筒的允许制造公差和试压要求 53
3.2.5 外压球壳的计算 54
3.2.6 关于外压容器设计中焊缝系数的选取和焊缝质量的检查 54
3.3 封头 55
3.3.1 球形封头 55
3.3.2 椭圆形封头 55
3.3.3 碟形封头 56
3.3.4 无折边球形封头 57
3.3.5 锥形封头 57
3.3.6 平盖 59
3.4 法兰 60
3.4.1 法兰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60
3.4.2 法兰连接的密封设计 61
3.4.3 螺栓设计 67
3.4.4 法兰设计 69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72
4.1 开孔补强的理论基础 72
4.1.1 孔边的应力 72
4.1.2 容器开孔的强度问题及其补强准则 75
4.2 开孔补强计算方法 76
4.2.1 等面积法 76
4.2.2 压力面积法 79
4.2.3 分析法 80
4.2.4 大开孔补强 81
4.2.5 平板及外压容器开孔补强 82
4.3 开孔补强结构 82
4.3.1 补强圈补强 82
4.3.2 厚壁管补强 82
4.3.3 整体锻件补强 83
4.4 开孔补强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83
4.4.1 不需另行补强的条件 83
4.4.2 接管的壁厚要求 84
4.4.3 承受外载荷接管的补强 84
4.4.4 开孔位置 84

前言/序言


《承压设备安全规范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相关从业者提供关于承压设备(Pressure Vessels)安全设计、制造、检验和运行的全面指导。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承压设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航空航天、食品饮料等众多领域,承担着储存、输送和反应物料的关键任务。然而,这些设备一旦发生失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财产损失以及环境保护。因此,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承压设备的各项安全规范,是确保工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 本书内容涵盖了承压设备设计与制造的各个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力求为读者提供系统、详实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承压设备基础理论与规范概述 本部分将首先对承压设备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明确其在不同工业流程中的功能与重要性。接着,将深入探讨国内外主要的承压设备设计规范与标准,例如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ASME BPVC)、API Standard、EN European Standards以及中国的GB/T系列标准等。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规范的结构、适用范围、核心设计原则,并着重分析不同规范在材料选择、载荷计算、几何尺寸设计、壁厚确定等方面的异同点,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规范体系的整体认知。同时,也将介绍与承压设备安全相关的法规、指令和行业惯例,强调合规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材料选择与力学性能分析 承压设备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设备的承载能力、耐腐蚀性、使用寿命以及经济性。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类常用的承压设备用金属材料,包括碳钢、合金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冲击韧性等)以及在不同温度、压力和介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此外,还将重点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蠕变性能、断裂韧性以及焊接性能,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介质特性和预期寿命,选用最适宜的材料,并对材料的检验和认证要求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承压设备设计方法与计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系统介绍承压设备的设计方法与各类载荷计算。我们将从基本设计原理出发,详细讲解如何根据设备的工作压力、工作温度、介质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几何形状的设计,包括圆筒形壳体、球形壳体、锥形壳体、管板、封头等。 壁厚计算: 详细介绍不同规范下针对各种几何形状的壁厚计算公式,包括内压、外压、组合载荷以及热应力等引起的壁厚要求。我们将对公式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深入剖析,指导读者如何准确获取和应用这些参数,并考虑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等实际因素。 载荷分析: 全面分析承压设备可能承受的各种载荷,包括内压、外压、风载、雪载、地震载、设备自重、管道连接载荷、操作载荷等。我们将介绍静态载荷和动态载荷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载荷组合以确定最不利的设计工况。 应力分析: 讲解承压设备内部的应力分布,包括名义应力、局部应力、应力集中等。我们将介绍薄壳理论、厚壳理论以及有限元分析(FEA)等应力分析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应力集中对设备安全的影响,并指导如何进行应力校核。 连接件设计: 详细介绍法兰、螺栓、焊缝等连接件的设计要求,包括法兰的型式、尺寸、密封面、螺栓的选型与紧固、焊缝的类型、尺寸、坡口形式以及焊接工艺的选用等。 结构附件设计: 讲解支撑结构、吊耳、人孔、检查孔、排污口、仪表接口等附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确保其能够承受相应的载荷并满足操作和维护的需求。 第四部分: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 焊接是承压设备制造中最关键的工艺之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承压设备焊接工艺的各个方面。 焊接方法与材料: 介绍常见的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SMAW)、埋弧焊(SAW)、钨极氩弧焊(GTAW)、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等,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详细介绍焊接材料的选择,包括焊条、焊丝、焊剂等,以及焊材的性能要求和检验。 焊接工艺评定: 讲解焊接工艺评定(PQR)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以确定和验证适合特定材料和焊接方法的焊接工艺规程(WPS)。 焊缝质量要求: 明确承压设备焊缝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质量、内部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等)的允许范围。 无损检测(NDT): 详细介绍承压设备焊缝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如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等,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确定检测部位和频率,以及解读检测结果。 第五部分:热处理、检验与测试 为了保证承压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热处理、检验和测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热处理: 讲解不同类型材料的焊接热处理(PWHT),包括预热、焊后热处理等,以及热处理的目的(如消除残余应力、改善组织、提高韧性等)和工艺参数的控制。 尺寸检验: 介绍承压设备制造完成后,如何进行尺寸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水压试验与气压试验: 详细阐述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介质、试验压力、保压时间、试验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分析两种试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案。 性能试验: 介绍可能进行的其他性能试验,如振动试验、疲劳试验等,以验证设备的可靠性。 第六部分:腐蚀与材料防护 腐蚀是承压设备失效的常见原因之一。本部分将重点关注腐蚀及其防护。 腐蚀机理与类型: 介绍不同介质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各种腐蚀机理,如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致开裂等。 腐蚀速率评估: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介质成分、温度、流速等因素,评估材料的腐蚀速率。 腐蚀防护措施: 探讨多种有效的腐蚀防护技术,包括材料选择、表面处理、防腐涂层、牺牲阳极、缓蚀剂的应用等,并分析这些措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设备运行中的腐蚀监测: 介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腐蚀监测,以及常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 第七部分:承压设备运行、维护与失效分析 承压设备的长期安全运行离不开规范的维护和及时的检查。 运行规程: 强调制定并遵守规范的运行规程,包括启停程序、操作参数控制、异常情况处理等。 定期检查与维护: 详细介绍承压设备的定期检查内容、频率和方法,包括外部检查、内部检查、结构检查等,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要点。 失效模式与失效分析: 探讨承压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如材料失效、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操作不当、维护不足等,并介绍失效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改进设计和管理。 设备更新与报废: 探讨承压设备的寿命评估、更新改造以及报废决策的依据。 第八部分:特定类型承压设备设计考量 本部分将针对几种常见的、具有特殊设计要求的承压设备进行案例分析和重点讲解,例如: 换热器: 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的设计特点和规范要求。 塔器: 讲解精馏塔、吸收塔等塔设备的结构设计、内件选择和流体力学计算。 储罐: 介绍常压储罐、低压储罐的设计要求,包括防风、防震等。 反应器: 讨论带搅拌、夹套等特殊结构的反应器设计。 本书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复杂的设计概念和计算过程。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全面掌握承压设备安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要求。 具备正确选择材料、进行载荷计算和壁厚设计的技能。 了解焊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无损检测在承压设备制造中的应用。 掌握承压设备的水压试验、气压试验等关键测试方法。 认识到腐蚀防护的重要性,并掌握有效的防护技术。 理解承压设备运行、维护和失效分析的必要性。 本书是承压设备领域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重要学习资料。希望本书能够为提升我国承压设备的本质安全水平,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与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一家提供压力容器设计咨询服务的公司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客户的需求。《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就像一本“万能工具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客户问题的关键思路和方法。我经常在书中寻找关于特定设计规范(如PED、AD 2000等)的最新解读和应用指南。书中对这些规范的讲解,不仅清晰,而且充满了实践性的提示,例如在满足某一规范要求的同时,如何兼顾成本效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标准化组件,优化设计流程,提高效率,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启发性的建议。还有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FEA)在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应用,书中也有精彩的论述,它帮助我们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并指导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从事压力容器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异于一股及时雨。《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检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无损检测”和“水压试验”等检验方法的阐述。作者详细解释了这些方法的原理,以及它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讲解水压试验时,书中不仅说明了其目的,还给出了试验压力、保压时间等关键参数的确定依据,这让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心中更加有数。书中的一些关于“腐蚀裕度”和“壁厚计算”的内容,对于我们判断容器是否达到设计寿命,以及是否存在腐蚀减薄的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密封件的介绍,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和失效模式,这对于我们检查密封的有效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问题,更能“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评分

我是一名刚接触压力容器行业的初学者,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书中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压力容器,它的主要功能和分类,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精确的设计。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载荷分析”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静载、动载、热载等各种可能作用在压力容器上的力,以及如何量化这些载荷。这让我明白,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听懂”容器将要承受的“声音”。书中对各种连接方式(如法兰、封头)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个小小的连接件,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设计考量,比如密封面的类型、螺栓的选型和预紧力等等。还有关于“安全泄压装置”的设计,这本书不仅讲了如何计算泄压阀的尺寸,还强调了其安装位置和维护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设计的完整性。虽然有些数学公式我还需要反复推敲,但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的解释,以及随附的图示,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难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压力容器设计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原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手册,而是充满了实际工程的智慧和经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安全系数”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固定的安全系数,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载荷的不确定性、材料性能的离散性、以及失效后果的严重性等因素,来合理选取安全系数,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和负责任的设计理念。书中的一些设计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对一个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反应釜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剖析,从载荷的确定,到材料的选择,再到关键节点的应力分析,每一步都充满了实际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关于“制造公差”和“安装误差”对设计稳定性的影响,作者也进行了充分的考量,这在很多理论书籍中是难以找到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设计原则,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靠的工程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我在毕业论文中遇到了许多关于压力容器稳定性设计的问题。《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成为了我重要的参考资料。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屈曲稳定性”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圆筒在轴向压力、外压和弯矩作用下的屈曲判据,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避免屈曲失稳。书中提供的各种图表和公式,对于我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非常有帮助。我甚至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优化容器形状以提高稳定性的新思路。此外,书中关于“支撑结构”的设计,例如裙座、支耳等,也为我提供了关于如何为压力容器提供可靠支撑的详细指导。我喜欢书中对这些支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尺寸计算的步骤讲解,这让我的论文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起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并且它所提供的知识,也将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从一个资深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设计标准的复述,更重要的是它对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精炼与升华。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失效分析的部分,它详细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失效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腐蚀、疲劳、蠕变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评估方法。这一点对于确保压力容器的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也是许多教科书容易忽略的细节。此外,书中对高压、低温、高温等特殊工况下压力容器设计的考量,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对于我们经常接触这些复杂工况的设计师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薄膜应力与弯曲应力的计算差异,以及在不同形状的容器(如球壳、圆筒)中它们如何主导整体应力分布。书中提供的图表和算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概念的应用。另外,关于材料选择的章节,也超越了单纯的性能罗列,而是结合了成本、可加工性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这与实际项目中的决策过程高度契合。这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翔实,对于提升设计水平和规避潜在风险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与压力容器的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有关。《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虽然我的侧重点是材料本身,但理解材料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和设计要求,对于我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这本书对各种常用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对比,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和设计限制。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材料失效准则”的讨论,包括屈服、断裂、蠕变、疲劳等,以及这些准则在不同设计规范中的具体体现。这与我的研究内容紧密相关。此外,书中对焊接工艺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分析,以及热处理在改善材料性能方面的作用,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我喜欢书中引用的大量数据和图表,它们为理解材料性能提供了直观的证据。虽然书中涉及的设计计算公式对我来说可能不是最核心的内容,但它们勾勒出了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边界条件,帮助我思考如何从材料层面去满足这些设计需求。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的结合,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资深工程师,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丝毫未减。《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工程技术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发展”和“技术演进”的梳理。它让我了解了压力容器设计是如何从最初的经验积累,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严谨的科学体系的。书中对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和事故教训的分析,也让我对工程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人因工程”的思考,虽然这不是核心内容,但它提醒我们,再先进的设计,也离不开操作者的理解和维护。读这本书,就像与老朋友重逢,它唤醒了我曾经的记忆,也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光辉。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书。

评分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领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我对结构力学理解的书籍。《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并且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它更是关于如何将复杂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实际工程解决方案的典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应力集中”的讲解所吸引。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孔洞、角部、焊缝等结构细节如何成为应力集中的“病灶”,以及相应的减缓措施,如倒角、过渡半径等。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承受高压的容器中。此外,书中关于“疲劳设计”的部分,对于理解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寿命预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框架。作者不仅介绍了S-N曲线和Miner法则,还结合了实际的工程经验,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读到关于“设备选型”的章节时,我更是感到受益匪浅。书中对不同材质(如碳钢、不锈钢、合金钢)的性能对比,以及在不同温度、介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选材思路,这在实际的方案制定中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压力容器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的“精神食粮”!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对压力容器的设计一直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像是一个深邃的迷宫,入口处堆满了各种理论和公式,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翻开《压力容器设计知识(第二版)》,才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书中的讲解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原理,到复杂的应力分析,再到各种类型压力容器的结构设计,都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个公式的由来和适用条件,这对我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设计规范(如ASME、GB等)的对比和应用讲解,这在实际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比如,关于屈服强度和许用应力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载荷下的取值原则,书中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关于焊接、热处理等制造工艺对容器性能的影响,作者也做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制造紧密相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分析。它不仅是理论的宝库,更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指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教导你,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倍感轻松和鼓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