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吸積盤》是吸積盤研究的經典著作,是從事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書目。
吸積盤是天體物理中廣泛使用的一種理論模型,觀測中也找到瞭它們存在的證據。黑洞吸積盤包含瞭吸積盤模型的幾乎所有結構,是研究吸積理論的對象。雖然名字中含有“黑洞”二字,但黑洞吸積盤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於其他天體的吸積,如原恒星、中子星、白矮星等。
《黑洞吸積盤》是吸積盤研究的經典著作,是從事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書目。
前言
譯者序
本書大綱
第1章 緒論
1.1 吸積能的曆史淵源
1.1.1 宇宙中的能源
1.1.2 類星體的發現
1.1.3 類星體的能量
1.2 吸積盤圖景——活動的宇宙
1.2.1 理論傢們
1.2.2 吸積盤的概念
1.2.3 引力發電站
1.3 吸積供能的天體——對觀測的綜述
1.3.1 恒星形成區
1.3.2 激變變星
1.3.3 含有中子星的x射綫雙星
1.3.4 包含黑洞的X射綫雙星
1.3.5 活動星係核
參考文獻
第2章 與吸積相關的物理過程
2.1 愛丁頓光度
2.1.1 愛丁頓光度的推導
2.1.2 超愛丁頓光度
2.2 邦迪吸積
2.2.1 ,基本方程
2.2.2 聲速和臨界點
2.2.3 馬赫數和奇異點分析
2.3 黏滯過程
2.3.1 轉動盤的最低能量態
2.3.2 盤中的黏性
2.4 相對論效應
2.4.1 牛頓類比
2.4.2 僞牛頓勢
參考文獻
第3章 經典模型
3.1 黏性吸積盤
3.1.1 黏滯擴散的基本方程
3.1.2 黏滯擴散的例子
3.2 光學厚盤
3.2.1 標準Shakura-Sunyaev模型
3.2.2 盤的能量
3.2.3 穩態盤結構-
3.2.4 熱平衡麯綫
3.2.5 盤黑體譜
3.2.6 盤的綫譜
3.3 光學薄盤
3.3.1 Shapiro-Lightman-Eardley盤
3.3.2 平衡結構
3.3.3 高能譜
3.4 幾何厚環
3.4.1 環的基本結構
3.4.2 環的連續譜
3.4.3 環的綫譜
3.5 相對論性標準盤
3.5.1 相對論性盤的基本方程
3.5.2 相對論性盤的結構
3.5.3 連續譜
3.5.4 綫譜
3.6 吸積盤中的輻射
3.6.1 均勻盤中的輻射能流
3.6.2 電子散射效應和康普頓化
3.7 輻照盤
3.7.1 輻照效應的光度
3.7.2 輻照加熱率
3.7.3 輻照盤的徑嚮結構
……
第4章 長期不穩定性和熱不穩定性
第5章 矮新星型不穩定性
第6章 潮汐不穩定性
第7章 含有激波的穩態盤吸積
第8章 構造一般模型的方程
第9章 吸積流的跨聲速性質
第10章 徑移主導吸積流
第11章 徑移主導盤的熱力學行為
第12章 X射綫光變的模型
第13章 盤振蕩基礎
第14章 聲波的黏滯脈動不穩定性
第15章 吸積盤內區的聲波擾動
第16章 輻射流體力學
第17章 磁流體不穩定性
第18章 吸積盤中的湍流
附錄A 剋爾度規及其基本性質
附錄B 納維-斯托剋斯方程
附錄C 相對論黏性流體的基本方程
附錄D 輻射轉移方程
附錄E 相對論輻射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
附錄F 磁流體力學方程
附錄G 相對論性物態方程
附錄H 相對論性氣體的冷卻
附錄I 擴散方程的解析解
符號列錶
作為一個對宇宙充滿好奇,但科學素養相對有限的普通讀者,《黑洞吸積盤》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學習體驗。我原以為這類題材的書籍會充斥著大量難以理解的公式和理論,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引領我一步步走進黑洞吸積盤的奇妙世界。他善於運用類比,將復雜的物理過程解釋得如同身邊發生的事情一般。例如,在描述物質如何被黑洞引力捕獲並形成吸積盤時,他會用流體在管道中流動並加速的比喻,讓我立刻就能抓住核心概念。書中對觀測證據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瞭解到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天文望遠鏡,捕捉到那些來自遙遠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並從中推斷齣吸積盤的真實麵貌。特彆是關於視界望遠鏡拍攝到的第一個黑洞照片,書中對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和觀測挑戰的詳細解讀,讓我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智慧和毅力感到由衷的敬佩。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黑洞的最初好奇,更點燃瞭我對天體物理學更深層次的興趣,讓我開始思考宇宙更宏大的問題。
評分我一直對宇宙的終極奧秘充滿著敬畏,而黑洞無疑是其中最令人著迷的存在之一。《黑洞吸積盤》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宇宙認知的大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吸積盤的細緻描繪,不僅僅是錶麵的形狀和顔色,更是其內部復雜而動態的物理過程。他詳細闡述瞭引力、輻射壓力、粘性等多種力量如何在吸積盤中相互作用,塑造齣如此壯觀的天體結構。我從中瞭解到,吸積盤並非是一個靜止的畫麵,而是一個極其活躍、充滿能量的宇宙工廠,不斷地將物質轉化為光和熱,甚至噴射齣強大的粒子流。書中對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的研究,特彆是它們與星係中心的聯係,讓我看到瞭黑洞在宇宙演化中扮演的更深遠的角色。我開始意識到,黑洞並非隻是宇宙中的“吞噬者”,它們也可能是宇宙中“塑造者”和“驅動者”。這本書以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方式,讓我對宇宙的理解從宏觀的敬畏,轉嚮瞭對微觀過程的細緻探索,讓我對宇宙的運行規律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評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黑洞吸積盤》這本書所展現齣的,是一種對未知的強烈探索欲與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完美結閤。我不是物理學專業齣身,對於黑洞、吸積盤這類概念,最初的認知可能停留在科幻電影的層麵,充滿瞭神秘與想象。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異常紮實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作者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藝術傢,用文字的畫筆勾勒齣吸積盤的壯麗圖景。我特彆欣賞他對不同類型黑洞及其吸積盤的研究進展的梳理,從恒星級黑洞到超大質量黑洞,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打開瞭一個新的宇宙窗口。他沒有迴避那些前沿的科學猜想,比如吸積盤的噴流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們對周圍星係的影響。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穿插瞭許多科學傢們為瞭解開這些謎團所付齣的努力和經曆的麯摺故事,這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學研究過程變得鮮活而富有戲劇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場波瀾壯闊的科學探險,對宇宙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零散知識,而是形成瞭一個更為完整和深刻的圖景。
評分我一直認為,科學著作的魅力在於它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並以一種清晰、有序的方式滿足這份好奇。而《黑洞吸積盤》無疑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浩瀚的宇宙,深入探索黑洞最引人入勝的現象之一——吸積盤。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吸積盤形成過程時所使用的比喻,例如將恒星的瓦解比作一顆精美的玻璃球在巨大力量下碎裂,然後碎片圍繞著中心點鏇轉,形成越來越緊密的環。這種形象的描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不僅解釋瞭吸積盤的物理機製,還探討瞭它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它發齣的強大輻射如何影響周圍星係的演化,甚至可能為生命的誕生提供必要的條件。我之前從未想過,如此極端的天體現象,竟然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息息相關。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令人驚嘆的細節所震撼,例如吸積盤中的物質可以被加熱到數百萬甚至數億攝氏度,發齣X射綫和伽馬射綫,這些是我們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宇宙信號。這本書讓我對宇宙的認識又深瞭一個層次,也讓我更加敬畏宇宙的宏偉與復雜。
評分這本《黑洞吸積盤》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深邃的黑色背景,點綴著幾抹妖冶的紅與紫,隱約勾勒齣一個漩渦的形狀,仿佛真的能將人的思緒一同捲入那未知的宇宙深淵。我原本對天體物理學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基礎概念,知道有黑洞這種神秘的存在,但對於它如何“進食”、如何形成那絢麗的盤狀結構,卻知之甚少。拿到這本書,我懷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期待能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翻開第一頁,迎接我的並非晦澀難懂的公式,而是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的宇宙圖景,仿佛我在宇宙劇院的最前排,親眼目睹恒星的死亡,物質如何被引力撕扯,最終匯聚成那令人驚嘆的吸積盤。作者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物理過程,但他的解讀方式卻充滿智慧,總能在恰當的時候給齣類比,或者引入引人入勝的科學史故事,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逐步跟上他的思路。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講解,讓我覺得科學並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滿著探索的樂趣。即使隻是初步涉獵,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在這本書中傾注的深厚功力,以及他對宇宙奧秘的無限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